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太祖之死 9、铲除后患:赵光义的不安
在大家的质疑声中,赵光义终于坐上了皇帝宝座。为了稳定人心,平息大家的质疑声,他极力拉拢着皇室成员以及赵匡胤的旧臣。他对于赵匡胤的两个儿子大加恩赐:长子赵德昭被封为武功郡王,任永兴军节度使兼侍中;而次子赵德芳则被加封为山南西道节度使,同平章事;赵匡胤的三个女儿都晋封公主。对于旧臣,他继续延用薛居正、沈义伦和曹彬等人担任宰相、枢密使,原来深受赵匡胤重用的参知政事卢多逊、枢密副使楚昭辅等则统统升职。
在赵光义继位称帝之后,三弟赵光美为了避讳只能再一次更名为廷美。通过大肆拉拢,在众臣都逐渐接受“兄终弟及”这一事实的基础上,赵光义对于自己的三弟赵廷美分外加以提拔,加封为开封府尹,兼中书令,封为齐王。这样的加封规格是按照后周柴荣继位前的地位,也比照着赵光义自己在继位之前所担任的职务。所有这些举动都是向世人昭示:我赵光义所得帝位是兄长传过来的,而我也将会按照这个规矩将龙椅传给我的弟弟赵廷美。“兄终弟及”是我赵家的规矩,因此我做这个皇帝是名正言顺的。
做完这些工作之后,对于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赵光义也格外慷慨。在满朝诧异的目光中,他将立过大功的程德玄敕封为翰林使。晋王府其他的幕府成员也都安置在关键的职位上。然而这还不够,放眼望去,朝中依旧是赵匡胤的旧臣占据着多数,这些人对自己的忠诚有几分?赵光义不能相信。因此,他又以科举的方式为自己网罗势力,一次开科便录取了五百人,通过这种方式来消除先帝在朝中所遗留下来的政治影响力。
在以功勋论地位的朝堂之上,虽然赵光义已经做了皇帝,但他身上并无任何战功的事实却无法改变,这也成为赵光义心头的遗憾。为了弥补这一不足,在继位三年之后,即公元978年,局势稍显稳定,赵光义便迫不及待地对宰相薛居正说:“现在大宋国内一片安定,国力也获得了很大提高,一片太平盛世。可是却还有子民处在外族的统治之下,每次想到这些,我都非常不安啊!”
薛居正说:“当前的安定是得来不易的,先帝为此付出了大半生的努力。陛下继位之后也让大家得到了福泽,正好可以乘这个机会与民休息,让百姓可以安定地发展生产。”
赵光义却转而对沈义伦说:“在这样安稳的情况下,人的斗志最容易被消磨。我想乘此机会扫平南方,将北方失地收回,以竟先帝未完之事业,了却他的愿望。”
沈义伦说:“陛下能够继承先帝遗愿,是天下之福。不过辽国强盛,先帝一直都是希望通过用‘封桩库’中的银两去换回失地而不想与他们发生战争,这也是最大可能减少损失的办法。”
赵光义不屑地说:“以银钱换地,有失我大宋威仪。我已经决定了,你等不需要再议。”
赵光义不顾众人的反对,很快便向周边发动战争,收复了南方的几个州,削夺了吴越国主钱俶的实权,又挥兵向北,不计后果地向赵匡胤没有拿下的北汉进军。
赵匡胤在位时,曾经向北汉发动进攻,但却被契丹的援军击退。为了彰显自己的军事才能,赵光义此次举全国兵力讨伐北汉,在死伤惨重的情况下,终于俘虏北汉国主刘继元。
欣喜若狂的赵光义对诸将说:“先帝未竟之事业,我已完成,天下势必在我的手中统一。”通过这几次战争,赵光义终于找到了自己胜过赵匡胤的地方,不顾辛苦作战的众将士反对,又下令乘胜攻打契丹,企图将赵匡胤未能来得及收复的燕云十六州收复,让自己的功业超过赵匡胤,成为军功簿上华彩的一笔。
此次御驾出兵,随行的都是朝中的重臣,皇弟赵廷美、皇侄赵德昭、宰相薛居正,以及被罢为散官的赵普等。这些人要么是皇室中的重要人物,有可能会成为皇位的继承者;要么则是朝中德高望重的老臣,拥有盘根错节非常复杂的人脉。将这些人留在开封,而自己远征契丹,赵光义怎么能够放心呢?只有将他们都带在自己的身边,他才能安心地离开京师。但这也酿成了本次出征最大的一次危机。
薛居正、赵普等人都力劝赵光义:“为了征伐北汉,宋军已经耗费了不少兵力,死伤也非常惨重。现在又公然挑战劲敌辽国,一定会招来灾祸的,还是先撤兵回开封,等到军队休整之后再想其他办法。”
赵光义说:“你等以前就是这么劝阻先帝的,现在又来对我说。先帝惧怕辽国,而我却不怕,这次御驾亲征已经证明了大宋军威不可战胜,只需要长驱直入就能将失地收回。”
贸然出兵向契丹挑战后,宋军在高梁河大败,勇悍的辽军四处冲杀,冲散了宋军的队伍。失魂落魄的赵光义丢弃了随身的銮驾,抛掉了金银财宝仓皇而逃,被辽军射中大腿,这一次他虽负伤逃脱,直奔涿州,但箭伤导致了十八年之后他的死亡。
然而军中的将士们并不知道他的下落,大败之后集结的残余部队对皇帝不体恤部下而贪图功业的做法非常不满,回想起赵匡胤曾经对军队将士那么爱护,不到迫不得已决不发兵,大家不由得开始怀念太祖的恩德。在这种情绪下,皇帝又不知所终,有人便主张立赵匡胤之子赵德昭为新皇帝,一言既出,应者云集。
眼看着众人就要像赵匡胤当年一样将黄袍披在赵德昭的身上了,却忽然传来消息:皇帝已经到涿州了,命所有军队班师护驾。这一风波也随着这条消息的到来而烟消云散。
回到开封的赵光义听到军中曾经有此变故,对那些想要拥立德昭的臣子都恨之入骨,对于赵德昭更加忌讳。虽然他知道赵德昭性格懦弱,根本不可能对自己造成威胁,但难保有其他居心叵测的人想要拥立他,到那时恐怕就不止一场风波那么简单了。
自从班师以来,赵光义对于军中有功的将士丝毫不加封赏,惹得怨言四起。赵德昭便进言:“这次北伐,将士们浴血奋战才擒得刘继元,每一个人身上都负伤无数。希望陛下能对他们加以赏赐。”
赵光义冷冷地哼了一声说:“此次北伐,我的目的是要将辽国所得的失地都夺回来,但是却无功而返。北汉只是弹丸之地,拿下它又有什么值得骄傲的?没能收回失地就代表此次战争是失败的,他们还有脸讨赏吗?”
赵德昭心地仁厚,一心想要平息军中的怨言,丝毫都没有感觉到赵光义的不悦,便继续劝慰:“虽然与辽国交战失利,但也不能抹杀大家攻伐北汉的辛苦。陛下还是应该稍加恩典,好让将士们在以后的战争中表现更加英勇。”
赵光义见他坚持要自己封赏,又加上将士拥立德昭一事一直让他耿耿于怀,便大声呵斥道:“你既然这么希望给他们赏赐,那就等你当了皇帝再去赏他们吧!”
此言一出,四座皆惊。众臣都不知道皇帝为什么会忽然暴怒,而赵德昭更没有想到赵光义会对自己进行这么严重的责备,似乎是在猜忌他有谋篡之心。惊恐不安的赵德昭再也不敢说什么话,只能垂首立在一侧,任凭赵光义怒气冲冲地责备诸将作战不力。
赵德昭受此惊吓,心神不宁,回到府邸之后不过几天,忽然暴毙而亡。时隔不久,他弟弟赵德芳也突然去世了,死因不明。
对于自己的两个侄子,赵光义非常了解,德昭性格懦弱,而德芳年纪尚幼,都不会对自己造成任何威胁。但自高梁河兵败之后,他才发现就算这两个侄子不成器,但却不能磨灭他们作为赵匡胤嫡子的身份。而且在众人的眼中,他们才是最有资格坐上龙椅的人。
赵德昭也曾做过皇帝梦,但在赵光义继位之后,他知道自己不是这个根深蒂固的叔叔的对手,所以也就逐渐放弃了那些不切实际的幻想,尽心做着自己的武功郡王便满足了。可臣子们却并不那么想,赵光义的皇位得来途径不可告人,这是大家心照不宣的事,在有些人的眼中,只有让皇位归于正统,才能让大宋的天下安宁。这份对赵匡胤的忠心固然可鉴,但也正是这份忠心,却将赵德昭推到了赵光义的刀刃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