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太祖之死 5、抉择:皇弟与皇子之争
在赵匡胤即位之初,不管是出于吸取五代时期帝王易姓的教训,还是遵照母亲杜太后的遗训,他对于自己的胞弟赵光义可谓尽心扶持,甚至一度为了他和辅佐自己多年的赵普决裂,将其贬谪到孟州去。随着赵光义的势力不断强大,赵匡胤开始逐渐感觉到威胁。在他意识到赵光义的势力已经发展到快要无法控制的地步时,和赵光义的关系不再是兄友弟恭,而逐渐变成了权力争斗的双方。时年不到五十岁的赵匡胤,长子赵德昭已经二十六岁了,就算是这个时候易位,将皇权交给自己的儿子,也不会出现主幼国疑的局面。所以,赵匡胤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决定,为大宋选择一个可靠的继承人。
宋皇后对于赵匡胤一直扶持光义而冷落自己的儿子甚为不满,因此,在光义逐渐强大,和赵匡胤的矛盾也开始越来越激烈的时候,她便不失时机地对赵匡胤说:“自古以来,皇位都是父子相继。陛下为了让太后瞑目才做出金匮之盟,答应将皇位传给自己的弟弟。但是现在晋王已经越来越目无法纪,开始将陛下不放在眼里。如果这样继续下去,有朝一日陛下不在了,而他做了皇帝,又怎么会有我母子的好日子?”
看着在一旁垂泪的宋皇后,再想一想自己越来越跋扈的皇弟,赵匡胤的心中五味杂陈。他对宋皇后说:“光义不管怎么说都是我的胞弟,我有这样的打算也是为了大宋江山的稳固。他要做了皇帝,肯定会对你们好的。”
宋皇后却说:“天下人都知道,陛下的皇位是应该传给德昭的,可是他却从德昭的手中夺了去。这样的事情自然会有人评说,他若恼羞成怒,我母子性命难保,又怎么敢奢望他对我们好呢?我跟随陛下多年,已经年纪一大把,若能追随陛下到九泉之下却也无憾。只是我的两个皇儿还是风华正茂,陛下您怎么忍心让自己的儿子处于这种境地呢?”
这一席话重重地击打在赵匡胤的胸口,他知道自己不可能一直保护他们母子,但若百年之后让自己的儿子处于任人宰割的境地,他也不忍。虽然此前他一直觉得光义不会是那样的人,但现在他越来越觉得有这种可能了。
正在赵匡胤为了这件事而夜不能寐之时,开宝九年二月,吴越国王钱俶遣使者送来拜帖,遵照赵匡胤的要求打算来开封朝拜。赵匡胤对左右大臣说:“钱俶此次前来,一定要认真接待,让他感受大宋之威仪。诸位认为,谁来负责这件事比较妥当?”
贾纬、陈从信等人皆言道:“接待吴越国王是重大事务,需要选择一个有经验的人来执行。晋王赵光义一直负责这种大事的安排,让他来负责接待最恰当不过了。”
赵匡胤说:“晋王以前确实负责过不少这样的事情,很有经验。不过,这一次我想让皇子赵德昭来执行。”
见众人都疑惑地看着他,赵匡胤便继续说:“接待钱俶需要正规的礼仪,而皇子一直在宫中接受这样的训练,对这些东西非常熟悉。现在,他年纪也不小了,应该经受一下锻炼,正好借此机会让他了解一下真正的邦交礼仪,也让众臣都来了解一下德昭的能力。”
赵匡胤此言分明是已经决定让赵德昭来执行此次任务,众人也不敢再进言,只能谨遵圣谕。而晋王府中,赵光义闻此大为不悦,他对陈从信说:“你们难道不知道负责这种大事的一般都是国之储君吗?”
陈从信等忙回道:“属下知道,只是陛下坚持要让德昭去,属下也没有办法。”
赵光义说:“赵德昭以前从来没有做过这种事,而陛下也从未提出过这样的要求。现在让一个默默无闻的皇子忽然担此大任,陛下是存心想要驳我。”
陈从信说:“以前这样的活动都是晋王来主持,大臣们也都这样认为。这一次也许是特殊情况,陛下也许是想让皇子德昭长一长见识。”
赵光义冷笑着说:“怕只怕陛下是想让德昭来取代我!现在只不过是一场典礼而已,等到下一次也许就是储君的位子了!”
在赵匡胤的坚持下,赵德昭出现在迎接吴越国王的典礼上,世人第一次开始了解这个此前从不露面的皇子。他的出现让朝臣们敏感地嗅到了一丝不安的气息,因为主持这种事情的一般都是储君。在大宋无储君的情况下,都是由众人默认的储君赵光义来负责。现在,皇帝忽然将此重任交给了皇子赵德昭,是否预示着德昭即将成为太子呢?
这场典礼在暗流涌动中结束了,一切都归于平静。赵匡胤希望借此对赵光义起到一个警示作用的目的似乎达到了,赵光义变得更温顺,不再和赵匡胤分庭抗礼当面争执。他以为自己只要这样做,就可以让赵匡胤满意,让一切再回到原来去。但接下来另一件事的发生让赵光义明白,皇帝并没有对自己放松警惕。
在吴越国王来朝之后,赵匡胤对群臣说:“现在春暖花开,我打算去洛阳祭拜赵家祖茔。”
以前当皇帝巡视洛阳时,朝中的一切事务都会交给晋王赵光义留京处理。因此,这一回大家也都认为会这样。谁知赵匡胤却接着说:“晋王是不是已经有很多年没有回洛阳祭祖了?”
赵光义忙回话:“启禀陛下,臣弟年年在京中留守,以便让陛下可以放心地去洛阳,所以不能归家祭祖。不过只要朝政安稳,祖先在天有灵,应该不会怪罪我。”
赵匡胤却说:“虽说祖先不怪,但作为后人也该有祭奠之心。年年让你留在开封,以至不能尽孝道,这也是我的不是。今年,你就跟我一起回洛阳吧?”
赵光义心中暗自吃惊,嘴上却说:“臣弟去了洛阳,开封势必无人留守,有什么不测也没办法及时处理了。”
赵匡胤笑着说:“这一点你可以放心,现在德昭已经长大了,比你当年做开封府尹时候的年纪还要长几岁,他可以处理好这些事情。”
赵光义问:“陛下的意思是要让德昭留京处理政务?”
赵匡胤说:“是啊,难道你有什么意见?”
赵光义忙拜伏在地说:“臣不敢。只是德昭从来没有单独留京处理政务,朝中事情又烦琐,我是怕他担负不了。”
赵匡胤坚持说:“任何事情都要通过学习才能会,现在如果他还不能处理好,那就让他好好学一学,以后自然就会了。”说着,赵匡胤转而对自己的儿子说:“德昭,以前都是你皇叔留在开封处理政务,今年我让你留下来,你觉得可以胜任吗?”
赵德昭忙跪谢说:“陛下将这么重大的事情交给儿臣,我一定会尽心尽力。如果有什么难以决断的事情,定会命人到洛阳请示,再做决定。”
赵匡胤对赵光义说:“你看,德昭对此很有信心,你就放心地跟我一起回洛阳去吧。”
在赵匡胤的坚持下,终于确定了最终由德昭留京。皇帝出巡的时候负责京都的事务,就如同是临时的国君一样,无疑是对未来继承人的一次实习考核。以前都是交给赵光义来负责的事情,现在忽然转交给了赵德昭,不仅赵光义本人心中充满了疑惑,也让群臣猜不透赵匡胤到底在想什么。从前很明朗的局势,现在忽然变得迷蒙起来,到底皇帝心中最佳的继任者是谁?皇位会传到谁的手中?皇弟或皇子谁会是下一个坐上龙椅的人?一切都充满了可能,众人不知该去逢迎哪一方。
在这两件事情之后,赵匡胤对于继承人的态度变得不可捉摸,让本来信心满满的赵光义也变得疑惑。而他的疑惑很快便转化为不安,从前以为十拿九稳的事情现在变得不可测,他不愿意就此失去这样的机会,充满了诱惑的皇帝龙椅又怎么能轻易就放弃呢?虽然赵匡胤一再扶持皇子赵德昭,但相较于德昭的少不更事,老练的赵光义无疑是非常有竞争力的。现在唯一的障碍便是赵匡胤的态度。
兄弟之争的矛盾不再遮遮掩掩,而逐渐变得明显。赵匡胤对于皇子和皇弟态度的前后转变,说明这种矛盾已经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而赵匡胤也在积极寻找解决的办法。很明显,他的解决方向便是让自己的儿子来做太子,将赵家的天下交给他。这个结果是赵光义不愿意看到的,这也预示着他们之间的矛盾即将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