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狸猫换太子 五 生死两皇后
当年因为宋太宗反对,刘娥与宋真宗这一对有情人差点就不能成眷属。按理来说,刘娥有如此经历,应该懂得对宋仁宗的后宫之事多点宽容,其实不然。
宋仁宗到了大婚的年龄,刘娥特意挑选了几个有身份的女子进宫。这几个年轻的少女将有一人成为皇后,其他人只能得到嫔妃的名号,地位可谓有天壤之别。宋仁宗一眼看上骁骑卫上将军张美的曾孙女张氏,想立张氏为皇后。但刘娥认为张氏不如平卢军节度使郭崇孙女郭氏。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宋仁宗只好按刘娥的意志立郭氏为皇后,封张氏为才人。强拧的瓜不甜,郭氏虽然被封为皇后,却备受冷落。刘娥去世后,郭皇后失去了靠山,不但不懂得谦让与宽容,还处处与后宫嫔妃争风吃醋,从而引出了宋朝立国以来第一起废后风波。
当时,后宫还有两个美人尚氏和杨氏,都极为得宠。尚美人的父亲因女而得宠而封官加爵,恩宠无遇,一时倾动京城。郭皇后对此大为不满,屡次找尚美人的麻烦,几番冲突。尚美人也不是个省油的灯,她知道宋仁宗不喜欢郭皇后,便经常向宋仁宗诉说郭皇后的不是。有一天,尚美人在宋仁宗的面前讥讽郭皇后,刚好被郭皇后听见。郭后不胜愤怒,上前要打尚美人耳光。宋仁宗见势不妙,急忙过来劝架。郭皇后已经举手搧出,这一巴掌出尽全力,收势不住,刚好打在了宋仁宗的颈部。
郭皇后指尖锐利,在宋仁宗颈中划出了两道血痕。宋仁宗只觉得脖子火辣辣地疼,顿时龙颜大怒,但他性格文弱,虽然生气,却没有发作,只是带着尚美人走了。
在这之前,宋仁宗为了摆脱刘太后执政的影子,罢免了曾经依附太后刘娥的大臣,唯独没有罢免宰相吕夷简。刚好有一天,宋仁宗在后宫与郭皇后谈论朝臣,还特意强调吕夷简忠诚可嘉。宋仁宗之所以格外赞赏吕夷简,是因为此人当年极力与太后刘娥争辩,主张以皇后礼仪安葬宋仁宗生母李氏,由此李氏身后事隆重,而太后刘娥刘氏一族也得以保全。郭皇后却认为吕夷简其实也是阿谀奉承刘太后之辈,不过为人机巧,善能应对而已。宋仁宗略一思忖,认为郭皇后的话有道理,于是将吕夷简也罢相。宦官阎文应与吕夷简交好,告诉吕夷简,说是因为郭皇后随口一句话导致他被罢相。吕夷简得知后,愤恨异常。
几个月后,谏官刘涣上疏陈时事,特意提到当时他力请刘太后还政给宋仁宗,结果触怒了刘太后,几乎被杀,幸得吕夷简相救。宋仁宗意志软弱,容易被旁人的意见左右,又觉得吕夷简是忠臣,于是将其重新召回为相。虽然官复原职,但吕夷简一直对郭皇后怀恨在心,刚好郭皇后误打宋仁宗一事给了吕夷简报复的机会。
宋仁宗被打后,尚美人不断煽风点火,宋仁宗越想越是恼火。宦官阎文应趁机说:“在寻常百姓家,妻子尚不能欺凌丈夫,陛下贵为天子,竟然受皇后的欺凌,这怎么得了。”宋仁宗沉默不言。阎文应又指着宋仁宗脖子上的伤说:“陛下颈上血痕宛然,请指示执政,应该若何处置?”执政是指宰相、枢密使级别的官员,包括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和枢密院。宋仁宗受到煽动,忍不住激动起来,愤然派阎文应去召宰相吕夷简前来。
吕夷简到来后,立即大谈郭皇后失礼,不足母仪天下。这其实已经是在游说宋仁宗废后。宋朝自宋太祖赵匡胤开国以来,还没有出现过废后的先例。宋仁宗虽然愤恨皇后,但一听宰相提到废后,还是比较谨慎的态度,说:“皇后虽然可恨。但废后一事,却有干清议。”吕夷简说:“废后之事,古亦有之。光武帝是汉代的明主,其郭皇后仅因为怨怼而被废。何况今日皇后打伤了陛下!”“怨怼”的意思是不满而发牢骚。阎文应也在一旁附和,说郭皇后身居中宫九年,却没有子嗣,应当废去。宋仁宗激愤起来,决定废除郭皇后。
皇帝的家事历来不仅仅是皇帝一个人的事,还是天下人的事。宋仁宗要废后的消息传开后,朝中一片哗然。本来废后无关国计民生,但在群臣眼中,却是涉及君德的大事。御史中丞孔道辅(孔子四十五代孙)、谏官范仲淹、同知谏院孙祖德、侍御史蒋堂等十多人联名上奏,称“后无过,不可废”,坚决反对宋仁宗废除郭皇后。宰相吕夷简早有准备,抢先一步下令有司不得接纳台谏章奏。宋仁宗则抢在群臣发难之前,下了废后诏书,说郭皇后没有子嗣,自愿退位修道,特封为净妃、玉京冲妙仙师,赐名清悟,居长宁宫(之前称长乐宫)。
御史中丞孔道辅和谏官范仲淹等人见台谏的奏章无法送到皇帝手中,无法可想,竟然集体跑到皇帝寝宫门口进谏。这是前所未有的大事。进谏的大臣们都跪在宫门口,请求皇帝召见,对答郭皇后被废一事。但无论范仲淹等人如何力争,守卫殿门的内使只是紧闭大门,不予通报。孔道辅急得不行,上前抓住宫门的铜环急叩,还大声喊道:“皇后被废,累及圣德,为什么不听我们谏官的意见?”宫门后的内使大概也怕出事,便急忙入报。宋仁宗自己觉得理亏,不愿接见谏官,便派内使传话,让进谏的大臣们到中书政事堂与宰相对话。
孔道辅和范仲淹等人来到中书时,宰相吕夷简已经等在那里,显然是有备而来。孔道辅一上来就质问吕夷简说:“大臣对皇后来说,就像儿子对待父母一样。父母不和,可以劝他们和解,怎么能只顺从父亲一面而不要母亲呢?”吕夷简争辩说:“废后一事,不是本朝首创,古已有之,汉朝和唐朝都有先例。”孔道辅怒斥道:“大臣应该引导君王为尧、舜那样的圣主,为什么偏偏要引汉、唐失德事作为标准?”群臣随即一哄而上,纷纷指责吕夷简。吕夷简招架不住,只好拱手说:“各位还是去见陛下力陈吧。”然后匆忙离开。
第二天,孔道辅等人入朝,准备召集百官,与吕夷简当廷争论。然而,宋仁宗的圣旨突然到来,说“伏阁请对,盛世无闻,孔道辅等冒昧径行,殊失大体”,将孔道辅和范仲淹贬黜出京城,孔道辅知徐州,范仲淹知睦州(今浙江建德,属桐庐郡,为汉光武帝刘秀故人严子陵隐居处),其他进谏大臣罚俸半年。废后之议因此而定。
注:范仲淹,字希文,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少时贫苦,两岁丧父,后来母亲也改嫁。他离家到南昌,在一座书院的破房里苦读。早上煮一盆粥当一天的食粮,饿了就用刀切几块吃,一直读到夜深人静,五年未尝解衣就寝。尽管如此贫寒艰辛,但范仲淹志向远大,常“以天下为己任”。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中进士,之后一直是朝中重臣。少年艰苦的生活,使范仲淹始终能以清廉律己,关心人民疾苦,不忘“忧天下”的初志。他最恼怒无为腐朽的官员,选拔官员时,看到不中用的,就在班簿上一笔勾销。当时富弼(晏殊女婿,且由范仲淹牵线)任枢密副使,说:“一笔勾,一家哭矣!”范仲淹回答道:“一家哭,何如一路哭耶!”范仲淹因废后一事被贬后,一直到康定元年(1040年)才因边事紧急被召为龙图阁直学士,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知延州,防御西夏。由于范仲淹号令严明,训练有方,又能团结当地羌人,戍边数年,名重一时,羌人尊呼为“龙图老子”,西夏称为“小范老子”,意思是称赞其腹中有数万甲兵。庆历三年(1043年),吕夷简罢相,范仲淹任参知政事(副宰相),提出十条建议以革新朝政,重在整顿吏治,限制公卿大臣的子侄荫官,这就是后人所称的“庆历新政”。这些新的政治措施遭到保守势力的联合进攻,攻击范仲淹引用朋党。范仲淹被迫离开朝廷,“庆历新政”就此结束。庆历四年春(1044年),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重修岳阳楼,范仲淹写了一篇脍炙人口的《岳阳楼记》,其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
宋仁宗废后风波并不是什么重大的政治事件,但此次台谏官员力谏,敢于同皇帝、宰相对抗,却是古代监察制度史上的大事,表明了台谏制度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正如南宋吕祖谦所说,“自孔道辅、范仲淹敢于抗(吕)夷简,台谏之权敢与宰相为抗矣”。
郭皇后被废后,后宫中最高兴的人就数尚美人和杨美人了。宋仁宗也更加宠幸二位美人,昼夜厮混在一起,搞得上朝都神情恍惚,致使政事荒废。杨太后(杨淑妃)听说后,命宋仁宗将尚、杨两美人送出宫去。宋仁宗颇为不舍,表面应付杨太后,但暗中却照旧宠幸美人。杨太后便下令阎文应送二位美人出宫。阎文应先去劝说宋仁宗,宋仁宗不胜其烦,勉强答应。于是,尚美人被逼入洞真宫出家作了道姑。杨美人也被别室安置,从此无缘再睹天颜。
宋仁宗的废后诏书中有“当求德门,以正内治”的话,意思是从有教养的家庭中选取女子以充后宫,也借此来表明郭皇后是因为无德被废。虽然此时刘太后已死,宋仁宗完全亲政,但在立皇后的事情上,他始终不能如愿。当时,有女子陈氏进宫,宋仁宗十分喜欢,想立她为皇后。可是陈氏是寿州茶商之女,父亲靠捐纳才谋得一个小官,出身低贱。翰林学士宋绶劝说道:“陛下若以贱者正位中宫,不就与前日诏书所言背道而驰了吗?”宰相吕夷简等人也纷纷劝说。宋仁宗不得已,只好选宋初名将曹彬的孙女曹氏入宫,第二年立为皇后。曹氏时年十八岁。
因为立后始终不能称心如意,宋仁宗也不大喜欢曹皇后。这时候,他又想起了废后郭氏。毕竟郭氏是他的原配,他对废后一事开始觉得愧疚。郭氏此时已经出居瑶华宫,宋仁宗就派人到瑶华宫慰问郭氏,赐号金庭教主、冲静元师,又赏赐乐府(指仿古乐府体的诗笺)给郭氏。郭氏久居别宫,孤独寂寞,突然看到皇帝派遣使者前来问候,不由得悲喜交集,于是亲自和答乐府篇章,词极凄婉,催人泪下。
宋仁宗看到郭氏的和诗后,思念加深,愈发觉得割舍不下,于是密召郭氏回宫。不料郭氏却是个有气节的女子,认为皇帝如果再召见她,必须要百官见证,重新册立她为后。宋仁宗此时已经立曹氏为后,如果再册郭氏,就是二后并立,这可让皇帝左右为难了。
就在宋仁宗无比苦恼之时,郭氏染病,于是宋仁宗派宦官阎文应携御医前去为郭氏看病。不料几天后,郭氏就暴毙而亡。
如果联想到之前阎文应力主废除郭皇后一事,就不难推测郭氏暴毙绝对与阎文应有关。如果郭氏重新立为皇后,追究当日废后之事,吕夷简和阎文应身为废后主使者,定必首当其冲。是以这二人惶急不堪,为了保全性命,下毒谋害郭氏就很正常了。宫中和朝廷都怀疑是阎文应下毒害死了郭氏,但阎文应手段高明,没有留下任何证据。且深宫事密,谁也不敢轻易查证。
宋仁宗对郭氏之死很是悲痛,下诏重新恢复了郭氏的皇后封号,用后礼殓葬。此时,范仲淹已经调知开封府,上奏弹劾阎文应,宋仁宗立即将阎文应贬黜出京。阎文应后病死途中。
宋仁宗的第二任皇后曹氏出身将门,却熟读经史,知书识礼,能写一手漂亮的飞白书(书体之一)。她性慈俭,重稼穑,曾经亲自带领宫嫔们在苑内种植谷物,采桑养蚕。就是这位看似文弱的皇后,在关键时刻却能临危不惧,镇定自若,充分显露出将门之后的风范。
庆历八年(1048年)闰正月元宵节过后的一天,宋仁宗留宿在曹皇后宫中。半夜的时候,殿外突然传来奇怪的蹴踏声和呼噪声。宋仁宗听见有异,就想逃出寝宫,却被曹皇后阻止,说:“宫寝中有此怪声,必定是内侍谋变,现在天黑难辨别,陛下切勿轻出,请立即传旨,召都知王守忠引兵入卫,才是万全之策。”于是宋仁宗派人去召王守忠。曹皇后又吩咐近侍紧闭门户,将大殿所有入口通通堵死。
此时殿外怪声此起彼伏,还不断有喊杀声和惨叫呼救声,气氛极为阴森恐怖,令人不寒而栗。有个宦官猜测道:“会不会是宫中乳媪殴打小宫女,所以有此哭声?”曹皇后大怒,呵斥道:“奸贼就在殿外杀人,你还敢胡说八道!”她估计是叛军做乱,立即将内侍宫人集中起来,分别把守宫门,并亲手为每人剪下一绺头发,以等到叛乱平息之后,以发为记来论功行赏。曹皇后聆听殿外的动静,估计乱兵一时无法撞开殿门,定然会放火焚烧宫门,便命宫人去准备冷水。不久后,乱兵果然放火,宫人早有准备,立即泼水浇灭。这时候,都知王守忠已引兵到来,擒杀了乱兵,平息了这场血腥的兵变。
这场兵变是侍从官颜秀等人发起,想借机杀死宋仁宗,抢夺宫中财物。全靠曹皇后应变有方,宋仁宗才能化险为夷,就连宋仁宗本人,对曹皇后的气度也是大为佩服。然而,事后宋仁宗却未给曹皇后任何奖赏。不仅如此,他因为宠爱张美人,便借口说张美人在平乱中有功,要升张美人为贵妃。一时间,朝野上下怒气难平,翰林学士张方平说:“舍皇后而礼尊美人,古来没有此礼。”群臣也都上书力谏。可宋仁宗不听,他之前两次立后都不能自作主张,这次无论如何他要为自己宠爱的张美人争口气了。于是皇帝力排众议,立张美人为贵妃。反而曹皇后大度,没有计较。
宋朝自开国以来,一直秉承“士大夫与皇帝共治天下”。张贵妃虽然深得宋仁宗宠爱,也不能为所欲为,不但封后没有希望,就连她希望宋仁宗封其伯父张尧佐官职的事也是一波三折。之前,宋仁宗想封张尧佐为宣徽南院使(虚职),结果遭到台谏官的猛烈攻击,不得已而作罢。但张贵妃不死心,宋仁宗也决心一定要任命张尧佐官职。有一天,宋仁宗上朝,张贵妃送宋仁宗到殿门口,嘱咐说:“官家今日不要忘了宣徽使!”意思是提醒宋仁宗不要忘记下诏封张尧佐为宣徽使。宋仁宗连连说:“放心!放心!”
到了大殿,宋仁宗刚准备下诏任命张尧佐,知谏院包拯就站出来进言,大谈为什么不能任命张尧佐的理由。包拯即民间传说中的包青天,他知开封府时,以廉洁著称,执法严峻,不畏权贵。包拯这番进谏还不是几句话了事,他滔滔不绝,雄辩不已,说到激动处,唾沫竟然都溅到了宋仁宗脸上。在这样的情况下,宋仁宗不得不收回了成命。
注: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今安徽合肥)。天圣五年(1027年)进士。包拯以孝闻于乡里,中进士后,因父母年事已高,不忍远去为官,居家陪侍父母十年后才出仕。出仕时,包拯写了一首《戒廉诗》:“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愁。史册有遗训,毋贻来者羞。”以此来激励自己。他先后知天长、端州、瀛州、扬州、庐州、池州、开封等县、府,还在中央刑部、兵部任过职,在财政部门做过副使、转运使、三司使,在监察部门做过御使、谏议大夫,最后做到枢密副使,成为朝廷的宰辅,死后追赠礼部尚书,谥孝肃。他当过的天章阁待制和龙图阁直学士使他有了“包待制”、“包龙图”的雅称。老百姓更喜欢直呼“包公”。他平生整治吏治、注重生产、巩固国防、举贤任能、为民请命,颇有政绩,是中国历史上的名臣,杰出的清官代表。包拯病逝时,京师吏民,莫不感伤,叹息之声,大街小巷都可听得到。而包拯的大名也穿越时空,千百年来成为清廉的象征。“龙图包公,生平若何?肺肝冰雪,胸次山河。报国尽忠,临政无阿。杲杲清名,万古不磨。”这世代流传的诗句表达了世人对包拯的敬仰。
等到宋仁宗下朝回到后宫,张贵妃迎上前去,还没来得及说话。宋仁宗一边用袖子擦着脸,一边不耐烦地说:“今天包拯上殿,唾沫都溅到我脸上了。你只管要宣徽使,不知道包拯是谏官吗?”
这件事便因此而作罢。但宋仁宗还是抵挡不住张贵妃的枕边进言,任命张尧佐知河阳,兼职宣徽南院使。御史唐介立即上奏劝阻。宋仁宗难以招架,便将责任推到宰相身上,说这是中书拟的诏书,与他无关。这本是宋仁宗的推托之词,却不料引出一系列的事件。
唐介相信了宋仁宗的推托之言,立即认为这是宰相文彦博的意思,上奏请求罢免文彦博,改任富弼为相。奏书里特意提到文彦博“交通宫掖,引用贵戚,不称相位”,意思是文彦博跟后宫张贵妃有勾结。结果,宋仁宗当面将唐介的奏书扔得老远。唐介却毫不气馁,走过去将奏书捡起来,在朝堂上大声念完,然后盯着文彦博说:“相公应当自省!”文彦博羞愧难当,立即向宋仁宗请求辞职罢相。宋仁宗见唐介当朝要挟宰相,勃然大怒,立即将唐介贬黜出京,出为青州别驾。
注:文彦博,字宽夫,汾州介休(今属山西)人。文彦博自幼天资聪颖,有一次与小伙伴们玩球时,有一小孩不小心将球掉进一棵大树的孔洞里,无法取出。文彦博想了个主意,向树洞灌水,球最终浮出。这就是著名的“灌水取球”,是与“司马光砸缸”齐名的儿童益智故事。文彦博的祖先出于春秋时期齐国陈公子完,在宋仁宗庆历末,因镇压贝州王则起义有功而任宰相。张贵妃的父亲张尧封曾是文彦博父亲文洎的门客,张贵妃入宫前,还自认文彦博为伯父。
事后,宋仁宗得知文彦博确实曾经向张贵妃献蜀锦为衣,这才知道唐介所言不虚,于是罢文彦博相位,出知许州。但宋仁宗并没有就此召回唐介,不过特地派宦官将唐介从青州护送到英州。
文彦博后来再次与富弼同时入相。富弼,字彦国,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庆历二年(1042年)奉命使契丹,拒绝割地要求,但允许增加岁币,出色地完成了使命。
文彦博也是直接逼迫狄青致死的人。士兵出身的狄青有“战神”之称,因对西夏的不世军功升为大将,威名远扬。宋仁宗闻其大名,为了一睹勇将风采,甚至曾派专人到前线为狄青画像。后来狄青做到了枢密使一职,却引来朝廷上下的嫉恨。宋朝自开国以来,一贯的策略都是重文抑武,竭力压低武将地位,以绝其觊觎之心。从宋太祖的“杯酒释兵权”,分割禁军统帅权力,到实行“更戍法”,使兵不知将,将不知兵,直至发展到凡将帅出征之前,要由朝廷授以阵图、训令,将帅只能按图作战的荒唐地步。在这样的大政治背景下,武将出身的狄青官职升得越高,朝廷对他的猜忌、疑虑也就越深。早在皇祐四年(1052年)狄青任枢密副使时,御史中丞王举正就认为,狄青出身行伍,而位至执政,“本朝所无,恐四方轻朝廷”。狄青任枢密使后,宰相文彦博也借口民间和宋军太过拥戴狄青,劝宋仁宗免掉狄青的枢密使的职务。当时,狄青不仅被宋军视为盖世英雄,甚至连开封百姓也为其英勇事迹所折服,每当狄青出门,总能引来许多人观望。狄青不过一介武将,却有如此高的威望,既让众多文臣感到不快,也使宋仁宗产生了忧虑。尽管如此,宋仁宗还是觉得狄青功高,不忍公然免除其职务,对文彦博说:“狄青是个忠臣。”文彦博说:“太祖岂非周世宗忠臣?”这一句话说得宋仁宗哑口无言,于是将狄青出典外藩。出典外藩和贬黜差不多,狄青不愿意接受,向文彦博询问命他出外的缘故。文彦博说:“无他,朝廷疑尔。”声色俱厉,吓得狄青倒退几步。狄青到陈州之后,朝廷仍不放心,每半个月就遣中使,名曰抚问,实则监视。这时的狄青已被谣言搞得惶惶不安,每次使者到来,他都要“惊疑终日”,唯恐大祸临头,不到半年,便郁郁得病而死,时年四十九岁。这位曾经驰骋沙场、浴血奋战的一代名将,为宋王朝立下汗马功劳,没有在疆场上马革裹尸,却死在皇帝和文臣的猜忌中。宋仁宗得知狄青死后,心怀愧疚,赠狄青中书令,并亲自题其碑曰“旌忠元勋”。后来宋神宗登基,希图富国强兵,却苦于朝中没有能征善战之人,不由自主地想到了当年的狄青。感慨之下,宋神宗亲自为文,派使者到狄青家祭奠,并将狄青的画像挂在禁中。
皇祐六年(1054年)正月初八,宋仁宗最宠爱的张贵妃暴病身亡,时年三十一岁。宋仁宗追忆张贵妃的柔情,悲痛不已,决定以皇后之礼为张贵妃发丧。张贵妃生前没有当上皇后,死后却得到了皇后的名号和葬礼。因为担心谏官们的反对,宋仁宗一直等到治丧的第四天才宣布追册张贵妃为皇后,赐谥温成。
此时,皇后曹氏还在世,宋仁宗却另外追册贵妃为后,于是就出现了一生一死两位皇后的旷古奇闻。此为逾礼的大事,前所未有,谏官们群情汹汹,纷纷上奏反对。这回宋仁宗却铁了心,均置之不理。这大概也是他为自己心爱的女人所能做到的最后一件事了。
宋仁宗绝对不是个无能的皇帝,相反,他在位的一朝,名臣如云,包拯、范仲淹、狄青、欧阳修、王安石等均是当时和后世著名的杰出人物。甚至王安石已经向宋仁宗上长达万言的奏疏,提出了他的改革主张,这就是后来著名的王安石变法的基础。如此人才辈出,显然与宋仁宗的知人善任分不开。然而可惜的是,宋仁宗性格文弱,遇事犹豫不决,这样的性格不但导致了他本人一生的悲剧,也直接影响到宋朝的国政:范仲淹的改革进行到最后的紧要关头,却突然被宋仁宗舍弃,以致前功尽弃;而战神一般的武将狄青令敌人闻名丧胆,却最终被宋朝廷猜忌而死。这些均与宋仁宗的懦弱性格有关。
宋仁宗先后有三子,均已早夭,后来因纵欲过度而导致身体衰弱。曹皇后见宋仁宗体质羸弱,担心他不能再有子嗣,就与宋仁宗商议,预备先从宗室中取一小孩作为养子,以防万一。宋仁宗如果真的无子,将来也可以让养子继承皇位。刚好当时宋太宗孙赵允让(宋太宗第四子赵元份子)儿子众多,宋仁宗就抱养了赵允让的第十三子赵宗实。赵宗实当时年仅四岁,入宫后由曹皇后抚养,他就是日后的英宗皇帝。而曹皇后姐姐之女高滔滔此时也养在宫中,她在日后成为宋英宗的皇后高氏,也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有“女中尧舜”之称的高太后。这一节到后面再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