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二帝归天 母子之间

李隆基、李亨双双接近生命的终点,长安皇宫中有两个人格外忙碌起来。

一位是李亨的张皇后,一位是李亨的太子李豫。

李豫不是新出现的人物,他在此前有过出场,原来的身份是广平王李俶。李亨延续了父亲喜欢给儿子们改名的传统,后来他为李俶改名叫“李豫”。

国学大师辜鸿铭有云,男人是茶壶,女人是茶杯,只见过一个茶壶配几个茶杯,没见过几个茶壶配一个茶杯。辜鸿铭的茶壶茶杯理论,折射出男权社会的本质,这套理论适用于一般的大户人家,更适用于李亨这样的帝王之家。

但凡一个皇帝,谁不是一把茶壶配N个茶杯?

只有武则天是个例外,想多配几把茶壶,还得提防大臣们的叽叽歪歪。

在李亨的众多茶杯中,张皇后是其中一个,但太子李豫并非出自这只茶杯,因此矛盾在所难免。

李豫是李亨的长子,他的生母有一段传奇。

李豫的生母姓吴,濮州濮阳人,她的父亲做过官,不过官做得很失败,不仅没能给家族带来幸运,反而带来了巨大的祸事。

开元年间,吴氏的父亲因为犯事被李隆基处死,年幼的吴氏便被收入掖庭,充当宫中杂役。吴氏以为自己的一生将会在掖庭中度过,不承想,她的生命中还有一段传奇在等着她。

开元十三年,十三岁的吴氏迎来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

这次机会与高力士有些渊源。

这一年的一天,李隆基携高力士前往李亨的王府做客,一进门,李隆基大吃一惊,他没想到李亨的王府居然是这个样子。

李亨的王府内杂乱无章,很长时间没有用心清扫过,乐器上也蒙上厚厚的灰尘,而且侍奉李亨的侍女也少得可怜(也有一种可能,眼前这一幕是精心伪装的)。李隆基看着有些心疼,转头对高力士说:“皇子的生活条件如此艰苦,你怎么不早点让我知道?”

李隆基当即下令,从长安挑选五位良家女子给李亨当侍女。

高力士劝谏道:“在长安城中挑选良家女子当侍女,可能会让人说三道四,不如从掖庭中选几个相貌端庄的,陛下以为如何?”

李隆基一想,有道理,身在掖庭的女子虽然是有罪之身,但基本上都出身官宦世家,她们的素质要比一般的人家高。况且,这样的女子会更加珍惜机会,服侍起皇子来尽心尽力。

李隆基点头表示同意,吴氏的机会就此到来。

在掖庭精挑细选的三人名单中,吴氏名列其中,借着这个机缘,吴氏从掖庭一跃进入李亨的王府。

进入王府之后,容貌端庄、性格谦让的吴氏深得李亨宠爱。

一年后,吴氏为李亨生下了一个男孩,这个男孩就是李豫。

不知不觉之中,吴氏创造了一个纪录,她所生的李豫竟然是李隆基的第一个孙子,这让李隆基喜出望外。这是人之常情,但凡是人,看到自己的孙子出生,都会情不自禁,甚至比当年儿子出生时更加狂喜。

同样的狂喜曾经出现在李世民身上,李治身上,只可惜,他们的第一个皇孙都是空欢喜一场,最终没能继承王朝的大统。

李豫则是第一个幸运儿,他是李隆基的第一个皇孙,最终也得以继承大统。

不过他的母亲吴氏没有能够看到这一天,开元二十八年,吴氏撒手人寰,没有等到儿子继承大统的一天。

后来吴氏被追尊为皇后,与李亨合葬。众人打开她的棺木移灵,这时大家发现,已经去世多年的吴氏面容竟然与生前一样,似乎她并没有死去,只是睡着了。众人唏嘘不已,感慨之余将吴氏与李亨合葬,吴氏就此完成了自己的传奇。

吴氏去世后,李豫开始了自己“孤苦伶仃”的生活,虽然有父亲,但毕竟生母已经不在。李豫的“孤苦伶仃”一直在继续,在他“孤苦”的同时,他的父亲也在不断经历着“断臂求生”的痛苦经历。

天宝五载(公元746年)七月,李亨第一次“断臂求生”。

此时,他的太子妃是韦氏,原本他与韦氏恩爱有加,不料韦氏的哥哥韦坚被李林甫打落下马,而韦坚的弟弟们为了解救韦坚,竟然病急乱投医,在给李隆基的奏疏中引用李亨曾经说过的话。

前面说过,李隆基最怕皇子与大臣勾连,现在韦氏兄弟引用李亨曾经说过的话,正说明他们有过勾连。李隆基一怒之下将韦坚贬官,韦坚的弟弟们流放岭南。

眼看即将牵连到自己,李亨只能选择“断臂求生”,主动上疏请求与韦氏离婚。

太子妃就这样离李亨而去,出家为尼,直到多年后在尼姑庵中去世。

李亨“断臂求生”五个月后,厄运再次来临。

这回出事的是他的太子良娣杜氏。

杜氏的姐夫柳因为跟岳父杜有邻不和,居然举报岳父勾结太子李亨图谋不轨。

这一举报非常致命。

李隆基一下子出离愤怒,他居然当起了葫芦僧,把原告柳、被告杜有邻全部乱棍打死。

原告、被告居然都输了,这官司判得太有才了。

李亨不再去管原告被告,当务之急是洗脱自己的嫌疑,于是他再次“断臂求生”,把太子良娣杜氏赶出家门,贬作平民。

换作一般老百姓,接连两次“断臂求生”必定伤筋动骨,幸好李亨是太子,相当于章鱼,断几次腕也无伤大体。

不过从这之后,李亨身边再也没有特别受宠的女人,直到安史之乱发生。

安史之乱给整个王朝带来了灾难,也给很多人带来了机会,比如李亨,比如李辅国,再比如时任太子良娣的张氏。

张良娣登上历史舞台是在马嵬坡,当时她跟随李亨逃亡到马嵬坡,在去留两难的彷徨之际,张良娣跟李辅国一起,劝说李亨前往灵武郡,开辟一片新天地。

在前往灵武郡的路上,张良娣的表现可圈可点,每次入住驿站,身怀六甲的她总是冲在前面,夜晚就寝时,她主动睡在李亨的床外侧,而把相对安全的内侧让给李亨。

李亨劝解张良娣说:“抵御盗匪不是你们女人的事,你不用操那么多心!”

张良娣看着李亨,诚恳地说道:“如今乱世,意外的事会很多,如果一旦有紧急情况,妾用自己的身体延缓盗匪的攻击,殿下就可以利用这个时间差逃离危险!”

当一个女人对男人用心到如此程度,男人还有抵御能力吗?

李亨不可抵挡地宠爱起张良娣。

到灵武郡不久,张良娣为李亨生下一个儿子,取名李佋。

产后三天,张良娣拖着虚弱的身体下床了,开始给战士们缝制军衣。李亨连忙阻拦,张良娣平静地说:“如今王朝多事,哪里是我静养的时候?”

说完,张良娣低头自顾自地缝制起军衣。

张良娣的“贤淑良德”很快得到了回报,公元757年十二月十五日,张良娣被册封为淑妃,三个月后,张淑妃再进一步,晋升皇后。

自然界中存在着一个法则——丛林法则,丛林法则很简单,概括起来就是因为资源有限,所以弱肉强食。

自古,丛林法则也存在于皇帝的后宫之中,从没有绝迹。

随着张皇后的崛起,她与年长皇子的矛盾也渐渐产生。

由于李豫继承了父亲善于藏拙的优点,因此最先与张皇后发生矛盾的并不是李豫,而是建宁王李倓。

建宁王李倓是李亨的第三子,马嵬坡前后为李亨立下汗马功劳,正是李倓,首先提议前往灵武郡,接着在前往灵武郡的路上组织敢死队为父亲保驾护航。

同哥哥李豫相比,李倓显得话有点多。

尽管他的话说得很对,但在一些人听来并不入耳。

驻扎灵武郡期间,李亨赏赐给张皇后一件宝物:镶嵌有七种宝玉的马鞍。

对于这副马鞍,张皇后爱不释手,令她没想到的是,有人竟然打起了马鞍的主意。

皇家资政李泌对李亨说:“天下大乱,王朝分崩离析,陛下正是展示自己节约美德的时候,这副马鞍太奢侈了,张良娣(当时还是良娣)并不适合用它。不如将七种宝玉摘下来,收进国库,将来可以用来赏赐有功的将士。”

李泌说这话时,张良娣就坐在帘子后面,她连忙说道:“都是长安老乡,李大人何出此言。”张良娣和李泌都是长安人,她没有想到李泌这么不给她这个老乡面子。

李泌正想回应,建宁王李倓插话,他完全同意李泌的提议,强烈建议李亨将马鞍收入国库。

一副马鞍,引出这么多波折,张良娣心中愤愤不平,从此恨上了建宁王李倓。

如果说一副马鞍还不至于让张良娣动杀机,那么接下来李倓的话就捅了张良娣的腰眼。

李倓眼看张良娣越来越得宠,心中很是不安,长此以往,张良娣必定会替自己的儿子瞄准储君之位,那样的话,自己和两位哥哥都没指望了。

更令李倓不安的是,张良娣居然跟新贵李辅国走得很近,里应外合的态势非常明显,这不正是皇家最忌讳的后宫与宦官联合吗?

李倓很快向李亨建议:提防张良娣和李辅国,两人有狼狈为奸的迹象。

李亨敷衍了李倓几句,便把此事按下不提。

李亨不提,不意味着张良娣和李辅国不提,他们得知李倓背后弹劾自己,更对李倓恨得咬牙切齿。

张良娣和李辅国决定报复,这次报复一定要让李倓永无翻身之日。

正巧,此时发生了“挂帅风波”。

李亨考虑到李倓有军事能力,准备让李倓出任天下兵马元帅,本已板上钉钉,然而遭到了皇家资政李泌的反对。李泌反对的理由是,如果李倓出任元帅立下大功,将来身为长子的李俶(李豫)将无处立足,而储位之争也会非常惨烈。

经过李泌的反对,李亨放弃了让李倓挂帅的念头,转而让李俶(李豫)出任元帅。

这次风波本该平静地过去了,没想到让张良娣和李辅国抓住了机会。

两个得宠的新贵一起向李亨打小报告:

建宁王李倓因为没当上天下兵马元帅,心中不满,口出怨言,而且有试图谋害兄长李俶(李豫)的嫌疑,曾经在夜间趴在李俶的房门口窃听。

这个小报告一下子要了建宁王李倓的命。

李亨跟父亲李隆基一样,对待自己的儿子真是心狠手辣,凭借这条无中生有的小报告,建宁王李倓被处死,从此再也无法跟张良娣和李辅国作对。

身为长子的李俶目睹了这一切,他一下子看清了张良娣和李辅国狰狞的面孔。

李俶只能紧急寻找援助,他一下子抓住了李泌,把他当成了救命稻草。

事实证明,李泌这根稻草起到了救生圈的作用。

李俶暗自对李泌说:“张良娣和李辅国狼狈为奸,害死了建宁王李倓,早晚是帝国之祸,不如早点除掉!”

李泌阻止道:“大王说什么呢!难道没看到建宁王惹出的祸事吗?”

李俶回应道:“我这么做也是为先生考虑,他们看先生深受皇上信任,早晚会对先生动手。”

李泌无所谓地说道:“我跟皇上早有约定,两京收复,我就回山归隐,不再参与朝政。”

李俶顿时紧张了起来:“先生一走,我的处境会越来越危险。”

李泌点拨道:“大王只需在皇上面前尽到孝道,张良娣不过一个女人,只要大王委曲求全,她不能把你怎么样!”

李俶半信半疑地点了点头。

公元757年九月,李俶带兵收复长安,这时,不利于李俶的流言又在李亨耳边蔓延。

危险时刻,又是李泌的一席话帮了李俶一把。

一天夜里,李泌与李亨对床而眠,这时两人谈起了建宁王李倓。

李亨说:“李倓是朕的爱子,性格果断勇敢,在艰难之时立下大功,朕的心里都有数。但是他后来受小人教唆,竟然想谋害兄长,图谋储君之位,朕为了江山社稷,不得已将他处死。这些细节你不是都知道吗?”

李泌回应说:“如果果真如此,广平王李俶应该忌恨李倓才是。事实上,每次广平王跟我谈到李倓的冤情,都会泪流满面。臣今日已经下定辞别陛下的决心,所以才敢跟您说这些实话。”

李亨辩解道:“李倓曾经在深夜趴到李俶的房门口窃听,肯定是图谋不轨。”

李泌叹息一声:“这必定是出自小人之口,建宁王仁孝友爱,怎么可能干出这种事?就说当年挂帅之事,我力主广平王挂帅,如果建宁王真的图谋不轨,应该忌恨我才是;恰恰相反,他把我当成忠臣,而且跟我很亲密,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建宁王并没有图谋不轨之心。”(注:历史上的人物都是复杂的,言行不一、心口不一的人比比皆是,建宁王李倓究竟是发自肺腑地对李泌友善,还是刻意伪装的友善,很难分得清。我权且一写,大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李亨听完,泪不由自主地流了下来:“先生所言很有道理。既然已经过去了,朕不想再提了!”

李泌回应道:“臣之所以旧话重提,不是为了追究过去的责任,而是想让陛下将来处理事情更加慎重。昔日,天后武则天有四个亲生儿子,长子是太子李弘,武则天想自己称帝,忌惮李弘聪明,就把李弘毒死,改立雍王李贤做太子。李贤被立太子后,心中惶恐不安,就写了一首《黄台瓜辞》,想以此感动天后。天后还是不听,最终李贤也在黔中被幽禁而死。《黄台瓜辞》是这样写的: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三摘犹为可,四摘抱蔓归。如今陛下已经摘了一个,以后别再摘了!”

李亨吃了一惊:“怎么会有这样的事?你帮我把诗写下来,我留在身边时刻牢记。”

李泌说:“陛下只要铭记在心,何必随身携带!”

李泌这次进言意义重大,他巧妙地为李俶套上了一道护身符。每当李亨听信谗言想动李俶时,李泌的话就会不经意地出现在他的脑海里。

公元758年三月六日,张良娣被晋封为皇后,此时立谁当太子就进入议事日程,李亨必须摊牌了。

李亨有两个选择,一个选择是李俶,优势是年龄最长(三十二岁),经验丰富,另一个选择是兴王李佋,优势是生母是张皇后,正宗皇后嫡子。

不过李佋也有一个劣势,年龄太小,时年只有两岁。

李亨在两者之间有些犹豫,便想试探一下大臣的意思。

李亨看似闲聊,跟考功郎中李揆说:“成王李俶年龄在众皇子中年龄最大,而且为王朝立有大功,朕准备立他为太子,你意下如何?”李揆立即意识到皇帝是在考验自己,马上跪地向李亨祝贺道:“此乃社稷之福,臣觉得无比庆幸!”

看着李揆的举动,李亨明白了,随着李俶率军收复两京,百官对李俶已经是人心所向,此时再用两岁的小娃取代李俶,百官心中也会不服。

相比而言,把帝国委托给一个三十多岁的人,总比委托给两岁的娃娃靠谱。

公元758年五月十九日,煎熬多年的李俶终于得立太子。

五个月后,李亨为李俶改了名字——李豫。

李豫得立太子之后,储位也不是十分稳定,张皇后依然心存夺储之心。

不过,造化弄人,就在张皇后蓄谋夺储时,她的大儿子李佋夭折!

李佋夭折后,张皇后名下只剩下小儿子李侗,李侗年龄比李佋还小,更无法与李豫相提并论,张皇后只能叹口气,压下了夺储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