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微教育

赏识:比尔·盖茨的母亲玛丽·盖茨,为华盛顿大学出过一个问卷:你从母亲那里继承了什么?她的儿子,比尔·盖茨的回答是:妈妈,您从来不说我比别人差,您总是在我干的事情中,不断寻找值得赞许的地方——比尔·盖茨得到的,是赏识。美国人说每个孩子都可能成为总统,可如果缺少了赏识,孩子就会背离人生的幸福。

冠礼:有些学生喜欢玩冠礼。冠礼,是古时的成人之礼,行过成人礼后,你就不再是个孩子,而是成年人了。仪式的目的是促使年轻人产生责任意识。这一风俗仍然在日本保留,与我们的区别是,日本人的冠礼仪式并不刻意穿扮,而是要强调选举权,从这一天开始你就有了投票权,并凭此权利影响并改变你周边的世界。

岁月:年轻人务必要记住这样一件事,那些老气横秋、有气无力、退缩保守、不思进取的老家伙们,他们也曾经年轻过,更曾经如现在的年轻人一样,满怀雄心壮志,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然而岁月消磨了他们的斗志,最终无可奈何地接受了自己失败的命运,从此将自己视为一座横亘在年轻人面前的山梁,成为了让年轻人气恼的顽固势力。

代沟:清朝有个书生,拿文章请老师修改,老师大笔一挥,气壮山河,把文章批得一无是处。正改得开心,早有衙役破门而入,将老师拖入大牢,原来学生拿来的文章,是皇帝写的……老师狂妄,毕竟是人之常情,学生狡诈,未免可怕。年轻人一旦与上代人争战,总是依附于权力,这才是我们无法摆脱权力阴影的肇因。

旧闻:1947年6月,湖南云麓中学三名学生夜归,途经警备司令部哨卡,哨兵喝问:口令!三生齐吼曰:老子!哨兵气愤,朝天开了三记空枪。三名学生悲愤,回到学校一吵,全校师生大怒,蜂拥而出,包围了哨所,缴了哨兵的械。警备司令部向学校低头认错,并保证以后再也不招惹学生……历史如梦,往昔如此辉煌。

读书:读书是少数人的乐趣,许多人并不知道读书到底有什么用,还有人天生对文字麻木,没有感觉,让这种人读书,犹如让他们嚼木头,是非常不舒服的。但越是不读书的人,对书本越是挑剔。经常有人抱怨说,现在的书写得如何之差,但你或许不知道,就是这些最差的书,卖得远比世界名著更多——他不是在抱怨书差,而是寻找不读书的借口。

结构:凡是学术书,莫不是逻辑上环环紧扣,再生动的逻辑,也需要绞尽脑汁去琢磨,琢磨的人会觉得生动有趣,不喜欢琢磨只喜欢喊口号的人,就会敬而远之。

考试:国学大师黄侃,晚清年间考秀才,考完之后,就在考场闲逛,看到一名考生支起锅来煮鸭子,他在一边等着,等鸭子煮熟,上前一脚把老鸭汤踹翻。人家要揍他,他笑曰:你打吧,再打你也吃不成鸭子了……考举曾被说成最坏的考试制度,可是却可以煮老鸭汤,可以打架,其人性化可见一斑。

怀疑:如果只是想相信什么,是不需要读书的,如果你怀疑什么,那就需要去书里寻找答案了。

教育:日本现任明仁天皇,他小时候的老师,是一个五大三粗的壮爷们儿,每当小天皇回答不上问题的时候,老师就哐哐哐地拍他的后背。每当小天皇偷懒不想读书的时候,老师就冲着小天皇怒吼:您将来是要成为天皇的,现在不努力的话,将来可怎么办?

教育:1936年,蒋介石派陈布雷邀请竺可桢出任浙江大学校长。竺说:可以,但有两个条件,一是要给多多的钱,二是你国民党不能进学校。陈布雷说:头一件事没问题,可以保障,至于第二条吗,你再考虑考虑。竺可桢考虑过后,仍然决定将国民党拒之于大学门外,学校不设国民党部。蒋介石对此表示屈服让步。

教育:蒋纬国说,父亲对他的教育,有两件事让他最为难忘:一是父亲教他挂衣服时,要提着衣领挂起来,才不会没有头绪;二是父亲教他坐在凳子上时,一定要坐在中间,偏坐就会翻倒。头件事让他学会了提纲挈领,第二件事让他学会了把握要点——实际上,第二件事给他的教导是:人的思想观念,万万不能走偏。

教育:民国时代的大学,学生可以自由转系。比如说臧克家最初读的是外语系,可他只会摆弄方块汉字,哪搞得了那么复杂的字母?就要求转到国文系,从而成为了著名的诗人……学校不是军队,学生不是士兵,教育更不是管制,确定专业应该是在毕业前一两年的事情,未入校门专业已定,这种僵硬的模式应该改变了。

唐纳利:英国17岁少年,乱买彩票,误中200万英镑大奖,买房买车旅游买豪宅。统统玩过之后,顿时丧失了人生目标,搬家远走,避居人世,患上了抑郁症。他说:每个人以不同方式面对死亡,所有人终有一天会离开。29岁那年,他死于豪宅之中——给你足够的钱,却不给你人生目标,再没有比这更残酷的事情了。

圈套:我们被教育:要学习某人的某精神。当我们点头时,也就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凡提到精神一词,必然是由权力来定义精神的内涵外延,所以我们最终学到的,只是对权力的绝对服从。然而我们真正该学的,是具体人的具体事,好事未必有精神,坏事未必没精神,宁学没精神的好事,也莫学有精神的坏事。

美女:有人问林志玲:谁是台湾第一美女?林志玲抢答——我的妈妈!理由呢?林志玲解释:她柔情似水的眼里永远充满慈爱与温情,她豁达开阔的大智慧中永远绽放出女人的从容与优雅……点评:父母是我们生命中,唯求付出而不望回报的圣洁天使,如果你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那只是因为你沐浴在他们的关爱之中。

相人:曾国藩的相人之术,百不失一,最是灵验。那么他有何诀窍呢?没有诀窍,只有笨功夫。曾国藩有一本鉴人日记,每遇到人,就将其特征与判断书写于其上,例如,他在日记中写道:喻科癸,平江亲兵百长,年二十四,满面堆笑,可爱,矮而精明……智慧源于积累,记上三年日记,自然就养成一双识人的慧眼。

承传:进化论的观点,源自于达尔文的祖父拉斯漠斯,他认为:世上所有的生命,都是源自生命力很强的祖先。没人相信这个,达尔文当然也不信。可是当达尔文去南美洲的时候,他却可以在上帝造物和拉斯漠斯的观点之间选择……如果你脑子里没有正确的观念,也就看不到一个正确的世界。

自愚:清雍正年间,有个百姓的母亲病了,于是割下肝来给母亲吃,当地请求旌表,礼部官员认为这是愚昧之举,不应该旌表。雍正批奏:1.旌表。2.礼部官员失职,把百姓弄傻了。3.以后再有这种事,直接杀掉,不再旌表……不怕别人愚弄我们,怕就怕自己愚弄自己。别人愚弄是一时的,自我愚弄是长期而持久的。

别了,司徒雷登:他生于杭州,说着杭州话长大,父亲虽然是一个美国人,但他却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人。成年后他出任燕京大学校长,以完全是美国式的教育影响了一代人。抗战年间,司徒雷登从美国回来,问接他的人:我们教的学生,是否已经上街请愿。回答说:是。司徒雷登大喜,说:这才是我教出来的学生。

先哲:梁启超认为,教育应该分为智育、情育和意育三部分。智育教知识,目的是达到知者不惑。情育养完美的人格,目的是达到仁者不忧。意育是磨炼人的意志,目的是达到勇者不惧……现在想想,教育的目的是什么?知识、人格与勇气,所有这些应该在学校里学习的东西,只能让我们自己领悟了。

无助:真正赋予我们智慧的,是我们有意识的自我学习。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找出来这些热爱学习的人,为他们提供一条上升的通道。

愤悱:教育无法改变才智,也无法影响到人的品德,所以,对于教育者来说,最大的痛苦,是那些亟须接受教育的人拒绝教育,如果你想施教,必须先让受教育者自己感受到自己的需求。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孔子三千弟子,也只有七十二人愤了悱了。

早恋:有些家长为孩子的早恋而担忧,这大可不必,看看法国的国王路易十三吧,这孩子新婚之夜,不敢走进洞房,内侍和女官们言传身教,不起作用。后来国王的姐姐旺多姆出场,拉着她的丈夫亲自上床,让小国王在床下看……表演过后,姐姐告诉小国王,去,找你的皇后,就是这么个搞法,把小国王吓得号啕大哭。

自强:一个人的人生成就,与教育无关,如果我们不想沉沦,就必须不靠天,不靠地,不靠教育,自己想办法完成自己的人生教育,如果这一步你没有做到,那么抱歉,你现在就得马上开始。

对抗:大观园的贾宝玉,得天独厚地拥有着最优越的教育资源,但最终他却成为了一个教育失败的典型,正是因为对他的教育失败,才引来了世人的无限同情。我们都不希望别人来教育我们,我们希望自己一如荒原中的野花,自由地生长。

毒害:一个青年询问苏格拉底,如何才能获得知识?苏格拉底将青年带到海边,将他的头按入水中。苏格拉底问:沉入水中的时候,你最渴望什么?年轻人回答:呼吸。苏格拉底高叫道:没错,你必须像在水中追求呼吸一样,追求知识,否则你就会被愚昧淹死……此后不久,苏格拉底被处死,罪名是,毒害广大青少年。

教育家:胡适在考试的时候瞎考,当时的题目是《论无规矩不以成方圆》,可是胡适根本不理题是怎么问的,竟然搞起考据来,把规矩两个字的来龙去脉考据了一番,评卷的老师一看:这死孩子,跑题了,给满分吧……这才是真正的教育家啊,他是依据学生的长处来打分,而不是挖空心思地非要把孩子塞进死框框里去。

奖励:美国前总统罗斯福曾经在一所教会学校任教,一个男学生和人打架,罗斯福问:为什么打架?学生答:那人欺负我妹妹。罗斯福听了大喜:打得好,奖励你一美元……居然真的掏出一美元,奖励给那名学生。校方对此目瞪口呆,当天就将罗斯福轰出了学校……唉,一个窝囊的国家,大概容忍不了这种血性的领导人吧?

宣言:1919年,蔡元培发表他著名的《不愿再任北京大学校长的宣言》,说:我绝对不能再做不自由的大学校长。思想自由,是世界大学的通例。北京大学,向来受旧思想的拘束,是很不自由的。我进去了,想稍稍开点风气,于是教育部来干涉了,国务院来干涉了……总之一句话,思想自由,民族才有希望。

家教:海上闻人杜月笙,在临死前,将别人写给他借钱的借据统统焚毁,说:不希望我杜月笙的后代,成为四处追账讨债的人。

评价:高锟曾出任香港大学校长,备受学生杯葛。有一次校庆,学生们突然拥上讲台,夺过话筒,哇哇哇乱说一气,还硬塞给高锟一个裹了避孕套的公仔,意思是说他高锟把学生都教傻了。还有学生发表公开信,说高锟出任校长以来,一事无成。高锟不争辩,不和孩子生气,离任3年后,拿下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高考:民国时,臧克家报考国立青岛大学,国文考试两题选一:一是你为什么要报考国立青岛大学?二是杂感。臧克家选择第二题,全文是: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作幻光,谁便沉入无边的苦海……写完,连标点算在内,不过30个字。考官是闻一多,给了98分,再看数学,考了零分。零分就零分,录取。

写作:曾有学生问国学大师刘文典:如何才能写好文章?刘答:观世音菩萨。什么意思呢?观:多多观察生活。世:明白人心世故。音:文章要讲究音韵节奏。菩萨:就是文章的思想要有悲天悯人的情怀,要有关爱众生的菩萨心肠……

智慧:犹太家庭的孩子都要回答大人这样一个问题:“有一种没有形态、没有颜色、没有气味,任何人都抢不走的宝贝,你知道是什么吗?”要是孩子回答不出来,大人就会告诉他:“孩子,它比金子、宝石更值钱,只要你活着,它就永远跟着你,它——就是智慧。”

教育:犹太人对教育高度重视,每个家庭的父母,为了子女的求学,往往不惜倾家荡产;国家和政府对教育也有严格的规定和优惠政策。以色列的《义务教育法》规定5~16岁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义务教育,如本人愿意,到18岁仍可享受免费教育。重视教育,成了犹太民族的优良传统。

教育:柳传志是中国企业界教父级人物。在2003年父亲的葬礼上,他讲了这么一件事情。在他17岁那年,突然面临严峻的考验,父亲和母亲对他只说了一句话:“我的孩子不管做什么,只要做一个正直的人都是我的好孩子。”正是这么一句话,指导柳传志好好走过了40年的路程。

心事:对福耀集团董事长曹德旺来说,曾祖父有一句话曾让他苦苦思索:用心做事,有多少心做多少事。曹父对曹德旺说:当你悟透这个道理的时候,我不在了。现在,曹德旺承认了这一点。当时,喝醉了的父亲说了二十几个“心”:人必须要有自尊心、自信心、良心、诚心、苦心……有多少心就做多少事。

文凭:劳丽是沃尔玛集团创始人沃尔顿的外孙女。她于2004年5月在南加州大学安嫩伯格传播学院毕业,被授予学士学位。不料室友马丁内斯在电视上爆料称,大学期间,她为劳丽“代笔”学期论文和学科作业达三年半之久,“酬劳”为2万美元。这导致了劳丽不得不于日前自动放弃学士学位,向母校南加州大学退回了大学文凭。

义:所谓教育,是教导孩子做一个有良知、有尊严的人。良知就是不做昧心的事。尊严就是不做丢脸的事。如果教育回避良知,抹杀人性的尊严,而以所谓集体的尊严而代之,那么我们生存的环境就会恶化,妇孺得不到保护,平民横遭盘剥。公职人员必须要学会对丧失天良的指令说不,否则,下一个被伤害的就是你。

良知:教育旨在唤醒人们内心深处的良知与自尊。一旦教育误入歧途,以群体替代个体,无视个体的独立性,漠视个体权利,片面强调牺牲——尤其是毫无意义的牺牲,就会导致个体尊严丧失。丧失尊严的个体所构成的群体,必然是缺乏良知,趋奉权力意志,沦为暴力的附庸。掌权者必然厚颜无耻,以戏弄愚众为乐。

原则:哈佛大学建校350周年大庆时,邀请当时的总统里根先生光临主礼。里根借此机会让手下向学校转达了一个意向:希望哈佛授他一个名誉博士的头衔。哈佛董事会却认为:总统从未搞过学术研究,名誉博士之衔还是不能给他。结果哈佛大学校庆,里根没有出席仪式。对此,哈佛的反应是:你不来是你的自由,我得坚持我的原则。

傲骨:世界计算机软件巨头比尔·盖茨,曾在哈佛大学读过书。当时他因看到计算机软件开发大有商机并害怕错过机会,便中途退学创办微软公司。成名后,比尔·盖茨托人恳请哈佛发给他大学毕业文凭,而哈佛大学拒绝答应,理由是他在商界取得的成就不能代替他在哈佛应该修完的课程。

回归:李嘉诚指出,人类因追求效率及效益,生命可以变得无情,人性也可以很迷失,他深信通过教育,可令迷失的人性得以复归。

一个毛毛雨天,龙应台带着儿子,在湖边散步。龙应台想为儿子打伞,儿子一闪一缩地推开。然后龙应台给儿子指点风景,看,那里多美……儿子的反应竟然是把母亲的手按下来,我看到了,别指……教育就是一个放手的过程,无论什么时候放手,孩子都会磕磕碰碰,鼻青脸肿。可如果舍不得放手,孩子就不会成熟。

以前,北大有个教授马仕俊,是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研究介子理论。有一次开学,马仕俊对一名学生说:上学期,你考了59分,我给你加了1分,所以这学期你得多考1分……考试分数这种事,往好里搞,能够引导孩子向上,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搞不好,考试分数就成了折磨孩子的工具,让孩子家长,饱受痛苦。

说个冯顺弟的故事。她是个懂得教育孩子的母亲,从不在别人面前批评儿子,以免伤到儿子的自尊心。但每天早晨,她都要对儿子晨训,儿子说错的话,做错的事儿,全都跟儿子讲清楚道理,告诉儿子错在哪里。不管家境多么窘迫,她也要为儿子买书……后来她的儿子胡适,成为大思想家,一生得过35个博士头衔。

讲个家教的故事。三国时有个女才子,姓吴,超美貌爱读书。有个古惑仔跑来,看到她就求婚,族人拒绝。可吴才女说:你不答应这厮,万一他发了飙,岂不惨了?于是就嫁过去。此后她把自己的老公孙坚、大儿子孙策,培养成了盖世英雄;把二儿子孙权,培养成了帝王。吴才女的教育方法,没有一定之规,灵活多变。

古风:程德全,晚清四川秀才,去黑龙江做了候补知县。时俄人侵袭,程德全奉命与之交涉,俄人不理,悍然开炮轰击,程德全冲上去,用身体挡住炮口,俄人大骇,停止炮击。俄国公使夫人把这事告诉慈禧,于是程德全升任江苏巡抚。辛亥革命时多有旗人遇害,唯江苏一境安平,是因为程德全有言在先,禁止滥杀。

林肯出门,一个破衣烂衫的老乞丐向他行礼,林肯停下,恭敬地脱帽致意。这个叫教养,教是外部力量的施加,养是内心的自我培养。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激活你内心的自尊意识,赋予被教育者以人生的责任,与追求思想境界的崇高自由。教育如果不以此为目标,就会成为死板僵化的东西,让受教育者只感受到痛苦。

1932年,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说:……吾认为,教授责任不尽在指导学生如何读书,如何研究学问。凡能领学生做学问的教授,必能指导学生如何做人,因为求学与做人是两相关联的。凡能真诚努力做学问的,他们做人亦必不取巧,不偷赖,不作伪,故其学问事业终有成就……点评:教孩子做人,比教孩子读书更重要。

民国时,四川有个教授蒙文通,大师啊。这个大师,有何能为呢?每次考试,蒙教授不是出题考学生,而是让学生出题考他。实际上这是考学生的学问深浅,只有学明白了,才能问出有水平的问题。而且蒙教授的考场,设在茶馆里,一旦学生出了有水平的考题,教授大喜,就请考生喝茶……如今大师绝矣,只余喝茶。

金岳霖认为,各种学问都有它自己的系统,既为系统,就不能离开逻辑。所以他讲逻辑学。可是学生觉得这门课枯燥,就问他:为啥子要搞这东东?金岳霖回答:我觉得它很好玩……其实,学问的价值,不在于它有什么用,而在于有趣好玩。如果越来越多的国人,能够于知识与思想中体验到乐趣,这个国家就牛气了。

说个梅贻琦先生的事。梅先生有句名言: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有大师之谓也。梅先生在西南联大时,云南王龙云大力支持,支持之后,就来找梅先生,说自己儿子差几分,没考上,看是不是通融一下……梅先生没二话,立即派老师去辅导龙少爷,第二年再考。当然,龙家必须要付高额补课费,那年月,教授值钱啊。

1937年,为保留文化火种,大学南渡长沙。蒋梦麟与张伯苓两位校长去巡查学生宿舍,发现房屋破败。蒋梦麟说:不能让学生住这种地方。张伯苓说:不对,就应该让学生住这种地方。蒋梦麟说:我不会让自己孩子住在这里的。张伯苓说:倘若是我的孩子,一定要让他住在这种地方……两种教育理念,你支持哪一个?

比尔·盖茨的父亲说:我们不允许孩子多看电视,但会给孩子买大量的书。如果孩子读书读到很晚,我们不会强迫他休息。遇到不明白的问题,总会有人翻书查找答案,念给大家听。让孩子形成这样的观念:如果你有问题,答案一定存在于某个地方,你要做的就是找到它……为什么比尔·盖茨比他父亲更强,这就是答案了。

教育:开放式教育增进智力,封闭式教育降低智商。比如说学哥伦布航海,封闭式教育会要求背诵此事的伟大意义,你背得越明白,智商降得越快。开放式教育让你看哥伦布的日记,然后问:如果这日记是水手写的,会怎么写?如果这日记是当地土著人写的,又会怎样写?你的思路就这样开启,求知的兴趣也在增长。

大学:胡适说:欧洲有今日的灿烂文化,差不多全是中古时代留下的几十个大学的功劳。近代文明有四个基本源头:一是文艺复兴,二是十六七世纪的新科学,三是宗教革新,四是工业革命。这四个大运动的领袖人物,没有一个不是大学的产儿。而在我们这个不幸的国家,一千年来,没有一个训练领袖人才的机关……

教育:学习的最高境界,是将我们变成关心别人和富责任感的世界公民。以知识装备自己,用实际行动表达我们所关心的事。教育应培育对人类尊严的价值观,带领人类朝正确方向发展。教育应是真正的学习过程,并非一部生产机器,制造温顺服从,不懂思考为何公义与自由不是与生俱来权利的人民。

读书:比尔·盖茨回忆:他童年大部分时间是与书和母亲相伴度过的,他很早就通读了《世界大百科全书》,还经常拿国际关系、经济学和诸如生命的本质是什么这样的问题为难父母。而父亲能做的,就是不停地购书、去图书馆借书来满足儿子不竭的阅读量。老盖茨认为,学前教育中,培养阅读兴趣是十分重要的。

空话:高平子,天文学家,月球上有座环形山,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有一天,他的孙子去拜访胡适,说:我们读书,要做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胡适打断他,问:啥叫为天地立心啊,你解释给我听。那孩子当时就傻在那里了。胡适道:学你爷爷吧,不要说自己都不理解的话。

拔河: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指出:20世纪直接死于错误的统治者或政府决策的,有一亿八千万人。另有一位历史学家则说:人类的历史愈来愈是一种灾难和教育之间的拔河竞走。这句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教育的重大功能:培养有知识、有思辨力、有担当的公民。唯有教育,可以避免因愚蠢和偏执而起的血腥灾难。

教育:傅聪,傅雷之子,9岁学琴,被美国《时代》周刊誉为当代最伟大的钢琴家。他评点说:现在小学中学的学生,远远高于大学部的人。中国学生不缺才华,但没有文化,因为学生很少看书,对乐器之外体悟太少,独立思考至今也还是个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