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风中少年 四、在清算中侥幸漏网
现在,桓帝刘志坐在北宫的德阳殿里。这是宫里最雄伟的建筑,坐落在一片高台之上,站在门口,他可以俯视整个南城,也可以远眺洛水。没有梁太后,没有梁大将军,作为这次成功政变的总指挥,刘志没有理由对自己的能力不充满信心。
梁冀专权太久,朝廷内外已面目全非。桓帝下诏,对三公九卿及以下各级官员进行清理,查一查这些人跟梁家都是什么关系,并且欢迎互相检举揭发。
一查下来,他才发现朝中已经没有多少人是清白的了。桓帝下诏,太尉胡广、司徒韩演、司空孙朗阿附梁冀,没有尽到保护天子的职责(不卫宫),本应判处死刑,现作减刑处理,免为庶人。
与此相关的其他人,也都分别予以降职、撤职、移交司法机关等处理措施。短短几天,因梁冀事件受到诛连失去官位的多达三百多人。史称“朝廷为空”。
清查发现,九卿之中除了事变中立下大功的光禄勋袁盱,就要数黄琼最为清正、有名望,未与梁氏结党。桓帝下诏,擢升黄琼为太尉。在不设大将军的情况下,黄琼成为百官之首。
在黄琼等人的主持下,大量引进人才,弥补官员骤减带来的政府运行困难,朝廷总算慢慢步入正轨。对此次政变中立功最大的唐衡等人,桓帝开出了重赏,这五个人一天之中全部封为县侯,各食邑一万户,单超增加一万户。这五个宦官,即后世所称的“五侯”。
在此次事变两年前,全国刚搞过一次人口普查,当时人口总数是五千六百多万,户数不到一千一百万。六万户已超过了全国总户数的千分之五,被桓帝一天之内派发出去,实在是大手笔。接下来是清查处理梁冀的财产。梁家的金银珍宝、房地产和一切值钱的东西在洛阳令袁腾的主持下先登记造册,然后进行拍卖。最后清理的结果,梁冀一家贪污受贿的不法所得共有三十亿钱。
据《后汉书·食货志》记载,桓帝时一石米大约是五十钱,汉代的一石约是现在的六十斤,按照平价理论,汉代的一钱比现在一块钱要值钱些,约等于现在的两块钱左右。三十亿钱约等于现在的六十亿元,在当时可以买六千万石大米。
如果按照购买力计算,梁冀一案的涉案金额,仅少于清朝嘉庆皇帝办的和坤案,和坤案涉案金额折算成白银共一亿两,在当时可以买六千六百万石大米。
在这次大清算中,也有漏网之鱼:曹家。
曹腾是梁氏兄妹曾经的坚定支持者,是他们在宦官队伍中的代言人,但他却没有出现在被清查的名单中,原因是曹腾不久前刚刚去世了。鉴于他拥有费亭侯这样的爵位,故在官方发布的讣告中称他为驾崩。
九年前梁太后因病去世,昼夜忙碌的长乐宫一下子冷清下来。长乐宫里的宦官们都开始为自己寻找新的出路,能够跻身于皇帝或皇后的身边是最理想的选择,否则只好提前退休。
只有曹腾不着急,实际上着急也没有用。作为整个宦官队伍的老大,他反而不好再就业。皇帝、皇后身边已被年轻一代的宦官把持,这些曾经望见他腿都会发抖的小宦官们,如今都已当上中常侍、小黄门,他要是回去,他们怎么办?
曹腾确切的生年史书没有记载。根据他被选作顺帝刘保伴读这条线索判断,他应该比刘保大一些,刘保生于115年,曹腾应该出生于这个年份之前。
史书记载曹腾是在安帝时入的宫,在宫中前后工作了三十多年。安帝刘祜106年继位,125年驾崩,在位十九年。曹腾入宫当在106年到125年之间,这样推算,曹腾出生于公元100年之前的可能性比较大。
故梁太后驾崩时,曹腾应该有五十多岁的年纪了。此后,对于他的活动,史书再没有过任何记载。
我们可以推测,梁太后驾崩之后,曹腾就要求退休(致仕)了。退休后他把全部的精力放在两件事上:一件是扶持养子曹嵩,另一件是在家乡谯县大修墓地,为百年之后做准备。
宦官是没有后代的。顺帝刘保当年是被宦官拥戴才当上皇帝,为了感激宦官的功绩,他做出了一个史无前例的决定:允许宦官收认养子以继承家业和封爵。于是曹腾就在同宗里收养了曹嵩作养子。
曹腾大修的曹氏族墓在郦道元《水经注》里有明确记载,规模十分宏大。如今,历尽千百年风雨,它们依然骄傲地分列于曹腾的家乡安徽省亳州市城南。据确切的考古资料显示,这个庞大的家族墓地里,埋着曹腾、曹褒、曹嵩、曹炽等人,他们都是曹腾的族人,对于他们之间的关系,这里作以简要介绍。
曹褒与曹腾同辈,应该是从兄或从弟的关系,因曹腾的荫护,做到了颖川太守。他的儿子叫曹炽,做过侍中、长水校尉,是曹仁、曹纯的父亲。
曹炽与曹嵩同辈,在这一辈的人里,至少还有四到五个族人。一个是曹鼎,做过尚书令;曹鼎的兄弟中,有一个叫曹瑜,做到了卫将军;他们还有一个亲兄弟,已不知名字,但他的儿子很有名,叫曹洪。
除了曹鼎三兄弟之外,这一代人中,至少还有两个支脉,其中一个当过吴郡太守,他有一个孙子叫曹休。另一个生了个儿子叫曹邵,曹邵有个儿子叫曹真。
如果以曹腾、曹褒为“曹一代”话,“曹二代”包括曹嵩、曹鼎、曹瑜、曹炽;“曹三代”包括曹操、曹德、曹洪、曹仁、曹纯、曹邵;“曹四代”就很多了,包括曹丕、曹植、曹休、曹真等,后面还有“曹五代”。再之后的曹氏后人们已经不是历史关注的焦点了。
曹嵩的出身问题历来争议颇多,这里必须交待一下。
陈寿一句“莫能审其本末”,害得曹家人一直被当成“黑人黑户”而受到歧视。有些野史认为,曹嵩是夏侯氏的后人,是曹腾当初从夏侯家抱来的。对于陈寿写的这句话,历来都有人怀疑要么是他的专业水准出了问题,要么是他有别的动机。
陈寿始撰《三国志》是晋太康元年(280年),这一年陈寿四十八岁,大约九年后他完成了该书。陈寿写《三国志》的地点是在洛阳,那时他在司马氏朝廷里担任着著作郎兼中书侍郎的公职。
公元280年是司马氏建立晋朝的第十六个年头,虽然曹操已经死了六十年了,但是熟悉前朝历史掌故的人还大量在世,别的不说,单就曹氏一族中仍然健在的就有“曹五代”的曹志、曹奂等人。
曹志是曹植之子,在晋朝担任过乐平太守、散骑常侍、国子博士、博士祭酒等官职。太康九年(288年)即陈寿写完《三国志》的前一年才病逝于洛阳。作为同朝为官的同事兼重要历史事件的当事人,曹志理应引起陈寿的足够重视,除非曹志本人对其祖上也“莫能审其本末”,否则这一历史悬案很容易解决。
曹腾弟兄们应该有四个以上男丁(曹腾字季兴,上面应还有伯兴、仲兴、叔兴),即使开始曹家很穷,但到顺帝的时候,曹家应该很富有了,他怎么会放着曹家的孩子不要,收养一个异姓人呢?
所以,合理的解释是,曹嵩是曹腾其他三个哥哥中某一家的孩子,也就是他的亲侄子。当然这也是猜测,曹嵩到底姓曹还是姓夏侯,或者像袁绍揭露的那样是从乞丐那里收养的,在没有更有力的考证发现前,恐怕还要继续争论下去。
关于曹嵩的子女、即曹操的兄弟姊妹史料十分有限,综合起来推测,曹嵩至少先后有六个儿子:长子曹操;接下来是曹德,曹操的异母弟;老三叫曹彬,与宋代那个名将同名;老四叫曹玉,死得比较早,后来曹操曾把自己的儿子曹徽过继给他;老五的名字不详,只知道他的儿子叫曹安民,追随曹操起兵,在征讨张绣时战死;老六的名字叫曹疾,也有史书说,曹德和曹疾是一个人。
此外,曹操至少还有两个姐妹,一个嫁给了夏侯家,一个嫁给了江东的孙氏。他还有两个堂妹,即叔父家的女儿,一个嫁给了他日后的部将任峻,一个嫁给了叫宋奇的人。
现在我们可以大致推测一下,在梁冀倒台前夕,曹腾因病去世于洛阳。按照礼制,曹腾要回到家乡才能安葬,曹嵩等曹氏子弟必须辞去官职,在家守孝三年。梁冀倒台时曹嵩等人均不在洛阳,幸运地躲过了政治清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