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黄袍加身 10、安民心:和平兵变中唯一的一道血光
五代以来频繁发生的兵变之中,有一些是自发的,有一些是有人策动。和陈桥驿兵变相类似的便是后周太祖郭威,他也是被将士拥立,黄旗披身成为一代开国君主。不同的是赵匡胤身披的是锦绣的黄袍而不是简陋的黄旗。正是仰赖于策划者周密的安排,此次虽然实现了政权的交替目的,但却没有动百姓一草一木,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波及无辜,这对于经历了多年战火的百姓而言,真是一大福音。在这场号称没有流血的政变之中,唯一的一道血光来自于后周侍卫亲军副都指挥使韩通。
韩通本来也是柴荣所倚重的一员武将,他忠诚而又勇猛善战,在战场上建立了不少功勋。柴荣为了确保宫禁之内自己家眷的安全,让他统领着禁军侍卫。在柴荣去世之后,成为托孤四臣之一,正是希望他能以忠诚保卫好符太后和柴宗训母子。
在接到契丹入侵定州、镇州的消息之后,王溥、范质将赵匡胤点将出征。韩通对此便持有异议,他找到王溥问:“赵匡胤这一次出征带的是精兵,禁军有十之六七都被他带走了,全部赶去讨伐契丹。那京师万一出了什么事,谁来保护?”
王溥说:“赵匡胤是值得信任的,先帝对他也一样青眼有加,韩将军不必这么疑虑。”
韩通说:“领重兵在外,君令往往都不能到达。先帝在时,赵匡胤确实是听话的,但现在他手握重兵,一旦有了不臣之心,二位难道能够担当得起这个责任吗?”
范质对韩通的话感到有些不悦,便说:“先帝将国家托付给了你我四人,是要在关键的时刻让我们保护国家安危。现在北方有难,如果为了戒备赵匡胤而不让他出征,难道要等着契丹攻到京师吗?”
韩通见两人一点都听不进自己的劝告,只能无奈地进宫求见符太后,将事情的严重性再重申了一次,但符太后却说:“北方边境是我们大周的重患之地,先帝的功业不能毁于我手中。现在契丹来犯,非重兵无以压制,所以才让赵匡胤带领着禁军前去镇压。相信他这一去,契丹一定不敢再来相犯。”
韩通说:“太后为先帝之心,固然可鉴。但如果重兵在握,赵匡胤有反心的话,又该怎么办?”
符太后闻言,沉默了良久。其实这个问题她也想过,但是如果真出现这种情况,她又能奈何呢?只好无奈地说:“赵匡胤为人忠信,深受先帝信任,我相信他不会辜负先帝,辜负大周的。”
韩通对于这个无力的理由非常不满,还想再说,符太后疲惫地挥挥手说:“我累了,你就不用再说了。”
韩通炙热的忠心和诚挚的担忧,符太后深深了解,但是他的问题,符太后又确实给不出答案,只好遣退韩通,将这个问题交给上苍,听天由命。谁知道上天不垂怜这对孤儿寡母,赵匡胤果然率兵反叛而来。
崇元殿中,早朝还没有退去,便传来赵匡胤率军反叛已经返京的消息。众臣闻言一个个噤若寒蝉,王溥、范质为自己没有审慎地面对情报和点将而深感懊悔,但现在事已至此,他们已经没有丝毫挽回的余地,只能聚在一起,商议如何应对。
韩通见状,朗声道:“大周世宗对赵匡胤不薄,他却做出谋逆之事,这等逆臣,人人得而诛之。你们现在在这里互相埋怨也没有任何用处,倒不如出去和他决一死战,也算对得起先帝的重托了。”
说着,韩通便冲出大殿,策马直奔宫门外而去。众人看着他远去的背影,不知道此时自己还能做什么。
韩通来到自己的府邸,拿出武器,对儿子韩驼说:“现在赵匡胤企图谋反,正是你我报效国家的时候,你带领家将们随我出兵前去诛杀这个逆臣。”
韩驼领命,披甲上马追随韩通,想要与赵匡胤决一死战。而赵普遣潘美送信给石守信,让他掌控城中禁军。此时的赵匡胤回京之后已经躲进了自己的府邸。韩通策马企图冲进赵府,却被殿前司都王彦升拦住。
王彦升眼见韩通气势汹汹单枪匹马冲过来,便深深地为赵普的深谋远虑感到钦佩。正是因为赵普想到韩通可能会反抗,所以早就命王彦升全副武装准备拿下他,谁知道他居然自己送上门。王彦升上前大声对韩通说:“韩将军匆匆前来,莫非是要接驾天子的吗?”
韩通一听,怒火中烧,大声叱道:“天子当然是在宫禁之中,这里又哪儿来的天子!你们这帮逆贼,不思报国尽忠,只知道贪图富贵篡逆夺权,有何面目存活在天地之间!”
说着韩通便挥刀直砍王彦升,王彦升早有准备,禁军环立左右,韩通以一敌百,不一会儿便觉得支持不住,居然被王彦升抓住破绽,从身后砍了一刀。他儿子韩驼见状,远远来救,竟被禁军阻住,乱刀砍死。
韩通看到自己的儿子被杀,万般悲痛,却又不敌一众禁军的不断进攻,只能拦马回奔。王彦升在身后紧追不舍,追出几条街之后,却被熟悉京城道路的韩通给甩掉。气急败坏的王彦升只好回去将此事汇报。
赵匡胤听到赵普汇报说韩通来杀自己,却被拦回的事,虽然有点吃惊,但马上就平静下来了。他说:“满朝文武之中,韩通一向秉性刚烈,如果会有谁敢于反对我,那绝对就是他了。”
赵普说:“现在我们正是需要震慑群臣的时候,如果不能将韩通镇压住,势必会让朝中的大臣效仿他,到时候就难办了。”
赵匡胤点点头说:“虽然我不希望看到流血,但如果有人执意阻拦我,那也就只能杀了。”
体会到了赵匡胤话中的含义,赵普来到府外,对王彦升说:“韩通既然决意反对陛下,我们就不能留他,你立即带人前去搜捕吧!”
王彦升领命,对将士们说:“韩通虽然能藏在街市之中,但他的府邸却是跑不了的。”说着,便带众人直冲韩通府邸,但搜遍每个角落,都没有找到韩通。残暴的王彦升便将一众没有反抗能力的老幼妇孺尽皆杀死,三十七口人无一生还,才策马返回。
在安抚了周恭帝和符太后之后,赵匡胤盛装出府,打算去崇元殿之中接受禅让和百官的朝拜。车马行进到入宫的大道之上,忽然听到一声暴喝:“乱臣贼子,速速回头!”众人大骇,忙回头一看,一个浑身血迹的将军策马直冲过来,正是逃脱的韩通。
韩通来到刀剑林立的赵匡胤车马前,厉声大喝:“赵匡胤,先帝待你不薄,你竟然有了叛逆之心,这等奸佞小人,天地难容!”
赵匡胤被这个浑身是血的韩通吓得一怔,看清是他,不由得一阵惭愧,只能说:“韩兄,我实属无奈啊。”
韩通说:“你是乱臣贼子,我是忠臣义子,你我今天不能两立。”说着,便挥剑直冲过来,赵普忙令王彦升护驾。王彦升策马上前,一刀正中韩通后心,将他砍下马来。
在进京之前,赵匡胤便下令严禁三军出现杀戮,但此时王彦升杀死韩通,已经处于情势所迫,他只能无奈地摇摇头,对赵普说:“韩通忠诚义勇,将他厚葬吧。你派人好好安抚他的家人。”
一旁的王彦升以为自己立了大功,正沾沾自喜,听赵匡胤这么一说,便得意地说:“韩通一家已经全都被我杀了!”
赵匡胤闻言大怒,厉声呵斥王彦升:“你……你怎么能杀他全家?”
王彦升看他发怒,吓得不敢回话。赵匡胤道:“我严令不许侵犯朝廷官员和任何百姓,你杀死韩通是迫不得已,可你杀他家人便是违抗军令。我不杀你,无以平民愤!”
赵普等忙求情:“陛下,现在大事未成,先杀自己人,恐怕会动摇军心,请皇上深思。”
无奈的赵匡胤只能叹口气,命人将王彦升关押起来,待事后再作处理。自己先直奔明德门,去崇元殿登基了。
历来的帝位相争,都免不了杀戮,可以说每一个登上皇帝宝座的开国君主手上都沾满了鲜血,那条登基之路也都是用尸骨铺就。而赵匡胤此次事变,力求避免出现任何的流血现象,可是为了确保这条路能够走得顺畅,对于执意不肯降服的韩通,也只能痛下杀手。但同时也确实起到了警示其他人的作用,告诫他们不要轻易反对,以免付出惨重的代价。
经过和平演变之后,后周的接力棒终于送到了宋的手中,赵匡胤登上了自己向往已久的龙椅,享受着百官的朝拜。而他也没有忘记周世宗柴荣所一直怀有的梦想,以统一天下、太平盛世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虽然从伦理上来说,赵匡胤是背叛了柴荣,但是从历史的发展角度来看,赵匡胤也可以算是柴荣事业的接班人,因为他将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注到了柴荣未竟的事业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