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开启盛世 4、以农为本,康熙亲种试验田
清朝夺得政权后,国内仍处在战乱之中,社会动荡,耕地荒芜,水灾、旱灾不断,农民们过着食不果腹的生活。此时清朝面临的第一大问题就是民生,抓农桑。亲政以后的康熙皇帝,在逐步平定动乱后,开始把目光放在民生问题上来。
那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康熙从继位后就一直在考虑这个问题,他施行了众多举措,其中包括:停止圈地、奖励开垦、废除田赋、免除丁银、惩治贪官、兴修水利、劝农扶桑、救济灾荒、郊外观稼、奏晴雨折、改良品种、关切丰歉等。只要把这些一一做到点上,所面临的问题也就不复存在了。
康熙十一年,十九岁的康熙帝决定亲自到先农坛祀神耕田。这个决定其实在康熙心中酝酿已久了。不但可以表示自己大力发展农业的决心,还能为天下的百姓做一个表率。他把这个想法跟诸位大臣一说,马上得到他们的支持,并且把祀神耕田的消息昭告天下。
二月二十日早晨,康熙身穿礼服,带领百官,从紫禁城出发,到祀神耕田的地点先农坛。
先农坛是历代皇帝举行祀神耕田的地方,但是自明永乐后,这个地方就没有举行过一次这样的仪式,先农坛逐渐快被人遗忘了,人们只知道京城里有个先农坛,面积不小,却不知道是做什么用的。康熙在先农坛里转了一圈,满眼竟是萧瑟衰败的景象。康熙心里就有些酸楚,扭头对身边的大臣说道:“此次仪式后,先农坛务必要重新修筑一下,这样衰败的景象如何能同‘丰衣足食、国泰民安’这八个字相连?”
随从的官员见康熙动了怒,全部俯身跪在地上大呼有罪。康熙摆手说道:“罢了,看来朕真要重视这个祭祀仪式了。”说着,他问礼部尚书,仪式什么时候开始。
礼部尚书告诉康熙,仪式分三个阶段:十点时,祭祀先农之神,下午两点时行耕猎礼,按照传统礼仪的做法,帝王要耕地来回三次,亲王要耕地来回五次,九卿要耕地来回九次,其次便是晚宴,其含义是享受劳动所带来的成果。
十点到了,康熙站立在耕地边,一手持鞭,一手扶犁,随着禾乐奏起,康熙甩响了鞭子。三个来回很快就耕完了,康熙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虽然有些累,但心中也是异常高兴的。他拍了拍手说道:“如今朕亲身体验了一次耕田,心中感慨万千,不是一句两句话能够言明的。这粮食从播种到收,倾注了农民的多少心血。”这时有人扶他到观耕台,面朝南而坐,观看大臣们耕田。
仪式一直持续到很晚才告结束,等过了晚宴已经是深夜了。回去时,康熙想,行耕猎礼,以后是不能间断了,就算自己不能来,也要派大臣们来。这样百姓们才会知道,朝廷一直都没有忘记农民,一直都在关心着他们。
在亲耕礼过去以后,百姓私底下都把康熙叫做农夫皇帝。康熙听到这一消息心中很是高兴,农民已经把自己和他们联系在一起了,这正是康熙心中所企盼的。他在心里权衡道:“农夫皇帝就得和农民紧密地连在一起,光行行耕猎礼可不够。”他把目光投向院子里一株株苍柏劲松,心中突然又冒出一个想法,他决定亲自去试验田,培育好的田种,把田种散发给民间,让农民的田更高产,自己今后就食用自己的劳动成果,那么农夫皇帝对自己而言就更贴切了。
他在西苑建立了丰泽园,园中依照先农坛开辟了一亩三分地,康熙在田里播种了稻子,经过康熙的精心呵护,稻子长势良好,根根茎粗穗大,远处一看便是一片墨绿,富有生机。
康熙对这片稻田很重视,经常三两天就要过来检查一番,稻子有些蔫了,他便亲自动手给稻田灌溉,稻子生虫子了,他便亲自换了衣服到田里去捉虫。有尾随的大臣说道:“皇上这是在宫中深入民间了,我在城外的田地里看过,没有发现有比皇上种得庄稼长得更好的。”康熙当然知道这是一句恭维话,他说道:“种庄稼,我怎么能同百姓们比?他们自生下来便把根扎在了田地里,种田的经验怕是比朕读的书还要多。如今朕能种出这样的稻子来,全是凭借他们的经验而来,朕可不敢把自己捧起来,算来自己还是个庄稼地里的门外汉。”
大臣说道:“皇上这是谦虚了,像您如此呵护庄稼的,庄稼要是长不好,那就说明是庄稼种子的问题。如今看这片稻田的长势,就是个门外汉也能看出好来。”
康熙若有所思地盯着眼前的稻田:“朕所种的不过是一亩而已,就算丰收又能养活几个人?只有天下的庄稼都丰收,百姓才能富足,大清的天下才能稳定。朕之所以要亲耕,无非要记住天下百姓的辛苦,心里装着天下安危的根本……”
夕阳西下,洒出一片金黄的光芒来。康熙在田间小路上站了一会儿,似乎闻到了从稻田里散发出的香味,心想,这或许是丰收的气息。
因为一些政事,康熙忙得顾不过来,等闲下来了,已到了六月的时节,康熙在书房里写字,当诗句写到“丰”字时,康熙突然想起来,自己已经有一个多月没有去试验田了。皇帝自然没有像农民那样有大把的时间去照顾田间的庄稼。他慌忙把诗句结了尾,便要去试验田看看。
六月天,因为刚下过一阵雨,空气很湿润,也很清新。弥漫的水雾气在丰泽园里飘荡着,园中的植物经过一昼夜雨的洗涤,果真发生了变化,花骨朵展开了,树木的叶子伸长了,就连砖缝里的小草也把弯曲的叶片伸展开来。康熙觉得很清爽,心中更是迫不及待地想到田头看一看那片稻田。绕过一个弯,稻田的全貌尽收眼底,康熙激动地说道:“看看,这稻子果真长高了不少,比先前更有形了。”他俯身拽起一根稻子来,把稻穗在手里揉了揉,感觉硬硬的。虽然稻子成熟期是八月,但现在看来,在六月时稻田已经开始鼓籽了。
他的眼睛朝着稻田的深处看去,一排排稻子排得都很整齐,长得也很整齐。这时候,他的眼睛突然定格在一棵长势特别的稻子上。这棵稻子长在稻田的中央,很突出地高出其他稻子一大截。而且稻穗也比别的要大一些,这时候都已经有些发黄了。他命人把这棵稻子拔了下来。
康熙的表情很惊讶,他对尾随的人说道:“这真是奇籽啊,虽然才六月却已经完全熟透了,而且籽也很大。我决定把这籽留下来,等到来年再种,产量必定会高出不少。”
第二年,康熙把去年留下那种子播种在田里,果真这些籽长出来的稻子,不仅早熟而且籽粒饱满。他说道:“朕自己种的稻子应该有个名字,就叫它御稻米吧。”
经过几年的翻种,御稻米的种子已经不是当初那么点了。不仅康熙自己食用的是御稻米,并且他还把御稻米的种子派发到民间。
康熙四十二年,康熙在承德避暑山庄“甫田丛樾”亭旁开辟了御瓜圃和御稻田,他在田中种了各类蔬菜瓜果,御稻田又被称作试验庄稼田。康熙说道:“北方只知道适合种些糜、桑、稗、稷的农作物,却不知还有更多的品种能种,朕如今便要试一试了。”
康熙四十三年,康熙的早御稻在避暑山庄试种成功,便颁旨准许在各地推广种植,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稻子的产量。
打天下难,治理天下更难。清朝的天下是满清的勇士们在马背上得来的。要想让先人用生命换来的江山永久稳固,就不得不从马背上走到田间地头来。用今人的评价来说,康熙是一个难得的有为之君,就是说他的文治武功兼备。不光是能够马背上征战,田间的耕作他也能做得到。作为一个皇帝,他也不可能整天在田间劳作。他所种之田无非让自己知晓人民是天下的根本,想要江山稳固就要大力发展农业,解决天下百姓的生机问题。由于他大力提倡农业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清朝的经济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清朝的发展进入了一个相对平稳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