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当个大官不容易 做个不完美的好官
在这种情况下,刘墉心想,我何不就乾隆皇帝制造文字狱之机,讨乾隆皇帝高兴高兴?于是乎,在历史上,就记载了两件和刘墉有关的“文字狱”。巧的是,这两件文字狱前后差了十六年,但是,都是刘墉在一个地儿制造的。
阎大镛案
和刘墉有关的第一件文字狱发生在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
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刘墉担任江苏学政。“学政”这个词,我们是第一次接触,我们要注意,清朝在一个省级机关同时派了三个机构,那个时候的省,没有省长这么一说,有三个机构同时并列。其中一个机构叫成宣布政使司,简称“布政司”,布政司的首脑叫“藩台”,这个机构主管民政、财政、税收。
第二个机构叫提刑按察使司,可以简称“按察司”,按察司的首脑叫臬台,主管法律。
第三个机构就是提督学政,我们简称叫“学政”。那么他主管的是什么?主管的是科举、教育,主管的是民风、民俗,包括我们讲的节日的庆典都要由提督学政来主持的。
这三个机构的官员都是一样的品级,都是从二品,他们三个人是完全一样的,而且互不干涉。1761年,刘墉担任江苏学政,在这一年春天发生了一件事,江苏沛县有一个举子,叫阎大镛,这个人他辱骂朝廷,让人给告了,被逮进监狱了。三堂会审,由于这个人是个举人,所以他就应该归刘墉管。审案子本来没刘墉的事,如果那人是一个普通老百姓,由人家提刑按察使司来审,跟刘墉没关系;但是他是个举人,举人是老爷,是后备官员,必须得经过学政来审。刘墉当时脑筋一转,哎,立即他就想什么?这个人既然敢骂朝廷,难道就不敢把骂人的话给写出来吗?于是立即给人建议,去他家搜,他们家肯定有字面上的文字。
结果一搜,果不其然,有两箱子纸,都是辱骂朝廷的。然后继续审判,再一审可了不得了,这个阎大镛早就不满意刘墉了,觉得刘墉这个人不好。刘墉当时也出了很多书,当时出书都是自费出版,他正好主管学政,肯定把自己的书发给这些学校对不对。这些咱们都能够理解,结果阎大镛竟然把他的书烧了。刘墉更加气上心头,转眼之间就给乾隆皇帝写了一封信。他同时写了两封信,一封告诉江苏巡抚,你得处理这件事;一封就告诉乾隆皇帝,把阎大镛的辱骂朝廷的信,还有他烧书的情节一并汇报。结果乾隆皇帝听说以后震怒,震怒异常,掉头就下令,杀掉!阎大镛这个人就死了。
这个案子应该说对于刘墉来讲不太好,不是因为我觉得他利用文字狱讨皇上欢心,主要是有点儿什么?看人家把你的书烧了,气恼异常,就给皇帝写信,我觉得他在这个行动中,做的事有点儿不太好,就是有点公报私仇的嫌疑。
皇上处置了这个阎大镛,立即宣布升任刘墉当山西太原知府。刘墉就升官了。知府,我们要注意,清朝在全国各地方设置四层机构。最高一级的叫省,第二级叫府,第三级的叫州,第四级的叫县,省、府、州、县,四级机构。
“府”就是主管一方的官了。这个“府”一般而言都是从四品的官。有的人觉得,刘墉头两天是从二品,现在变成一个从四品,难道是升官吗?您不知道,“学政”,它是一个清官,清水衙门。而知府,“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谁都愿意当知府,不愿意当学政,我也愿意我自己的官职下降点儿,哪怕下降点儿,我实惠。所以刘墉这个时候就担任了太原知府。1762年,他担任太原知府以后,做的事还是不错的。
《一柱楼诗集》案
他在江苏制造的第二起冤案,那第一起冤案跟它就没法比了,小巫见大巫,提不起来了。第二起冤案,八条人命啊!这个案子叫《一柱楼诗集》案,这个《一柱楼诗集》案,你查书去吧,有很多的书都把这件案子说成是和珅给办的。冤枉啊,和珅一生没少制造冤案,但是把这个案子算作和珅办的,我觉得我要替和珅鸣不平了。这件事跟和珅有关系,但关系不大,他涉及的那是后续工程。整件事的为首者还是刘墉。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刘墉第二次担任江苏学政,结果正好赶上他属下发生了一件事。
江苏东台县一个姓徐的家庭,他们家原来有一个老爷子叫徐述夔,徐述夔养了一个儿子叫徐寿祖,徐寿祖养了好几个儿子,什么徐食田、徐食书等。
结果呢,他与别人发生了土地上的争执,买地卖地。他想强买人家的地,他们家有钱,人家不卖。结果人家就恨他,说你干吗非得买我的地,我不卖你。他有点儿强占的意思,结果这家就往上面告。
徐述夔他们家有一本书,书里面写了很多辱骂清朝的文字,结果这一告,这个事赶上又让刘墉处理。这个徐述夔他们家也是世代的书香门第,所以,刘墉立即就想起十几年前的案子,他们家肯定有,搜!一查,果不其然查出了《一柱楼诗集》。这《一柱楼诗集》是徐述夔写的,这个诗集里,还真有有问题的诗。一句叫“大明天子重相见”,这不是恢复大明朝吗?下句叫“且把壶儿搁半边”。“大明天子重相见”的时候,我把那倒水的壶搁旁边。这个壶儿不就能读成“胡、狄、蛮、夷”的那个“胡”吗?不是辱骂满洲人是“胡人”吗?这是一句,还没完呢,他还有一句呢,叫“明朝期振翮,一举去清都”。期待着振翅高飞,一举离开清都。你说说,是离开清都,还是占领清都?所以他这本诗集里面,确实有违禁字迹。结果刘墉故技重演,一方面把这本书直接派人送给乾隆皇帝,另外一方面自己在极力查询别人与此相关的罪行。最后这个案子揭示出来,一下兜出了十几个人,其中有八个人死亡,徐家一下死了三个人。
徐食田、徐食书、徐首发,还有沈成濯、陆琰,这几个人都死了,秋后处决。
另外,《一柱楼诗集》刻了好几十年了,从上到下,你这个省、府、州、县的官员都不知道吗?你干吗吃的?所以,所有涉案官员,就是在写这本书的时候的官员,一律缉拿问罪,死了的挖坟掘墓,锉骨扬灰,活着的,立即处死。
结果呢,他刚刚处理完这个案子不久,在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刘墉就因功担任了湖南巡抚。
说起“巡抚”这个词,我们要注意一点,我们学清朝史的时候,就会说到总督、巡抚,总督跟巡抚是不一样的。总督是一个军职,一般而言,清朝规定,总督总管两个省的军事,也有个别的主管三个省的军事,也有个别的直隶总督,他就管一个省的军事。总督是一个正二品的官员,如果是朝廷特派的,尚书衔兼职总督的就是一品官。总督下面要设置一、二、三个巡抚。总督下面设巡抚,巡抚也主管军事,但是更侧重于主管什么呢?侧重于主管与百姓的军民关系,所以也有民事的意思。总督和巡抚合称就叫作“督抚”,他们就是我们所说的封疆大吏,当然也有另外一种总督和巡抚,比如河运总督,比如漕运总督,这种不管一个省,河运总督是主管黄河的,漕运总督是主管运河的。比如说我们前面讲过刘墉的父亲刘统勋,他就当过河运总督、漕运总督,这是一种专业型总督,他的位置是不固定的。
刘墉从他的祖辈身上获得了教训。他得出的第一个教训就是讨好皇帝。那他得出的第二个教训是什么呢?是本职工作该果敢时就果敢。光讨好没有用,还是要做实事、做好事。他非常清楚,为什么他这个家庭最终能生存下来,为什么没有被抄家问斩。他非常清楚是什么帮了他,是一百多年的历史帮助了他。他们家一百多年一直是辛辛苦苦、勤勤恳恳地忠于大清朝,一直为大清朝卖命,直到他的父亲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令所有满、汉官员忌妒。这样的人要是被处死,那该有多少人高兴,如果那么多人高兴,皇帝就不高兴了。乾隆皇帝清楚,自己不仅仅是满洲人的皇帝,我还是千千万万汉族人的皇帝。像刘墉他们家这样的家庭,几代帮助我们家的人,他不应该遇到如此的遭遇。
刘墉他学了那么多年东西,他觉得我们家之所以逃过这一劫,并不是因为我们家到底有案子还是没有案子,不是因为这个案子跟我们家有关系还是没关系,他非常清楚皇帝放过了他,是因为他的家庭背景。他也非常清楚,将来自己对于大清朝也就应该是勤于职守,努力工作回报皇上,报效国家。
他的工作,别说,确实很努力,也确实得到了皇帝、百姓的称赞。
刘墉得到皇帝、百姓称赞的事情主要有四件:
刘墉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担任安徽学政期间提了好多好的建议。我们现在的学生有好多类型,那时候也是,贡生和监生不一样。贡生选拔的原则有八种,监生的选拔原则也有八种,结果学生特别滥,水平高低不一。当时的学生没法管理,面对这种情况,刘墉就给皇上提出建议,应该对这些学生加强管理,由地方官和学政共同管理教育。几个方面携手,把这件事变成全社会都重视的事情。结果皇帝很高兴,这是第一件他办得很好的事。
他所做的第二件让人大快人心的事,就是在他担任太原知府期间,正好赶上前任太原知府留下四五十件案子,积压下来的案子都没有处理,结果他在短短的三年时间内迅速处理完了所有的积压案件。
史书上记载,他赴任时是“帽破衣残到太原”。到了太原以后他发现,尽管他把积压的案子都处理了,但是太原实在是太穷,府库里面非常空虚,怎么办呢?他就想了一个办法,借钱也得让府库慢慢地不这么空虚。所以他就想了一个办法,这个府库空虚主要是因为什么?粮食没有。所以他就找了一个辄,我找人借钱买粮食,哪怕用自己的钱。最后他就找到山西晋中,平遥的李家。李家借给他几十万两白银,这样他借钱买了很多粮食,把太原府所有的备用的仓库全都填得满满的。他怎么来回报人家李家呢?刘墉亲自跑到人家平遥古城日升昌票号说,我也没有什么回报的,我给您家留一副对子!最后他给人家留一副对子,这个对子叫“头上青天为父母,堂前翁姑即神仙”。这家父母早亡,所以他觉得我干了半天,我的父母没有享到我的洪福,觉得特对不住父母,他就说“头上青天为父母”;我还得天天伺候我的小姑子,他就说“堂前翁姑即神仙”,说你伺候好了她,你们家就发了。既宽慰了人家又给人家调解矛盾,所以人家很感谢他。
第三件事是他在担任江宁知府的时候,他大刀阔斧地干了很多事,当地老百姓当时经常称赞他。那个时候比较流行弹词,他还没走,人家就天天传唱他的英雄事迹,后来有人把这些弹词编成了书,这本书就叫“刘公案”,说的是他活着的时候,担任江苏知府的时候,在江宁知府任上做的事。
他做的第四件事就是他升任湖南巡抚的时候,正好赶上湖南发大水,他立即掏自己的钱帮忙治理水患。
此外,还有一件不得不提的事,就是在前面我们讲他担任安徽学政的时候,他发现了一个人才。这个人才本身没有什么名气,叫潘世恩,潘世恩后来在道光朝担任了军机大臣。这个潘世恩是刘墉推荐的,他说这个人是个人才,你必须得用,天天跟朝廷说,最后朝廷就用了,用了以后果然发现是人才,后来就担任了军机大臣。这个潘世恩后来又发现了一个人才,就是我们熟悉的林则徐。所以呢,潘世恩本人虽然不太闻名,但是潘世恩以他向朝廷推荐了林则徐而著称于世,而潘世恩本人是刘墉推荐的。
所以我们说,虽然刘墉为了讨好皇帝制造了好几起文字狱,甚至有公报私仇的嫌疑,但总的来说,刘墉这个人还真是一个响当当的英雄,还真做了很多很漂亮的事、很多有益于人民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