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踏破贺兰山缺

闰六月中旬,岳飞全军进入河南。此时顺昌之战刚刚结束,金军全面退却,岳飞趁机迅速进兵,在广阔的河南境内展开了追击。

自从十九日起,岳家军每一天都在征战中度过,每一天都有军功捷报,每一时刻都会产生后世的传说。第一战爆发在颍昌府(今河南省许昌),由岳家军的二号人物前军统制张宪发起。

张宪率军赶往颍昌,在距城四十余里的地方遭遇了金军。

女真人还是不喜欢在城墙后面作战,他们自诩为马背上的民族,仍然坚信自己在野外百战百胜。至于顺昌之败,那只是一次意外,金兀术转眼就忘了。就像和尚原、仙人关等一系列的败绩一样,都是不存在的。他这样,他的部下们也是这副德行,比如韩常。

韩常挨了一百柳条之后,全身舒畅,兴致高昂,没跟着大队人马回开封,而是留在了颍昌,等待着新的立功机会。结果他等来了张宪。记录显示,这是他第一次与岳飞的部队交锋,以他开三石硬弓,与岳飞同等强度的个人武勇,每战必为先锋的胆气,不可能畏惧什么,更不会避战!

两军在旷野中激战。张宪要的不是击败哪支金国军队,他要的是颍昌城,那是金国用来拱卫开封的三大重镇之一,无论如何都要拿下它。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率领的部队已经达到了整个岳家军的三分之一。

如此军力,韩常只是个笑话。他的确勇力非凡,不过也只是逃过了被阵斩的命运。当天他带着残兵败将往回跑,刚进颍昌城内,张宪衔尾疾追,已经杀到了城外。岳家军连夜攻城,第二天,闰六月二十日攻克颍昌。一日一夜克坚城败名将,首战大捷。

颍昌既下,下一个目标就是陈州。陈州也叫淮宁府,是三重镇中的第二座。

陈州的位置与颍昌东西平行,韩常兵败之后也逃向了那里。为求必胜,岳飞派牛皋、徐庆向张宪靠拢,兵力近全军的一半。陈州之战是颍昌的加强版,张宪一路前行,连续作战,共击溃三拨金军,当他抵达陈州城下时,已经把陈州金军的有生力量全部耗尽。

闰六月二十四日,张宪攻克陈州。此时距开战仅四天,金国用来拱卫开封的三大重镇已失其二。

一天之后,岳家军另一位主将中军统制王贵发起了攻击。事实上王贵的行动要比张宪更快,张宪在颍昌血战时,他已经悄悄地越过了这一战区,向北挺进至郑州,在开封城的西面突然发起冲击。

驻扎在郑州的是金军的万夫长漫独化,此人仓促之间带着五千骑兵出城迎战,在郑州南郊与王贵部将杨成等相遇。

漫独化准备不足,兵力也不占优势,他的悲剧就此铸成。他败得比韩常更惨,郑州近在咫尺都没机会逃回去,只顾着一路狂跑,等发觉后面没追兵了,他已经逃到了中牟县。这时金军精疲力竭,惊魂不定,说什么都跑不动了。

漫独化决定休息,这时他仍然保持了足够的理智,没进县城,而是在野外扎寨。他不求别的,只希望能睡个好觉就成。

可惜他低估了岳飞部下的战斗决心。在王贵的心里,占领郑州并不是什么重大的任务,他要的是清剿这一片区域内的所有金军,如果不这样,他就不能更进一步去收复洛阳!

北宋四京中的西京河南府,名城洛阳。那里有无数的华夏印迹,是记录着悠久文化的历史名城,收复它不论是在战略意义上还是在民心士气上,都有重大意义。

金国郑州守军是在二十九日夜晚全军覆灭的,王贵派兵深夜劫寨,金军根本没有防备,之前哪个女真人会想到宋朝的军队能这样赶尽杀绝呢?事后战场上唯一的悬念是万夫长大人找不到了,死尸堆里没有他,之后的历史事件里也没出现过,漫独化从此消失了。

王贵的军队向洛阳迸发。

时间稍微回拨四天,也就是攻克郑州的二十五日,那一天最重要的战事并不是郑州之战,而是发生在颍昌城北的七里店之战。

那时正是张宪、牛皋、徐庆合兵攻克陈州的第二天。激战之余,相距百里,张宪部不可能及时回到颍昌,而来的敌人是金军的都元帅完颜宗弼阁下。

四太子又出战了,他很忙很累很冲动。还没消化好被刘锜追杀的屈辱,没来得及施展遗忘大法重新恢复天下至尊、第一战神的尊严呢,就又被韩常给打扰了。

韩常先是丢了颍昌,再丢掉陈州,实在没地方可去,一狠心直接跑回开封城去见金兀术,求安慰、求庇护、求救兵。可迎面飞来的,是一条货真价实的皮鞭。

金兀术气疯了,这才几天,居然让宋军威胁到开封城了,举世无敌的女真军怎么了?很显然就是多了很多废物将领,比如这个韩常!他从来没带来过什么好消息……想到这里,金兀术再次举起了鞭子,对,不是上次的柳条了,把韩常又一次狠狠地抽了一顿。

这次的鞭疗没能像从前那样让韩常精神抖擞、意气风发,他愤怒了。凭什么啊?就算真是一条狗,也有抓不着兔子的时候,它已经尽力了好吧!有种你过去试试啊,为什么每次都是别人不对?据说韩常从这时起心里就开始向往宋朝,并且有了些许举动。

可这时他必须紧跟着四殿下前进。金兀术从开封城出发,恨不得第一时间杀到颍昌去,为了速度,他只带了六千精骑,像旋风一样刮了过去。他是这样快,以至于没有觉察到宋军从颍昌出发到达郑州,快要摸到他的老巢了。

这时驻守颍昌城的是岳家军的踏白军统制董先、游奕军统制姚政。这两支军队在岳飞所部十二军中战力偏低,游奕是巡回的意思,踏白指武装侦察,都不是主战力量。这时也只是让他们来守城,保护张宪的侧后。可就是这样两支军队,得知金军临境之后,做出的反应竟然是出城迎战。

宋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闰六月二十五日,颍昌城北七里店,岳家军的侦察巡逻兵对阵女真战神完颜宗弼、万人敌韩常、邪也孛堇所率领的六千精骑。“女真兵不满万,满万不可敌”。如此威名,这样的阵容,激战一个时辰之后,落荒而逃的居然是金国的四太子殿下。

不知道他的鞭子哪儿去了,会不会狠狠地抽自己一顿?

二十九日深夜,金军在郑州的守军全军覆灭,王贵部没有停留,连夜向洛阳进发。七月初一,在距洛阳六十里处扎寨休整。

再强也是人,不可能无视疲劳。可洛阳的金军非常狡猾,没给岳家军休息的机会,几乎在同一时间杀了过来。领军的人是岳飞的老对手李成。这位汉奸哥历经刘豫、金国的连续奴役,早就死心塌地为异族人卖命了,这时决心露一手,让新主子知道当年最强游寇的风采实力。

李成趁王贵百里奔袭强弩之末时挑战,迎来的是他军事生涯里最丑陋的失败。王贵部放弃了休整,冲出营寨与他野战,李成怎么也没想到自己会败得一塌糊涂,仅能勉强逃回洛阳城里。随即紧闭城门,把所有的希望都交给了城墙,说什么都不出战了。

纵观以上战事,可以很轻易地看到一个现象。岳飞第四次北伐时,战斗力远远高于金军,以往金兀术、李成都能与岳飞临阵对决,哪怕失败,岳飞也要付出些代价。可这时岳飞的部下们以摧枯拉朽式就足以解决他们。

明显不在一个档次上了。

反观其他战区,比如陕西完颜撤离喝对阵胡世将,江淮区域内张俊、韩世忠出境作战,战绩却与从前没什么不同。

这说明了什么?很明显,撤离喝、韩世忠、张俊,甚至金兀术、李成、韩常的战力并没有下降,而是岳飞一枝独秀,在多年的征战中不断提高,他的军队已经举世无敌,远远地甩开了当年与他处在同一水平线上的这些人。岳飞,已经威慑天下。

回到战场。洛阳被王贵部围困,名城高墙名不虚传,王贵全力以赴用了十一天才攻破了它。七月十二日,北宋西京光复了。

这个胜利意义非凡,抛开政治、心理等影响,单从军事上看,也具有决定性意义。它是一次飞跃,宋军没有按部就班地从颍昌开始一步步地强攻过去,而是越过颍昌,一下子突入到金军的腹地,从而内外同时打开金国大门。这时从地图上可以看出,岳家军对开封形成了三面包围。

西南颍昌,南面陈州,西北方郑州、洛阳都有守兵,唯独正北面空虚,给金军留下了后路。

如果金兀术也这样看,那么他就死定了。他不会想到岳飞在战场上有怎样的魄力,鹰怎么会像推土机那样强攻硬打拼蛮力呢,岳飞的触角早就伸到了黄河北岸!

还是在七月初一那一天,刚刚说过,那是王贵部与李成野战,围攻洛阳的时候。就在同时,有一支岳家军扮成平民模样,在当天晚上悄悄地潜伏在西京北路西北角的黄河南岸,于凌晨时分渡过黄河。

靖康之变北宋沦亡快十五年了,终于有汉人军队重新抵达黄河北岸。

这支军队由梁兴、董荣率领,他们过河之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这种准备早在五六年前就已经着手,名字叫“联结河朔”。河朔是岳飞的故乡,也是金国在中原势力的腹地,这里民风强悍,崇尚武勇,如果能发动起来,让金国内外受敌,对北伐的胜利会有决定性的意义。

七月初二,梁兴等人与河朔义军会合,他们先是扫清了黄河北岸的金国守军,之后立即向第一个目标绛州的垣曲县前进。

不要小看这个县城,在这片区域里,集结着至少一万五千名金军,首领的名字很经典,叫“高太尉”。

这不是玩笑,也不是疏忽。在当年的战报里,有很多高太尉、翟将军之类的人名。这些人在战争中与岳家军对垒,或死或逃,没法知道他们的确切姓名。这是客观原因造成的,只能这样。

同时也不能小瞧忠义民兵的实力,他们的前身是动辄聚众十万百万的宗泽时期的民兵,这十多年来能在金军的打压下顽强生存,素质可想而知。他们到了垣曲县,城里的金军非常警觉,很快就关闭了城门。可下一刻事情就乱了,外边的义军在爬城墙,城里的居民帮忙开了城门!垣曲县里的金军死光光了。城外的高太尉带人杀了过来,先是五千人。梁兴等人出战,从辰时杀到午时,高太尉落荒而逃,梁兴追出去十多里,抓了八十多个活的回来。高太尉愤怒,第二次带了一万多人来报仇,这次从未时杀到酉时,一万人剩下两三千人,继续逃跑。

之后高太尉便失踪了。

忠义民兵在黄河北岸迅速壮大,四处出击,牢牢地站稳了脚跟。直到岳飞北伐结束,金军仍然拿他们没有办法。

这时从全局来看,岳飞连续大踏步跳跃,像现代战争中的空投战术一样,在敌占区内的纵深处多点开花,使金军内外一片混乱。局势空前大好,只要维持住眼下的态势,金军必将迅速全面溃败,甚至连黄河北岸的退路也被截断,或许真的能实现岳飞多年以来的夙愿:“……使虏骑匹马不回耳!”

可就在这时,岳飞的侧后方突然间空了。

与岳飞战区毗邻的是淮南东路,由张俊、王德负责。这两人的资历、实力都是相当高的,不管以往怎样,在这次战役里取得的成绩非常可观。

开战以来,他们迅速推进,已经抵达并且占领了亳州(今安徽省亳县)、宿州(今安徽省宿县)。看地理位置,这两州在陈州的东边,与陈州处于平行线上,甚至更偏北一点。也就是说,他们居然推进到了比岳家军更北一点的地方。

很意外是吗?

表面上的数据的确是这样。可研究一下细节就会知道这里面充满了水分,跟海绵似的。淮南东路包括顺昌府,在大战爆发之前,刘锜曾在这里把金兀术击溃,所有金军都撤回到开封及其周边,可以说淮南东路境内没有敌人。

张俊、王德指挥大军前进,就像郊游一样,根本不是占领收复了毫、宿两州,而是接管。南宋资历最老的张大将军捡便宜捡到这种程度,应该很满足很滋润,哪怕不再进取,也要多在战场上待一会儿吧?不,没有任何预兆,他突然间率军后退,一路退回到自己的驻地庐州去了。

这时是七月八日左右,可怜的岳飞正满怀信心地给赵构写战报,说黄河以北已有州县收复,请诸路军配合他迅速北进。

没有任何官方文件能说明张俊的撤军原因。一来没有金军的攻击;二来他也没有向赵构请示,完全是他的私人行为。

联想到之前传旨人带的口谕,会明白张俊是多么体贴领导,光荣属于皇帝,丑陋留给自己,他真是称职的好干部。不过有一点,他怎么偏偏选在了这个关键时刻撤呢,早点儿或者再晚点儿不行吗?

早一点儿的话,岳飞的攻势没有全部展开,随时可以从战场上脱身。而此时,兵力全都铺开了,岂能说走就走?

晚一点儿,岳飞的攻势会转化成战绩,金兀术会因此而退缩,那时战局明朗,岳飞也会进退自如。而这时撤退,张俊恰到好处地卡住了岳飞的脖子。岳家军不是强吗?想进,得独抗金军全部;想退,也得留下一部分本钱。谁说张俊没有军事才能?

岳飞对张俊的退兵毫无知觉,他根本不会想到当大家齐头并进时,突然间同伴们会不约而同地向后退一步,把他晾在了最前线。

他的部队向北面的纵深处不断前进,离他越来越远。他身边的军队很少,连最精锐的亲兵背嵬军都派给了张宪部。可以说,这是他最虚弱的时候,而他的大本营位置却暴露了。

岳飞这时驻扎在颍昌府东南端的郾城县内,按理说,他的正北方有张宪、王贵两支部队遮挡,足够安全了,侧翼则有张俊、王德,再向东还有韩世忠,无论如何谈不到个人安危。可这一次金兀术的动作神速,他比岳飞先一步知道了张俊退兵的消息,更准确地掌握了岳飞的所在地。

那还等什么?突如其来的好运!金兀术用最快的速度集结了一万五千骑兵,从小路绕过岳飞的先头部队,直奔郾城。

斩首行动。

岳飞是整个岳家军的灵魂,只要杀掉他,局势立即扭转。计算精确,执行得也非常完美,一万五千铁骑昼夜赶路,距离郾城还有二十里时才被发现。这么近的距离,面对相当于岳家军全军五分之一的力量的军队,让岳飞仓促之间怎么应对?

退吗?

先不说能不能在金军骑兵的追逐下逃脱。只要岳飞选择退却,对全军士气的打击就是灾难性的。多年来战无不胜,光凭他的名字就能让黄河对岸的义军们走上战场。而他面对金军的挑战却避开的话,这是难以想象的!

这和近代史上以色列总理拉宾的遭遇是一样的。作为战争中以色列最强的将军,拉宾永远不穿防弹衣,哪怕遭遇暗杀时也一样,他必须挺起胸膛。

岳飞选择迎战,他派出了为数不多的背嵬军亲兵,连同游奕军骑兵一起迎向郾城北二十里开外的金军。战斗在下午申时爆发,在人数上占绝对劣势的岳家军面对的不只是过万的女真人,那里面还包括了金军的两大主力。

拐子马和铁浮屠。

拐子马是轻骑兵,临阵时从两翼出击,左右穿插,出没于敌方侧翼或纵深,由于速度快变化多,往往出奇制胜。

铁浮屠是重装骑兵,从战马至骑士全都裹着厚重的铁甲,这是五代以来从来没有过的战械,按说它笨重迟钝,极大地限制了骑兵的机动性。但是反方向思考一下,如果它的敌人都是步兵,那么就算是负重的战马也仍然有速度优势吧!

在这种优势下,再把如此重装的战马每三匹用粗链连在一起,进退一致,那么它们的冲击力是怎样的?对步兵而言,它们的威胁达到了什么程度?它们是噩梦、是钢铁洪流,它们冲来时居高临下,骑士们不必动用刀枪,光是战马的重铠都能轻易地把步兵撞倒、踩死、碾碎。

这两种骑兵的配置优劣互补,形成了一个从力量到速度,从冲击到重压都非常完美的攻击体系。它们临阵时,女真人从来没有败过。

在七月闷热的一个午后,宋军步兵们举着大斧、提刀,还有长柄尖刃的麻扎刀迎着金军这支钢铁洪流冲上去了。对金军而言,这样的装备没有什么新奇,敢于直面迎战也不是开天辟地只此一次,他们见过的敌人多了,迎战的、逃跑的片刻之后都不过是血肉模糊的尸体,没有什么区别。可当两军相接时,金军却突然间措手不及。

宋军步兵们突然间伏低了身体,冲向了铁浮屠身下大片的阴影地带。那样子很像是省略掉与敌拼杀等环节,直接往马蹄上凑。这是在搞什么,嫌死得不够快吗?可下一瞬间,铁浮屠成片地倒了下去,那些最先接触地面的铁浮屠一定会恍然大悟,知道刚刚发生了什么。

他们和岳家军的士兵们零距离接触,血肉铁甲钢刀叠压在一起,双方的士兵死了很多。唯一的区别是金军死时带着无法掩饰的惊恐表情,而岳飞的士兵们流露的是骄傲的表情!

岳飞的步兵们用自杀式的攻击发现了铁浮屠唯一的破绽。这些铁铠包裹的怪物的确坚不可摧,为了坚固、坚固再坚固,他们完全放弃了机动性,串联在一起冲锋——问题就出在冲锋这一点上。虽然他们连人带马用铁甲包裹得十分严密,甚至连眼罩都戴了,但他们却不可能让马穿上铁靴子!

这是唯一的破绽。试问要怎样接近那些赤裸裸、原生态的马蹄子?

除了压低身子靠过去,别无他法。之后一刀过去砍断了,上面一大堆铁铠就会势不可挡地倒下去,连带着用粗链拴在一起的另外两大堆铁铠一起倒下去。

铁浮屠倒下一片,迎面而来的是一把把长柄大斧。而砍马蹄的士兵们一样无法幸免——岳家军的这些士兵是用性命交换了前几排铁浮屠的倒塌。而倒塌一旦开始,就会迅速波及成片。无解的重装骑兵就这样被击破了。

铁浮屠受挫,战斗仍在继续。金兀术这次出兵的唯一目的就是擒杀岳飞,只要达到这一点,牺牲掉这支金军都无所谓。为此他下令金军使用最经典也是最强大的那一招——连续不断地冲锋。

之前撤离喝三天击溃川陕右护军,用的就是这一招。金军的骑兵们没完没了地冲击,一阵不成再接一阵,直到敌方崩溃。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比铁浮屠更无解,它没有半点技术含量,就是比拼体力,看谁更野蛮、更强悍。

金军的一个将领曾经自豪地说,马军如果不能冲击十来个回合,算什么好男儿?

七月八日这一天,金军连续冲击了数十回合,结果发现自己的队伍乱成了一团。一个宋军骑兵冲进了金军的阵容里,铁浮屠也好,拐子马也好,没有什么能阻挡他。他纵横战阵反复冲杀,根本没想着要冲出重围,而是往人堆的深处扎了进去,像是在寻找着什么。

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北伐中宋朝战士最英勇的一幕出现了。杨再兴单骑陷阵,欲在万军丛中搜寻到金兀术。金军不是想乘虚擒杀岳飞吗?此时杨再兴牙眼相还,在做同样的事,只要他能阵斩金兀术,自然就会化解这次危机。

千年以来,很多人怀疑这事的真实性。他们不相信有人会有这样的勇气,单骑陷阵,无异于自寻死路!那么请回忆当年在陕西与李元昊激战的延州之役,大将郭遵为了掩护全军撤退,也曾单独断后,战至枪折鞭断乱箭穿身而亡。

宋朝的战士从来都不缺乏勇气!

这一天,杨再兴在金军的人堆里横行无忌,他在向全部的女真人挑战,满万的女真人、配置最高的女真人、军衔最高的女真人……可敢与他决一死战?

金兀术不敢,这位金国军衔最高的都元帅阁下在战场上又一次失踪了,没人知道当时他做了些什么,或者躲在了哪里。直到一万五千名金军精锐被击溃追杀,杨再兴全身鲜血淋漓,身中数十处创伤,手刃数百金兵归队,金兀术仍然隐匿在某个神秘的角落里,没被发现。

郾城第一战就此结束,金兀术仓促间集结的第一支精锐部队失败了,可这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第一,岳飞不可能后撤;第二,张俊不可能重回战区;第三,金国的军队远比岳家军多出无数倍。

这意味着郾城会就此成为战争的中心点。

这点谁都知道,连远在江南临安的赵构、秦桧也心知肚明。他们做出的反应堪称迅速及时,给岳飞发来了——一封嘉奖信。

信里写道:“敕岳飞:自羯胡入寇,今十五年。我师临阵何啻百万,曾未闻远以孤军,当兹巨孽,抗犬羊并集之众,于平原旷野之中……盖卿忠义贯于神明,威惠孚于士卒……陷阵摧坚,计不反顾,鏖斗屡合,丑类败奔……载想忠勤,弥深嘉叹。降关子钱二十万贯,犒赏战士。故兹奖谕,想宜知悉。”

这么感叹,这么感动,看来他们真是体贴前线战士们的疾苦,并且了解所有困境难题。那么是不是能在二十万贯铜钱之外,给点援军或者政策呢?毕竟岳飞正在你们的关怀安排下,打破了十五年来的纪录,孤军在旷野中决战!

没有,啥也没有。岳飞仍然孤零零地挺在前线,等待着一定会迅速到来的第二次攻击。还是郾城,两天之后,郾城北五里店的方向,大约一千名金军杀了过来。

只有一千名敌军,与上次相比力度差了很多,十五分之一而已。可岳飞的应对却是全军皆起,自己亲赴战场。当时他的亲兵一下子拉住了他的战马,说相公为国家重臣,安危所系,奈何轻敌。岳飞一鞭抽在亲兵的手上,只回答了四个字:

“非尔所知。”

经过第一次郾城决战,岳飞身边的将士可谓非伤即疲。他已经发现了张俊、王德的撤军,也做出了相应的对策。可远水救不了近火,这时他只能依靠本部的这点人马渡过难关。形势危急,逼得他只有亲临战场,才能鼓舞士气,保持不败。

城北五里店,岳飞敏锐地发现了金军的主将。那是个很威风的女真人,在战甲外边罩着一件紫袍,在一片铁甲丛中显得是那么耀眼。很好,这人有当英雄的倾向,那么成全他。

岳家军一拥而上,追星族一样围住了这位紫袍帅哥,散开后,这人碎了。等全军追出去二十多里结束战斗回来,才在他身上、马上搜出来两块红漆牌子,上面写着“阿李朵孛堇”。

这真的是位大人物,相当于宋军里的太尉头衔了。那么问题就出现了,既然人物大牌到这程度,为什么只带了一千个人来送死?该不会是他觉得自己比四太子殿下强大十五倍以上吧?

三天之后真相显露,金兀术派这种官衔的人来送死,只是为了牢牢地把岳飞拴在郾城,能小消耗一下更好,一切只是为了拖延时间,等着他集结的庞大军队到位。

几天之内,他已经集结了十二万大军!

七月十三日,这支庞大的军队悄悄地绕过颍昌方面的岳家军主力,向郾城逼近。那一天天色昏暗暴雨如注,到了下午时分,他们突然遭遇了三百名巡视的岳家军,带队的就是杨再兴,地点是临颍县境内的小商桥附近。

天气阴霾,大雨瓢泼,杨再兴望着远方出现的不见边际的金军,知道了自己的命运。身边只有三百人,面前金军十二万……如此悬殊,是战是退?

当然是战。

持这种观念的人大多都看过《岳飞传》。里面的小商河一役,杨再兴如天神一般无可阻挡。他主动挑战,单人独骑杀入敌阵,连斩金军大将,逼退金兀术之后,想抄近路越过被泥雪覆盖的小商河,不慎马陷淤泥,被乱箭射死。

如此殉国,英勇壮烈。

可这些不是真实的。无论谁,再有绝世勇力也不会视万人、十万人为无物。何况杨再兴在近六天的时间里历经两次生死大战,身上重创几十处,光是劳累就已到达了人体的极限。他凭什么好战无厌,难道他像西方神话故事里的赫拉克勒斯、阿喀琉斯一样是半人半神,生来就是主宰战场的超人?

无稽之谈。

杨再兴是不得不战斗,并且必须战斗到最后一刻。金军一露面,他就已经确认了自己的命运。这是无可奈何的,就像前两次的郾城之战一样,为了岳飞,为了北伐,不胜利毋宁死!

杨再兴就是这样,率领着三百人的军队冲向了金国十二万大军。无法想象那是一幅怎样的场景。西方盛传的温泉关之战,斯巴达王列奥尼达以三百勇士抵抗波斯王薛西斯率领的四十六个国家、一百多个民族组成的大军,听着真热血。可那要有天险温泉关作为屏障!

宋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七月十三日这一天,杨再兴在旷野中扑向了四百倍于己的敌人,除了战创遍布的身体之外,他一无所有。他全部的奢望只是尽量拖住敌人,给身后的岳飞多争取哪怕一点点的时间。

因为至少有两个方向的援军正向郾城方向火速前进。

小商河激战开始,大雨中满地泥泞,沟险渠深,杨再兴冲进了金军阵内。必死的决心让他比六天前的全盛状态时更加勇猛,金军的伤亡骤然严重,这让十二万人同时愤怒了。

被这样一小撮人挑衅,是个男人都会受不了,何况这段时间以来金国的男人们一直都很憋屈。愤怒中他们作出了一个非常罕见的决定。

万夫长、千夫长出战。

这是非常少见的。据统计,自从宋、金开战以来,吴玠也好,韩世忠也好,甚至连同岳飞在内,都很少或者没有阵斩、擒获金军万夫长的记录,可这时这种官衔的金军将领扎堆向杨再兴拥了过来。杨再兴求之不得,这简直是上天赐予他的好运。实话实说,要是这些万夫长躲在十二万的人堆里,他无论如何也找不出来。

他试过,在一万五千人里都找不出来金兀术!

杨再兴的时机到来了。战场上金军箭如雨下,他每中一箭都会折断箭杆,任由箭头留在身体里,继续战斗。这一点让后世的某些人想不通,他在干什么?

为了攒箭头破纪录吗?

不,是为了战斗。箭杆不停地摇晃会扩大伤口不断流血,直到他丧失体力,和全拔出来效果一样。唯有折断箭杆留下箭头才是最佳的方法,这样他才能尽可能长时间地战斗!

在这种情况下,他迎战金军的高级将官,于激战中斩杀金军万夫长撒八孛堇,还杀了干夫长、百夫长、五十夫长百余人,灭了两千余名金军。

最后他终于力尽殉国了,他死时很可能陷进了淤泥里,或者是某条注满了水的沟渠困住了他,让他死于乱箭。但是他绝对不会怨恨这场大雨,相反,他会感到非常庆幸满意。这场雨严重地限制了金军骑兵的机动性,帮着他牢牢地拴住了敌人。在他死后,金军也没法连夜推进。

岳飞在这个夜晚是安全的。

杨再兴死了,他本应是全军的箭矢,用来摧锋破坚攻城略地,在北伐中大放光彩。可是他在死前所起的作用只是一面保护主帅的盾牌。他的死是注定的,除非他能杀光这十二万金军中的每一个女真人!这是他的荣耀,还是他的悲哀?

这是汉人的荣耀,还是汉人的悲哀……

杨再兴死后,十二万金军被困在这场大雨里。战斗的时间很长吗?不,最多不过两个小时;死伤的人数太多吗?也不是,除了万夫长、千夫长之外,只是两千多人而已:那么是雨太大吗?更不是,在遇到杨再兴之前,金军就在冒雨赶路了。

虽然金兀术杀岳飞的心仍旧没死,可十二万的庞大军团并没有再向前移动,为什么?

金兀术也是个思维健全的人,他的脑子稍微运转一下就会得出下面这个结论——杨再兴只是路上的偶遇,他已经这样难缠,那么守在岳飞身边的人呢?

这让他不寒而栗,前思后想,他决定休整一下,边休息边观望,等这场大雨过去再说。可是来不及了,他再一次低估了宋军的决心,只是一夜之后,两个方向同时有宋军迅速杀来。

一支是顺昌刘锜的八字军。

自开战以来,刘锜一直冲在战场的前沿,张俊、王德的撤退没影响到他,赵构、秦桧的班师令也没让他屈从,他始终保持着冷静独立的思维方式。当岳飞意识到在战场上被孤立之后,发现只有刘锜处于能援助他的位置上。

刘锜没有耽误,他派自己的统制官雷仲率兵北上,去郾城救援岳飞。他们的行动已经足够快速了,可是路途以及这场大雨阻碍了他们,当杨再兴拼死一战时,他们还在路上。

另一支是岳家军前军统制张宪率领的宋军。

张宪驻军在颍昌,郾城在颍昌府的东南端,而小商桥就在两者之间。他距离岳飞的帅帐是最近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杨再兴以生命为代价所争取的时间就是留给他的!

张宪在暴雨中疯狂赶路,当天夜里就赶到了战场,于次日凌晨向金军发起攻击。这是一次血腥的报复,岳家军的精锐部队大部分在张宪的手里,而所谓的精锐就是岳飞的亲兵背嵬军,他们每个人的心情都和杨再兴一样。

十二万金军在泥泞的小商河区域被击溃,张宪衔尾疾追,追过小商河,追过临颍县,再追击三十余里,才收兵回来。

回来后收拾战场,寻找到杨再兴的尸体。火化后发现里面有铁箭头两升……

这时是七月十四日的上午了,宋军在哀悼杨再兴。另一边刚刚逃脱危险的金兀术突然间心情大好。他发现自己的脑子不仅健全,还会急转弯。

谁说一定要擒杀岳飞才会让利益最大化?

比如现在这样,如果真的杀了岳飞的话,这些宋军不仅不会崩溃,反而会疯了一样复仇。那时玉石俱焚两败俱伤,金军也得不到什么好处。

而他的脑子拐了个弯之后,突然间异想天成,觉得如果把岳飞比作一座城的话,那么攻城不能,可以围城打援;如果援兵太强打不下来的话,可以围魏救赵!

联系实际,就是突袭岳飞的大本营郾城,哪怕不得手,也会造成各路宋军向岳飞靠拢。这时突然杀向之前岳家军所占领的那些城池,各个击破的话,是不是机会大好成功在望呢?

这个想法让金兀术兴奋了起来,他再也不想耽误哪怕一分钟的时间。于是他当天就跑向了他认为最适合击破的那个城市。

颍昌府。

根据之前的战报,颍昌驻军是张宪所部,而张宪刚刚还带着全部主力在小商桥和他玩命,这时颍昌必定是空的。以十二万……不,就算十万吧,这样的重兵攻城,如果每个金兵围着城墙站好,一起用脚踹过去,城墙也会倒吧?

这么想没错吧,应该没错吧,肯定没错吧?错了。

实在是太悲催了!金兀术站在颍昌城下,发现自己居然错了。他怎么会错呢,他的脑子是很健全的啊,前面的推理多么正确、多有逻辑,不可能出错啊?

可他怎么就没想到既然刘锜能派援军、张宪能去救援、他能集结重兵重炮打岳飞的司令部,其他的岳家军怎么可能还在原地不动呢?

全局因为张俊、王德的撤军而动荡,岳飞迅速收缩战线,此前冲在最前方的王贵一部在张宪率军救郾城时,已经回到了颍昌城内。

这时城内有王贵、董先、姚政、胡清、冯赛等知名战将,率领着三万岳家军,并且阵中有赢官人岳云!

风云跌宕的宋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岳飞第四次北伐的焦点集中在了七月十四日的颍昌府。对比之前的几次战役,你会发现这次战斗的意义比以往都重大。

它是独一无二的。

在张俊、王德撤军前,金军要多方向防守,谈不到重点针对岳家军;张王撤退之后,事发突然,两次郾城之战、小商河之战、临颍之战,这些战斗不管过程怎样,结局如何,都是一个性质——岳军防守,全力以赴保证帅帐的安全。

双方投入的军队数量,战斗的地理位置更决定了这些战斗只是局部的,只以杀伤对方有生力量为主。而颍昌之战截然不同。首先双方第一次成建制对抗。尽管岳家军一方仍然存在着岳飞不在本阵、精锐背嵬军四处分散等种种不利因素,但毕竟背依坚城,人数三万。这是开战以来绝无仅有的。

之后要注意的是颍昌府的地理位置。

它的背后就是宋朝旧都开封城,两者之间并没有州府级城市,这决定了它既是岳家军收复旧都占据河南的最后一块跳板,也是金国方面保住河南一地的最后防线。

它是双方的天王山,谁也输不起。

至少金兀术是输不起的,他豁出去了,带来了能找到的全部兵力。其中步兵数量不详,骑兵最少三万,出战的万夫长有六人,他的女婿上将军夏金吾也在阵中,可以说这是河南境内的全部家当。

岳家军一方稍显惨淡。

兵力虽然达到三万,可细化一下实在没法乐观。岳飞所部十二军,颍昌府里共有五军,分别是中军、踏白军、游奕军、选锋军、背嵬军。其中中军主力远在西京河南府,选锋军主力在其统制官李道的率领下正赶往颍昌,背嵬、游奕两军的主力在张宪的手里,踏白军全军都在,可惜他们是侦察兵。

作为全军精锐的背嵬军只有八百骑。

当天辰时岳家军出城迎战。城防由董先、胡清率领踏白军负责,主将王贵带着中军、游奕军两部主力亲自出战,背嵬军全都交给了岳云。

决战决胜由赢官人承担。

八百骑背嵬军冲向十余万金军,这仿佛蜉蝣撼大树,片叶阻长江,双方的差距未免也太大了。可就是这样,岳云居然冲破了金军的防线,深深地扎进了对方的本阵里。阵势动荡,女真人有十万余军力,居然没法压制他,这支不足千人的骑兵部队杀进杀出,予取予夺。

这让女真人震惊。一天之前他们还承受过杨再兴的冲击,以那人的勇力也不免葬身乱军,全体覆灭。这个岳云怎么能随心所欲,难道他远远强过了杨再兴不成?当然不是,这时的岳云没有在决战前的六天里经历两次生死搏杀,没有身受几十处战伤巡视防区,他与郾城第一战时的杨再兴相似,都纵横于汪洋一样不见边际的金军大阵中而锋芒毕露。

更何况他身后带着的部队与杨再兴截然不同。

汉之虎贲、唐之玄甲、宋之背嵬,这是各个时代里军队的传奇。当年唐太宗李世民手下的玄甲骑也不过才一千人左右,却能定鼎国内立威突厥,铸就天可汗的威名,到宋代时背嵬军以更少的建制面对更加庞大的异族军队,任务是必须取胜。

岳飞曾派人传令于长子:“不胜,先斩汝!”

岳云自辰时出战,过巳时,四个小时内出入敌阵数十回合,杀得人为血人、马为血马,身中战伤百余处,胜负未分,而身后有些乱了。

他的背后是主将王贵。这是岳家军第三号实权人物,为中军统制官。这人的胆略是有的,在北伐中能冲在张宪的前方,远离本部收复遥远的西京洛阳,就足以证明这一点。但此人在坚守信念上却稍显不足,这在不久之后造成了灾难性的悲剧。生死攸关之时,他却想到了后退。

背后是颍昌城,回城防守似乎也是不错的选择……关键时刻,充满热血的岳云来到他身旁,要求他决战到底,北伐已成孤军之势,尺寸之退必致溃堤之恨!

一语惊醒梦中人,王贵老于战场,立即明白了眼前的形势。过了河的卒子怎么可以退,只要能耗掉对面的金军,哪怕把颍昌城的岳家军都拼光,都是值得的。

一切为了开封城,为了北伐攻势的继续。

战局重新胶着,这时不只是岳家军陷于困境,金军一方的压力更大。以绝对占优势的兵力全军参战,整整一个上午过去,不仅居于下风,连都元帅的女婿上将军夏金吾也在战阵中被岳云斩杀,这让人震惊,更让人愤怒。四太子殿下已经爆炸了,国恨家仇统统都有,金兀术没有任何理由再一次撤退。那么就用人命继续去填,他不信搅肉机一样的战场会让人多的那一方输!

他想得没错,战局一直很混乱。岳云也好,背嵬军也罢,他们能劈开重重阻挡杀进杀出,可实际的杀伤人数却仍然有限,毕竟建制基数太少了,一旦对方重新整合,局面就会和上次一样。这很像球赛里的后卫所面对的宿命。

前锋失败多少次都没事,后卫只要败一次,就丢掉了一切。岳云必须时刻保持进攻的态势,他只要有一次陷在敌阵里,那么一切就都无可挽回。时间慢慢过去,已经接近正午。辰、巳、午,共三个时辰,也就是六个小时,这是怎样的一种坚持。

战场上的转机出现在颍昌城的城墙上,岳家军还有一部分人马负责防守,为首的人是董先。他的名字远不如牛皋、杨再兴、张宪等人响亮,可他在历史里的印迹非常显眼,只提一点,在岳飞第三次北伐因为粮草原因不得不班师时,为全军压阵后撤的人就是董先。

他阻挡追赶的李成,几乎生擒这个当时号称伪齐第一名将的叛徒。这时踏白军出战,成了压垮金兀术的最后一根稻草。同样激战六个小时,被岳云、王贵耗尽了战力的金军再也没法坚持,潮水一样向北方败逃。而岳家军只是象征性地追击了一下,金军再也没法做出别的反应。

留在颍昌城下的东西足够多了,金军当场阵亡了一个万夫长,另一个叫粘汗孛堇的副统军万夫长重伤,抬回开封后死了。千夫长被格毙五人,活捉的女真千夫长阿黎不,汉人千夫长王松寿、张来孙及其他大小将官共七十八名。

七月十四日颍昌之战结束,十六日、十七日、十八日是岳飞转守为攻的日子,一个在传说里若隐若现,在分析里可以证实,在怀疑者的眼中纯属虚构的战斗在进行中——朱仙镇大捷。

朱仙镇位于开封西南四十五里处,在这里,六百多年前到底发生了什么,有很多的争议。有人说,在那里岳飞以五百名背嵬军大破金军十余万众。这个说法在史书中可以找到依据。

《宋史·岳飞》卷三百六十五中记载:“……飞进军朱仙镇,距汴京四十五里,与兀术对垒而阵,遣骁将以背嵬骑五百奋击,大破之,兀术遁还汴京。飞檄陵台令行视诸陵,葺治之。”

这是正史。

看私史,南宋史家吕中在《中兴大事记》一书中记载:“……其战兀术也,于颍昌则以背嵬八百,于朱仙镇则以背嵬五百,皆破其众十余万。虏人所畏服,不敢以名称,至以父呼之。”

不太可信的依据也很有来头。

分别是《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和《三朝北盟会编》。这两部史书号称良史,是历代以来研究宋史的重要依据。这两本书对岳飞是持肯定态度的,但对第四次北伐的记录则混乱不堪、残缺不全,连颍昌之战的记录都缺失了一部分,更不用说朱仙镇了。

于是反对的人找到了所谓的依据,借此认定朱仙镇一事为子虚乌有。真的是这样吗?其实只要顺延着这条线继续向上搜寻就会知道真相。

以《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为例,它的作者是李心传。李心传于十四岁左右跟随他父亲李舜臣住在临安,李舜臣时任宗正寺主簿,掌握官藏史书,李心传近水楼台,从小浸淫于此中,长大后科考不中,转而写成《要录》一书。

不求功名者,立书之心颇正。据此看来,这本书应该可信。但是很不巧,他出生时岳飞已经被害二十七年了,他读史时岳飞已蒙冤四十一载。这段时间里秦桧等奸贼早已毁掉了几乎全部关于岳飞的资料,逼得岳飞的后代想回顾先人的英烈事迹都无法找到官方信史的支持。

这种前提下,他写了些什么、遗漏了些什么、缺失了什么,不问可知。而岳飞的事迹散布在历史的每一个角落里,没有谁能彻底抹杀,只要想找,它们一直都在。哪怕在敌人的史书里,都有端倪可查。

《鄂国金佗稡编》卷十六《临颍捷奏》中记载,七月十八日,临颍县东北,张宪“逢金贼马军约五千骑。分遣统制徐庆、李山、寇成、傅选等马军一布向前,入阵与贼战斗,其贼败走,追赶十五余里”。

这一条为近代宋史大家邓广铭先生所采信,但是他忽略了最重要的一个字“逢”。在他的书里,是金军来犯,张宪迎敌。

这一字之差,混淆了岳飞第四次北伐攻击的最远端在哪里这一命题。临颍县的东北方正是开封城的方向,如果是“逢”敌于道,那么张宪必然是在前进的路上。

而在这次攻击中,张宪派出了四位统制官出战,那么至少是两个到四个军的兵力。参照之前的战斗可以轻易地得出结论,岳家军要搞定五千名金军,根本不会这么大张旗鼓。如此兵力只有一个目的,就是收复故都开封。

这是临颍方向。

另一个迹象在颍昌府。《宋史》卷三百六十八《牛皋传》记载:“……金人渝盟,飞命皋出师,战汴、许间,以功最,除捧日、天武四厢都指挥使、成德军承宣使。”

“汴、许间”,即开封与颍昌之间。在之前的记录中我们知道,颍昌大战牛皋并没有参与。那么为什么他会因为“以功最”受赏呢?

他在何时战斗于开封、颍昌之间?只能在七月十四日之后。这证实了朱仙镇之战存在的真实性,朱仙镇正是在汴、许两地之间。

由此可见,颍昌决战击败金军主力之后,宋军曾兵分两路,分别由张宪、牛皋率领,从临颍、颍昌两条战线向开封城挺进。在朱仙镇一处与金军交战。

战斗是存在的,规模却不是很大。记录中显示得很清晰,五千人左右的金军。这与之前的第二次郾城之战何其相似,前一次的大败让金军只能派出这一点儿部队。

而这支部队在《金史》卷八十二《仆散浑坦传》中可以找到踪迹:“……天眷二年,与宋岳飞相据,浑坦领六十骑深入觇伺,至鄢陵。”

鄢陵在颍昌东北,处于开封、朱仙镇之南。朱仙镇之南对金军来说,已经是“深入”,可见岳家军当时已经挺进到了那里。

这也正符合了张宪的那次遭遇战。

种种迹象表明,岳飞不满足于颍昌之战的结果,他要实现自己多年以来的夙愿,收复开封北渡黄河联结河朔喋血虏庭!

为此他分兵进击,向龟缩在开封城里的金兀术发起了攻击。

在此时的金军一方,金兀术哀叹:“自我起北方以来,未有如今日之挫衄。”他彷徨沮丧不知如何是好,惶惑中想到了向北方逃窜。

他的部下们,如金帅乌陵思谋无法抵众,失去指挥权威,只能对部下们说:“毋轻动,俟岳家军来即降。”借此稳定军队。

部将中,“金统制王镇、统领崔庆、将官李觊崔虎华旺等皆率所部降,以至禁卫龙虎大王下忔查千户高勇之属,皆密受飞旗榜,自北方来降。金将军韩常欲以五万众内附”。

这是多么惊人的局势,是宋、金开战以来十五年中从来没有过的。另一方面,黄河以北的义军风起云涌已成燎原之势,“在磁、相、开德、泽、潞、晋、绛、汾、隰等重要州郡范围内,金人动息,山川险要,一时皆得其实。”

粮草物资方面,父老乡亲们自发地牵牛挽羊资助义军,这一点是敌占区里最关键的一点。反金迎宋的行动已经达到了“自燕以南,金号令不行,兀术欲签军以抗飞,河北无一人从者”的程度。

千载一时,万事俱备。

当此时,岳飞心神激越,壮志将酬,他难得地喜形于色,对部下们说:“直捣黄龙府,与诸君痛饮尔!”这是多年以来无数汉人的梦想,一直遥遥无期不可及,今天终于要实现了。

金兀术在忙着收拾行李准备跑路,开封城虽好,也只能放弃了。就在这时,宋军的梦魇出现了,那个没法解释却总在发生的荒诞无耻的事再一次出现了。又有汉人跳出来帮他,帮助这个手上沾满了汉人鲜血的民族死敌。

一个汉人书生拦住了金兀术的马,对他说,四太子别走,岳飞很快就会撤军了。

金兀术不解。

书生说,自古以来从来没有内部权臣当政,大将却能在外立功的事。岳飞自保都成问题,还谈什么进攻?

金兀术恍然大悟。

几乎也就在同时,这个书生的话被验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