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戚焉

⊙1944年8月8日,方先觉在衡阳苦撑47天,突围、自裁均失败后,为数千伤兵计,举旗投降(抗战中唯一投降的黄埔系将领)。几个月后,方先觉在军统衡阳站的接应下回归。1945年国民党代表大会上,喊杀方先觉之声不绝于耳。退到台湾后,方也是无处可躲,无地可辩护。1968年退役后,方先觉抱着蒋校长的膝盖痛哭,于蒋校长一声叹息中落发为僧。

⊙1945年4月,联大学生准备大搞纪念“五四活动”,国民党云南党部赶忙让昆明三家电影院赠送5月3日、4日2800张电影票给学生,以干扰破坏集会。地下党立即贴出“大字报”,称:免费票是国民党省党部用公款买的。于是有学生当场撕票,工学院学生还用数学公式加以说明:“电影票钱=一斤猪肉=大学生的灵魂!”吴晗则总结说,在意大利,墨索里尼曾对捕捉他的人说:“别杀我,我会给你一个王国。”在中国却是:“别开会,我会给你一张电影票。”

⊙许世英平生不吸烟,不喝酒。某日他与王宠惠闲谈,王宠惠指着手中的雪茄说,自己吸了一辈子的烟,这点星星之火,烧掉了好几栋房子与好几部汽车。许世英闻言接口道:“我从来不吸烟,但至今仍然没有房子,也没有汽车。”说罢,二人拊掌大笑。

⊙1937年,袁克定在颐和园租房子住。张伯驹与他时有往来,见其饭菜只是窝头、咸菜而已,但他依然正襟危坐,胸带餐巾,俨然当年“皇储”模样,遂写诗云:“池水昆明映碧虚,望洋空叹食无鱼。粗茶淡饭仪如旧,只少宫詹注起居。”

⊙陈布雷死后,黄少谷送挽联:“一手文章扶国运,终宵忧乐系苍生!”

⊙1914年6月23日,北京政府内务院颁布《劝诫剪发规程六条》,规定:凡政府官员、职员不剪发者停止其职务;凡车马夫役不剪发者,禁止营业;凡商民未剪发者由警厅劝令剪除;凡政府官员的家属、仆役未剪发者,其官员要负劝诫之责。

⊙蒋梦麟常因办学经费不足和政府拖欠教职员薪水而困扰。1919年,北大欠了一家建筑公司的款项,对方来讨,蒋梦麟予以搪塞。后来建筑公司没办法,就在中秋节前,每天派人到蒋梦麟家里去讨债。蒋梦麟无奈,只好逃到西山躲避。

⊙1936年5月9日,陈融在广州请客。宴后,胡汉民与潘景夷对弈。前两局一胜一负,战平,但胡意犹未尽,坚持再下一局。进入残局后,胡想用“卧槽马”逼出对方老帅,不料对方突架仕角,炮打了胡的一只车。胡登时脸色苍白,突发脑溢血倒下,昏迷三天后病逝。

⊙毛却非曾被关在海军凤山来宾招待所。这里在日据时期因怕美军轰炸,外面筑有很高的掩体。每个房间最多只能住八人,非常拥挤,要翻身时,需得一起喊“一、二、三”。

⊙1918年5月20日,江苏江宁县进行众议员选举。全城公立学校停课一日,第一、第二两区投票所,有一群小学生奉命排队前往投票,从前门走进去,从后门走出来,然后再折回前门进去投票,如此反复循环多次。

⊙冯友兰的文章,气势恢弘而意义深远,为时人所乐道。1943年,他曾给蒋介石写信,要求政府收拾人心,开放政权,实行立宪。蒋看信后“为之动容,为之泪下”,即刻表示愿意实行立宪。

⊙汪精卫到南京做了行政院长,见到从前一同反蒋的人,对他说自己好比消防队队员,是被主人叫来“打短工”的。覃振劝汪,没必要那样替蒋介石“背黑锅”,汪说:“我既已跳下茅坑,就臭到底吧。”

⊙吴稚晖一生三次对人下跪:1902年向中国驻日公使蔡钧长跪,求他担保九名自费留日学生入成城学校;未果。1924年向小他一岁的孙中山下跪,求他宽容陈炯明;未果。1939年,吴稚晖得知汪精卫欲投降日本,曾经痛哭流涕、长跪不起,请求汪不要有愧于国家和民族;亦未果。

⊙张竞生在一次演讲中说到赛金花:“她一个烟花女子,尚知民族大义,曾救北京于危难之中,这样的侠骨柔肠,我们不妨自己问一问,比得上吗?”

⊙慈禧在得到李鸿章病危的奏报后,“为之流涕”,她伤感地说:“大局未定,倘有不测,这如此重荷,更有何人分担。”第二天,听到李鸿章病死的消息后,慈禧“震悼失次”,随从人员“无不拥顾错愕,如梁倾栋折,骤失倚恃者”。

⊙蒋介石曾这样要求他手下的将领:“认清历史,效法曾胡(曾国藩、胡林翼)。”

⊙1928年1月28日,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午餐后假眠,后往下关迎三妹,到后知其皮肤病甚剧,精神亦衰弱,心甚不安,悔不该与其祯梗也。”婚后前三年,蒋、宋二人经常吵架,宋吵架后就回上海娘家,蒋必温言劝回。蒋在另一则日记中写道:“彼甚以不自由为病,复劝余以进德,心颇许之。”

⊙1923年12月30日,孙中山在《在广州对国民党员的演说》中说:“我们革命党推翻满清,把人民由奴隶的地位超度到了主人的地位;现在做了主人,不但不来感激,因为暂受目前的痛苦,反要来漫骂。常有人说:‘我们从前是很安乐的,自革命之后,国乱民穷,要有真命天子出世,或者清朝复辟才好,民国真是没有用呵!’”

⊙1937年6月,张慧剑在北平采访早已过气的大军阀吴佩孚,写了一篇采访记:“他说他笺注《春秋》、《左传》,已经完成了四分之一。他大骂杜注,他夸奖着这部书在军人教育上的作用,我知道他是自比关岳的,我听他批评《左传》的许多幼稚的见解,不免惊奇,然而同时却感觉到一种极大的安慰,以如此理解支持着自己人生的吴佩孚,总不会屈膝事虏的吧……以后我是静听吴氏发挥其三教同源的新学说,至于四十分钟之久。我压制着我的感情,不再说一句刺激吴氏的话。”

⊙毛泽东曾经充满敬意地对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说:“邵飘萍对我帮助很大。他是新闻学会的讲师,是一个自由主义者,一个具有热情理想和优良品质的人。”

⊙费孝通曾谈到自己与潘光旦在做人上的差异:“我这一代人可以想到,要在人家眼里做个好人,在做人的问题上要个面子。现在下一代人要不要面子已经是个问题了。我这一代人还是要这个面子,所以很在意别人怎么看待自己。潘先生比我们深一层,就是把心思用在自己怎么看待自己。这一点很难做到。这个问题很深,我的力量不够,讲不清楚,只是还可以体会得到。”

⊙胡适评价梁启超说:“使无梁氏之笔,虽有百十孙中山、黄克强(黄兴),岂能成功如此之速耶?近人诗‘文字收功日,全球革命时’,此二语唯梁氏可以当之无愧。”

⊙梁启超在《李鸿章传》中说:“自李鸿章之名出现于世界以来,五洲万国人士,几于见有李鸿章,不见有中国。一言蔽之,则以李鸿章为中国独一无二之代表人也。”又说:“读中国近世史者,势不得不曰李鸿章,而读李鸿章传者,亦势不得不手中国近世史,此有识者所同认也。故吾今此书,虽名之为‘同光以来大事记’可也。”

⊙康有为主张创造“大同世界”,然康圣人第一次见到黑人时,却被惊得目瞪口呆。晚上回到住处,心中兀自起伏难平,于是提笔写道:“然黑人之身,腥不可闻……故大同之世,白人黄人,才能形状,相去不远,可以平等。其黑人之形状也,铁面银牙,斜颔若猪,直视如牛,满胸长毛,手足深黑,蠢若羊豕,望之生畏。”

⊙隆裕皇太后签发大清王朝最后一道上谕——《退位诏书》。她死后,《中国日报》曾撰文说:“己丑年嫁光绪帝为嫡后,秉性柔懦,失西后欢,尤与光绪感情不洽,抑郁深宫二十余年。既无可誉,亦无可讥。惟清廷退位,后力居多,将来共和史中亦不失有价值之人物也。”《亚细亚日报》撰文说:“隆裕太后去岁,不为亲贵浮言所动,力主共和,实为有造民国。今一日崩御,我五族国民,当同情哀悼。”

⊙赛珍珠的《大地》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中国文学界反应很冷淡。鲁迅说:“她所觉得的,还不过一点浮面的情形。”“她亦自谓视中国如祖国,然而看她的作品,毕竟是一位生长中国的美国女教士立场而已。”茅盾批评过赛珍珠的小说歪曲了中国农民的形象。胡风批判赛珍珠把握不了中国农村的经济结构,不能揭示中国农民悲剧命运的根由,忽略了中国与帝国主义间的矛盾,而去美化外国人。

⊙1905年,日俄战争以俄国失败告终。实业家张謇据此说:“日本的胜利和俄国的失败,是立宪主义的胜利和专制主义的失败。”

⊙1921年,紫禁城养心殿装上第一部电话,电话局并送一电话本。出于好奇,溥仪拨通了胡适的电话。胡乍接电话激动不已,二话不说就去拜见了溥仪。回来后,胡又连夜给溥仪的英语老师庄士敦写了一封信,说:“我不得不承认,我很为这次召见所感动。我当时竟能在我国最末一代皇帝——历代伟大的君主的最后一位代表的面前,占有一席位!”

⊙谭嗣同死后,其夫人李闰自号为“臾生”,暗合谭嗣同绝命诗中的“忍死须臾待杜根”之意。

⊙1885年,清外交官曾纪泽在伦敦《亚洲季刊》上发表了《中国先睡后醒论》一文,称中国当时是“似入酣睡,固非垂毙”。

⊙司徒雷登从1919年起任燕京大学校长、校务长,1949年8月离开中国。他的遗愿之一,就是将自己的骨灰送回中国,并安葬在燕京大学校园内。可惜这一心愿未能实现。

⊙司徒雷登的父亲是美国到中国的第一批传教士,母亲也是美国人。司徒雷登出生在杭州,从小说的是杭州话,到11岁才回到美国上学,当时同学们都嘲笑他是个不会说英语的“土八怪”。因此,司徒雷登常说自己“是一个中国人更多于是一个美国人”。

⊙刺杀宋教仁的刺客武士英说:“当时(他们)曾经许我一千块钱,但是我只拿得三十元。”

⊙唐宝玥死后,1920年,顾维钧经人介绍,与“亚洲糖业大王”黄仲涵的女儿黄蕙兰在纽约相识,并于同年10月11日在伦敦完婚。婚礼后次日,国联行政会议在日内瓦召开,顾维钧作为国联理事必须参加,因此,他们的新婚之夜是在去日内瓦的火车上度过的。

⊙1926年11月12日,蒋介石接到陈洁如一封来信,大为光火。是日,他在日记中写道:“得洁如书,知其迁赁月租七十二元华屋,不胜恚恨。奢靡趋俗,招摇败名,年轻妇女,不得放纵也。”1931年1月11日,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爱妻(宋美龄)明日欲回沪,彼此无限缱绻,甚不愿舍。夫妻日久更爱,信矣。”

⊙张伯苓办私立大学时,到处托钵化缘,就连军阀的钱也要。他说:“用军阀的银子办教育,就如同拿大粪浇出鲜嫩的白菜是一个理儿。”

⊙甲午战争后,李鸿章对自己的幕僚、曾国藩的孙女婿吴永一说:“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由裱糊匠东补西贴,居然成一净室,虽明知为纸片糊裱,然究竟决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小风雨,打成几个窟窿,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对付。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预备何种修葺材料,何种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术能负其责?”

⊙谢泳说,半个世纪以后,人们可以这样解读当年胡政之的死:“在一定的意义上,胡政之的死,就是《大公报》的死,胡政之的离去,意味着这份‘中国最好的报纸’开始谢幕,在随后的岁月里,《大公报》这个名字仍在,但我们还是要说,《大公报》已经死了。”

⊙因物价飞涨,政府发给联大教授一种价格低平的“公米”票,凭票领米。然而管放“公米”的人往往会凭借权力百般刁难,等到教授们花费许多时间、气力把米领到手,却发现米质粗糙得难以下咽。

⊙1912年1月16日,袁世凯在北京东华门丁字街遭到同盟会京津分会的炸弹暗杀。袁的卫队死伤数十人,袁幸免于难。1月25日,袁世凯通电支持共和。2月12日,袁世凯逼清帝逊位。

⊙传言“九一八”前夜,张学良正与电影明星胡蝶翩翩起舞。吴佩孚听后作诗道:“棋枰未定输全局,宇宙犹存待罪身。醇酒妇人终短气,千秋谁谅信陵君。”

⊙廖磊奉命率第七军尾追红军,却始终与红军后卫部队保持两天行程,最后追到贵州的都匀、独山一带便干脆不追了。红军摆出进攻贵阳的姿态,蒋介石亲赴贵阳督战,急电廖磊星夜来援。不料廖磊复电说:“容请示白副总司令允许,才能前进。”老蒋叹息道:“这真是外国的军队了。”

⊙孙殿英的参谋文强在《文强口述自传》一书中回忆:孙殿英说他将慈禧入殓时的一只翡翠西瓜,托雨农(戴笠)赠给了宋子文院长。慈禧口里含的一颗夜明珠,托雨农转赠给了蒋夫人(宋美龄)。宋氏兄妹收到他的宝物之后,引得孔祥熙部长夫妇眼红,他又选了两串朝靴上的宝石送去才算了事。

⊙陈炯明弥留之际,次女碧摇询问家事遗嘱,陈苦笑曰:“吾家事无可语者。”随即兴奋地抬手比画,似索要纸笔。家人取来后,陈手僵硬,不能作书,其状甚惨。

⊙梁启超说:“晚清思想界有一彗星,曰浏阳谭嗣同。”

⊙1888年,醇亲王奕譞一度病危,自以为不久于人世。当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去看望他时,他的政治遗嘱只有四个字:“毋忘海军。”同时将当年(1886)检阅北洋舰队时慈禧所赐的一块如意,交给光绪。

⊙1927年“四一二”事变后,蒋经国在苏俄发表公开信谴责其父:“蒋介石的叛变并不使人感到意外。当他滔滔不绝地谈论革命时,他已经逐渐开始背叛革命,当张作霖和孙传芳妥协,蒋介石已经结束了他的革命生涯。作为一个革命者,他死了,他已走向反革命并且是中国工人大众的敌人。蒋介石曾经是我的父亲和革命的朋友。他已经走向革命阵营,现在他是我的敌人了。”

⊙冯国璋的续弦夫人周砥,原是袁世凯家的女教师。周嫁冯后,将冯的一切举动均通过婢女密报袁世凯。袁死前曾感慨道:“予豢养左右数十年,高官厚禄,一手提拔,事到今日,无一人不负予!不意一妇人,对我始终报恩,北方文武旧人,当愧死矣!”

⊙邓世昌死后,光绪帝垂泪撰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清廷还赐给邓母一块用1.5公斤黄金制成的“教子有方”大匾。李鸿章在《奏请优恤大东沟海军阵亡各员折》中为其表功,说:“而邓世昌、刘步蟾等之功亦不可没者也。”

⊙助手宝鋆死后,恭亲王写过一首七律:“只将茶蕣代云觥,竹坞无尘水槛清。金紫满身皆外物,文章千古亦虚名。因逢淑景开佳宴,自趁新年贺太平。猛拍栏杆思往事,一场春梦不分明。”后来又把“猛拍栏杆思往事”一句删除,改成了“吟寄短篇追往事”。

⊙王照说:“中国之大,竟寻不出几个明白的人,可叹可叹!”

⊙名报人徐铸成曾说:“邵飘萍、黄远生诸先生富有采访经验,文笔恣肆,而不长于经营。史量才、张竹平、汪汉溪诸先生工于筹计,擘画精致,而不以著述见长。在我所了解的新闻界前辈中,恐怕只有胡政之先生可称多面手。后起的如成舍我辈,虽然也精力充沛,编辑、经营都有一套,但手面、魄力,似乎都不能与胡相比。”

⊙蔡元培门生满天下。先生性和易,少言笑,而时有风趣之语,北大同学会在京成立,每逢五月四日必盛宴同学,奉蔡先生为上座,年年如此。先生颇苦之,一次戏语邻席曰:“吾辈此日真成吃‘五四’饭矣!”一座哑然。

⊙翁瑞午说话口无遮拦,有一次当着别人的面开陆小曼的玩笑:“你们晓得吗?小曼可以称为海陆空大元帅。因为王赓是陆军,阿拉是海军少将,徐志摩是飞机上跌下来的,搭着一个‘空’字。”陆小曼听后无言以对。

⊙1944年,闻一多在西南联大刻印出售,以应对当时的通货膨胀。儿子闻立鹤责问父亲:这是不是在发国难财?闻一多沉思半晌,说:“立鹤,你这话我将一辈子记着。”

⊙护国军起,袁世凯召来秘书张一麟,让他起草撤销帝制的文告,并对张一麟说:“吾今日始知淡于功名、富贵、官爵、利欲者,乃真国士也……我历事时多,读书时少,咎由自取,不必怨人。”

⊙杨度挽袁世凯联:共和误民国,民国误共和,百世而后再评此狱;君宪负明公,明公负君宪,九泉之下三复斯言。

⊙1899年,己亥交储之时,经元善串联商界名流与新党官员一千二百三十一人“公凑电资”,以上海电报总办的名义,向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与全国发出了这样一封电报:“昨日卑局奉到二十四日电旨,沪上人心沸腾,探闻各国有调兵干预之说,务求王爷、中堂大人公忠体国,奏请皇上力疾临御,勿存退位之思,上以慰皇太后之忧勤,下以弭中外之反侧。宗社幸甚,天下幸甚。”此举被赞为“飞电阻谏,电动全球”。

⊙梅贻琦在任命西南联大各学院院长、系主任时,偏向清华,于是引起北大师生不满。一日,蒋梦麟有事到蒙自文法学院,北大诸教授说起联大的种种不公平,一时群情激奋,纷纷表示要分校独立。钱穆发言时力排众议,说:“国难方殷,大家应以和合为贵,他日胜利还归,各校自当独立,不当在蒙自争独立。”蒋梦麟说:“今夕钱先生一番话已成定论,可弗在此问题上起争议,当另商他事。”一场风波就此平息。

⊙民国时期,梁启超两度出任阁员,先任司法总长,后任财政总长,但均无建树。时人说:“任公(梁启超号)当财长,任内未能兴一利,革一弊。”周善培说:“任公有极热烈的政治思想、极纵横的政治理论,却没有一点政治办法,尤其没有政治家的魄力。”

⊙“一二·一”惨案发生后一周,傅斯年由重庆来昆明,处理联大师生的罢课事件。傅斯年见到关麟征,第一句话就是:“你杀了我的学生们,比杀了我的儿女更让我心痛。”

⊙慈禧太后去世后,蒋作宾在他所管辖的陆军部里积极从事“汰旧换新”工作。他的目标是将清军军官全部换成曾经出国留学或在国内新军校毕业、具有新思想、积极热忱的年轻人。可惜这项计划才推行到一半,辛亥革命便爆发了。事后,蒋作宾说:“辛亥革命如果晚几年发生,后来的情况也许会大不相同吧!”

⊙鲁迅遗言:一、不得因为丧事,收受任何人的一文钱;二、赶快收殓,埋掉,拉倒;三、不要做任何关于纪念的事;四、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倘不,那真是糊涂虫;五、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文学家或美术家;六、别人应许给你的事物,不可当真;七、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施宽容的人,万勿和他接近。

⊙20世纪20年代,杭州有剧团演出《光绪痛史》。康有为特地前往观赏,看到台上一个演员所饰者,正是戊戌变法中的自己。看完戏后,康感慨万千,特赋绝句抒愤:君臣鱼水庶明良,戊戌维新事可伤。廿五年来忘旧梦,无端傀儡又登场。犹存痛史怀先帝,更复现身牵老夫。优孟衣冠台上戏,岂知台下即真吾。

⊙林白水说:“新闻记者应该说人话,不说鬼话;应该说真话,不说假话!”

⊙袁世凯死时,曾大叫“杨度误我”!为此杨度写挽联自辩:“共和误中国,中国误共和;千载而还,再评此狱。君宪负明公,明公负君宪;九原可作,三复斯言。”

⊙李鸿章死后,严复写联说:“使当日尽用公言,成功必不止此;若晚节无以自见,士论又当如何?”

⊙1931年9月17日,杨度因患胃溃疡病逝于上海租界。临终前,他曾自挽一联以明志:“帝道真如,如今都成过去事;医民救国,继起自有后来人。”

⊙1916年6月6日,袁世凯死。蔡锷送挽联:“辛亥革命,你在北,我在南,野心勃勃,难容正人,惧我怕我,竟欲杀我;海内兴师,上为国,下为民,雄师炎炎,义无反顾,骂你笑你,今天吊你。”

⊙1927年5月5日,梁启超在家书中说:“我实在讨厌政党生活,一提起来便头痛。因为既做政党,便有许多不愿见的人也要见,不愿做的事也要做,这种日子我实在过不了。若完全旁观畏难躲懒,自己对于国家实在良心上过不去。”

⊙汪精卫投敌,吴稚晖说:“卿本佳人,奈何做贼。”噎得汪精卫三天吃不下饭。

⊙甲午战争之后,袁世凯奉旨在天津小站督练新军。刚干了一年,监察御史胡景桂便参奏袁世凯“嗜杀擅权”“克扣军饷,诛戮无辜”,以及用人“论情面大小食鬼遗多寡”等多条罪状。袁得此消息,十分懊恼,以至于“两旬来心神恍惚,志气昏惰,所有夙志,竟至一冷如冰。军事实无心详述”。

⊙郭嵩焘出使英国一年后,曾在日记中写道:“三代以前,独中国有教化耳,故有要服、荒服之名,一皆远之于中国而名曰夷狄。自汉以来,中国教化日益微灭,而政教风俗,欧洲各国乃独擅其胜,其视中国,亦犹三代盛时之夷狄也。中国士大夫知此义者尚无其人,伤哉!”

⊙陈布雷自杀前对王芸生说:“我如同一个已经出嫁的女人,只能从一而终了。”

⊙邓广铭临终前对女儿说:“我死了以后,给我写评语,不要写那些套话,‘治学严谨、为人正派’,用在什么人身上都可以,没有特点。”

⊙甲午海战失败后,李鸿章感叹道:“吾被举国所掣肘,有志焉而未逮也。”

⊙齐如山支持京剧明星梅兰芳把“国剧”发扬到国外,第一站去的是日本。当时,中国驻日本的代办公使搞了个盛大酒会,安排梅兰芳在酒会后演出节目。各国大使全都慕名前来,日本内阁更是倾巢出动,连总理大臣都到场了。然而,这个酒会花费的几千元钱外交部却不给报销。直到后来外长换人,这笔开销才得以解决。

⊙光绪推行新政,李鸿章洞悉东西各国情形,然而他所在的直隶,对新政却不“感冒”。张之洞督两湖,百端具举,却未尽人意。于是时人评曰:“张南皮(张之洞)闭目而奔,李合肥(李鸿章)张目而卧。”

⊙光绪二十一年,梁启超会参加试。副考官李文田对其试卷极为欣赏,决定录取,怎奈最后被正考官徐桐否决了。李遂在试卷上批了一句“还君明珠双泪垂”,以示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