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 不战而降 方向选择是大智慧
从君王后开始,齐国一直奉行“事秦谨”的国策。“事秦谨”,说白了就是不和秦国对抗。君王后与齐王建为什么要采取这种国策呢?
首先是不愿得罪秦国。与齐国“事秦谨”国策相匹配的是秦国的“远交近攻”。范雎入秦之后,秦国开始实行“远交近攻”的国策。齐国和秦国并不搭界,自然成为秦国的“远交”之国。“远交”的好处是不受秦国攻击,但是,“远交”的代价是三晋受到“近攻”。当三晋在秦国连年蚕食下苦苦挣扎之时,齐国倒是相安无事。但是,表面上的安宁实际上却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当三晋灭亡之后,这个代价立刻就显露出来。秦国的“远交”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齐国不要援助三晋,让秦国放手削弱并灭亡三晋,可到三晋真正灭亡之日,齐国的末日也就来临了。
其次是秦国的金钱战略。齐国“事秦谨”的国策能够执行数十年之久,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秦国用重金收买了权臣后胜和他的门客,这些拿了好处的蛀虫当然主张“事秦谨”。这样,秦国的金钱贿赂了齐国权臣,误导了齐王建。秦国用于贿赂的这点金钱和得到一个偌大的齐国相比,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就是这么一点点钱却让后胜及其党羽出卖了齐国。
最后是五国伐齐的误导。公元前284年,五国伐齐,赵国是参与国之一,齐国对此耿耿于怀,而且汲取了教训。五国既然可以联手灭齐,齐国凭什么还管三晋之事?齐王建不懂得,五国伐齐之后,齐国尽管复国,但是,齐国的实力已大不如前。此时只有赵国以一国之力在抵抗秦国的东进,如果赵国再惨败于秦,秦国的东进就无人可挡了。所谓唇亡齿寒,但齐王建还是不救赵,他和执政的君王后完全不懂大局。长平之战由于赵国指挥失误,加之军粮严重不足,最终是四十五万大军全军覆灭。从此,齐国再也不能安享赵国抗秦所带来的短暂安宁与和平了。
齐王建的“事秦谨”政策非常愚蠢。秦国灭了五国之后,兵临齐境,齐王建还幻想当一个五百里地的封君。由于心存这种幻想,所以,他到死都不愿抵抗。
这是齐国后期国策上的重大失误。国策错误,岂能不亡?
我们可以看到,齐国中期和后期的国策,对齐国的生存都是不利的。齐国中期,齐湣王滥用武力,给齐国带来了灾难,导致五国伐齐,齐国从此衰落下去。而齐国后期,执政的君王后和齐王建又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完全不用武力,眼睁睁地看着别的国家一个个被秦国消灭,自己直接暴露在强秦的铁蹄之下,加速了齐国的灭亡。可以说齐国灭亡的原因之一就是国策失误。那么,齐国灭亡还有其他原因吗?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政治腐败。
齐国和三晋不同。三晋独立之后,都谋求改革,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魏文侯的李悝变法,韩国的申不害变法,都是为了图强。三晋改革的原因非常现实,为了生存。三晋分封为诸侯之后,都处在激烈的争斗之中,韩、赵、魏三家本身就是晋国六卿之中相互斗争的胜出者,而且,韩、赵、魏三国也都没有齐国广袤的国土、优越的自然条件,这些因素促使韩、赵、魏三国希望通过变法图强获得生存。秦国地处西陲,不受中原诸国重视,只有变法图强,才能东进中原。所以,齐国和秦国也不相同。生存的艰难使七雄之中的韩、赵、魏、秦相继变法,唯独齐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生存条件的优越使其毫无忧患意识。所以,齐国尽管有名相、有名将,也有雄才大略的君王,但是,没有秦国奖励军功的军功爵制,不能用制度保障立功者的利益。即使在五国伐齐之后,齐国复国,仍然不思进取。君王后和齐王建更是把政治的腐败推向极致。后胜专权,受金误国,这样的政治局面怎么可能应对强秦?
秦王赵政灭齐是统一战争中的经典战例:不战而屈人之兵。尚有数十万雄兵的齐王建不战而降,使秦王赵政完成了历史赋予他的使命——统一天下。齐国军事家孙武写过一部著名的兵书《孙子兵法》,该书《谋攻》篇有两句名言:“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齐国以自己的灭亡印证了齐国孙武的这两句名言,真是历史莫大的讽刺。
至此,我们已经讲完了秦王赵政统一天下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用一个成语来概括:势如破竹。“秦皇扫六合”,“诸侯尽西来”,“六王毕,四海一”的局面终于形成。那么,秦王赵政统一天下为什么如此顺利迅捷呢?赵政又是如何治理这幅员辽阔的统一国家的呢?
请看下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