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齐桓受胙 9、齐桓公的“野蛮女友”

楚国连年北侵,中原诸侯不堪其苦,水深火热。据《管子》一书记载,当时,郑蔡二国城池崩毁,屋宇遭焚,百姓家破人亡,流离失所;楚国还阻塞河水,淹没宋国四百里良田,以至宋民无以为生,冻死饿死无数。他们之所以到现在还没有投降,只因为齐桓公,那是他们最后的一缕希望。

正如《公羊传·僖公四年(公元前656年)》所言:南北两方面的戎狄蛮夷等异族交相入侵,中国虽还不曾断绝,但已宛如丝线(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

看来,齐桓公必须与楚国来场硬仗,与楚成王来场男人与男人之间的对决了,因为它不仅关系到齐国霸业的成败,而且关系着整个华夏民族的生死存亡。

这便是历史赋予齐桓公的伟大使命。

面对历史的重托,齐桓公毫不犹豫地站出来接受了这个使命,只不过完成的过程有些搞笑,他竟然在这里将一部气势恢弘的史诗长剧,完全演绎成了一出轻松诙谐的八卦喜剧。我只能说,齐桓公,你是一个演员,出色的喜剧演员。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前面我们说过,蔡缪侯把自己的妹妹蔡姬嫁给了齐桓公,这当然是一场政治婚姻,但政治婚姻未必就代表没有任何的男女感情,特别是对于齐桓公这样的风流种子来说,他的一颗色心永远不老。

齐桓公生命中的女人里,正妻王姬,端庄贤惠,不苟言笑,有点像金庸笔下的木婉清,美则美矣,却不免有些冷冰冰,齐桓公对她的感情属于敬爱;另外还有个许穆夫人,美貌与智慧并具,有点像金庸笔下的王语嫣,可惜她与齐桓公有缘无分,只能下辈子再结连理了;唯有这个蔡姬,天真烂漫,活泼可爱,有点像金庸笔下的钟灵,齐桓公这个老段誉,于是把一腔的博爱,分了大半给蔡姬这个小美眉,经常带着她四处游玩。

有一次,齐桓公见天光明媚春色无边,于是老夫聊发少年狂,带着蔡姬去园子里划船。

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湖光山色携手泛舟,这本是一件浪漫之极的美事,然而蔡姬毕竟是个小女孩儿心性,她玩得兴起,竟开始朝齐桓公身上泼水,桓公笑着回敬几下,两人便宛如初恋的少男少女般,嘻嘻哈哈地打闹起来,直把肉麻当有趣。

岸边的随从们一个劲地摇头,这世上恐怕只有蔡姬一个人敢朝桓公这个中原最有权势的男人身上泼水了。老天保佑,可千万别闹出什么事儿来。

好死不死,这还真的出事儿了。

原来,蔡姬的玩兴大爆发了,她嫌泼水还不过瘾,竟开始大力摇晃小舟,要跟齐桓公玩那游乐场里海盗船的游戏。

主意不错,可惜齐桓公消受不起,他可不再是从前那个动不动就深入险境追敌千里的热血青年了,他老了,脆弱的小心脏可受不了这样激烈的刺激。蔡姬玩儿过了。

“小姑奶奶,别玩了,这一点儿都不好玩。乖,宝贝,住手,住手好不好?”齐桓公紧紧抓住船沿,可怜巴巴地求饶。

原来威风八面的一代霸主也有求饶的时候,这很可爱,也很可笑。特别是齐桓公那吓得发白的老脸,以及那哀怨迷离的眼神,简直让小蔡姬乐坏了,于是她不仅没收手,反而笑得花枝乱颤,摇得更加起劲。她这完全叫做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老公的痛苦与狼狈上。

“快他妈的别摇了,你想谋杀亲夫啊!”齐桓公情急之下,破口大骂。

蔡姬使小性子,撒娇发嗲,嬉戏顽皮,逗弄老公于游船之上,这画面想来本也挺可爱的,然而岁月不饶人,性命攸关,齐桓公哪里还有与小美眉在一起大肆疯闹的本钱,所以请不要责怪他这个不解风情的老男人。

小蔡美眉见事情大条了,这才害怕起来,慌忙把船划到岸边。齐桓公上岸后,只觉五脏离位,胸口阵阵波涛汹涌,哇的一声,狂吐不止。

看来,老夫少妻还是很难和谐相处的啊,这年龄有代沟不是?

就这样,蔡姬忽视游玩安全、任性调皮捣蛋罪名成立,齐桓公于是把她赶回了娘家蔡国,让她闭门思过,好好认识一下自己的错误,以观后效。

一切都是为了暂时摆脱这个甜蜜的烦恼。其实齐桓公内心还是蛮不舍得蔡姬的,所以并没有跟她办离婚手续,顶天也就是小两口赌气闹分居而已。他这么做,也是为了等待小蔡美眉长大,等她变成熟些,两人再交往吧!

齐桓公另外还有一层意思,就是想让蔡缪侯好好教育一下他这个妹妹,教育好了再送回来。所谓子不教父之过,而蔡姬的父亲蔡哀侯早死,这个教育不当的责任,理应由蔡缪侯这个哥哥来负。

然而,齐桓公错了。蔡缪侯根本就不想负这个责任,反而把一切过错,全部推到了齐桓公头上。他看着哭哭啼啼日日夜夜泪水洗脸的小妹,心里气坏了:“你齐小白也忒不厚道了,一丁点儿小毛病而已,又不是不能用,咋能说退货就退货呢?”又安慰蔡姬:“小妹,甭哭,你长得人见人爱花见花开,比谁不漂亮,就算二手也是个抢手货,他齐小白不要,哼!别人抢着要呢!”

于是,蔡缪侯也没多想,就把蔡姬给改嫁了,果然是有人抢着要,蔡侯挑了个最帅最年轻的新妹夫,气死齐桓公!具体嫁给谁,史书没有记载,八卦的《东周列国志》里写是楚成王,估计不太可信,否则蔡缪侯未免也太超过了。

齐桓公果然气得要死,蔡缪侯大大伤害了他那一点儿也不纯洁不幼小的心灵,然而再气也没有用了,木已成舟,这段伤感的爱情已然逝去,他与蔡姬今生再也无缘了。齐桓公后悔莫及。

这事儿其实也不能怪蔡缪侯,长兄一般都是最疼小妹的,现在小妹因为一点点小错误被老公欺负,还被赶回了娘家,蔡缪侯顿时感觉齐桓公看不起他这个小小的蔡国,他受不了这个刺激,丢不起这个面子,他内心的痛苦与愤懑,其实一点儿不比他妹妹少。

事情发展到目前为止,都是一些家务琐事,无非夫妻吵架闹离婚而已,当事人们虽然很痛苦,但似乎也掀不起啥大波澜来,毕竟大家都是成熟的国君,不可能因为一个女人而大动干戈。这事儿要是放到现在,也最多告蔡姬一个重婚罪,其他又能怎样?

但是齐桓公在这里突然来了个演技大爆发,他还真的因为这点小事“怒而兴师”了,一向冷静从不感情用事的管仲居然也表示坚决支持,整个天下顿时为之大跌眼镜。

齐桓公三十年(公元前656年),也就是齐桓公帽子变绿的第二年春天,齐桓公率领齐、鲁、宋、陈、卫、郑、许、曹八国联军浩浩荡荡地攻入蔡国,蔡缪侯傻了,他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

解决一件家务事,对付一个小蔡国,齐桓公用得着把中原八大国当家的全招呼来吗?太小题大做了吧!

俗话说杀鸡焉用牛刀,这可好,齐桓公为杀一只小鸡,居然用起了核武器。蔡缪侯真不知道是齐桓公疯了,还是天下诸侯全部集体发疯了。

于是,蔡缪侯很快做出了一个最英明的决定,投降。这仗根本不用打,八个揍一个,他半点赢面都没有!

齐桓公看着垂头丧气的阶下囚蔡缪侯,笑道:“君以为寡人集天下之兵,千里远征而伐人国,竟只为寝席之戏乎?”

“难道不是吗?”

“哈哈哈,当年仲父与曹沫差点害了寡人的性命,寡人都没有追究,与你这一点小纠纷,又算什么?”

包括蔡缪侯在内,所有诸侯都傻了。大哥你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小弟们很迷茫啊!

于是大家齐声道:“请伟大领袖齐侯伯主指引我们方向!”

齐桓公面色严肃地点了点头,上前几步,振臂高呼道:“诸位,今日天下诸侯毕集于蔡,目的只有一个,即上承天子之命,举兵踏平荆蛮!”

管仲在旁道:“没错,我们攻蔡,只是一个幌子而已,其真实意图是为了迷惑楚国,攻其不备,打他一个措手不及!”

诸侯们闻言全体震惊!原来不经意间,齐桓公竟下了如此大的一盘棋,佩服佩服!

“踏平荆蛮!踏平荆蛮!”诸侯们热血沸腾。

齐桓公也很激动,他与管仲处心积虑二十余年,经营出如此大的一个局面,为的就是此一战定乾坤!

于是,包括蔡国在内,华夏九大诸侯联军集结完毕,然后顺势南下百余里,猝然攻入楚国北部边境,夺得楚边境城邑召陵(今河南偃城附近,千年后岳飞曾在这儿大战金兀术,打得蛮夷落花流水)。

这是华夏民族第一次全体动员对抗外虏,总计出动了九国军队,可谓规模空前,史无前例,再加上进军神速,攻其不备,无论从哪方面看,楚国这次恐怕都凶多吉少了。然而,事情的发展再次让天下大跌眼镜,楚国人似乎有预言神力般,在诸侯联军刚攻下召陵后,就奇迹般地组织了一支大军迅速北进,与诸侯军针锋相对,接着,一名楚国使者来到联军大营,要求面见齐桓公,开展军事谈判。

这就奇怪了,齐桓公以伐蔡为名,极妙地掩盖了千里行军伐楚的真实意图,可谓机关算尽太聪明,楚国人是如何预知这个秘密情报的,难道他们真的是神仙不成?

小生通读《左传》,终于发现了其中的蛛丝马迹。原来在《左传·僖公二年(公元前658年)》中有这么一段记载:“齐寺人貂始漏师于多鱼。”

看来,早在两年前,齐国就有一个叫“貂”(又名竖貂,“竖”意为未成年)的“寺人”(即太监)在多鱼这个地方(今河南虞城县界)开始出卖齐国的军事机密了。或许,正是因为这个内鬼的通风报信,楚国人才能反应如此迅捷,将齐桓公的全盘计划打乱。

竖貂,好你个阉竖,你可真成,两千多年前就会玩儿无间道了!

关于这个死太监,他后面还有很重的戏份儿,且不提。我们先回过头来,讲讲这场意料之外的齐楚谈判。

楚使代表楚成王说:“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成语“风马牛不相及”源出于此)

此言一出,诸侯们强忍笑意半分钟,最后终于忍不住,全体爆笑起来。

原来,这句话里面的“风”,不是刮风的风,而是男女或公母之间的一种动物本能活动,文雅一点儿说,就是交配、做爱、make love。

比如,古人情绪十分激动或想骂人的时候,经常脱口而出一句话“大风!”意思不是刮大风,而是我们现代人常说的那句国骂:“我靠!”

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咱们齐楚二国,一个在北海边儿,一个在南海边儿,八竿子打不着之程度,就如同贵国的马想跟我国的牛交配一样,恐怕“鞭”长莫及吧!而您老人家却千里迢迢带着这么一大帮人开着战车跑到我们的地盘上来,什么意思啊这是!狗拿耗子多管闲事。

在如此严肃的外交场合里说出如此粗俗搞笑之语,楚国人实在太有才了,简直低级趣味得可爱。

如此邪门儿的外交使臣,齐桓公闻所未闻,他一时间也不知该如何应对,只得愣在当场。好在管仲反应快,他及时救火道:“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五候九伯(即五服之侯,九州之伯),汝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隶。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原来早在周初,周王室就赋予了齐国先君姜太公代天子征伐无道诸侯的特权,规定:东至大海,西至黄河,南至楚国的穆棱关(位于今湖北麻城县),北至无隶(即前面提到的孤竹国),全都是齐国“多管闲事儿”的范围。所以,齐桓公是有征伐楚国的“尚方宝剑”的。只要楚国有罪,齐桓公就有权力打。

那么楚国有什么罪呢?首先,不给天子进贡“包矛”。

所谓“包矛”,就是楚国的著名土特产“菁茅”,用于在祭祀中“缩酒”,也就是用成束的茅草来过滤酒中的糟粕,以提高酒精的纯度,使之成为可以飨神的清酒。在今天湖北的某些苗寨,以及受中国文化影响极深的韩国,仍然有这种遗俗存在。

一直以来,周天子举行的大型祭祀活动,都依赖楚国进贡的包矛才能进行。现在楚国自恃强大,已经很久没向王室进贡了,这罪名还不该打吗?

管仲给楚国安上的第二条罪名,叫做“昭王南征而不复。”这件事儿发生在周武王的曾孙周昭王时期,当年(约公元前985年),周昭王率领六师南伐荆楚,前后用兵三年,回程时不知怎地船翻了溺死在汉水里,管仲有理由怀疑这是楚国人干的,所以借此兴师问罪。其实具体凶犯是谁,《左传》《史记》都没有记载,只有不太可靠的史料《帝王世纪》称是当地船夫刁民使坏,像黄药师那样用胶水粘船,结果胶水融化,六师尽殁。

前面管仲说得都很对,但是最后昭王这一点,就有点牵强了。首先,昭王南征不返,是西周第一大无头公案,到底是交通事故还是蓄意杀人现在谁也搞不清楚,管仲根本就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它跟楚国人有关;再说了,这件案子已经过去好几百年了,属于陈年老皇历,早已过了“刑法追诉期”。他老周家早都不追究了,这会儿你却来拿它来说事,是不是太晚太扯了一点儿!

其实,管仲应该拿僭称王号、无故侵伐中原诸侯一事来问罪于楚国才对,这样楚使根本没办法反驳,然而管仲最后却退缩却避重就轻了,这真的很奇怪。

我猜,管仲之所以没有这么说,恐怕还是在畏惧强楚的军事实力而寻求妥协。其实自始至终,齐国都没有与荆楚军事联盟拼力一战的勇气,毕竟,在当时人的地理概念中,这就差不多相当于爆发“世界大战”了,他们没法儿不慎之又慎。

在这一点上,齐桓公与管仲真的显得很不爷们儿,还是后来的晋国人够胆略。

当然,如果竖貂事前没有泄露军情,联军的闪击战略得以顺利实施,恐怕历史的发展就不是后来这个样子了,唉,可惜啊,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

果然,管仲一露怯,楚使就看出来了,他哈哈大笑道:“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之前没有进贡茅草,那是我们的错,以后补上不就得了,诈唬啥呀!至于昭王那件糊涂官司,你最好去问问河伯水神,他们比较了解情况。几百年前的陈芝麻烂谷子事儿了,你现在跑来问我,鬼知道他当时是怎么掉下去的撒,反正不是我推的!

真是一个有才的楚使啊,三两下把底气不足的管仲搞了个灰头土脸。要说论论经济才能治国才能,一百个楚使也比不过管仲,但耍嘴皮子的功夫,管仲就不行了,他被楚使妙语憋得满脸通红,半天说不出话来,于是这一场军事交锋前的外交斗争,以楚国大胜而告终。

谈不拢就打!齐桓公寄希望于在战场上找回面子,于是,诸侯大军立刻开拔,进至陉地(今河南漯河市东),陈师列阵,颇显嚣张。楚王却毫不畏惧,立刻派大将屈完(屈原的祖先)迎击,联军转身又退回了召陵。

瞧瞧,又露怯了。看来齐桓公与管仲都不是打仗的料,对付对付山戎等小角色还行,一旦碰上楚国这样的强梁,马上就心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