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 飞鸟时代·奈良时代·平安时代 五章 摄关政治和院政

随着庄园制的产生,武士阶层逐渐迈上历史舞台,藤原氏的摄关政治和退位天皇的院政,不过是朝廷权柄的回光返照而已。

关东的新皇

天长二年(公元825年),桓武天皇的孙子高栋王被降籍为臣,赐以平氏,是为平高栋,开创桓武平氏高栋流。到了宽平元年(公元889年),高栋王的侄子高望王(高见王之子)也被降籍赐氏,是为平高望,开创桓武平氏高望流。当时平高望被任命为从五位下上总介,离开繁华的京都,来到广袤的关东平原就职。

日本古代的行政区划“国”,又称为“州”,共分四个等级,即大国、上国、中国和下国。大国的太守按规定要由亲王兼领,所以并不常设,太守的佐官“介”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地方长官——上总国正是如此。故而平高望既已降为臣籍,只能担任上总介,而不能就任上总守,但却是上总国内实际上的最高军政长官。

桓武平氏就此在关东诸国开枝散叶,组建和兼并各地武士团,逐渐膨胀起来。平高望的长子平国香出任常陆大掾,主要势力在常陆国内;次子平良兼继承了上总介之职,主要势力在上总国内;三子平良将则控制了下总国丰田、猿岛二郡,而他的儿子,就是后来鼎鼎大名的“叛贼”平将门。

平将门的母亲,传说名为县犬养春枝女,家族控制上总国相马郡,按照古老的访妻婚传统,将门是在母亲的抚育下成长起来的,故而也指地自称,为“相马小二郎”。相马郡内适合放牧,当地武士从很早以前就开始捕捉野马、改良配种,后来此处更是直接成为朝廷的养马地,因而平将门自小就弓马娴熟,并且逐渐训练出一支战斗力相当顽强的骑马武士军团来。

日本古代,战马缺乏,马种低劣,很难说曾经有过真正意义上的骑兵军团,一般情况下都是由核心的骑马武士加上步行跟随的郎党组建为军队,各种史料上记载多少多少骑,往往连这些步行郎党都一并计算在内——骑兵独立成军是近代的事情。不过正因为如此,平将门所部战马数量最多,质量最好,虽然谈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骑兵军团,也足以傲视天下了。

当时朝廷权威未堕,地方势力当然不可能在不和中央权贵打交道的情况下就称霸一方。平氏也是如此。平良将曾把儿子平将门送上京都,去服侍时任左大臣的藤原忠平,几乎同时,将门的竞争对手、平国香之子平贞盛也投到了右大臣藤原定方(也是北家,忠平的堂兄弟)门下。

平良将去世后,平将门回到了关东地区,他不断扩充领地,甚至不惜和亲伯父平国香、平良兼刀兵相见。承平五年(公元935年)二月,战争正式爆发,史称“平将门之乱”。

那么,平将门究竟为什么向伯父们举刀相向呢?说法有很多,其中一种是说随着长子继承制度的逐步确立,身为长男的平国香独断专行地分配兄弟们的领地,引发侄儿将门的不满。另一说,平将门与常陆国真壁郡豪族源护产生领土纠纷,而源护的三个女儿分别嫁给了平国香、平良兼,以及将门的另一位叔父平良正,结果在裁断纠纷中,叔伯们不帮侄子,反而帮老丈人,使得将门怒火中烧。总而言之,一切矛盾皆因土地而生。

首先,平将门与源护之子源扶、源隆、源繁发生武装冲突,平国香亲率兵马来救舅子们,结果大败,两家庄园都被烧毁,哥儿四个全都身首异处。源护又是悲痛,又是恼怒,煽动另一个女婿平良正发兵攻击其侄平将门,却又再遭败绩。平良正被迫搬出了次兄平良兼和侄儿平贞盛(平国香之子),可是就连三人联手,也根本打不过平将门。

平将门为啥会这么强呢?其本人武艺超群固然是一个方面,从相马郡带出来的强悍的骑马武士的功用也不可忽视——当时的战斗还是以身披大铠的少量武士为主体的半野蛮时代的小集团战,那些装备简陋、步行从征的小卒即便数量再多,也无法真正影响战争的胜负。据说在对敌平良兼、平良正、平贞盛的战役中,一开始平将门只率百骑冲阵(这百骑,应该是指真正的一百名骑马武士了),就遏阻住了敌军的前进之势,随即他的主力到来,乃将两位叔父、一位堂兄弟杀至丢盔卸甲、狼狈逃窜。

且说平良兼、源护等人奈何平将门不得,只好各自上奏,可怜巴巴地向朝廷告状。当时各地武士团时有纷争,朝廷实在懒得搭理,再加上大一些的武士团背后往往有公卿显贵撑腰,所以朝廷能做的,也不过是把纠纷双方全都召入京城对质,以定曲直而已。诏命发到关东,平将门不敢违命,只好忐忑不安地去了,一入京,就去找“恩主”藤原忠平哭诉。这时候藤原忠平已经升任太政大臣,实际掌控朝政,于是在他的暗示下,此案久拖不决。承平七年(公元937年)四月,朱雀天皇元服,颁布了大赦令,于是平将门竟然得以毫发无伤地又返回了关东。

大概就是经过这一番化险为夷的经历后,平将门彻底看穿了朝廷的孱弱和公卿的无能,他胸中不禁燃起了熊熊的野心之火。

据说平将门在返回关东的途中,遭到平良兼和平贞盛所部阻击,好不容易才逃出生天。随即良兼、贞盛再次聚集大军,浩浩荡荡杀向将门的根据地——下总国丰田郡。平良兼下令在阵前高举起将门祖父平高望和父亲平良将的画像,使得将门军士气低落,人心涣散,因而获得大胜,还俘虏了将门的妻、子。然而平将门的势力并未因此失败而崩溃,他整顿兵马,不久后就在弓袋岭之战中挽回了败局。

这种耗时长久的拉锯战,使丰沃的关东地区处处燃起战火,百姓流离失散。可笑的是,面对如此乱局,京都那些饱食终日、腐朽透顶的公卿们根本就懒得搭理。直到平贞盛看清短期内无法取胜的时局,他轻骑上京,才终于在当年十一月请得了讨伐平将门的“官符”。

但是也有一种说法,即朝廷所颁“官符”,并非是讨伐平将门的,而是将门的后台老板藤原忠平授意,下令讨伐平良兼的。

不管究竟是讨伐谁人的“官符”,总之朝廷也就是表个态而已,并没有调动兵马,更未实际参与关东的动乱。动乱就此愈燃愈炽,不久后,平将门又掺和进了武藏国权守兴世王和武藏介源经基(清和源氏之祖)之间,以及常陆介藤原维几和常陆国住人(地方豪族)藤原玄明之间的纷争,就此逐渐将势力扩散至整个关东地区。天庆二年(公元939年)十二月,日益骄狂的平将门竟听信巫女所言,公然在下总国的猿岛郡内掀起反旗,自称“新皇”,宣布关东八国从此独立。

平将门还分派亲族、亲信出任八国军政首脑:任其弟平将赖为下野守、平将文为相模守、平将武为伊豆守、平将为为下总守,任兴世王为上总介、多治经明为上野守、藤原玄茂为常陆介、文屋好立为安房守。

承平、天庆之乱

平将门之乱所以会闹出如此的轩然大波,并非偶然事件。一方面,新兴武士势力希望能够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从那些他们所看不起的只知游玩、吟诗却无实际本领,腐朽到了极点的公卿手中,把政权抢夺过来;另一方面,百姓们也不满平安朝日益衰弱的统治,想要使社会结构有所变革。平将门部分顺应了这一时势,加上他自己武力过人,英勇善战,这才纵横关东,屡屡取胜。

其实从奈良时代起,日本就开始了造神运动,说天皇家族乃是天照大神的传人,是所谓“天孙后裔”,天皇是神,普通人是不能觊觎全日本君王的宝座的。不过巧在平将门也是天皇的后裔,所以他才自以为名正言顺地僭号建国,自己也来过一把天皇瘾。

乡下武士自相残杀,腐朽的平安朝廷起初并不在意,然而平将门竟然自称“新皇”,这使得一直认为自己高高在上无人可以撼动的中央贵族大惊失色。朱雀天皇匆忙召集七大名寺的僧人祈福攘灾,然后任命藤原忠文为征东大将军,率兵进剿。

可是这边藤原忠文还没出发呢,突然又一声晴天霹雳,传来了藤原纯友在关西造反的消息。

藤原纯友本是从七位下伊豫国掾(军政副官,低于守、介),受命征讨出没于濑户内海的海贼。然而海贼的产生并非偶然现象,本来就是地方豪族反对朝廷横征暴敛的自发行动,藤原纯友为了剿灭海贼,自然必须依靠这些地方豪族,不得不跟贼人商量捉贼,捉着捉着,也就上了贼船了。

正巧这个时候,传来了平将门造反的消息,平安京内乱作一团。藤原纯友抓住这个大好机会,突然统率千艘战船发动叛乱,袭击淡路、赞岐两国的国司衙门。朝廷下旨讨伐,他向西退却,进入九州的筑前国,袭击并占据了太宰府官厅。

平将门之乱和藤原纯友之乱统称“承平、天庆之乱”。据说两次叛乱本是互相呼应的,两人曾秘密约定,一东一西扩展势力,然后同时向京城进军,成功后平分日本。不管这种传说是真是假,对于平安朝廷来说,这可真是前后夹击,危机频现。

拉回来再说那位征东的将军藤原忠文,他手里根本没有多少兵马,于是只得求助于地方豪族,召来了平将门的死对头、堂兄弟、常陆大掾平贞盛和下野押领使藤原秀乡。

这时候的“新皇”平将门,势力不进反退——他虽然基本占据关东八州的土地,但统治并不稳固,到处叛乱,烽烟滚滚,使得他忙于平叛,根本无力继续扩张领土,更别说杀上京都彻底取代天皇朝廷了。天庆三年(公元940年)二月,平贞盛和藤原秀乡拉起了四千大军,突袭平将门的老巢,而此刻大军四散在外,将门身边剩下才不过千余人而已。

平将门初战失利,退到下总国幸岛郡北山上。平贞盛等人紧追猛打,于二月十四日赶上将门,双方展开最后的决战。平将门勇猛无比,他麾下的骑马武士更是以一当十,虽然面对近十倍于己的敌人,依旧悍斗不退,贞盛军一度处在崩溃的边缘。

然而战场上刀枪无眼,任何一个小小的疏忽都会要了将领的性命,平将门也是如此,他正冲杀在第一线,眼看就要逼到平贞盛面前的时候,突然身中流矢,从马背上栽了下来,就此魂归极乐——年仅三十九岁。

这决定性的一箭来源不明,一说是平贞盛所射,一说是藤原秀乡之子藤原千常所射。总之,平将门既死,士卒星散,战局就此底定,“新皇”的党羽陆续伏诛,“新皇”的首级也被砍了下来,送到京城示众。

东方的叛乱平息了,平安朝廷缓出手来,再派大军讨伐西方的藤原纯友。翌年,官军在博多登陆,杀入九州,藤原纯友逃往老巢日振岛,被伊予国警固使橘远保所杀。至此,持续整整六年的“承平、天庆之乱”才算是终于平息了。

这场叛乱沉重打击了旧贵族的势力,使地方武士集团的力量得到加强。大乱虽然平息,各地小乱依旧不断,比如天历九年(公元955年)骏河介橘忠干被领民所杀,安和元年(公元968年)藤原千常在信浓国闹事等等,平安朝廷就在这些大大小小的乱子中逐渐走向末日。其实藤原氏的“摄关政治”对于平安朝来说,只是一段可怜的回光返照而已。

白狐公子

且说朱雀天皇本是醍醐天皇与藤原经基的女儿稳子所生,据说因为害怕再被菅原道真的怨魂索了命去——有保明皇子和庆赖王的先例在那里摆着呢——从一生下来就被圈在拉门和帐幔中,直到三岁时才第一次出来见人。这样养大的孩子身体当然不会好,他登基以后基本上无力治国,朝政一直掌握在舅舅藤原忠平手中。到了天庆九年(公元946年),也就是藤原纯友被斩首后的第五年,眼看二十一岁的天皇仅生了一个皇女,并且很难再生皇子了,其母藤原稳子就勒令他退位,把宝座传给弟弟成明皇子,即村上天皇。

村上天皇颇想有一番作为,于是在舅舅藤原忠平和母后稳子先后辞世后,他不再任命关白,想将权力重新抓回到皇族手中。同时,他还实行一系列改革措施,想要挽救衰败的朝局。后世称醍醐天皇和村上天皇统治的时期为“延喜、天历之治”,然而我们一定要搞清楚,所谓的改革收效甚微,那根本就不能算是一段太平盛世。

村上天皇集权的努力收效甚微。皇后安子本是藤原忠平的孙女、右大臣藤原师辅的女儿,性格刚烈,经常插手朝政。虽然就日本传统来说,皇后干政并不算多稀奇的事情,然而这位皇后背后还矗立着庞大的藤原北家呢,村上天皇纵容安子所为,等于开门揖盗,让藤原北家的势力得以卷土重来。

趁着这个机会,藤原南家也颇想分一杯羹,大纳言藤原元方四处活动,想让村上天皇立广平皇子为东宫,因为广平皇子正是自己的女儿祐姬所生。然而在安子皇后的干涉下,最终村上天皇立安子所生的宪平亲王为东宫——此时这位亲王才刚呱呱落地两个月。

藤原元方在失望中病逝了,其后不久,广平皇子和祐姬皇妃也相继死去。因为这个缘故,那段时间内皇宫中发生的所有不幸事件,都被看作是元方母女祖孙的怨魂在作祟。尤其是天德四年(公元960年)内里大火,烧了整整一夜,宫室化为灰烬,世代传承的珍宝大多被毁(甚至连三神器也可能在这场大火中被烧毁了,又换成了新一代的西贝货)——平安朝真是个鬼怪多、怨魂多的朝代。

前面说过,大和王朝是由日本各地的古老氏族结合而成的松散国家,各氏族都有自己的原始信仰,有一大堆各种氏神,后因统一的需要,这些神全都被纳入了官方承认的神灵体系,故此才有了所谓的“八百万诸神”。其实中国上古时代的情况也很近似,但周朝以礼治国,重人事而轻鬼神,政权的迷信色彩才逐渐淡化。日本不同,没有经过长时间的积淀,在学习了大陆文化后瞬间华丽转身,留下了太多的古代糟粕,迷信思想始终浓厚,各路神仙鬼怪那是层出不穷啊。

就此,王朝除保留了负责祭祀的神祇官外,在行政体系太政官署中,也成立起专门负责鬼神事物的衙门——中务省辖下阴阳寮。阴阳寮的主官为阴阳头,副官为阴阳助、阴阳允,下辖大属、小属、博士、生等职,都可以通称为阴阳师。理论上,阴阳寮的职责有点儿类似于我国古代的司天监,负责天文历法、吉凶测算、相地堪舆、时辰计掌,但实际上,还管各类诅咒、占卜、驱鬼、避邪——说白了,这其实就是个官方迷信机构。

因为平安朝的“怨灵”一拨跟着一拨,所以阴阳寮的权限也日益增强。阴阳头本为从五位下,按规矩是不能上殿奏事的,自平安中期以后却获特准上殿——拥有这种特权的官员,俗称“地下官人”。

日本历史上最著名的阴阳师,就是在村上天皇时代进入阴阳寮,成为天文得业生的安倍晴明。

关于安倍晴明的出身,各种传说很多,有说他是阿倍仲麻吕的后裔,有说他其实是平将门之子平将国,还有的干脆说他是白狐之子,故此世称为“白狐公子”。他曾拜在著名阴阳师贺茂忠行、保宪父子门下,融会贯通天文(偏于咒术)、阴阳(偏于占卜)二道,四十岁才始出仕,五十多岁成为阴阳博士,并在师父贺茂保宪去世后继任为阴阳头。

其实安倍晴明本身的事迹并不突出,大多来自后世附会。那么为什么不附会到别人身上,却都附会到他身上去呢?这要归功于他“学阀”的身份,他的后裔也即安倍氏土御门家族,从公元13世纪到19世纪,整整六百年间,一直牢牢地把持着阴阳寮的实权。

拉回来再说大和朝廷。在安子皇后和村上天皇先后咽气后,东宫宪平亲王终于即位,史称冷泉天皇。这位天皇据说还在备位东宫的时候,就有诸多怪诞举动,甚至在给父亲的信件中画上一具男根——这大概是近亲结婚所产生的恶果吧。不过当时的人们却宁愿相信那是藤原元方的怨魂在作祟,然而百般求神拜佛,东宫的病却总不见好。这样的东宫摇身一变成为天皇,当然无法治理国家,于是藤原忠平的长子藤原实赖就登上了关白宝座,并于安和二年(公元969年)利用“安和之变”,借口牵涉谋反案件,把政敌源高明排挤去了九州,从此独掌朝纲。

摄关政治,就此复兴。

藤氏长者

藤原忠平殁于天历三年(公元949年)。如前所述,村上天皇不再设置关白,但也不可能一脚就踢开藤原北家,因此就任命忠平长子藤原实赖为左大臣、次子藤原师辅(安子皇后之父,村上天皇的老丈人)为右大臣,协理朝政。

村上天皇之后是冷泉天皇,藤原实赖趁机复兴了摄关政治,就任关白。“安和之变”后不久,冷泉天皇就退了位,以他的精神状态来看,应该不是主动退位的。其弟守平亲王登上宝座,是为圆融天皇。圆融天皇元服前,担任摄政一职执掌朝纲的乃是藤原实赖以及其侄藤原伊尹(藤原师辅的长子),等到天皇成年以后,恰巧实赖兄弟和伊尹都陆续辞世了,关白一职就落到了藤原师辅的次子藤原兼通手中。

当时藤原北家最有资格出任关白的是藤原兼通及其三弟兼家,两人争斗得相当激烈。然而兼通抢先一步,据说他搞到了已故安子太后(是他的妹妹)的手谕,要求本家兄弟继承关白之位必须按照长幼顺序。于是圆融天皇就封藤原兼通为太政大臣、关白,朝政悉以委之。

藤原兼家吃了个哑巴亏,只好暂时隐忍,等待哥哥去世或者失势的一天。然而藤原兼通似乎恨透了敢和自己争权的弟弟,他在贞元二年(公元977年)去世,临终前竟然找个借口把弟弟兼家从右近卫大将(从三位)的高位上扯了下来,左迁为治部卿(正四位下),同时把关白的位置让给了堂兄藤原赖忠(藤原实赖的次子)。

藤原兼家虽然遭到暗算,可是并不气馁,因为他手中还紧捏着一张王牌呢。兼通兄弟几人,包括赖忠在内,都先后把女儿送进宫里做圆融天皇的嫔妃,可是只有兼家的女儿诠子生下男孩,封为怀仁亲王。于是藤原兼通一死,藤原兼家立刻卷土重来,很快升任右大臣。后来圆融天皇让位给东宫师贞亲王,也就是花山天皇,花山天皇在位仅两年,就在藤原兼家的谋划下被骗出宫去落发为僧,传位给兼家的外孙怀仁亲王。怀仁亲王即一条天皇,继位时年仅七岁,于是藤原兼家终于一偿多年夙愿,以天皇外祖父的身份,堂而皇之登上了摄政的宝座。

且说前一代花山天皇继位时也不过才十七岁而已,此君素与在原业平并称,都是世所罕见的好色之徒,据说他在登基大典上,都迫不及待地把女侍扯到御座后去行那云雨之事。不过自古以来在权臣当道的时候,君主尤其是被废黜或被逼退位的君主,其种种相传的失德之处恐怕都是权臣擅政的借口,未必确实,不可轻信。

藤原兼家当然没把宝都押在圆融天皇一人身上,对于那位神经兮兮的冷泉天皇,他也送了个女儿超子过去,生下了居贞亲王,也就是花山天皇的弟弟。一条天皇才登基,他就立居贞亲王为东宫,同时还把另外一个女儿绥子送去做了东宫妃。绥子既是东宫的正妻,也是东宫的姑母……反正日本人不在乎辈分,当然藤原兼家更不在乎,他要的只是和皇室亲上加亲,使其外戚、摄政的权力更为稳固而已。

藤原氏既然权倾天下,地方豪族莫不想拉其为靠山,纷纷“寄进”庄园,于是藤原家族变成了最大的庄园主,到了公元11世纪,藤原家族名下的庄园面积已达全日本土地的十几分之一。藤原兼家可以说是藤原氏摄关政治进入鼎盛时期的关键人物,他的私人机关“政所”成为事实上的政权中心,甚至政所颁发的命令(政所下文、殿下御教书)比天皇诏旨和太政官符、官牒更为有效。

就这样,天皇彻底被架空了,皇室威信日堕,据说宫殿朽败无人修缮,妖狐肆虐无计禳除,盗贼劫掠也无法捕拿……宽弘二年(公元1005年),内里再次发生大火,神镜也被烧损,朝廷只得改铸一个,并派遣使臣前往伊势神宫谢罪。

藤原兼家死后,其子藤原道隆就任摄政和关白,道隆死后,换上了他的弟弟道兼。一条天皇在位二十六年,诸事都不关心,“垂拱而治”,竟被赞誉为是“宽弘之圣主”——其实他的处境和张居正执政时期的万历皇帝差相仿佛,只不过没有当俘虏的糟糕下场而已。宽弘八年(公元1011年),一条天皇退位,居贞亲王继任为三条天皇,立一条天皇之子敦成亲王为东宫。

敦成亲王本是藤原兼家之子、道兼之弟藤原道长的外孙,道长为了登上摄政之位,多次逼迫三条天皇退位。正好三条天皇患有严重的眼疾,几近失明,于是在位仅五年就下了台,敦成亲王继位,史称后一条天皇。后一条天皇年仅九岁,外祖父藤原道长名正言顺地登上摄政宝座。

当然,藤原道长所以能够进位摄政,成为藤原氏摄关政治的代表人物,不仅仅因为他是后一条天皇的外祖父,更因为他乃“藤氏长者”。

所谓“长者”,是指整个氏族的大家长、最高代表,而“藤氏长者”即藤原氏的大家长。我们在此简单地排列一下从藤原忠平到藤原道长这近百年来藤氏长者的序列——

一家立三后

长和五年(公元1016年)三月,年仅八岁的后一条天皇继位,外祖父、藤氏长者藤原道长因而登上了摄政的宝座。道长乃是藤原师辅的孙子、藤原兼家的第五个儿子——咱们前面说过,师辅是藤原忠平的次子,藤氏长者的位置,原本应该归于其兄实赖系,但是他女儿安子是村上天皇之后,先后生下冷泉、圆融二位后任天皇,因此子以母贵,舅舅家也跟着沾光,师辅的九条流就跃居实赖的小野宫流之上,成为藤原北家的嫡流。

再下一代,情况也与此相同,老三藤原兼家的女儿超子为冷泉天皇女御(高级嫔妃),生下三条天皇,另一个女儿诠子为圆融天皇女御,生下一条天皇,于是兼家历经坎坷之后,终于抢到了藤氏长者之位,把嫡流揽到了自己这一系,转手就交给了儿子们。

由此可见,藤原北家能够利用摄政、关白之位掌控朝政,很大的一个要素是与天皇通婚,摄关政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外戚掌权。只不过中国历朝历代的外戚,家家更易,而在日本,天皇要么族内婚,娶同族之女为后,要么就娶藤原氏之女为后,例外的情况非常之少,所以藤原北家连做了一千多年的外戚,除非改朝换代,否则谁也扳不倒他们吧。

藤原兼家死后,传位长子藤原道隆,道隆之女定子为一条天皇皇后,为此,一条天皇自然宠信自家大舅子、道隆长子伊周。长德元年(公元995年)四月,平安京流传起了一种名为“赤斑疮”的传染病,大群公卿染病去世,其中也包括关白、国丈藤原道隆。道隆临终前,向天皇推举伊周继任关白之职,然而朝中反对伊周之人实在太多,一条天皇无奈之下,只好暂且任命道隆三弟道兼为关白。

可是道兼就任才几天的工夫,也突然死掉了——史称“七日关白”。藤原伊周心说总该轮到我了吧,赶紧通过妹妹定子传报,连夜跑进宫去向天皇讨要。据说一条天皇已经点头了,谁想伊周的五叔道长气势汹汹站出来表示反对,声称侄儿德行不足,难以就任藤氏长者和关白之位。更要命的是,一条天皇的母后藤原诠子素来宝爱这位五弟,竟悍然插手政务,逼着天皇把藤氏长者之位交给了道长。

藤原道长和藤原伊周,这叔侄两个就此势不两立,见天儿相互攻讦,甚至于最后还闹起了武装纠纷——伊周胞弟隆家的从人跟道长的从人竟公开在平安京街道上杀作一团。

这位藤原隆家就是一个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纨绔小子。且说藤原伊周跟故太政大臣藤原为光(藤原师辅的九男)的第三个女儿苟且私通——在理论上,她算是他的堂姑姑——而花山法皇则跟为光的第四个女儿不清不楚。某次伊周夜访情人,见到了法皇的御驾,怀疑是情人瞒着自己又找了别的男人(姐妹二人共居一宅),气哼哼地回了家,就跟兄弟隆家抱怨。藤原隆家心说这又是谁啊?除了五叔,还有谁敢跟咱们兄弟作对啊?哥哥你把这事儿交给我来解决吧!转身就命人去袭击法皇御驾,打斗过程中,一支羽箭无巧不巧,射穿了花山法皇的袖子。

这件事儿本来不大,但是史称“长德之变”,因为法皇就是前任天皇啊,敢向前任天皇张弓射箭,简直形同谋反,大逆不道!藤原道长听说此事,大喜若狂,立刻下令亲信、检非为使别当藤原实资(小野宫流)搜检伊周兄弟的府邸,造成大狱。最终伊周贬为太宰权帅,隆家贬为出云权守,全都被赶出都城,出镇外州,其实跟流放也没多大区别。

定子皇后正当孕期,闻讯大惊,为表抗议,竟然落发出家去了。虽说一条天皇好说歹说,终于把她给接回宫来,但最终也没有赦免她两个哥哥的罪过,而且天皇转过头去,就又宠幸起了藤原道长之女、女御彰子,甚至称彰子为“中宫”,跟“皇后宫”定子两宫并重——等于一帝二后。于是靠着姐姐诠子和闺女彰子相助,藤原道长的权势愈加显赫。数年后定子去世,彰子独后,宣告了藤原伊周、隆家兄弟的政治生命彻底结束。

如前所述,一条天皇驾崩后,传位东宫居贞亲王,即三条天皇;三条天皇在位五年,传给东宫敦成亲王,即后一条天皇。请大家注意一下,村上天皇以后的天皇世系是这样的:村上子冷泉、村上子圆融、冷泉子花山、圆融子一条、冷泉子三条、一条子后一条——也就是说,政权在冷泉和圆融两位天皇的后裔中轮替,这逐渐形成了一种传统。

于是后一条天皇登基后,就按照习惯,立三条上皇的儿子敦明亲王为东宫。然而敦明亲王没有藤原道长的血统,这使道长感觉隐含着危机,于是千方百计地逼迫敦明亲王,终于使其辞去东宫之位,改立敦良亲王为东宫。敦良亲王是后一条天皇的同母兄弟,也就是说,他们的母亲同为藤原道长的女儿彰子——惯例被打破了,冷泉天皇的后裔就此被排除在皇统之外。

后一条天皇在位二十一年,藤原道长及其子藤原赖通先后执政。道长的三个女儿——彰子、妍子、威子——先后成为一条天皇、三条天皇、后一条天皇的中宫,所谓“一家立三后,乃从未有过之事”,因而权势熏天。时人都说道长的尊贵与帝王无异,“摄政即天子”、“唯道长之心系天下之兴亡”。藤原道长也志得意满,甚至吟出“此世即吾世,如月满无缺”的诗句,骄横之态,可见一斑。不过此公确实有骄傲的资本,他担任朝廷柱石整整三十年,直到万寿四年(公元1027年)十二月去世,享年六十二岁。

天下三不如意

后一条天皇去世后,传位于东宫敦良亲王,也就是藤原道长的外孙,是为后朱雀天皇。后朱雀天皇在位十年,让位给东宫亲仁亲王,就是后冷泉天皇。后冷泉天皇立尊仁亲王为东宫。

这一接班人选,让执政的藤原道长之子赖通、教通非常不满。因为赖通兄弟都曾把女儿送给后冷泉天皇为妃,却都没能生下龙子,尊仁亲王乃是天皇与祯子内亲王同族婚配所生之子。储君怎能不是藤原氏嫡亲的外甥或者外孙呢?因此赖通兄弟想方设法要搞掉尊仁亲王。然而所谓藤原氏嫡亲的外甥或外孙根本还不存在,就算废黜东宫,又该由谁来接替呢?

时光如同流水,眨眼间后冷泉天皇登基已经二十四年了,藤原一族还没拿出应对方法来,天皇就先驾了崩。尊仁亲王顺理成章登上天皇宝座,即后三条天皇。藤原赖通灰心丧气之下,就把关白之位让给兄弟教通,自己退居二线。

从宇多天皇开始,足足一百七十多年中,后三条天皇是唯一没有藤原氏外戚的天皇,加上他登基时已经三十五岁了,年富力强,精神旺盛,当下觉得天地是无比的广阔啊,就想一脚踢开藤原北家,自行其是。后三条天皇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比如发布《延久庄园整顿令》,在中央设立“记录庄园券契所”,管理和整顿各地的庄园,统一计量标准——当然,他主要拿藤原氏名下的大小庄园开刀,这就一定会引发藤原氏群臣的集体反对。眼看改革阻碍重重,后三条天皇心生一计:如果从皇室中逐渐排除掉藤原氏的血统,我看你们还有什么资格再霸占朝堂!

延久四年(公元1072年),后三条天皇退位,在位仅仅四年。他传位给夫人(天皇妃,高于女御)藤原茂子所生的贞仁亲王,即白河天皇。白河天皇的中宫,乃是藤原家族的贤子,但贤子并未生男,后三条上皇就指定天皇异母弟、自己与女御源基子所生的实仁亲王为东宫,并且约定等实仁亲王继位后,再立其同母弟辅仁亲王为储君。在上皇的如意算盘里,经过一个很短时间的过渡,就会有接连两代天皇都跟藤原氏没有关系啦。

安排好这一切后,后三条上皇终于安心地咽了气,年仅四十岁。再说白河天皇上台后不久,藤原赖通、教通兄弟就相继去世了,由赖通的长子藤原师实出任关白。不过后三条上皇的梦想也落了空,藤原贤子竟然冷不防地生下了一个儿子,是为善仁亲王,而与其相对,东宫实仁亲王却因病辞世。于是在永保三年(公元1084年),白河天皇退位,他一脚踢开异母兄弟辅仁亲王,把年仅八岁的亲儿子善仁亲王扶上了宝座,是为堀河天皇。

不过若因此说后三条上皇架空藤原氏的努力完全没能产生效果,也是不对的,在他的时代,天皇终究收回了一部分权力,藤原氏摄关政治有所萎缩,这一点又深刻地影响了其后的白河朝——“院政”便由此发端。

所谓“院政”,这个“院”是指退位天皇(上皇或法皇)所居之处,那么院政的意思,就是政出退位天皇。我们知道,大和王朝历代,让位的天皇非常多,产生了巨量的上皇或者法皇,而按照律令,退位天皇与在位天皇拥有同样高的地位和同样强的权力。在这一前提下,当天皇年幼不能理事,必须由人监护的时候,退位天皇就天然可以监护人的身份掌握权柄。

按照这个定义,那么其实院政在持统、元正、圣武朝就已经产生过了,只是尚无其名而已。其后随着藤原氏的权力日渐增强,年幼天皇的监护人从父系转向母系,就此产生了摄关政治。有人认为,后三条上皇实开院政之基,但又有人提出,他从退位到去世,仅有五个月的时间,而且一直苦于糖尿病,白河天皇的真正监护人,其实还是藤原家的师实。要等白河天皇三十四岁壮年退位后,才真正开创了院政。因为白河上皇设置了专门的政务机构——“院厅”,起用身份较低而有能力的人担任“别当”、“年预”等官职,执行政务,极大地分夺了藤原氏的权柄。

不过院政之于摄关政治,只是换汤不换药而已,它可以解决藤原氏擅权的问题,却根本无法解决当时日益严重的种种社会矛盾。此后“院”也就是把持朝政的上皇或法皇代替藤原氏成为日本最大的庄园主,对百姓的剥削却一如既往,毫无缓和迹象。

白河上皇权柄之盛,从他的一句名言中即可看出端倪——“贺茂川之水、双六之赛、山法师,这都是我不能够随心所欲的啊。”后世归结此三事为“天下三不如意”。

贺茂川之水,属于淀川水系,流经平安京东门外,这条河流见天儿泛滥,一不小心,连整个京城都要给泡成了泽国,腐朽的朝廷竟然拿这近在咫尺的水患一点儿招都没有。双六就是从中国传入的棋类游戏“双陆”,据说白河上皇喜欢双六,可是运气不好,屡战屡败。“山法师”主要指的是比睿山延历寺中那些强横凶顽的和尚,他们动不动就把附近日吉山王社的神像抬出来(当时神道、佛教已部分合流),扛上平安京去向朝廷提起强诉,朝廷每每不敢不允。

有人说这“天下三不如意”,乃是白河上皇的自嘲,但其实正好相反,不是自嘲,反是炫耀。贺茂川的水患,指的是天灾;双六之赛,指的是运数;强诉的山法师,指的是神意。白河上皇的意思是,只有天灾、运数和神意我控制不了,其余人事,则尽在本人的掌握之中!

道长四天王

院政之与摄关政治的不同,仅仅表现在对武士集团的拉拢上,这也直接造成了其后武家政权的建立。

武士阶层在公元9世纪中期产生时,存在着高、低两端:低端为地方庄园的庄官及庄官集结起来的战斗集团;高端武士就是源、平等军事贵族,他们本身拥有庄园,并且多次受朝廷诏令平定边远地区的叛乱,或者远征虾夷,实力逐渐膨胀。最终这高、低两端结合为一,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组织结构(家族形式的层级武士团),以及与公卿之腐朽奢靡不同的节俭、武勇的风尚。当时社会上可以说形成了四个大的权力集团,即在中央有正冉冉上升的院、逐渐江河日下的藤原氏,在地方上有以源氏或平氏为其实际领袖或精神领袖的武士集团。

平氏由高望王担任上总介开始,在关东扩张势力,经过“平将门之乱”以及长元元年(公元1028年)爆发的“平忠常之乱”,其在关东的势力逐渐被源氏所取代,而平贞盛因为平定将门之乱有功受到嘉奖,其子维衡把根据地转移到伊贺、伊势等地,称为“伊势平氏”,逐渐在近畿站稳了脚跟。

源氏原本是服侍摄关家的“京侍”,后来清和源氏的源赖信平定“平忠常之乱”,趁机攫取了平氏在关东的势力,继而还妄图利用“前九年之役”和“后三年之役”,把影响力进一步扩展到东北地区。就这样,源、平两氏的势力来了个大掉个儿。

这两个最高贵的武士家族,其发展方向是截然不同的。回归京都的平氏开始与院政相结合,成为院用来对抗摄关家的强有力武器。白河院就从伊势平氏中选拔武士守卫自己的御所,因为这些武士主要驻扎在御所北侧,故称“北面武士”。而源氏则在地方上尤其是关东地区扩展势力,大量关东地区的名主把土地从寄进给藤原氏转为寄进给源氏,这种风潮盛极一时,乃至朝廷曾一度明诏禁止。

就这样,院政促进了武士集团的膨胀和相互对抗,新的时代正在孕育,大乱也即将到来……

我们先从“平忠常之乱”(又名“长元之乱”)说起。平忠常的祖父,乃是桓武平氏始祖之一平高望的第五个儿子平良文,也就是说,乃“新皇”平将门的五叔是也,根据地在下总国相马郡内。到了平忠常的时代,这一支族势力逐渐扩张,最终在长元元年六月,为了逃避向朝廷纳税、服役的义务,而与安房、上总国司爆发了武装冲突。

关东地区这些大大小小的武士团里,人人心中都充满着对朝廷的怨气——我们辛辛苦苦从庄园中收上税来,结果被公卿们拿去花天酒地;我们在地方上也是一呼百应的人物,可是在公卿们看来,却只是他们的看门狗而已。因而一见素有威名的平忠常跟国司怼上了,周边大小武士团莫不欢欣鼓舞,纷纷倒戈来投,忠常因此很快就控制住了上总、下总、安房三国。

地方武士团见天儿打来打去的,就算攻击国衙、抢掠赋税,那也是常见的事情,公卿们只要还有口饭吃,就根本懒得管。可是这回事情闹大了,上总介县犬养为政的妻儿千里迢迢跑到平安京来告了御状,朝廷终于下定决心,派兵讨伐——得找只大老虎打一下,震慑满日本的苍蝇,省得哪天真闹出什么大乱子来。

那么,派谁担任“追讨使”,率军讨伐呢?右大臣藤原实资推荐常陆介源赖信,关白藤原赖通却推荐检非违使、右卫门少尉平直方。藤原赖通的推荐不为无理,因为平直方乃昔年讨伐平将门的大功臣平贞盛之重孙,是桓武平氏的大家长,而且跟分家常陆平氏关系很好,常陆平氏与平忠常的下总平氏向来矛盾重重——一句话,既然是平家人作乱,那就让平家人自己去解决好了。

最终,后一条天皇任命了两位追讨使,一个是平直方,另一个是检非违使、左卫门少志中原成道——源赖信暂且给挂起来不用。二将选择吉日,誓师出征,上上下下,总共两百来人——由此可见,朝廷实在拿不出什么武力来了,这兵嘛,都得一路上现招各地武士团从征。

平直方一路急进,势如风火,可是不知道什么原因,中原成道却拖拖拉拉,才刚跑到美浓国,就以母亲患病为由,停下不走了。平直方孤木难支,一连跟平忠常见了好几仗都未能取胜,引得朝中嘘声一片。

于是到了长元三年(公元1030年)九月,朝廷终于采纳了藤原实资的建议,召回平直方,把源赖信给撒了出去。

这位源赖信,祖父便是清和源氏的始祖、六孙王源经基,其父源满仲,根据地在摄津国内。源赖信为满仲三男,受领河内国石川郡,为河内源氏的初祖。理论上来说,他是捡了个大便宜,因为经过长年战乱,房总三国已经满目焦土,平忠常的军力亦疲惫得再难一战了,所以源赖信势如破竹,很快就迫使平忠常出家、降伏。

翌年,平忠常在进京请罪途中病死,源赖信割下他的首级,返京交令。经过此战,关东地区大大小小的武士团纷纷倒戈转向,从依附平忠常改为依附源赖信,使得源氏逐渐在东方站稳了脚跟。

当然,还不得不说,源赖信背后有座大靠山,那也是他势力膨胀、家族繁盛的重要原因——他的恩主,本为“七日关白”藤原道兼,道兼死后,他转投“摄政即天子”的藤原道长。藤原道长麾下有四位勇猛善战的武士团首领,即源赖信、平维衡(平贞盛三子)、平致赖(平良兼之孙)和藤原保昌(藤原南家巨势磨流),世称“道长四天王”。

前九年之役

源氏从源赖信开始,在关东地区站稳了脚跟之后,随即又汹涌地朝向东北地区扩张,其契机,就是前面提到过的“前九年之役”和“后三年之役”。

且说大和王朝经过与虾夷族的长期战争,逐步控制了整个本州岛,并在最后征服的东北地区设置陆奥、出羽两国。大批虾夷人被迫臣服于大和朝廷,被集团性迁徙到包括九州在内的日本各地,通称为“俘囚”。俘囚与公民是不同的,他们大多仍然保留着狩猎的习惯,崇尚武力,就成为王朝征兵的主要来源。但是政治上的歧视和经济上的压榨,也使得各地俘囚时常掀起叛乱,搞得朝廷焦头烂额。

大和王朝委任各地国司管理俘囚,国司则往往任命俘囚长(或名俘囚首)一职来实际负责。其中陆奥国中俘囚数量最多,委派了多名俘囚长,势力最大的是安倍赖良——关于这位安倍赖良是何出身,甚至是和人还是虾夷人,历来都歧说很多,无法深究——反正理论上跟安倍晴明应该没有关系。总之,安倍家族管理着大批武勇善战的俘囚,军事力量日益增强,同族姻亲遍布陆奥国“奥六郡”(胆泽、江刺、和贺、紫波、稗贯、岩手),几乎形成了一个独立王国。

安倍氏随着势力膨胀,对于朝廷的贡赋日益懈怠、拖欠,国司对此自然不能不闻不问。于是永承六年(公元1051年),陆奥守藤原登任亲率数千兵马挺进奥六郡,打算惩戒安倍氏——战争便由此而爆发。最终双方在一个名叫“鬼切部”的地方展开激战,藤原登任大败,仓皇逃归京城。

为了收拾奥州(陆奥国的简称)的乱局,朝廷起用威名素著的河内源氏大家长、源赖信之子源赖义继任陆奥守,于翌年抵达东北。对于源赖义的到来,安倍赖良心怀警惧,但表面上却显得极为恭顺,他甚至因为自己的名字与赖义读音相同(yoriyoshi),而特意改名为安倍赖时——这只大老虎咱惹不起,还是顺着捋捋他的毛,安安稳稳等他任满离去再说吧。

就这么的,太太平平来到了天喜四年(公元1056年),眼瞧着源赖义任期将满,可是就在这年二月,突然发生了谜一般的“阿久利川事件”——源赖义出行宿营于阿久利川侧畔的时候,突然得到禀报,其部下藤原光贞、元贞兄弟遭人夜袭,人员损伤很大。于是赖义召来藤原兄弟询问,藤原光贞一口咬定说:“从前安倍贞任(安倍赖时的嫡子,日本所谓嫡子,单指嫡出的长子)曾经想娶我的妹妹为妻,我因其为卑贱之族而拒绝了,这回一定是贞任的报复!”

源赖义闻言,大为恼怒,就此上奏说安倍氏谋反,从而请得了讨伐的敕旨——这很可能是赖义想要真正控制东北地区的借口,虽然有藤原说贞(光贞、元贞之父)等反安倍氏官员的阴谋说,但从赖义根本不接受安倍氏的解释来看,他的立场和用心就已经很明确了。

总之,战争就此爆发,源赖义首先拿自己的部下开刀——他麾下的平永衡本是安倍赖时的女婿,赖义怀疑他内通岳丈,将其斩首。可是赖义疏忽了另一名部下、同为安倍赖时女婿的藤原经清,经清看到连襟无罪被戮,不禁恶向胆边生,转身就真去投了安倍氏。善战的藤原经清之倒戈,给了源赖义相当沉重的打击。

到了天喜五年(公元1057年)七月,安倍赖时遭到被源赖义策反的同族安倍富忠的袭击,中箭殒命,他的两个儿子安倍贞任和安倍宗任代掌其兵,继续与官军相抗衡。源赖义乘胜追击,结果在“黄海之战”中以两千对四千,吃了个大败仗,最终仅与长男义家等七骑落荒而逃。无奈之下,源赖义一方面召集关东、东海、畿内各地的源氏族人北上增援,一方面就近向出羽国仙北郡的俘囚长清原光赖求救。

清原光赖也是一方土豪,久有染指奥州之心,得到源赖义的来信大喜,即派其弟清原武则率师增援。就这样,官军兵力很快膨胀到了一万余人,安倍氏寡不敌众,节节败退,终于在康平五年(公元1062年)九月战败。据说安倍贞任身材魁梧、相貌堂堂,他在身负重伤以后被官军所擒,被人用大盾牌抬着来到源赖义的面前。赖义即刻下令将其处死,割下首级来向朝廷报捷。

“前九年之役”就此落下帷幕——其实从源赖义就任陆奥守,直到安倍贞任被杀,前后经过了整整十二年。原本史书上的称呼便是“奥州十二年合战”,后来《保元物语》《太平记》等书中却写作“前九年之役”,逐渐成为通称。

安倍氏就此覆灭,然而最大的赢家既不是朝廷,也不是河内源氏,却是匆忙赶来助战,并最终底定胜局的清原氏。战后,源赖义转任伊豫守,离开了东北,清原武则却被朝廷补任为从五位下镇守府将军,还把原本安倍氏控制的奥六郡交给他管理。就此,清原氏成为雄踞奥、羽两国的庞大势力,为新一轮战事埋下了伏笔……

后三年之役

在“前九年之役”中,源赖义因为准备得不充分,想要在陆奥国内扩展势力,却最终失败了,白白便宜了出羽的清原家,想必他心中是很不甘的吧。不过机会还多得是,一眨眼就到了永保三年(公元1083年),源赖义之子、人称“八幡太郎”的源义家被任命为陆奥守,再次来到东北地区,正好赶上清原氏的内乱。

且说当年清原武则协助源赖义平定奥六郡,战至最后,于战场上擒获了那位阵前倒戈的藤原经清,押到赖义面前。赖义恨透了藤原经清——要不是你当年倒向安倍氏,或许我早就平定奥州之乱了,何必再向清原氏求取援军!于是下令将藤原经清以锯割头,酷刑处死。

咱们前面说过,藤原经清乃是安倍赖时之婿,也就是说,他娶了安倍之女为妻,生下一子,此时已经七岁了。经清被杀后,其妻为清原武则之子武贞所得,武贞见其貌美,干脆娶之为妇,并且把藤原经清的遗子收为养子,改名为清原清衡。

朝廷随即把奥六郡赐给了清原武则,武则就此跃居其兄光赖之上,很快成为一族之长。清原家督乃从光赖系转移到武则系,武则去世后,即传给嫡子武贞,武贞再传嫡子真衡。武贞、真衡两代利用联姻之策,使得清原氏很快便地跨奥、羽两国,势力如日中天。

那他们是怎么联姻的呢?首先当然是武贞迎娶安倍氏之女,并于数年后生下一子,起名为清原家衡——这孩子同时具有清原氏和安倍氏的血脉,靠着他,清原氏得以在奥六郡中站稳了脚跟。而下一代的清原真衡并无嫡子,特意绕过几个兄弟,迎入一位名叫“海道小太郎”的武士为养子,改名清原成衡,欲以家业相付。据考,这位清原成衡出身于陆奥国南部的海道四郡(石城、楢叶、磐前、菊多),很可能是桓武平氏的庶流。随即真衡做主,为养子迎娶了源赖义的庶女为妻。

也就是说,清原氏同时傍上了源、平两家,而且似乎通过养子之事,准备把势力向南方延展。真衡自以为得计——内收安倍而外联源、平,并可觊觎海道四郡,我清原氏的势力还有谁可拮抗啊?

然而他料想不到的是,最终祸起萧墙——据说源起家中长老吉彦秀武和清原成衡之间的偶然冲突,清原真衡为此发兵讨伐吉彦秀武,秀武就向清原清衡、家衡两位公子密使请援。清衡、家衡乃是同母兄弟,都有安倍氏的血脉,原本想着主家并无嫡子,那就应该兄终弟及,这族长之位得是家衡的呀,谁料清原真衡竟然从外族招收养子来继承家业,就此心生不满,乃与吉彦秀武一拍即合。

就此战乱爆发,一直持续到源义家赴任奥州。义家之妹为清原成衡之妻,他自然相助真衡、成衡一方,源氏的兵马武勇善战,很快便将清衡、家衡击败,二人被迫归降于源义家的军门之前。可是随即生变,清原真衡就在出征羽州吉彦秀武的时候,突得急病死了。

照理说,真衡既死,就该传位给养子成衡,然而奇怪的是,清原成衡就此消失在了历史的舞台上——一说他在其后不久也战死了,另一说,是被妻兄源义家“保护”了起来。总之,居心叵测的源义家主持了清原氏在奥州的家业(奥六郡)分割,把富饶的南三郡封给根本没有清原氏血脉的清衡,寒冷的北三郡封给清原嫡派的家衡,刻意引发两人之间的矛盾。

此后的事态完全按照源义家的计划发展,清原清衡和清原家衡刀兵相见,因为家衡方得到了叔父(清原武贞之弟)武衡的助力,最终杀得清衡大败亏输,妻儿皆被杀死。就在这个紧要关头,源义家不失时机地站了出来,协助弱势者,攻打优势者。

战至宽治元年(公元1087年),源义家、清原清衡联军终于获胜,清原家衡战死阵中,清原武衡被俘后遭到刑处——这就是所谓的“后三年之役”。

然而可怜的是,源氏虽然战胜,想要彻底控制东北的企图却再次落败——朝廷认为清原家衡并无反叛的行为,此乃源义家的私斗,不肯予以赏赐,不久后更解除其陆奥守的职务,清原清衡得以彻底占据了奥六郡。此后,清衡恢复藤原旧姓,开创了延续一百多年的半独立的奥州藤原氏王国。源义家表面上看起来是偷鸡不成还蚀把米,寸土未得,还被迫要倾尽家财,赏赐前来助阵的关东武士,然而有所失必有所得,经此一役,他武名大盛,并因赏赐而更加收拢了关东武士之心。

顺便提一句,源义家的弟弟新罗三郎义光本在京城担任左兵卫尉之职,听说哥哥在奥州一度陷入苦战,就抛官弃职前往相助——义光就是此后威名赫赫的甲斐武田氏的始祖。

吾兄必来夜袭

东北地区打生打死,京城之中则是醉生梦死——白河院一直不肯放下权柄,历经堀河、鸟羽、崇德三朝,院政时间竟然长达四十一年之久。到了大治四年(公元1129年),白河院终于咽气,鸟羽上皇立刻也跳出来行使院权。然而院政时代中,藤原氏摄政、关白的势力并没有被彻底架空,他们保着天皇,虽然略矮一头,也基本上和院行使着双头政治,因而导致局势更为混乱。

一方面,无论是院还是摄关家,其腐化奢靡的生活不但丝毫不见收敛,反而日益猖狂,归于其名下的庄园也日益增多。畿内百姓遭受沉重的贡赋压迫,请愿无日停息,“盗贼”也因此纷起不休。另方面,为了制衡摄关家的势力,院更为倚靠“北面武士”,最终酿成了保元元年(公元1156年)的“保元之乱”。

久寿二年(公元1155年),体弱多病的近卫天皇(鸟羽之子,崇德之弟)病殁,年仅十七岁。鸟羽院指定由崇德上皇的同母兄弟雅仁亲王继位,就是后来被源赖朝咒骂为“日本第一大天狗”的后白河天皇。且说崇德上皇是被鸟羽院逼迫退位的,无时无刻不想着卷土重来,到了翌年也即保元元年,鸟羽院驾崩了,崇德上皇趁机与左大臣藤原赖长(藤原师实的曾孙)密谋,打算复辟——一时间,“上皇、左府同心发军,欲取朝廷社稷”的传言甚嚣尘上。

当然啦,无论崇德上皇还是藤原赖长,手头都没什么武力,流言的重点是“发军”,也就是必须取得武士们的支持。要说崇德上皇准备得还是挺充分的,他先后把河内源氏的栋梁(一族总领)源为义和伊势平氏的栋梁平忠正全都扯下了水,开会商讨,打算发动军事政变,夺取权柄,新开院政。

商议之中,突然站起一员骁将来,建议说,咱们必须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突击内里,方可获胜,若其不然——“吾兄必来夜袭也!”藤原赖长一瞧,此人非他,原来是源为义之子,人称“镇西八郎”的源为朝。

那么源为朝所言将来夜袭的“吾兄”又是谁呢?指的正是源为义的嫡男源义朝。且说鸟羽院在驾崩之前,便已对崇德上皇的野心有所察觉,因此从北面武士之中召来十名骁将,要他们立下誓约,共扶天子(后白河天皇),这十人中便包括了源义朝,还有平氏前任栋梁平忠盛嫡子、现任栋梁平忠正之侄平清盛。因此源义朝跟父亲、兄弟背道而驰,他是站在天皇一方的,唯关白藤原忠通之命是听。

顺便,为与上文完美衔接,我们先来开列一下这近百年间藤原、源、平三家的基本传承——

藤原北家:

河内源氏:

伊势平氏:

七月十日,崇德上皇一党在白河北殿召开会议,源为朝提出,为警惕夜袭,必须先下手为强,但是被昏悖大意的藤原赖长给否决了。另一方面,源义朝、平清盛等人都是少壮派武士,行事果决,说动手就动手,果然在次日凌晨汹涌杀来,包围了尚在喋喋不休争论进退之策的上皇一党,将宫苑一把火烧了个干净。乱兵觉得不过瘾,随即又点燃了赖长、为义、忠正等人的宅邸——也该着中纳言藤原家成倒霉,只因为宅子离得近些,竟然也在混乱之中化为灰烬。

不过短短半天时间,崇德上皇一方就大败亏输,藤原赖长被流矢射死(一说自杀),平忠正、源为义等人先后被杀或被俘。崇德上皇逃到仁和寺躲避,被天皇方搜出来,远远地流放到四国的赞岐去了。此次事件,史称“保元之乱”,它标志着新兴武士阶层不但在地方上耀武扬威,甚至已经把势力延伸到了朝廷内部,公开插手皇室纠纷。公家执政的时代就要结束,武家掌权的时代即将到来。

顺便再提一下日后威名赫赫的平清盛,其实他跟上皇方面关系匪浅。清盛之父平忠盛妻妾成群,清盛本人的生母不明,但应该是忠盛正室,亡故后,忠盛又迎娶了藤原北家九条流的宗子为妻——此女后来夫死出家,法号“池禅尼”。池禅尼乃是崇德上皇第一皇子重仁亲王的乳母,也就是说,清盛和重仁亲王勉强可以算是奶兄弟。于是上皇就利用这一关系,命重仁亲王前去劝说清盛倒戈。

然而,池禅尼一眼就瞧出来上皇方不足成事,因而暗中提醒清盛,还派自己的亲儿子平赖盛前去协助同父异母哥哥清盛。因此清盛在“保元之乱”中立场坚定,作战英勇,战后被晋升为播磨守、太宰大贰,迈出了走向朝臣巅峰的第一步。

日本第一糊涂蛋

击败崇德上皇以后,雄心勃勃的后白河天皇立刻开始了“保元新政”,发布《庄园整理令》,妄图将全国的庄园、公领全部置于天皇统治之下。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这是彻头彻尾的开倒车,但若站在大和朝廷的立场而言,想在维持皇权的前提下挽救国势,却也没有别的道路可走了。

其实在将近一个世纪之前,后三条天皇就已经做过类似的努力了,他重用反摄关派的朝臣源经长、学者大江匡房等人,颁布《庄园整理令》,设置记录所(全称“记录庄园契券所”)实际负责此事,意图夺回经济大权。如今后白河天皇照猫画虎,重开记录所,由大纳言三条公教担任长官,负责调查、整顿各地庄园,并裁断庄园间的纠纷、诉讼。然而,三条公教不过是个挂名的长官罢了,真正实权都掌握在信西手中。

信西是个和尚的法名,本出藤原氏南家贞嗣流,名为藤原通宪,他是后白河天皇施行新政的左膀右臂、最大功臣。然而地方豪强的庄园好整理,京内权贵的庄园却如同刺猬一般,一摸就会扎人,很快,天皇和信西就遇到了新政最大的阻力——美福门院。

美福门院即藤原得子,乃是鸟羽院的皇后、近卫天皇之母,收了现任东宫守仁亲王(后白河天皇之子)为养子。鸟羽院驾崩后,名下庄园全都传给了守仁亲王——这信西哪儿敢去整理啊?就此,以美福门院为中心,不满新政的权贵们逐渐聚拢到了一起,后白河天皇被迫向他们妥协,传位给守仁亲王——即二条天皇——自己退到幕后去搞院政。

就此,朝廷中形成了“后白河院政派”和“二条亲政派”两大敌对集团。

本来后白河院牢牢掌控住了北面武士,论实力要远远凌驾于亲政派之上,但可惜院政派并非铁板一块,后白河院的另一名宠臣藤原信赖与信西不睦,就此引发了“平治之乱”——说白了,就是院政派的内讧。

藤原信赖本出藤原北家经辅流,在后白河院的关照下,如同乘坐直升机一般,短短两年时间即从武藏守的外官被拔擢为权中纳言、检非违使别当。为了对抗信西,他竭力拉拢源氏栋梁义朝。话说“保元之乱”以后,平氏一门多获重赏,源氏却得不到后白河院的重用,义朝为此心生忌恨,于是信赖、义朝很快就组成了反信西的同盟军,亲政派乐见其成,当然也要来掺和一脚。

可是想要打倒信西,最大的阻力就是在北面武士中势力最为强横的平清盛。当时清盛担任播磨守,其弟经盛为常陆介,教盛为淡路守,赖盛为安艺守,次男基盛为大和守,一家而掌五国,武力之盛,无人可比。清盛是后白河院新政的保驾护航者,而且他还把两个女儿分别嫁给了信西之子成宪和信赖的嫡子信亲,在院政派中绝对中立——藤原信赖想要除掉信西,清盛是绝对不会答应的。

可是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总会爆发,到了平治元年(公元1159年)十二月,平清盛一时离开京城,前往熊野参拜,就此给了反信西派一个大好机会。九日深夜,藤原信赖和源义朝率军突袭三条殿,先控制住了后白河院和二条天皇,然后即发布追讨信西一门的敕旨。信西诸子(包括平清盛的女婿藤原成宪)全都被捕,信西在逃亡过程中无奈自杀,其首级为亲政派的源光保所得,运回京中示众。

事后,藤原信赖掌控了朝政,大肆加封源氏一门。源义朝的长男,人称“镰仓恶源太”的源义平提出,应当派兵埋伏在平清盛的归路上,将其斩杀,但被信赖给拒绝了——信赖跟清盛也是亲家,他希望亲家可以看清形势,放弃已经灭亡的信西一门,一心一意扶保自己。

听闻京都变乱消息的时候,平清盛还在西南方的纪伊国内,他赶紧召集纪伊、伊贺、伊势等国的平家武士,于十七日返回京城。此时藤原信赖大权独揽,肆行无忌,已经引发了绝大多数朝臣的反感,于是院政派三条公教从中牵线,使得清盛和亲政派接上了头。清盛一方面跟信赖虚与委蛇,拖延时间,一方面在自己位于京都六波罗的官邸集结重兵,以待时机。

在亲政派干将藤原经宗和藤原惟方(二条天皇之舅和乳兄弟)的谋划下,二十五日夜,后白河院逃出了仁和寺,翌日午前,二条天皇也逃出内里,前往平清盛的六波罗府——据说这爷儿俩都是男扮女装混出软禁地的。随即包括前关白藤原忠通、现关白藤原基实父子在内,大批公卿也加入清盛阵营,即于当日下达了对藤原信赖和源义朝的讨伐令。

藤原信赖真是太疏忽大意了,据说源义朝听闻此讯,破口大骂他是“日本第一糊涂蛋(不觉人)”。

双方就此展开激战。藤原信赖是个光杆司令,全靠着源义朝挥军奋战,可是源氏的基本盘是在遥远的关东地区,进入京城的源氏武士数量很少,根本不能跟平氏大军相提并论,加上其阵营中的亲政派纷纷倒戈,不管义朝、义平父子再如何英勇善战,也难求回天之力。最终藤元信赖被捕杀,源义朝狼狈逃出京都,身旁武士越杀越少,自己丢了马、光着脚,一个人逃到尾张国,寄身于部下镰田政亲的舅舅长田忠致家中。谁想长田忠致、景致父子贪图平家的赏赐,竟然骗源义朝入浴,然后一刀割取了首级——享年三十八岁。

至于那位“恶源太”,他本想返回关东召兵复仇,途中听闻父亲遇害的消息,竟然孤身潜回京城,想要刺杀平清盛,结果失机被擒,同样掉了脑袋。

经过此乱,后白河院政派四根台柱倒了三根——信西、藤原信赖、源义朝——光剩下一个平清盛,等于覆灭了。二条亲政派还想趁机抬头,但在后白河院的授意下,清盛很快便逮捕了藤原经宗、藤原惟方等人,流放远国。源氏势力几乎被一扫而空,平家获得恩赏,领国从五国扩展为七国。

平清盛本人,作为一名武士,却得授从三位参议的朝廷高官,这在过去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事情。日本人喜欢将自己的官位对应唐朝的官位,很多官职都有唐名,参议的唐名是宰相或相国,从此清盛就被人尊称为“平相国”。两次平乱全都有份,平清盛功劳显赫,威风八面,后白河院一开始更为宠信清盛,继续利用他来巩固自己的院政,后来感觉不对,想要收手,却已经来不及了……

摄关和院,就此走到了他们的终点,新的武士的时代揭开了序幕。

番外篇 日本佛教的兴衰

佛教于公元6世纪时传入日本,经过崇佛、排佛两派的殊死拼斗,最终在这座岛国上站稳了脚跟。逐渐地,再也没有什么“国神”和“蕃神”的区别,神佛紧密地合为了一体。为了便于统治,日本朝廷一直宣扬天皇乃是天孙后裔,具有神性,原始的诸神崇拜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正因为如此,与诸神崇拜结合为一的佛教,也无可避免地要对社会政治生活产生重大影响。因此日本有学者认为奈良朝的佛教乃是现世佛教,是政治佛教。

从天武朝开始,朝廷就将《金光明经》等佛经颁发各地,教臣民诵读,后来更在各地修建丈六的释迦牟尼佛像和七层宝塔。到了天平十三年(公元741年)三月,圣武天皇下诏,要各国都建造“国分寺”和“国分尼寺”,也就是朝廷明令在各行政区域内建造官修寺院。统辖各地国分寺的总寺院是东大寺,统辖各地国分尼寺的总寺院是大和法华寺,都在都城附近。

最早传入日本的是三论宗和成实宗,其后为法相宗、俱舍宗和华严宗,唐僧鉴真还传来了戒律宗。到了平安时代,政权逐渐转移到藤原氏的手中,佛教势力略有下降。在这个时代兴盛起来的,主要是传教大师最澄的天台宗和弘法大师空海的真言宗,前者以平安京东寺为中心,后者以比睿山延历寺为中心(俗称“北岭”),与被称为“南都佛教”的旧奈良诸宗派相对立。

最后在日本兴盛起来的,是净土宗、禅宗、日莲宗等宗派,那已经是公元12世纪以后的事情,公家政权即将让位于武家政权了。

年表
天皇年号具体年份事件
朱雀承平935年平将门之乱开始
936年藤原纯友之乱开始
天庆939年平将门割据关东,自称“新皇”
940年藤原秀乡、平贞盛受命讨伐平将门
941年橘远保诛杀藤原纯友
村上康保967年颁发《延喜式》
冷泉安和969年安和之变
圆融贞元977年藤原兼通左迁其弟兼家,将关白之位让与藤原赖忠
花山宽和985年僧侣源信撰成《往生要集》
986年藤原兼家用计使花山天皇退位,出家花山寺
一条正历993年追赠菅原道真为太政大臣
长德996年长德之变,藤原伊周被贬
长保1000年以藤原遵子为皇太后、藤原定子为皇后,藤原彰子为中宫
三条长和1015年藤原道长担任摄政
后一条万寿1027年藤原道长殁
长元1028年平忠常之乱
1031年源赖信平定忠常之乱
后朱雀长久1042年延历寺僧徒因园城寺设立戒坛事,攻焚园城寺圆满院
宽德1044年颁布《庄园整理令》
后冷泉永承1051年鬼切部之战,前九年之役开始
天喜1054年源赖义借口部下遭到攻击,进讨安倍赖时
1055年再颁《庄园整理令》
1057年安倍赖时战死,其子贞任等代领其兵
1062年安倍贞任被俘杀,前九年之役结束
治历1065年再颁《庄园整理令》
后三条延久1069年再颁《庄园整理令》
1072年制定新的度量衡,史称“延久的宣枡”
白河应徳1085年奥州清原氏一族内讧,后三年之役开始
堀河1086年白河上皇在院厅听政,院政开始
宽治1087年源义家讨平藤原家衡,后三年之役结束
康和1099年再颁《庄园整理令》
鸟羽天永1111年设置记录庄园券契所
崇德大治1127年再颁《庄园整理令》
1129年平忠盛追剿山阳道、南海道的海贼
近卫久安1146年平清盛就任正四位下安艺守
后白河保元1156年保元之乱
二条平治1159年平治之乱
1160年平治之乱结束,源义朝被杀,源赖朝被流放伊豆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