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吴蔚
分类:历史架空
日期:2019年11月18日
状态:完本
宋仁宗即位初年,内有刘太后把持朝政,外有西夏崛起后不断扩张,大宋内外交困,危机重重。名臣晏殊因忤逆刘太后被贬为应天知府后,在南京举办了一场盛大宴会。觥筹交错之际,离奇血案发生,更牵扯出一系列的怪案。南京留守之子包拯不畏艰险,一心要查明真相。世情错综交织,公道白在人心……本书十分到位地刻画了包拯少年时期的形象。他少年老成,待人处事严肃认真,胸怀大志,在日后的为官生涯中也秉承了这种端正持重的天性。本书以包公破案为线索,形象地展示了“万古不靡”的特有包公文化。
吴蔚
其亡也忽,其兴也勃,历史悲剧的集中上演。1644年3月,李自成的大顺军兵不血刃攻下了明朝京师——北京城、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崇祯自缢身亡。1644年4月,山海关外的多尔衮军得到明朝骁将吴三桂的邀请,入关与李自成在山海关决战,随即将登基才一天的大顺朝皇帝李自成赶出了北京城。满清六岁的顺治帝福临轻而易举登上了紫禁城中元、明两代二十四个皇帝坐过的金銮宝座,从此开始了历时二百六十八年的大清帝国的统治。1644年8月,张献忠带兵入川,攻陷成才在成都称帝,改元大顺,建立了大西政权。拿纪年来说,1644年是明朝的崇祯十七年、清朝的顺治元年、大顺政权的永昌元年、大西政权的大顺元年。这四种纪年代表着四个互相敌对的政权,延续着逐鹿中原、雄霸天下的争斗,其间折射出的士大夫和普通人的心态,更是耐人寻味,令人不胜唏嘘……这就是惊心动魄的1644年,一个风云突变、天翻地覆的年代。
安史之乱后唐帝国由盛转衰,各地藩镇雄踞一方,天下精兵尽在其手。唐宪宗李纯于惊涛骇浪中即位,有意重振皇杈,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削弱割据势力。当时天下藩镇以河北三镇幽州、成德、魏博最为跋扈,成为宪宗的首要目标。魏博武官空空儿、聂隐娘也深深卷入其中,难以自拔。藩镇与朝廷矛盾日益激化,剑影刀光,游侠横行。元和十年815年,宪宗对淮西用兵进入关键时刻王战宰相武元衡忽然于上朝途中遇刺,成为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位被当街刺杀的宰相。其马自行跑到大明宫建福门,诡异地徘徊不止。百官惊惧,宪宗不敢上朝,呆坐在延英殿中默默流泪,恐怖的气氛悄然笼罩了长安全城。太子左赞善大夫白居易上书皇帝,要求追捕凶手及幕后主使却立即被贬为江州司马。真相难明,迷雾重重……
本书为非虚构类历史纪实文学,内容包括发生在清朝的著名四大奇案:科场案、甘肃冒赈案、刺马案以及杨乃武与小白菜。这四个案子,无一不是当时轰动一时的大案,且分别有各自鲜明的特点和深刻的背景,能从根本上折射出满清一朝的政治、军事、社会、民生各方面。科场案讲述的是科场考试舞弊,关系着清朝的教育和科举制度,以及利益集团背后的党争;甘肃冒赈案讲述的甘肃全省官员集体贪污,深刻揭示了封建官僚体系的弊端;刺马案讲述的是两江总督马新贻遇刺事件。这一重大刑事案件的背后,关系着中央集权与地方军事集团的复杂争斗;而杨乃武与小白菜二人被诬陷通奸谋杀,屈打成招,判了死刑,本来只是一起普通的刑事案,只涉及到司法以及民众话语权等问题,却因为机缘巧合卷入了朝廷内部的党派之争,更由于到慈禧太后一力打压湘军的复杂背景,沉冤竟然得以昭雪。四个案子各有侧重,因而各个案情的写作风格也完全不同。以大案为焦点和主线,同时也没有局限于案情本身,对大案发生的历史背景、相关人物均做了简略的交代,以更能体现出时代的风云特征。可以说,在这四个历史大案中,浓缩着满清王朝二百余年的荣辱与沦桑。
安史之乱后,唐王朝由盛转衰,外有各地方节度使拥兵自重,不听调遣,互相攻讦;内有宦官把持朝政,倚仗军权,废立天子,打压朝臣。内忧外患间,局面逐渐失控,朝堂上“牛李”党争不断,相互倾轧;新贵郑注、李训乘势而起,蠢蠢欲动;以宦官王守澄、仇士良为首的神策军权力更迭,野心勃勃;旧日“游侠”成员重现江湖,大显身手;江湖势力若隐若现,神出鬼没。一场血腥、残酷的“甘露之变”正悄然袭来……
三国末年,魏主暗弱,司马氏把持魏国朝政,打压朝臣、铲除异己,甚至不惜私养死士以暴力暗杀政敌。一时间朝野风声鹤唳,人人自危,司马氏权倾朝野,一手遮天。然地方上,忠于曹魏的领兵骁将整装待发,欲起兵勤王;朝堂上,秉持气节的忠志之士奔走联系,遥相呼应。吴蜀两国间谍更云集魏都洛阳暗中窥伺、蠢蠢欲动,欲趁势挑拨魏国内斗以从中渔利。世风变幻,道义不存,政客倾轧,暗无天日,浑浊的世道让名动天下的“竹林七贤”亦难独善其身,深深卷入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