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内修文政 6、制其钱谷,收其精兵

作为一代帝王,赵匡胤的生活作风一直都是俭朴的。他虽然出身于官宦家庭,但年轻的时候家境并不是十分富裕,后来获得周世宗赏识而平步青云,也不耽于享乐。及至做了皇帝,他虽然号召石守信、王审琦等老部下放弃兵权、及时行乐,但他自己所过的依旧是朴素的生活。

史料中关于赵匡胤俭朴生活的记载有很多:除了上朝之外,他平时都穿着布衣,而宫中的窗帘也都是最简单的青布。赵光义曾经奉劝他好好修饰一番宫廷,不然有损皇帝的威仪,但他却正色说:“我们小时候在夹马营一家子过的也是这种日子,现在又何必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而铺张浪费呢?”赵匡胤最为宠爱的永康公主有一次穿了一件贴绣铺翠的衣服,显得非常美丽,众人都称赞不已。公主非常得意地给赵匡胤看,却被他一顿呵斥:“这样的一件衣服,要浪费多少翠鸟羽毛,如果大家都效仿你的样子来制作这种衣服穿,岂不是要浪费更多?衣服只是为了御寒保暖,以后这种衣服不许穿!”

从这些小事中,可以看出赵匡胤不是一个奢侈浪费的人。但对于当时宋王朝的官员们来说,他们所感受到的赵匡胤也许是与此相反的另外一个样子。

通过修改机构设置,让地方官员的职权逐渐削减等方式,赵匡胤加强了宋王朝的中央集权实力,让朝廷可以直接掌控更多的地方。在此基础上,他又实施了一项新的法令制度,进一步来加强中央实力,实现君强臣弱的目的。

乾德二年,即公元964年,宋王朝的军队已经征服了南方不少领土,长期以来并未遭受战火的南方土地甚为富庶,不管是成都还是金陵,都是手工业、纺织和农业的发达地区。眼见此情景,赵匡胤对宰相赵普说:“南方物产丰富,这些地方的官员也比其他地方要富裕,政府的赋税等收入也高于其他地方。长此以往,是不是他们会有更多的精力去做一些别的事?”

赵普说:“北方连年战火,百姓深受兵灾,不能稳定地从事生产,所以经济也就落后了。南方相对稳定,自然比北方富庶一些。官员的收入将来必定输入给朝廷所用,这样看来也是好事啊!”

赵匡胤却说:“如果他们将财富据为己有呢?自古以来一向都是有财力才会有实力去做别的事,招兵买马,哪一项不需要钱呢?”

赵普说:“臣曾经向陛下建议过,控制地方财政也是让他们俯首的一个办法。”

赵匡胤说:“我正有此意。只不过现在各地的赋税都是按照规矩送到朝廷,并没有什么地方超越法度,应该怎样将这些地方的财力控制在不会产生野心的程度呢?”

赵普说:“率土之滨,莫非王土。只要陛下有这个意愿,一声令下,不就可以将所有财物都收归朝廷吗?”

赵匡胤问:“你有什么好计策?”

赵普笑着说:“陛下向来节俭,每年祝寿都不会铺张,既然现在有这样的想法,莫不如就以祝寿为名,将宫殿扩建一番。让各地输送财物到京都,相信各地官员不敢不从。”

赵匡胤点头道:“我虽然向来不主张浪费,但可以利用这个机会让地方钱谷得到控制,也是个好办法,你就依此下令吧!”

遵照赵匡胤的指示,一道新的旨意便颁发给了各地州郡:皇帝马上就要过生日了,为了宣扬大宋的威仪,需要将宫殿扩建一番。各地州郡除了留下必要的经费之外,其余财富不管是货币还是珠宝都要送到京城。

各地州郡官员们都深知皇帝生活节俭,但是这一次忽然要大肆祝寿,修缮宫殿,虽然疑惑,但也不敢有半点违命,很快便将各地的钱财货币都收纳一番,马不停蹄地送往开封。

眼看各地进贡的财物连绵不绝,赵光义等人以为赵匡胤终于开窍,想要过一番皇帝的奢华生活,对赵匡胤说:“现在大宋的国力年年增长,财政多有富余,而各地又进献了不少宝物,正是您可以享受一番的时候了。宫里的仆从因为削减,只有几百人,陛下所穿的布衣也已洗过很多次了。这些财物应该马上充斥后宫,不能再让您继续过这种生活了。”

赵匡胤却说:“你以为我让各地进献钱谷是为了让自己享受吗?看一看这一次纳入国库之中的财宝,可谓数不胜数,把这些财力都留在地方长官的手中,只会让他们滋生不该有的野心。我现在将它们都收起来,是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啊!”

之前因为穿着而被训斥的永康公主,听说各地进献了宝物,急忙进宫来希望赵匡胤可以赏赐自己一些,却被严词拒绝了。赵匡胤对她说:“这些财物都是国家所有,我怎么能随便赐给你呢?”

永康公主虽然委屈,也不敢再提出这样的请求,不过她看到赵匡胤所乘坐的御辇都是后周王朝时候的旧物,便说:“这些御辇都是后周之物,您一直不愿意更换,不过现在漆都剥落了,显得有些破败,不如用黄金翠玉重新装饰一番,肯定要威风得多!”

赵匡胤说:“不要说是用黄金来装饰车辇,就算是用来装饰宫殿,我也可以做到。只是黄金是国家所有,我应该为天下守财,而不是满足自己。”

虽然各地进献的财物珍宝不少,但赵匡胤依旧保持自己的艰苦作风,将这些财物都放置在国库之中。他和赵普商议着如何将这一举措继续执行下去。

赵普建议说:“各地将钱谷等物都进献给朝廷,就没有余力去做别的事情了。但是只以祝寿和修缮宫殿的名义,毕竟不能长久,要将这一要求固定下来,就必须以法令的形式颁布。”

赵匡胤点头应允,并对赵普说:“这一次让各地进献,才知道他们原来各自收藏着这么多黄金白银,如果年年积累下去,还不知道会有多少呢?钱谷和军队都是一样的道理,长期积累之后,一定会逐渐增长,不能不防。”

赵普又说:“早在周朝时,世宗就提出对各地的军队都加强管理,但重在加强边防的实力。现在我们要管理军队,还要从这方面入手吗?”

赵匡胤摇摇头说:“柴荣是为了方便各地的征战,所以才让各地加强军队。但现在国内逐渐太平,加强军队必然会让将领拥兵自重。我现在要加强的不是他们的军队,而是朝廷的兵力,让各个节度使都惧怕中央,而不是让他们强于中央。”

赵普说:“现在地方财力不足,也就无法屯兵了,将其钱谷收归中央,也可以控制他们的军队扩张,节度使的兵力就不足以与朝廷对抗了。”

赵匡胤说:“这还不够,还应该将各地的军队中,身强体壮、善于战斗的将士都抽调出来,组成由我可以直接掌控的禁军队伍,这样的一支队伍是全国最具战斗力的,不仅可以平定任何地方的叛乱,最重要的是可以警示各地,让他们不敢胡作非为,有任何妄想。”

依照赵匡胤的指示,于第二年,即公元965年又发布了一道法令,将各地进献钱谷作为一项常规的命令贯彻下去,确保各个州郡除了必需的经费之外,都不会储存过多的钱物,有任何特殊需要,都要向朝廷请示拨款。同时,赵匡胤也加强了对军队的控制,从各地的军队中抽调出善战者,用于组建禁军。所组成的禁军由皇帝直接领导,一部分驻扎在京畿,保卫开封的安全;另一部分则驻扎在开封以外,和京都遥相呼应。

对于新组建的禁军,在管理制度上也与以前不同。赵匡胤创立的兵分禁、厢的制度,作为宋王朝的一项传统,被其继任者一直沿袭下来,成为宋朝兵制的一大特色。其中禁兵作为军队的主力部分,兵额多在百万以上,主要任务便是驻守京师,随时待命准备征伐;在京师之外的禁兵多驻守在冲要关塞,并要求做到两年一次的轮换。对于统领的将领多选择年轻无根基者,同时频繁调换,以求做到兵不识将,而将无专兵。厢兵则不同,他们主要负担筑造城池、修路、运输等杂役,是一种常备兵,由侍卫司统领。

在达到“粟帛咸聚王畿”的目的之后,地方藩镇早已失去了和中央王朝对抗的经济后盾。又加之以无法屯兵,赵匡胤真正达到了“制其钱谷,收其精兵”的目的。这一举措的效果影响长远,在经过数百年的乱世之后,终于达到了“天下之权悉归朝廷”的中央与地方关系,宋初的朝政获得了一定时期的稳定,四方万里之遥,奉遵京师,实现中央的强权统治。其后世的继任者,也认识到这些举措的好处,因此以“祖宗之法”为名而效仿,在两宋三百多年的统治中,为历代君臣所恪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