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江南 1、龙江村

展开一张公元1600年左右的江南地图,如同从空中俯瞰大地,映入眼帘的是不计其数的河流湖泊,蜿蜒曲折,纵横交错,仿佛不是河流把陆地分割开,而是一片片陆地漂浮在漫无边际的水面上。南直隶、苏州府、松江府、太仓州、昆山县、上海县、嘉定县……每一片陆地的形状各不相同,轮廓圆润,仿佛被流水打磨了棱角。

《尚书·禹贡》写道:“三江既入,震泽厎定。”扬子江、吴淞江、钱塘江三条大江,以及数不清的支流,共同孕育了物产丰富的江南。

在吴淞江、泖湖、浏河形成的巨大水面上,漂浮着嘉定县的土地。在嘉定县境内,大大小小的河流有一千两百多条,将土地划成无数支离破碎的小块,包括五个乡、二十四个都,涵盖三个市、十七个镇,以及更多的小村庄。从地名里的浦、湾、泾、浜、塘、渡、沥等字可以看出,所有的村镇、田地都与水为邻。

河流把陆地分开,桥又把分开的陆地连接起来。从县城到周边的村镇,嘉定县至少有一百七十多座桥。一座座桥横跨灰绿色的河道,隐没在一片片低矮的灰黑色房屋中。有的桥身精雕细琢,石柱上刻着精致的楹联,彰显着修桥者的威望,有的桥面朴素实用,只是一块石板,却凝聚了几个村子的苦心。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维护,一座桥能供来往的百姓用上几百年。

缓缓流动的水面上,不时有船划过。在江南,几乎没有哪个村镇不通舟楫,家家户户都有船只。也有生意人以经营客船为生,客船有不同的班次,按航程计费,无论白天夜晚,随时可以买舟出行。一声锣响,缆绳解开,轻棹划动,水上的旅程便开始了。顺风顺水时,一日一夜,水路可行二百五十多里地,速度远超在陆地上骑马坐轿。

水、桥、船,将本地与外面的世界连接起来,把人们带入更广阔的空间。

蟠龙江是嘉定众多河流中的一条。当地人说,蟠龙江是吴淞江的故道。它源自太湖,出苏州后向东流,途中汇集多条小河,在嘉定境内水势渐大,如游龙般蜿蜒,时而向东北,时而向东南,汇入吴淞江后一路向东,注入四十里外的大海。

在嘉定城南五十里外的蟠龙江北岸,坐落着一个小村子,叫龙江村。村子建于元代,面积不大,东西沿江约一里,南北长仅半里。龙江村临水而建,风景宜人,近处绿柳拂水,池鹭踱步,远处舟楫穿梭,白鹤飞舞,依稀可以听到渔家的歌唱。

村墟摇落后,诘曲一溪中。

竹树余衰绿,烟云冒晚红。

鸦栖浑似叶,芦静不交风。

早稻新收得,江阡说岁丰。

这是侯峒曾笔下龙江村的夏日风光。

侯峒曾和他的双胞胎弟弟侯岷曾、小四岁的弟弟侯岐曾就住在龙江村。比同龄人幸运的是,侯氏兄弟出生在村里最富有的家族。

沿着蟠龙江北岸,双鹤浦以东,小泾以西,山池以南,绝大部分是侯家的房屋和田地,面积约占龙江村的三分之二。侯家主宅内,最显眼的位置陈列着朝廷对侯家先祖的封赠;家宅后的水岸边是太初园,园内有假山,有凉亭,种植着梅竹桂柏;村东有侯家出资建造的关帝庙,以其科举灵验,受到村民的膜拜;不远处有观音堂,是侯家的香火院,在重要的日子里,住持道人会为侯家诵经祈福;侯家在蟠龙江一带拥有近千亩田地,雇佣佃户耕种,定期坐收地租;家中的聚会总是高朋满座,其中不乏大名鼎鼎的朋友,有文徵明、王世贞、归有光、陈继儒、徐学谟……

在侯家兴起之前,龙江村也出现过几个大家族,有聘请元代书画家赵孟頫为塾师的沈家,有北宋文学家秦观的秦家后人,当时的侯家只是以耕田为生的平民。为了家族的兴盛,侯家已经努力了几代人。

真正改变侯家地位的,是侯峒曾的曾祖父侯尧封。他是龙江村侯氏家族的第一位进士、第一位官员。

侯尧封虽出身寒门,但幼年受到良好的教育,这得益于他的父亲。侯家的祖上是过继到侯家的,四代单传,才有了侯尧封。侯尧封的父亲深知家族贫弱的滋味,终日勤劳耕种,赚钱为儿子聘请塾师,并拿出毕生的积蓄修建关帝庙,树立了侯家在村里的威望。侯尧封牢记父亲的苦心,皓首穷经,终于在五十七岁考中进士,踏上仕途,从此改变了侯家的命运。

侯尧封一辈子娶妻一人,妾两人,三人分别为侯家生下八个孩子,加起来一共二十四个,顺利长大成人的不到二十个。侯家自此以诗书继世,侯峒曾的父辈、祖父辈都是读书人,交游广泛,常在自家的芙蓉池畔举办诗会,月下赏花,对酒吃蟹。酒饮光了的时候,家仆只需折一枝芙蓉池的荷花交给酒肆,酒肆便欣然赊酒。在族人中,峒曾的父亲侯震旸尤为好学,年纪轻轻已经考中举人,远近瞩目,前途无量。

峒曾的母亲龚氏十八岁嫁到侯家,她来自嘉定县最有名望的龚氏家族。龚家自宋元以来就是仕宦人家,明朝中期更加声名显赫。龚氏的父亲龚锡爵曾任广西布政使,为正三品高官。龚氏家族的家业之大,从私家园林可见一斑。龚家在嘉定至少有两处园子。一个是城内的龚氏园,园内山光潭影,镂窗飞檐,以精致玲珑闻名江南;另一处是郊外的石冈园,凝聚了龚锡爵晚年的巨大精力,成为龚家与社会名流的聚会场所。

在富足的家境中,侯峒曾和他的兄弟们无忧无虑地成长。不过,让孩子们印象最深刻的,不是家族的显赫地位,而是曾祖父侯尧封常说的一句话。

每逢清明或中元,侯尧封率领族人在家庙举行祭礼时,总会对满堂儿孙做出训诫。他在外为官二十多年,最常说的一句话却是:“不愿汝辈它日为第一等官,但愿为第一等人。”

年幼的孩子们并不清楚“第一等官”和“第一等人”是什么意思,他们只能从长辈口中了解曾祖父的官场浮沉:

侯尧封担任监察御史时,发现福建建宁县令的受贿行为,不顾此人与权相张居正有私交,毅然发起弹劾,由此得罪权贵,受到降职处分;他在江西为官时,重修鹅湖书院、白鹿洞书院,为明初建文朝的殉难大臣修建节义祠;守卫湖北襄阳时,力排众议,为汉水岸边的百姓修桥,惠民无数;担任福建参政时,拒绝属下暗示的中饱私囊之法,留下了清廉正直的官名。他年近八十岁时告老还乡,成为备受尊重的乡绅。

当孩子们围绕在侯尧封的膝旁,侯尧封常回忆起自己年少时在母亲的纺车旁借光读书的情形,勉励儿孙勤学上进。侯尧封还创建了侯氏家塾,每年出资邀请优秀的塾师,教导家族子弟读书。孩子们可以明白,侯家的一切荣耀都源自读书。正是几代祖辈埋头苦读,考场打拼,走上仕途,才带领侯家过上了雅致的生活,赢得了旁人的尊重。

峒曾和兄弟们知道,要保持家族的长盛不衰,他们依然要在科举道路上奋力前行。

峒曾和他的兄弟从出生的一刻起,就浸润在绵长浓厚的华夏文化中,这从长辈花费心思为他们取的名字可以看出。

峒曾和弟弟岷曾是双胞胎,岐曾比两位兄长小四岁。峒曾、岷曾出生时,七十六岁的曾祖父侯尧封非常欢喜,为两个小婴儿分别取了乳名大忠、大孝,希望他们能光宗耀祖。峒曾长大后不再用“大忠”这个乳名,但如同预言一般,这个乳名伴随了他一辈子。

孩子们开始识字后,长辈为三个男孩取了正式的名:峒曾、岷曾、岐曾。三人的名来自中国西北部的三座大山:崆峒山、岷山、岐山。崆峒山是人文初祖黄帝、伏羲的故乡,号称“道家第一山”。古代典籍《庄子》一书中记录了黄帝向崆峒山的仙人广成子问道的故事,按照名、字、号相关的取名法,峒曾把“广成”作为自己的号;岷山绵延千里,是传说中玉皇大帝与众神栖居的天庭所在地,是嫘祖、大禹的故里,也是道教发源地;岐山是另一位人文初祖炎帝的生息之地,是周朝文化的发祥地,也是儒家经典《周易》的诞生地。

与高山之名呼应的是,兄弟三人后来取的字:豫瞻、梁瞻、雍瞻,分别来自华夏九州中的三个:豫州、梁州、雍州。瞻,当然是高瞻远瞩的意思。

驻足山巅,俯瞰九州。侯氏三兄弟的名字带有一种天然的气势。

峒曾兄弟年幼时,和族人一起在龙江村侯氏家塾读书,接受启蒙教育。孩子们描红识字,熟背“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练习声律和对偶。对偶是作诗和写文章的语言基础,来源于大自然最常见的对称现象,代表了中国人自古以来的审美趣味。任何能看到、想到的事物都可以寻求对偶,比如当别人说“弯弓月”时,如果能对出“大人星”,便是足以让人称赞的了。

远近的村民都知道侯家有三个有出息的儿子,年少聪明。村里流传着不少侯家兄弟年少读书的故事。

三人在家塾读书时非常勤奋,放学回家后,知书达理的母亲龚氏也常教导他们。家塾老师是来自松江府的林老先生,尤其疼爱他们。据说,林老先生告别嘉定时,对学生们说了一句“师生话别情难舍”,没想到侯峒曾应声对出了下句。儿童的文思敏捷让林老先生非常惊奇,成为众人传诵的故事,以至于侯峒曾具体对的是哪句话,流传出不少版本,有人记得是“道义论交迹转疏”,也有人说对的是“朋友相孚谊共敦”。

侯家父辈交往的朋友,也给峒曾兄弟带来很大的影响。侯家经常高朋满座,宾客无一不是饱学之士,有苏州人文震孟、姚希孟,常熟人钱谦益,昆山人王志坚,也有本县的唐时升、娄坚、李流芳,他们是侯震旸的朋友,与侯家的亲家也相熟。

不过,在巨大的家族朋友圈子里,年幼的峒曾最佩服的却是一名秀才。他的名字叫徐允禄,是侯震旸的好友。徐允禄说话口吃,却博学多识,擅长研究《周易》《尚书》和《春秋》,在史学方面也有著述,对古往今来的军国大事了如指掌,且能与人辩论;他参加乡试时受到朝廷公卿和主考官的赞赏,却不说一句请对方关照的客套话;他家境贫寒,只能贩卖字画替父母还债,却坚决不为罪犯写诉状,哪怕对方带着上千两银子求他。他虽没有举人、进士等高级功名,没有官员的身份,却赢得了官绅和读书人的尊重,成为嘉定的知名学者。峒曾佩服他的学识,更佩服他的品行,经常和两个兄弟去他的家中拜会,与他交流读书心得。

峒曾十五岁时,和岷曾、岐曾一起参加童试。他们连续通过县试、府试和在省城南京举行的院试,在同一年考中了秀才。峒曾进入嘉定县学读书,岷曾和岐曾进入苏州府学。据说,府试过后,苏州府的主考官林文熊让峒曾和岷曾坐在他左右两侧,让年纪最小的岐曾坐在他膝盖上,和他们一起谈文章。

嘉定县每年录取的秀才约六十人,峒曾三兄弟考中秀才的时间比几位叔父还要早。秀才也称生员,在嘉定,百姓称秀才为相公,以示尊敬。有了秀才的身份,不用交赋税,不用服劳役,犯法后不用受刑罚,见到县官不用下跪,可以免费领取粮食,在科举之路上踏出了第一步,只是还谈不上做官。

侯家的三名少年才俊引起了官府的注意,南直隶督学亲自为侯家三兄弟题字“江南三凤”。“江南三凤”匾额高悬在侯家的正堂上,每个去侯家的客人都能看到。峒曾兄弟三人用才学换来了无上的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