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黄袍加身 2、赢得信任:周世宗的父子情

身处乱世中,变幻莫测的世事往往让人难以把握,因此也造就了许多阴差阳错的事情。周世宗柴荣本身的经历便是世事无常的最佳例证。

柴荣的姑母本来是后唐庄宗李存勖的嫔妃,庄宗被后唐明宗李嗣源推翻之后,仁厚的李嗣源并未将其妃嫔杀害,而是遣归。柴氏在归家途中路遇大雨毁道,只能宿于驿馆,谁知道却和郭威不期而遇。两情相悦之下,便嫁给了郭威。郭威在后汉隐帝刘承祐的逼迫下起兵举事,其子嗣都被刘承祐杀害,只有内侄柴荣跟从在身边,柴氏便让郭威将柴荣收养为义子。郭威逝世之后,柴荣便继位成为周帝。

柴荣本身具有出众的军事、政治才干,获得了百官的拥戴,继位之后励精图治,为了让后周的国力和版图进一步提升扩大,做出了非常辛苦的努力。无奈他虽然做了皇帝,可他的亲生父亲却只能做他的臣子。

柴荣之父柴守礼本身便是个不学无术之徒,依仗着家族势力横行乡里。谁料他的妹妹居然阴差阳错做了后周的皇后,更没有想到他的儿子居然做了后周的皇帝。喜从天降的柴守礼愈加跋扈,虽然在朝中担任着光禄卿的重要职位,却不谋其政,每天只是饮酒作乐,仗势欺人。在京城之中,人人提及光禄卿柴守礼都会色变,朝中大臣不敢惹他,普通百姓更是避之不及,以“十阿父”呼之。

柴荣继位之后,不仅四处征战,与后蜀、南唐等南方诸国不断发生战争,扩大了后周的版图;但是他最期望的便是将契丹赶出中原,夺回幽州等领土。因此积极调整内政,希望可以快速提升国力,大刀阔斧进行了很多改革。这其中有两项惹起了民怨沸腾,其一是将城中墓地全部迁至城外,让死人给活人让路;其二便是著名的毁佛铸钱。

为了逃避兵役和赋税,也因战乱频繁,五代时期佛教兴盛,很多人都出家为僧,各地大肆修建庙宇,铸造佛像,浪费了很多金属。柴荣下令拆毁庙宇,将佛像熔化铸造钱币、武器,引起了国内大震动。宰相范质对柴荣说:“国人多信佛,陛下此举必然会引起民怨,到时候恐怕会引起动乱。”

柴荣却坚持说:“现在国难当前,大敌没有平定,国土还在分裂中,可是却将那么多钱财拿去修建庙宇。那些想逃避兵役的人都出家为僧侣,不事生产,这都是不必要的浪费。我这么做是为了千秋万代。”

范质说:“但是您这么做会遭到大家的责怪啊!难道您就不怕惹怒了佛祖吗?”

柴荣苦笑着说:“佛家有言说:如果有益于世人,手眼都可以布施。如果真的是这样,区区一个铜像算得了什么呢?让佛祖贡献出一个铜像,就可以铸造很多钱币,也可以增加很多武器,这是利国利民,我想佛祖不会怪罪。至于你说的责怪,我这么做的好处现在大家还看不到,那就让大家非议好了。等到将来,一定会有人理解我的做法。”

已经被升任为右仆射的赵匡胤说:“国家制定的各种策略,绝对不是为了满足一己私欲,是为了让百姓都能过上好日子。这样的苦心如果得不到理解,那么只能说是百姓愚钝。为了配合他们的愚钝,难道就应该放任自流吗?这样做才是真正的祸国殃民。”

范质、王溥等人知道自己再劝说也不会改变柴荣的决定,只好无奈地对视一眼。众人正在商讨之时,忽然有内侍进门来报:“光禄卿柴守礼在闹市杀人,已经被通报到官府了!”

柴荣大吃一惊,忙问是怎么回事。原来柴守礼在酒馆之中饮酒作乐,在半醉间居然无故将人杀死。身为光禄卿而无视法纪,并在闹市中引起了众人的惶恐,遭人围观。刑部和大理寺卿只好先派人将其收押,然后立即将消息汇报给了周世宗。

正在为了商讨政策决议而绞尽脑汁的众人,听到这一消息不由得都皱紧了眉头,看着柴荣,不知道他会怎么处理这件事。刑部侍郎王宴等人已经随后都来到殿外,等候听取柴荣的处理意见。

看到大家都不知所措的样子,柴荣忍不住叹了一口气说:“我年少离家,十五岁便跟随义父上战场,多年在外,不能膝前尽孝。执掌国家之后,希望可以给父亲一个安逸的府邸,让他好好享一番清福,谁知道却总是惹出这种事来。”

以正直敢言闻名的王溥朗声说:“陛下孝心固然可鉴,但是这件事非同小可。以前光禄卿虽然总有滋事生非,但都是些无伤大雅的无谓之争。现在出了人命,却不同了,所以请陛下要慎重裁夺。”

柴荣无奈地点点头,为这个父亲头疼不已。王宴等人也上前询问:“光禄卿所杀之人还横尸街头,请问陛下该如何处置?”

柴荣说:“你先代我好好安抚他的家人,这件事先让我想一想。”

众人告退之后,柴荣来到后宫,将这件事告诉了皇后符氏。符氏本来是天雄节度使符彦卿的女儿,为人机敏贤惠,深得柴荣欢心。现在眼看皇帝如此烦恼,符氏只好温言软语,耐心告慰:“这件事本来就是为难,子为人君,父为人臣,于伦常之礼已经大为不合。如果徇私,于法不尊,势必引起朝堂之上的非议。而皇上偏又是至孝之人,如果严惩,又于情不忍。”

柴荣听她这么一说,看到符氏深深理解自己的为难之处,心里顿时觉得很宽慰,拉着她的手说:“我因不能尽孝,所以处处偏袒。谁知道反而滋长了父亲不守法制,这么说来其实还是我的过错。”

符氏说:“如果皇上觉得实在为难,苦思冥想倒不如找个亲近的人来商议一下。”

柴荣说:“将相之中王溥、范质都是耿介之人,他们肯定会要求我严惩不贷。倒是赵匡胤为人聪颖,可以叫他来商议一下。”

刚刚回府的赵匡胤接到宫里传来的诏令,猜测肯定是为了柴守礼一事。便对赵普说:“朝堂之上,陛下百般为难。但王溥、王宴等人还步步紧逼。现在忽然召我入宫,肯定是为了这件事。”

赵普笑道:“此事涉及法理、情理,不管怎么都不好办。不过说到底,也算是皇帝的家务事,如果陛下连这样的事情都愿意和您商议,可见他对您确实信任。”

赵匡胤进宫面圣,柴荣对于这个只小自己六岁的年轻将领非常赞赏,两人在与南唐、后蜀、北汉等战役中并肩作战,情谊深厚。照旧先是一番赞誉之词,然后才揭开主题:“光禄卿杀人一案,你有什么看法?”

因为早就料到是为这件事而来,所以赵匡胤胸有成竹地说:“虽说‘王子犯法与民同罪’,但臣觉得此事情有可原。”

柴荣一听,忙让他详尽道来。

赵匡胤说:“光禄卿为国忧患,又加上饮酒失神,因此精神恍惚,才会做出杀人之事。如果皇上将其惩办,貌似铁面无私维护了法度,但是失去了孝道,这样的结果也不是陛下希望看到的吧。”

这一番话正中柴荣所想,他忍不住面露喜色地问:“那么,依你来看应该怎么处理呢?”

赵匡胤说:“皇上是至孝之人,不愿意自己的孝行被损。而光禄卿现在年岁也大了,应该是到了享受天伦之乐的时候了。京城虽然繁华,但也嘈杂,不如就请光禄卿辞位,陛下再为他在京郊寻一处僻静之所,使其面壁思过。一方面惩戒了后人,另一方面也维护了法度,而陛下也不至于因此有愧疚之心。”

其实柴守礼虽然位居光禄卿,但整天无所事事,赵匡胤所说的让他劝退辞位,对于柴荣没有任何影响,但却可以回应惩戒之说。同时让他在京郊思过的办法,将其妥善安置,也可平民愤,而且也顾全了柴荣的孝行,此举可谓一举三得。柴荣对于这个建议非常高兴,便命赵匡胤依此行事,将柴守礼安排到京郊,为他修建宅院,广置姬妾,让他安居享受,满足了柴荣人子尽孝之意。

柴守礼事件对于风起云涌的后周局势来说,只是一件小事,然而史学家却将这件事详细记载在案,并非以此来诟病周世宗的雄才大略,而是作为赵匡胤深得信任的重要证据。对于赵匡胤而言,此时他已经度过了通过战功来获得升迁的阶段,要想获得更大的权力和更高的地位,最重要是来自最高统治者的信任,只有获得柴荣的信任他才能掌握后周更多的实权。而参与柴守礼事件,并为柴荣提供令其满意的建议,体现出赵匡胤在这方面无可比拟的能力,也说明他的地位之稳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