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帝国的劫难 八、永无宁日

吐蕃人兵不血刃地占领了大唐帝京,烧杀掳掠之余,还导演了一幕闹剧:拥立广武王李承宏为皇帝,而后又改年号、又封宰相、又设百官,忙了个不亦乐乎。

十月末,郭子仪将长安到商州(今陕西商州市)一路上溃逃的散兵游勇重新集结,同时征调了武关(今陕西商县西北)的卫戍部队,合计四千人,回师反攻长安。

二十一日,吐蕃人风闻长安百姓传言,说郭子仪集结了一支不计其数的大军,正向长安杀来,顿时有些惊骇。加之长安的美女财宝也已被他们洗劫一空,此刻实在不值得为了这座空城付出血的代价,于是吐蕃人匆匆带上他们的战利品,当天就全部撤离。

敌寇呼啸而来,转眼又呼啸而去,长安终于又回到唐王朝的手中。

可无论如何,这都是一场令人难以容忍的奇耻大辱。

为什么帝国会落到这步田地?

这笔账不能不算。

太常博士柳伉就帮天子算了个一清二楚。他说:“犬戎进犯,兵不血刃而入京师,士卒无一人力战,此将帅叛陛下也;长期宠幸宦官,终究酿成大祸,群臣无人敢言,此公卿叛陛下也;陛下方离京师,百姓公然抢夺府库,自相砍杀,此京畿民众叛陛下也;陛下自十月初一下诏各道兵马勤王,尽四十日,无一辆战车入关,此四方叛陛下也。既然内外皆叛,那么请问陛下,今日之势,是安?是危?”

柳伉得出的结论是:要想铲除祸乱之源、保全宗庙社稷,就必须砍掉一个人的脑袋。

这个人就是宦官程元振。

柳伉还说,要把宦官们手中的职权收回,交还各州;把神策军的兵权交给大臣;除此之外,皇帝还要下诏罪己,宣布从此改过自新。最后柳伉跟皇帝李豫打赌:“倘若如此,而兵仍不至、人仍不感、天下仍不服,请将臣全家老小碎尸万段,以谢陛下!”

柳伉的账一算下来,把代宗李豫的脸皮撕得可谓一干二净。李豫为此郁闷了好多天。可他最后还是不得不承认,柳伉说的都是事实,而且句句都是发自肺腑的忠言。不过事实归事实,忠言归忠言,让天子把宦官们都给废了那是不可能的,让天子下诏罪己改过自新那更是不可能的,至于杀程元振嘛……李豫在心里嘀咕了老半天,最后自言自语地说,这似乎也没必要。

广德元年十一月初二,天子下诏,削除程元振的所有官爵,遣回原籍三原(今陕西三原县东北)。

在李豫看来,程元振是杀不得的。表面上的原因固然是程元振当初有保驾及诛杀李辅国之功,天子念在旧情,为其网开一面。可事实上,李豫是不想让天下的宦官们为此心寒。换句话说,万一哪天敌寇又来了,百官又各自逃命,四方将帅又按兵不动作壁上观,自己又落入饥寒交迫的窘境——李豫希望起码还会有一个宦官,带着满怀焦急、带着一脸关切、带着足以保卫他的神策军令人欣慰地出现在他面前。

这年头,还有什么靠得住?李豫想,百官要是靠得住,母猪恐怕也会上树;藩镇要是靠得住,大象恐怕也会跳舞……至于说宦官,当然也不见得始终靠得住。可最起码,宦官总是一支制衡藩镇的力量;最起码,在天子孤立无援软弱无依的时候,还有宦官可以暂时靠一靠。

就比如说眼下,李豫之所以敢把程元振说废就废了,关键还是神策军主帅鱼朝恩撑起了他的腰杆,其次是程元振的手下禁军在吐蕃入寇时全都跑光了。若非如此,别说杀程元振,就算动他一根指头,李豫恐怕都办不到。

程元振灰溜溜地走了。

鱼朝恩容光焕发地陪着李豫回到了长安。这一年十二月末,天子任命鱼朝恩为“天下观军容宣慰处置使”,统领禁卫军。

一切终将过去,一切终将再来。

这句话就像一句魔咒,似乎永远徘徊在李豫的头顶上,并且——它似乎也将永远缠绕在此后十二任大唐天子的头顶上。

仆固怀恩很清楚,吐蕃人一走,代宗李豫接下来要对付的人就是他。

所以他必须先发制人。

而他的首要目标,当然非河东节度使辛云京莫属。

广德二年(公元764年)正月中旬,仆固怀恩暗中买通辛云京的副手、河东都知兵马使李竭诚,准备里应外合攻取太原。不料事情败露,辛云京斩杀了李竭诚,随即加紧修固防御工事。仆固怀恩遂命其子仆固玚攻打太原,辛云京出城迎战,大败仆固玚。仆固玚只好转攻榆次(今山西榆次市)。

外寇之兵戈方息,内战之烽火再燃。天下似乎永无宁日,李豫一声长叹,对郭子仪说:“怀恩父子负朕实深!闻朔方将士思公如枯旱之望雨,公为朕镇抚河东,汾上之师必不为变。”

这样的时刻,除了郭子仪,天下还有谁能镇得住仆固怀恩父子?要论威望、功勋和军事才能,除了郭子仪外,恐怕就只有李光弼了。可此刻李豫对李光弼的怀疑和戒备,恐怕丝毫不亚于对仆固怀恩的防范和猜疑。理由很简单,在李豫看来,吐蕃入寇,朝廷命各地勤王,你李光弼为何自始至终按兵不动?这难道仅仅是因为宦官程元振专权跋扈,使你对朝政感到失望而引起的吗?

不,事情肯定没有这么简单。

李豫想,这些年来你李光弼转战四方,自以为功劳在仆固怀恩之上,可最终平定安史的功劳却落入仆固怀恩一个人的手中,你李光弼心里面,难道就没有辛云京式的情结?恐怕是有的吧!再者,说到底你李光弼也是一个契丹人、一员番将,而且手握重兵,雄踞一方,如此,辛云京对仆固怀恩的怀疑和指控,在你李光弼身上也照样可以成立。所以,朕不但不能起用你平定仆固怀恩,朕甚至还要预防你成为仆固怀恩第二!

也许正是基于这样的想法,李豫在吐蕃退兵后马上把时驻徐州的李光弼调往洛阳担任东都留守,以便就近加强对他的监控。与此同时,李豫还频频派遣宦官去“慰问”其时住在河中(今山西永济市)的李光弼的老母亲。很显然,这是在对李光弼进行某种威胁,目的是促使他服从调遣。可让李豫没有想到的是,李光弼竟然拒绝赴任,理由是他必须留在东方负责江淮地区的粮食转运。

这样的借口是何其苍白、又是何其牵强啊!李豫失望之余,内心不免生出更深的担忧和疑虑,于是断然把李光弼的母亲和弟弟从河中接到了长安,表面上礼遇甚周,并安排李光弼的弟弟在禁军中担任职务,但明眼人一看便知,这是天子攥在掌心里的两块政治筹码,目的是以此要挟李光弼,防止他造反。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代宗李豫与名将李光弼之间的君臣关系实际上已经处于高度紧张状态,甚至濒临破裂的边缘。假如不是半年之后(广德二年七月)年仅五十七岁的李光弼忽然间一病而亡,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即便李光弼不想造反,最终也会像仆固怀恩一样被李豫逼反!

广德二年二月初,郭子仪身兼朔方节度使、河中节度使、关内、河东副元帅等多重职务率兵进驻河中,准备进剿仆固怀恩父子。

仆固玚围攻榆次半月不下,愤而暴打军中的汉人士兵,旋即被汉人部将焦晖等人刺杀。仆固怀恩闻讯,仓皇带领三百亲兵从汾州(今山西汾阳县)西渡黄河,向北逃往朔方。这一年秋,仆固怀恩率朔方、回纥、吐蕃联军共计十万人卷土重来,郭子仪出兵抵御,将其击退。

永泰元年(公元765年)九月,仆固怀恩再度纠集回纥、吐蕃、吐谷浑、党项、奴剌等数十万大军,兵分三路大举入侵。吐蕃军团从北路进攻奉天,回纥军团继之,仆固怀恩率朔方军殿后;党项军团从东路进攻同州(今陕西大荔县);吐谷浑及奴剌军团从西路进攻周至。

郭子仪向天子紧急奏报:“胡虏全是骑兵,进军速度如飞,绝不可掉以轻心,请皇上下令凤翔节度使李抱玉、滑濮节度使李光庭、邠宁节度使白孝德、镇西节度使马璘、河南节度使郝庭玉、淮西节度使李忠臣等各部,火速出兵,扼守各个军事要地。”

李豫随即颁下诏令。然而,除了李忠臣部接到诏令的当天即刻开拔之外,其他各藩镇都反应迟钝,并未及时出兵。

如果不是随后发生的那个重大意外致使整个局势为之逆转,大唐王朝很可能又要继“安史之乱”和“吐蕃入侵”之后,再次经历一场严峻的战争考验,而唐代宗李豫则很有可能再度抛弃都城、狼狈出逃。

所幸这个意外发生得非常及时。

这个意外是一个人的死亡。

这个人就是仆固怀恩。

就在多国联军一路向长安猛扑过来的中途,仆固怀恩忽得暴病,旋即被转移到后方,于这一年九月初八死于鸣沙(今宁夏中宁县)。

仆固怀恩一死,多国联军顿时失去联结的纽带,开始各自行动。而仆固怀恩所率的朔方部众则数易其主。先是大将张韶接过了指挥权,紧接着别将徐璜玉杀了张韶,然后部将范志诚又杀了徐璜玉……

九月十五日,吐蕃十万大军进抵奉天,戍守在此的朔方兵马使浑瑊率众力战,数日内与吐蕃激战二百多次,斩杀五千余人。与此同时,各路兵马也纷纷进入战略要地驻防。郭子仪进驻泾阳(今陕西泾阳县),李忠臣进驻东渭桥(今陕西高陵县南),李光庭进驻云阳(今陕西泾阳北云阳镇),马璘和郝庭玉进驻西渭桥(今陕西咸阳市西南),李抱玉进驻凤翔,宦官骆奉仙与将军李日越进驻周至,同华节度使周智光进驻同州。最后,代宗李豫亲率禁卫六军屯驻禁苑。

眼看唐军已经在长安外围筑起了一道铜墙铁壁,加上连日天降大雨,吐蕃军队遂掉头攻击醴泉(今陕西礼泉县)。党项军团则在白水(今陕西白水县)和蒲津关(今陕西大荔县东黄河渡口)一带烧杀掳掠,数日后撤兵北还。

九月底,吐蕃军队劫掠了数万名唐朝男女之后向北撤退,行至邠州时遇到回纥军团,于是合兵一处,再次掉头围攻泾阳。由于仆固怀恩已死,吐蕃与回纥都想当老大,结果差点翻脸,遂分开扎营,相互戒备。郭子仪立刻意识到这是一个机会——一个将对手分化瓦解的机会,一个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机会。

他即刻遣使前往回纥军营,希望与回纥化干戈为玉帛,共同攻击吐蕃。回纥人说:“郭公的确在此吗?你在骗我吧?若真在此,何不出来一见?”使者回禀,郭子仪决定亲往。众将一致要求挑选五百名精锐骑兵作护卫,郭子仪说:“这是害我。”他儿子郭晞拉住马缰阻拦他说:“回纥人是虎狼,大人是帝国元帅,岂能拿自己的命去赌?”郭子仪充耳不闻,一鞭抽在他手上,喝道:“走开!”

郭子仪只带数名亲兵出城,在回纥大营外喊话:“郭子仪拜访。”回纥人大为惊异。回纥大元帅药葛罗站在阵前,悄悄把手中的箭搭上了弦,随后他眼前就出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一幕。郭子仪单枪匹马驰入营中,一边走一边卸掉身上的头盔、铠甲和武器。来到药葛罗面前时,郭子仪已经手无寸铁。

回纥人服了,纷纷下马,列队向他行礼。郭子仪对药葛罗说:“你们回纥有大功于唐,唐朝待你们亦不薄,为何背弃盟约大举来侵?为何弃前功、结怨仇,背恩德而助叛臣?我挺身而来,任凭你们杀我,我的部下必与你们死战!”

药葛罗一脸尴尬地说:“怀恩欺骗我们,说天可汗(唐皇帝)已经驾崩,说您也已去世,中国无主,我们才敢前来。而今既知天可汗在上都,令公又在此统领大军,怀恩又为天所杀,我曹岂能与令公开战?”

此刻的药葛罗很清楚,挑起战争的所有借口眼下都已荡然无存了,如果硬着头皮打,即便不说毫无意义,起码也是师出无名、得不偿失。

最后,唐回双方握手言和、把盏盟誓,一场迫在眉睫的大战就这样烟消云散。

吐蕃人得到唐回结盟的消息后,连夜撤兵回国。唐回联军合力追击吐蕃,于永泰元年十月十五日在灵台(今甘肃灵台县)的西郊大破吐蕃军队,斩杀万余人,并救回被掳掠的男女四千人。

至此,作为“安史之乱”之余波的“仆固怀恩之乱”正式宣告终结。

“郭子仪单骑盟回纥”的一幕亦从此成为中国战争史上“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经典一幕。

唐代宗永泰元年(公元765年)最后的日子里,李豫伫立在历尽劫难的长安城头,伫立在二百八十九年的大唐王朝的历史中途,看见此前一百四十七年的帝国往事在他的视野中渐行渐远——无论是旧日的繁华与荣光,还是曾经的无奈与苍凉,都已泛黄枯萎、随风而逝……

李豫微语喃喃,向天祈祷。他希望天下从此远离血火与刀兵的劫难,他希望李唐王朝在未来的岁月里能够四海承平、帝祚永昌……

此刻,四方的浓云正呼啸漫卷。

大地之上的长安,和长安之上的李豫一样,在辽阔苍茫的天地之间显得无比的渺小和孤单。

李豫小心翼翼地眺望着远方天际——一如眺望那隐藏在时光深处的帝国未来。

当然,他什么也没有看见。

他没有看见远方的天穹已然无声地开裂,也没有看见从裂缝中喷涌而出的将是一百四十二年的流血、杀戮、黑暗、纷争……

以及漫长的死亡。

这一切,他当然都无法望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