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矛盾四伏 再击致命

在李隆基的烟雾弹下,王毛仲的错觉越来越强烈,他似乎已经忘记了自己的身份。

不久,他向李隆基提了一个要求:想当兵部尚书。

李隆基心中一凛,不过脸上并没有表现出来。

李隆基没有发作,找了个借口拒绝了王毛仲。

放在以前,被李隆基拒绝后,王毛仲便不会再提,就当事情没有发生过。而这一次不同了,王毛仲的脸色有些不满意。

随后几天,李隆基陆续接到奏报,王毛仲对没有当上兵部尚书有些不满。

李隆基的不满也随之升级,他意识到,这个家奴已经越来越不知道天高地厚了。

与此同时,高力士也没闲着,他一直在暗中观察。经过观察,他发现,尽管李隆基拒绝让王毛仲当兵部尚书,但对王毛仲还保持了恩宠,王毛仲的妻子生子之后,还曾经由王毛仲出面借用过皇家林苑的亭子纳凉,这可是天大的面子。

高力士知道,到现在为止,李隆基还不准备废掉王毛仲,这就需要再找一个机会,再烧一把火。

机会说来就来了。

三天后,高力士奉李隆基之命去给王毛仲新出生的儿子送礼物,礼物很丰富,有酒席饭菜还有金银绸缎,另外李隆基还任命这个新生儿为五品官。

高力士很快回来了,李隆基问道:“怎么样,王毛仲高兴不?”

高力士意识到,机会来了。

高力士缓缓地说道:“王毛仲高不高兴我不知道,我只看到,他抱着孩子对我说,这个孩子难道不配当三品官吗?”

一击致命。

李隆基听后,勃然大怒:“当年诛杀韦氏时,此贼首鼠两端,我也没怪罪他,今天他居然敢因为一个小娃娃怨恨我!”高力士马上趁热打铁:“北门那些奴才,官当得太大了,而且现在都穿一条裤子、一条心,不早点处置的话,恐生大患!”

高力士这句话说到了李隆基最敏感的地方,王毛仲危矣。

不过,事到如今,李隆基也有些顾忌,毕竟王毛仲跟禁军将领打成一片,如果贸然行动,恐怕酿成大祸。

这事还是要秘密来。

就在李隆基已经决定向王毛仲下手时,太原军器监少尹严挺之(对杜甫照顾有加的严武的父亲)奏报:王毛仲曾经向我们索要铠甲兵器。

这个奏报成为压死王毛仲的最后一棵稻草。

开元十九年正月十三日,李隆基下诏:

王毛仲行为不忠,对君王抱怨,贬为瀼州(今广西上思县)别驾;

左领军大将军葛福顺,贬为壁州员外别驾;

左监门将军唐地文,贬为振州员外别驾;

右武卫将军李守德,贬为严州员外别驾;

右威卫将军王景耀,贬为党州员外别驾;

右威卫将军高广济,贬为道州员外别驾;

与王毛仲一起被贬的还有他的四个儿子,他们全部被赶出京城。

这是最差的结局吗?不是,王毛仲已经难逃一死。

失落的王毛仲走到永州时,李隆基的新命令追上了他,赐死!

辛辛苦苦二十年,一夜回到出生前。

王毛仲倒了,以他为代表的家奴势力被一网打尽,与之相对,以高力士为首的宦官势力此消彼长,成为最得宠的一群人。

这时就需要说说李隆基的可怜了,他虽富有四海,但可以信任的人却屈指可数。

亲兄弟,信不过,他把他们一个一个养起来,供起来,培养出四个不世出的贵族;

亲儿子,信不过,以子逼父的事情历史上常有,他自己就曾经干过;

外戚,信不过,皇后的龙凤胎哥哥已经被他逼死了;

故交,信不过,姜皎已经在流放的路上死去了;

家奴,信不过,王毛仲就是最好的证明。

把身边所有接触到的人排查一遍,除了信任高力士,他还能信任谁?

自此,李隆基养成了对高力士的依赖,他说:“高力士在外面值班,我才能睡得踏实。”

此后,高力士经常被李隆基留在宫中,很少去自己的外宅。

时间一长,规矩便形成了,全国各地来了奏表,一律先呈送高力士,然后由高力士呈送李隆基,事情较小的,高力士自己处理便可以了,不需再奏报李隆基。

这样一来,高力士更忙了,更是少有机会去自己的外宅。

或许有人会说,高力士反正也没有家,去不去外宅无所谓。

其实,高力士在长安有家,家中有老母麦氏,还有他的妻子吕女士。

一般而言,太监都不结婚,也就是找个宫女做伴,是为“对食”。高力士不同,他结婚了,娶的是瀛洲人吕玄晤的女儿。这笔有勇气的投资很快得到了回报,吕玄晤本人被擢升为政府直属部副部长(少卿),吕家的子弟也当上了亲王的师傅。

有吕玄晤作榜样,朝中很多人迅速向高力士靠拢,金吾卫大将军程伯献(程咬金之孙)、少府监冯绍正是其中最典型的,他们没有机会给高力士当老丈人,便努力做了高力士的兄弟,“一奶同胞”的兄弟。

高力士姓高,这两位一位姓程,一位姓冯,如何做“一奶同胞”的兄弟呢?

主要看表现。

高力士母亲麦氏去世,给了两位兄弟机会。

程伯献和冯绍正以亲儿子的身份,披头散发接受各界朋友的吊唁,哭天喊地,歇斯底里,伤心程度甚至超过自己的至亲去世。

这一切,都是高力士的权势惹的祸。

不过,高力士这个人非常精明,尽管他有权势,但不滥用,始终保持着李隆基可以容忍的度,终其一生,他与李隆基的关系真正做到了亲密无间。

相比于后世权大欺君的宦官,高力士是货真价实的忠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