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范阳鼓起 起兵
天宝十四载十一月初,安禄山派往长安奏事的使节回到范阳,奏事使节的归来,让安禄山有了关键的道具——密旨。
密旨名义上是使节从长安带回,实际上是安禄山自己加工的山寨货。
安禄山拿出“密旨”对诸将说道:“圣上密旨,令我率兵入朝讨伐杨国忠,诸位将军跟我一同前往!”
“密旨”一出,诸将面面相觑,众人都非常惊愕,但谁也不敢多问一句,因为安禄山的脸上已经有了杀气。
李隆基的兵制改革在此时成了一把双刃剑,他让军队彻底职业化,节度使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军队成为对外战争的一把利剑,而现在,安禄山把利剑调转了方向。
十一月初九,安禄山集结所部兵马以及同罗、奚、契丹、室韦部落总计十五万人,对外号称二十万,正式在范阳起兵,“安史之乱”就此拉开了大幕。
第二天,蓟城城南,盛大的阅兵式正在进行,阅兵式上,安禄山将杨国忠提升到与晁错一样的高度——此次出兵只为讨伐杨国忠!
当年“七王之乱”以“诛晁错”为名,现在“安史之乱”以“诛杨国忠”为名,晁错与杨国忠,远隔数百年,同病相怜。
缘分!
阅兵完毕,安禄山再出一条禁令:胆敢妄加议论、影响军心者,灭三族。
这是一条愚民的禁令,目的是让士兵坚信:我们讨伐的就是杨国忠。
上坟烧报纸——糊弄鬼呗!
一切准备就绪,安禄山兵锋一指,十五万大军浩浩荡荡向长安方向扑去。
这一年是公元755年,距离大唐开国的公元618年已经过去了一百三十七年。
在这一百三十七年中,除了武德年间窦建德、刘黑闼曾经割据河北叛乱,其余大部分时间,全国一片安静祥和。唐太宗贞观年间开始,即便有战争也都是在边境,中原远离战火已经一百余年。
现在,好日子到头了,战火由范阳而起,烧到了中原。
范阳兵变的消息很快在老百姓中口口相传,河北顿时乱成了一锅粥,老百姓惊慌失措,纷纷加入逃难的行列,河北的官员则开始做起了选择题:
要么大开城门,热烈欢迎;要么脚底抹油,全家开溜;要么硬挺一下,等待处死。
无论是哪个答案,都不容易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