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看守内阁 清廉宰相
开元十四年四月,红极一时的张说罢相,宰相之位再次出现空缺。
原本在武惠妃立后的问题上,坊间传闻张说参与其中,然而传闻只是传闻,张说是否真的参与其中,并没有确凿的证据。
武惠妃最终没能当上皇后,传闻想借此复位的张说也没能重返宰相之位,于是两位新宰相登上了前台。
开元十四年四月九日,李隆基任命户部侍郎李元纮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李元纮由此成为宰相;五个月后,李隆基任命安西副大都护、碛西节度使杜暹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这样杜暹就成为第三位宰相。
至此,三位宰相各就各位,源乾曜、李元纮、杜暹,这就是新一届的宰相班子。
前面说过姚崇管不好身边的子女,张说喜欢收受贿赂,在个人小节方面,两位著名宰相都有污点,同他们相比,李元纮和杜暹在个人品行方面都是道德模范。
李元纮祖上原本不姓李,而姓丙,到他曾祖那一代,前半生姓丙,后半生姓李。
李元纮的曾祖叫丙粲,隋朝大业年间担任屯卫大将军。大业末年,民变四起,隋炀帝杨广便派丙粲到长安以西地区平叛,丙粲不负使命,将长安以西二十四个郡一一安抚了下来,这时,李渊攻进了长安城。
审时度势之后,丙粲举二十四郡向李渊归顺,李渊大喜过望,便赐丙粲姓李,从此丙粲一脉就不姓丙了,改姓李了。
到李元纮这一代,已经是改姓后的第四代,他们的前三代都在李唐王朝为官,李元纮的父亲还出任过武则天时期的宰相,可见他的能力已经得到武则天的认可。
不过李元纮并没有借父亲的光,他的成绩是靠自己一点一滴积累,积累过程不仅艰难,而且凶险,因为他一直在跟豪门大户斗争。
李元纮的成名之作是一桩轰动一时的民事纠纷案。
公元706年,李元纮担任雍州司户,在雍州司户任上,他遇到了一个难缠的民事纠纷案:太平公主和寺庙争碾硙。
碾硙,即当时的水磨,利用水流作为动力。
因为水磨有利可图,太平公主和寺庙互不相让,官司就打到了雍州府,司户李元纮成为官司的主审。
经过调查,李元纮认定,碾硙为寺庙所有,最终判定寺庙胜诉。
判决完毕,李元纮一脸平静,而他的上司脸都吓白了。
他的上司便是著名的皇后阿爹、公主管家窦怀贞,时任雍州刺史。
看着李元纮如此判决,窦怀贞急了,这种官司你还不会判吗?能判太平公主输吗?
赶紧推翻判决,改判太平公主胜诉。
李元纮听罢,低着头在判决书上写了几个字:
南山(秦岭山脉)或可改移,此判终无摇动。
敢于坚持原则的人值得尊重。
延伸一下,李元纮断案是不是有点中国版的“国王与磨房”的味道呢?
“国王与磨房”在法律界流传很广:
德国前皇威廉第一在位时,有一离宫在坡疵坦地方。离宫之前有磨房,欲登高远览一切景象,为所障碍。
德皇厌之,传语磨房主人曰:“此房价值几何,汝自言之,可售之于我。”
孰意磨房主人应之曰:“我之房基,无价值可言。”
德皇闻之赫然怒,令人将磨房毁去。
磨房主人袖手任其拆毁,从容曰:“为帝王者或可为此事,然吾德尚有法律在,此不平事,我必诉之法庭。”
彼竟与德皇构讼。法庭依法判决德皇重将磨房建筑,并赔偿其损失。德皇为法律屈,为人民屈,竟如法庭所判。
事后且与人曰:“吾国法官正直如此,我之大错,彼竟有胆识毅然判决之,此吾国至可喜之事也。”
德国的“国王与磨房”的故事一直被广为引用,其实大家都上当了,这个故事是假的,是一个名叫Johann Peter Hebel的人在约1813年之前创作的故事,并于1813年被编入一本故事集。
因此,德国的“国王与磨房”是假的,中国的“公主与碾硙”却是真的。
碾硙判决案之后,李元纮继续自己的仕途,辗转升迁为京兆尹,在京兆尹任上,他又干了一件大事——疏浚水渠。
疏浚水渠本不是大事,然而由于王公、豪门大户的掺和,便成了大事。
当时,王公豪门大户为了自己方便,便在民用水渠边搭建了一架架水车,这样王公和豪门大户的土地就能随时从水渠中取水灌溉,土地收成得到了保障。
这样一来,便苦了老百姓,本来水就不多,经王公和豪门大户的水车再一截留,老百姓灌溉的水便所剩无几,想要收获,只能靠天吃饭。
这时,李元纮来了,映入他眼帘的是一架架矗立在水渠边的水车,这些不是一般的水车,它背后的主人,一个个都是当朝权要。
打狗都要看主人,李元纮,你看不看?
不看!
李元纮一声令下,沿线所有水车全部拆除。
这个命令是需要勇气的,因为水车好惹,水车的主人不好惹。
李元纮却不管那么多,他把沿线的水车全部拆除干净,同时对水渠加以修复。
不久,疏浚工程圆满结束,老百姓再也不用为浇水发愁,这一切都要归功于敢对水车说不的李元纮。
拆掉权贵水车的李元纮并没有因此遭难,相反,他的仕途越走越宽。
在京兆尹之后,他又历任工部侍郎、兵部侍郎、吏部侍郎,在吏部侍郎任上,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认可。
开元十三年,李元纮迎来了一个机会:户部领导层空缺。
李隆基命令宰相和其他高官一起推荐合适人选,李元纮获得提名最多,这样李元纮便由吏部转到户部。
按照李隆基的心思,准备将李元纮委任为户部尚书,然而,从履历来看,李元纮的资历还有些浅,不够出任尚书的年限。李隆基只能退而求其次,将他委任为户部侍郎,待时机成熟,再加以重用。
一年后,张说罢相,李隆基第一个便想到了李元纮,这个敢跟权贵斗争的人便这样当上了宰相。
好人终有好报,此言不虚。
好人李元纮当上宰相五个月后,好人杜暹也当上了宰相。
杜暹,这个人的骨子里有好人的基因。
杜暹的父亲叫杜承志,武则天时期担任监察御史。在监察御史任上,杜承志接到了一个任务:调查怀州刺史李文暕。
李文暕是李唐宗室子弟,因为得罪了人,被人诬告。诬告他的人本以为这一下就可以置李文暕于死地,没想到,愿望没能实现,前来调查的杜承志是个实事求是的人。
经过调查,杜承志最终认定,李文暕是被诬告,应该无罪释放。
诬告事件就此告一段落。
然而,诬告事件并没有就此结束,一心想打压李唐宗室的武则天还是定了李文暕的罪。这样,杜承志也跟着连坐,由监察御史被贬为方义县令。
几经反复,杜承志又做到了天官员外郎,而此时,诬告罗织之风已经四起,官场陷入恐怖之中。有过被贬经历的杜承志索性以有病为由辞官回家,彻底避开了诬告横行的官场,最终在家中病逝。
杜承志之后,杜暹登上历史舞台,有着良好家教的他,从小就打下良好的底子,他们家五代同在一个屋檐下,却和和睦睦,没有其他人家的争吵不休。
杜暹本人是一大家子中的佼佼者,不仅恭顺,而且侍奉继母,也孝顺无比,他的孝顺名闻乡里。
同源乾曜一样,长大后的杜暹也是通过明经考试进入仕途,第一个官职是婺州参军。
时间过得飞快,一晃杜暹任职期满,到了告别的时候。
婺州的官员们都来为他送行,州里的小吏为他准备了一万张纸,作为送给他的临别礼物。杜暹看了看这一万张纸,然后从中抽出了一百张,对小吏说:“这一百张我留下,剩下的你都拿回去吧!”
在场的人看到了这一幕,不禁感慨:“昔日有位清廉的太守离任,临别只接受一枚铜钱留作纪念,今天的杜暹与清廉太守又有何不同呢?”
可见,清廉从古至今都是美德。
离开婺州之后,杜暹又出任郑县县尉,在郑县,他的清廉之名有口皆碑。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杜暹在县尉任上遇到了麻烦,因故要被追究责任。
负责审理杜暹案的人叫杨孚,曾经担任华州司马,现在担任大理寺正。
巧合的是,杨孚早就听闻过杜暹的清廉之名,现在杜暹落到自己的手里,杨孚决心帮杜暹一把。杨孚对自己的同事说:“如果这个清廉的县尉也被问罪,那么天下的清廉之士还有什么盼头?”
经过杨孚的努力,杜暹终于逃过了这一劫,不仅没有被追究责任,还被擢升为大理评事,品级从八品,业务范围相当于现在的调研员。
苦尽甘来,杜暹此后的仕途一帆风顺。
开元十二年,在家守丧的杜暹被夺情(皇帝不准守丧三年,提前起用,即为夺情),出任中书侍郎、安西副大都护。
在安西副大都护任上,杜暹治理得力,深得人心,并在开元十三年平定了于阗国的叛乱,由此赢得了李隆基的信任。
开元十四年,李隆基将这个以清廉知名的安西副大都护送上了宰相之位。
这个班子中,源乾曜素有清名,李元纮不畏权贵,杜暹清廉守节,三个人在做人层面都是好人,然而,好人并不意味着就能当好领导。
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个三人宰相组合,相当于看守内阁,过渡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