第四章 靖康耻 一 花石纲
明人《良斋杂说》记载说:在宋徽宗赵佶出生之前,其父宋神宗到秘书省观看收藏在那里的南唐后主李煜的画像,“见其人物俨雅,再三叹讶”,随后赵佶就出生了,“生时梦李主来谒,所以文采风流,过李主百倍”。大概是因为宋徽宗赵佶的才华和遭遇与南唐亡国之君李煜太过相似,所以才会有这种天与神授的说法,不过显然不足为信。
赵佶爱好书法和绘画,并表现出非凡的天赋,他所创造的“瘦金体”书法和画都是艺术精品。他兴趣广泛,对蹴鞠、奇花、异石都有着浓厚的兴趣。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赵佶身边的朋友,也大多是这类喜好声色犬马的人物,比如驸马王诜(娶宋神宗亲妹宝安公主),便是赵佶的座上宾。王诜曾经得到半幅名画《蜀葵图》,另外半幅下落不明,他有时候在赵佶面前提及此事,表示找不到另外半幅《蜀葵图》,将会是终生遗憾。赵佶听了后,立即派人四处寻访,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找到了另外半幅《蜀葵图》。赵佶先是派人向王诜索要那半幅《蜀葵图》,王诜以为酷爱书画的赵佶要收藏这幅画,便忍痛割爱送了过去。结果,赵佶将两半幅画裱成一幅完整的画后,再重新送给了王诜,给了王诜一个大大的惊喜。由此可见二人关系非同一般。
还有一次,赵佶与王诜一起外出游玩,赵佶突然想梳头,却发现忘记带篦(音bì,同必)子,就向王诜借。王诜拿出了自己的篦子,赵佶见王诜的篦子做工极为精美,有些爱不释手,连夸篦子新奇可爱。王诜立即说:“我做了两副篦子,有一副尚未用过,过会儿我派人给你送去。”当晚,王诜便派府中小吏高俅去给赵佶送篦子。高俅到赵佶府中时,赵佶正带着一帮人在踢蹴鞠,高俅就在旁边观看等候。高俅早年在街头踢蹴鞠,是个行家里手,见到赵佶踢得好时,就大声喝彩,由此吸引了赵佶的注意,便招呼高俅一起对踢。高俅见机不可失,上场就使出浑身解数,令赵佶大为赞叹。踢完球后,赵佶派人去告诉王诜:要将篦子和送篦子的小吏一同留下。从此,高俅受到赵佶的宠幸。后来,有些仆人见不惯高俅因会蹴鞠得宠,抱怨不已,赵佶竟然说:“你们有他那样的脚吗?”赵佶的放浪形骸由此可见一斑。
正因为赵佶的风流放浪之事甚多,宰相章惇才告诫向太后,说赵佶“生性轻佻,不可以君天下”。倘若赵佶只是个亲王,花天酒地、胡作非为也就算了,多少也是个有点才华的人,还可以说得上是名士风流。但这样一个人,偏偏在机缘巧合下当上了皇帝。中国有句老话:“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赵佶这一误打误撞不要紧,遭殃的就是大宋百姓了。
宋徽宗即位后,根本无心政务,一心只想沉醉于个人享受。大学士蔡攸(蔡京之子)趁机怂恿宋徽宗说:“所谓人主,当以四海为家,太平娱乐,岁月几何,岂能徒自劳苦?”宋徽宗深以为然,整天醉生梦死,生活穷奢极侈。他大造宫殿园林,不惜耗费天下资材。为了装饰名为“艮岳”的园林,下令收集天下的奇花异石。为此,专门在苏杭设置造作局,由宦官童贯主事,集中东南地区的各种工匠几千人,专门为皇帝制作各种奢侈品。
又设苏杭应奉局,由苏杭商人朱勔管领,负责搜刮江南民间的奇花异石。百姓家中凡有一石一木可供赏玩的,全被指名强取。在搬运时,拆屋撤墙,全不顾惜。应奉居中人员经常假借机会敲诈勒索,许多百姓因此而倾家荡产,家破人亡。应奉局将搜括所得的各种奇花异石用船只向东京运送,源源不断,每十船组成一纲,称为“花石纲”。甚至连船夫也仗势欺人,使运河两岸的居民大受骚扰。有一次船运一块四丈高的太湖石,一路上强征了几千民夫摇船拉纤,遇到桥梁太低,或城墙水门太小,朱勔就下令拆桥毁门。有的花石体积太大,河道无法运送,朱励就下令由海道运送,海上浪高风大,经常有船翻人亡的事件发生。如此劳民伤财,不一而足。因为应奉局权力极大,当时天下人将应奉局称为东南小朝廷,无不对朱勔等人恨之入骨。
宋徽宗尊信道教,还大建宫观,自称教主道君皇帝,并经常请道士看相算命。他的生肖为狗,为此下令禁止汴京城内屠狗,成为当时的奇谈。
宋徽宗十七岁成婚,发妻为德州刺史王藻之女,即位后,册王氏为皇后。王皇后相貌平平,生性俭约,不会梳妆打扮,更不会取悦宋徽宗,因此名义上是正宫皇后,其实并不得宠。此时,宋徽宗宠幸的是郑、王二贵妃。二女本是向太后宫中的押班(内侍官名),都生得眉清目秀,善于言辞。宋徽宗为藩王时,每到慈德宫请安,向太后总是命郑、王二女陪侍。二女小心谨慎,又善于奉承,颇得宋徽宗好感,时间一长,向太后有所觉察,等到宋徽宗即位,便乐得做个人情,将郑、王二女赐给他。宋徽宗如愿以偿,甚为欢喜。郑氏不仅姿色出众,而且还能帮助徽宗处理奏章,史载郑氏“自入宫,好观书,章奏能自制,帝爱其才”。因而,宋徽宗更偏爱郑氏,还多次写情词艳曲赐给郑氏。这些词曲后来传出宫禁,广为流传。王皇后去世后,宋徽宗便册封郑氏为皇后。
宋徽宗好女色,后宫嫔妃如云,当时受宠爱的除了郑、王二女之外,还有刘贵妃、乔贵妃、韦贵妃等人,也都因为貌美而为宋徽宗所喜爱。其中尤以刘贵妃颇多韵事。她出身寒微,因容貌出色,入宫即得到宠幸,由才人连升七级而至贵妃,可谓是一步登天。然而,好景不长,刘贵妃得到贵妃名号后不久便病死。她曾经在庭院中种植了几株芭蕉,颇为喜爱。有一天,刘贵妃突然抚摸着芭蕉,很伤感地说:“等这些芭蕉长大了,恐怕我也看不到了。”一旁的内侍听到后觉得此话不祥,便告知了宋徽宗,宋徽宗并没有当回事。不料过了两天,刘贵妃便病重卧床,宋徽宗闻讯前去探视时,刘贵妃已经撒手而去。宋徽宗悲痛不已,特为刘贵妃加四字谥号“明达懿文”,并将其生平事迹编成诗文,命乐府谱曲奏唱,以此来寄托哀思。
内侍杨戬见宋徽宗经常因思念刘贵妃而伤感,便夸耀另一名女子刘氏有倾国倾城之貌,不亚于当年的王昭君。宋徽宗十分好奇,立即将其召入宫中。刘氏出身卑贱,为酒家之女,但长得艳丽动人。宋徽宗一见之下,立即大加宠爱,将丧妃之痛全然忘到了脑后。刘氏不但善于逢迎,还极善装饰打扮,拿现在的话说,就是相当新潮时尚。刘氏自己设计衣服,每件衣服款式新颖别致,装扮起来格外出众。不但宋徽宗喜欢,就连京城内外的女子也竞相仿效。宋徽宗宠幸的道士林灵素见刘氏如此得宠,便曲意奉承,称刘氏为“九华玉真安妃”,为其画像,供奉在神霄帝君之左。
尽管后宫佳丽如云,但日子久了,宋徽宗就觉得后宫尽是刻意造作之态,感到索然无味,便想到宫外寻找刺激。当时京师有名妓李师师,艳冠汴京。
李师师本是汴京城内染房人家的女儿,母亲早逝,由父亲煮浆代乳,抚养成人。据说她生下来不曾哭过,一直到三岁的时候,按照当时的习俗,他父亲把她寄名到佛寺,佛寺老僧为她摩顶时,才突然放声大哭,声音高亢嘹亮,声震屋瓦。那老僧合十赞道:“这小女孩真是个佛门弟子!”当时一般人都把佛门弟子叫做“师”,“师师”的名字就由此而来。李师师四岁时,父亲因罪入狱,病死狱中,她无依无靠,只好入娼籍李家。长成后,因色艺双全,成了名噪一时的京城名妓。且慷慨有侠名,有“飞将军”和“红妆季布”的称号。天下人上至朝廷命官、王孙公子之流,下到文人雅士、三山五岳之辈,无不以一登其门为荣耀。
宋徽宗听说李师师的大名后,十分仰慕。自政和以后,宋徽宗经常乘坐小轿子,带领数名侍从,微服出宫,到李师师家过夜。为了方便寻欢作乐,宋徽宗专门设立行幸局,负责皇帝出行事宜。尤其不可思议的是,行幸局的官员还负责帮宋徽宗圆谎:如果宋徽宗因淫乐当日不能上朝,就说宋徽宗有排档(宫中宴饮);次日仍未回宫,就传旨称有疮痍(染病)。
天子不惜九五之尊,游幸于青楼妓馆,并非什么光彩之事,所以宋徽宗总是小心翼翼,生怕被他人发现。但皇帝与李师师的风流韵事还是很快传开了,不过无人敢过问而已。宋徽宗自以为做得机密,更加频繁地外出私会。只有秘书省正字曹辅实在看不过眼,挺身而出,上疏规谏宋徽宗应爱惜龙体,以免贻笑后人。宋徽宗看后勃然大怒,但又不好意思亲自处置曹辅,于是命王黼(音fǔ,同辅)等人处理此事。王黼为宋徽宗心腹,还亲自引领宋徽宗去过李师师家,自然领会宋徽宗的意思,贬斥曹辅出朝。
注:王黼,开封祥符(今河南开封)人,原名王甫,因与东汉一个宦官同名,宋徽宗赐名为“黼”。王黼于崇宁年间中进士第,任相州司理参军,与何志共同编修《九域图志》。何志非常欣赏王黼,便把他推荐给在朝为官的父亲何执中。何执中大力举荐王黼,于是擢进为校书郎,后又迁为符宝郎、左司谏。王黼善于投机,他看到当时的宰相张商英逐渐失去宋徽宗的信任,宋徽宗还派使者赐玉环给在罢相杭州的蔡京,猜想皇帝有复用蔡京之意,便上书称赞蔡京。不久后,蔡京复相还朝,非常感激王黼,大力提拔,王黼从此也成为宋徽宗亲信,最后还当到了宰相。王黼为了讨好宋徽宗献媚,常在宴会上涂脂抹粉,扮演俳优倡伎,以博得宋徽宗一笑。当时的太子赵桓(即后来的宋钦宗)对此十分反感。王黼担心太子赵桓即位后对自己不利,见王贵妃所生的郓王赵楷很得宋徽宗宠爱,便暗地里为郓王出谋划策,企图取太子而代之。王黼的失宠也颇有戏剧性。王黼与大宦官梁师成是邻居,有一次,宋徽宗在王黼家的花园游玩,偶然发现其间有小门暗通梁师成家。皇帝最忌臣下结党营私,此后,宋徽宗对王黼开始产生戒心,逐渐疏远了他。
宋徽宗只顾游幸玩乐,朝政大权完全落入蔡京等权臣手中。这些人趁机大捞特捞,疯狂搜刮民脂民膏,由此而成为巨富。蔡京入相后,贪污受贿,侵占的田产、宅第、钱银不可胜数。他家中姬妾成群,仆从如云,就连厨房切葱丝都有专门的婢女负责,其奢侈程度可想而知。蔡京的儿子蔡攸、蔡鞗、蔡絛,都官至大学士。蔡京过生日的时候,各地官府都必须进献生日礼物,且均为贵重之物,时人称之为“生辰纲”。小说《水浒传》中有《智取生辰纲》的故事,这生辰纲就是指各地官员送给蔡京的生日礼物。大宦官童贯则掌握了宋朝的军权,和蔡京并列相位,据说他家中金银珠宝,堆积如山,“私家所藏,多于府库”。另一个大宦官杨戬逼民佃种废堤弃堰,荒山退滩与湖河淤流处,租额一定,不可更减,即使遇到水旱灾害,也不能减免,每年增收的租税一个县就要比往年多十多万缗。宣和三年(1121年)杨戬死后,由宦官李彦主持括公田一事。李彦手段更为狠毒,他见到民间良田,就派人到衙门送上一纸,指说是荒地,该良田就由他支配,田主虽有田契,也投诉无门。他甚至将鲁山(今河南)全县的土地都括为公田,谁不申报,就严刑拷打,死的人成千上万。又置局汝州,如同南方的朱勔那样,无休止地发运贡奉物品至京师,以至农民根本没有时间耕种,牛全被征用去运送贡奉物品,百姓多饿死累死,有的不堪忍受,自缢而死。其他如朱勔、梁师成等,都靠搜括、受贿、卖官等手段积累了大量财富。天下人对这些人恨之入骨,将蔡京、童贯、朱勔、王黼、梁师成、李彦称为“六贼”。
注:梁师成,字守道,开封(今河南)人。其人聪慧狡黠,善习文法。当宦官后,初领睿思殿文字外库,负责出外传达皇帝旨意,善于逢迎,政和间渐得宋徽宗宠信,名列进士籍中。累迁护国、镇东、河东三镇节度使。宋徽宗沉湎于声色犬马之中,忙于礼文符瑞之事,不理政事,而以梁师成留置宫中,代他书写诏旨。梁师成则挑选一些善书法的吏人,学习、仿照宋徽宗的字体,这些人模仿宋徽宗的笔迹拟写的诏旨传出宫外后,外廷竟然难辨真假。此举很讨宋徽宗的欢心。梁师成更以翰墨招致四方名士,凡中其意者密加吸引,直至执政、侍从。宣和二年(1120年)十月,宋徽宗擢升梁师成为太尉。梁师成权势愈加显赫,就连重臣如王黼、蔡京父子等也不得不对他奉承讨好,可说是权倾宰相,因而被京师之人称为“隐相”。梁师成一直自称是苏轼庶子,为苏轼送人的妾怀孕所生。当时蔡京准备禁毁苏轼诗文,梁师成向宋徽宗据理力争:“先臣何罪!”因此,“(苏)轼之文乃稍出”。
在宋徽宗、蔡京一伙的暴虐统治下,北宋王朝进入了最黑暗的时期。由于宋朝廷大肆“括公田”,地方豪强则加紧兼并土地,倾家荡产的农民日益增多,加上连年水旱蝗灾,农业迅速衰落,呈现出一派萧条的景象。南方原本属于富庶的地区,因为花石纲的骚扰,使百姓无法正常生活下去,连日常的衣食都成了问题。宋江、方腊的起义就在这种形势下,分别在北方和南方爆发了。
有关宋江起义,没有准确的史料记载。大概在宣和元年(1119年)之前,宋江等三十六名好汉招募义军,举事起义,活动范围在今河北、山东一带。根据郎瑛《七修类稿》记载:这三十六人为:宋江、晁盖、吴用、卢俊义、关胜、史进、柴进、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刘唐、张青、燕青、孙立、张顺、张横、呼延绰、李俊、花荣、秦明、李逵、雷横、戴宗、索超、杨志、杨雄、董平、解珍、解宝、朱仝、穆横、石秀、徐宁、李英、花和尚、武松。
宋江为首的农民起义军虽然人数不多,但他们所到之处,打击地主豪强,宋军无力抵抗,一时之间颇有威慑力,声势逐渐浩大起来。相传农民起义军曾在梁山泊(在今山东省阳谷、梁山、郓城间)驻兵,这就是后来《水浒传》中梁山泊的原型。宣和三年(1121年)初,毫州知州侯蒙上书宋徽宗,认为宋江能如此横行天下,而官军却奈何不得,其才能必有过人之处,不如把他们招降。宋徽宗觉得很有道理,便任命侯蒙知东平府(今山东东平),负责招降宋江起义军。但侯蒙还没有来得及赴任,就得急病而死。而宋江的农民起义军却已经移军南下,转战于黄淮之间。宣和三年(1121年)二月,起义军乘船到达海州(今江苏连云港)。海州知州张叔夜事先派上千名官兵埋伏在海州城郊,然后派骑兵临海挑战,引诱起义军弃船登陆。起义军登陆后,立即遭到伏兵包围。张叔夜又派兵烧了起义军的船只,起义军退路已断,损失惨重。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宋江率领部分部下就此投降了张叔夜。
据说宋江败降后,又被宋朝廷派去征讨另外一支农民起义军方腊的队伍。关于此事,《续资治通鉴长编》《通鉴长编纪事本末》《三朝北盟会编》《皇宋十朝纲要》都有明确记载。但1939年出土了《宋故武功大夫、河东第二将折公(可存)墓志铭》,即史学界所称的《折可存墓志铭》,该墓志铭中记载宋江并未去征方腊,折可存是在方腊起义失败后才逮住宋江的。同是史料,孰真孰假,史学界为此而争论不休。无论如何,宋江及其伙伴起义的传奇事迹,在当时及后世被人们传述渲染,并不断被丰富。元末明初人施耐庵根据这些故事编写成《水浒传》一书,从此,梁山泊一百零八将的故事流传至今,脍炙人口。
宣和二年(1120年)秋,南方睦州的青溪县(今浙江淳安县)爆发了方腊领导的大规模农民起义。
方腊,又名方十三,睦州青溪(今浙江淳安)人。青溪境内有帮源洞,是一方圆数十里的山谷,物产丰富,盛产漆料及楮、杉等木料,方腊家就在帮源。朱勔在苏杭设置应奉局后,以供奉花石纲为名,横征暴敛,巧取豪夺。帮源洞也和两浙其他地区一样,受到极大骚扰。方腊家有漆园,多次受到应奉局官员的勒索,方腊忍无可忍,于是以反对朱勔花石纲之名,利用包括摩尼教(后来的明教和白莲教)在内的各种秘密宗教活动,组织群众,打算发动起义,得到广大农民的拥护。
正在这时,帮源里正方有常发觉了方腊的活动,派人向官府作了报告。方腊得知这一消息,当即采取果断措施,杀掉方有常一家四十余口,于宣和二年(1120)十月九日在自家漆园召集心腹进行紧急动员,指斥宋朝廷的罪恶,号召大家揭竿起义,当即得到当地人民的热烈响应。方腊自号“圣公”,年号永乐,建置将帅分为六等,头扎红巾等各色头巾做标志。农民军分兵出击,各地纷纷响应,起义队伍很快从千余人发展到近万人,并攻占了青溪县城,接着又一鼓作气,攻下了睦州及遂安、寿昌、分水、桐庐等县,又分兵两路合攻杭州。同年十二月底,方腊之妹方百花血战涌金门,攻破了杭州,东南大震。
这时,东南州郡纷纷响应,起义队伍发展到将近百万人。方腊开始计划长期的战略,打算划江而守,渐图进取,十年内推翻宋王朝。
宋徽宗见方腊起义军声势浩大,十分惊恐,命大宦官知枢密院事童贯为江、浙、淮南等路宣抚使,率军十五万前往镇压。临行前,宋徽宗授予童贯遇急事有以皇帝的名义紧急处置的特权。
童贯到达苏州后,看到东南地区受花石纲的困扰,百业凋敝,民怨沸腾,人人都说是花石纲直接导致了方腊起义。童贯认为:如果不罢去花石纲,就难以平定方腊起义。宣和三年(1121年)正月,童贯命其幕僚董耘以宋徽宗的名义作罪己诏,宣布罢去苏杭应奉局、造作局及花石纲。宋徽宗听说后十分不高兴,但也没有办法,还被迫罢免了朱勔父子及亲属的职务。
在童贯与方腊的对峙中,官军抢先占领了江宁(今江苏南京市)、镇江(今江苏镇江)等长江沿岸军事重镇,以防止起义军占据长江天险。而方腊在占领杭州后,没有听取太学生吕将的建议,首先进军江宁,以抢占长江天险,阻击官军过江,而是将起义军主力转向南方,进攻婺(今浙江金华)、衢(今浙江)诸州。另外派一部分起义军,分成东西两路,北上阻止官军。
其中,六万东路北上起义军在方七佛的率领下进攻秀州(今浙江嘉兴),起义军即将入城之际,官军援兵赶到,与城内守军对起义军实行内外夹攻,起义军大败,被迫向杭州方向撤退。官军立即穷追不舍,在将到杭州的路上,起义军被官军追及,双方交锋六天六夜,战斗十分惨烈,起义军损失惨重。宣和三年(1121年)二月底,杭州被官军占领。
另一西路北上的起义军由八大王率领,从歙州向江宁进军,一度攻克了宁国(今属江西)、旌德(今属安徽),但随即遭到大批官军的围攻,最终遭到失败,不但放弃了宁国、旌德,而且歙州也被官军攻占。至此,方腊起义军的北上进军完全失败。
北上的东西两路方腊起义军在遭到严重挫折时,南下的起义军主力却取得了不少胜利,接连攻取了婺州(今属浙江金华)及所属开化、江山、常山(今属浙江)等县与衢州(今浙江)、处州(今浙江丽水)及所属大部分农村城镇,势力达到饶(今江西波阳)、信(今江西上饶)数百里。但由于北上两路起义军的失利,失去了阻止官军南下的力量,而杭州的失守又失去了阻止官军南进的屏障。
宣和三年(1121年)三月,宋朝廷又增派刘光世、张思正、姚平仲等数路兵马南下镇压起义军。四月,在半个月的时间里官军不但相继攻陷了婺州、衢州,而且使起义军主力遭到重创,陷于十分被动的境地。四月十九日,在粮尽弹绝的情况下,起义军不得不放弃青溪县城,退回帮源洞山区。官军分西、东两路围追合拢,四月二十四日,两路官军相约同时向起义军发动进攻。二十多万起义军在腹背受敌的情况下与官军激战三天,除了一部分突围出去外,其余大部分壮烈牺牲。方腊、八大王等起义军首领被当时还是小军校的韩世忠俘获。
据史料记载,方腊起义后,曾经大肆掳掠妇女。他败亡后,所掠夺的妇人自他的巢穴帮源洞中逃出,绝大多数全身赤裸,因屈辱而自缢于林中的,相望百多里。
方腊被俘后,先被解往杭州,后又被押解至开封,同年八月二十四日被杀。方腊起义军主力失败后,其余部向浙东转移,与当时活跃在浙东的另几支起义军会合,继续坚持斗争达半年之久,最后才被宋朝廷镇压下去。
方腊起义被镇压后,宋徽宗认为天下太平,可以继续恣意享乐。而王黼乘机向徽宗进谗言,说方腊起义是茶盐法引起的,童贯不该将责任归罪应奉局。宋徽宗受到王黼煽动,又下诏恢复应奉局,命王黼和宦官梁师成主管其事。应奉局恢复后,朱勔父子重新被重用,他们更加猖狂地敲诈勒索,东南百姓重新遭殃。就连童贯都看不过眼,摇头叹息说:“东南百姓的饭锅子还未放稳,怎么又要搞花石纲了?!”
就在北宋朝廷风雨飘摇的时候,北方的形势正在急剧变化,长期受辽国欺压的女真族日益强大。最富有讽刺意味的是,女真这个直接导致北宋灭亡的敌人,竟然一开始是以盟友的身份走进了宋朝廷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