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定都许县 二、八方来士

对朝廷的人事进行了大体安排之后,曹操决定推行改革。

为此,他向献帝上了一份《陈损益表》,提出了十四项改革举措,可惜的是,这份体现曹操治国理念的重要文件现在仅存序言部分,十四项改革的具体内容,已经无从考证。

不过,根据曹操下面推出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措施来看,曹操的建议无外乎是富国强兵、选贤任能等方面。这些措施首先在曹操实际控制的兖州、司隶校尉部以及豫州刺史部的一部分地区推行。尤其在选贤任能方面,曹操不遗余力地大力改革。荀转任尚书令以后,曹操深感身边像荀那样能出谋划策的人才太少,有一次他问荀:“谁能代替先生为我出谋划策?”

荀说有两个人堪此重任,一个是荀攸,一个是钟繇。

荀攸是荀的侄子,如前提到,他在董卓之乱中困于长安,因为参与策划刺杀董卓的行动而被关进了监狱。董卓死后,荀攸恢复了自由,作为反董斗士,朝廷对他很重视,准备任命他为任城国相,但荀攸考虑到益州更容易躲避战乱,所以请求到益州为官,朝廷重新任命他为蜀郡太守。

荀攸去益州上任,他跟当年刘焉走的路线一样,先到荆州,想溯长江而上进入益州,但是到了以后才发现路途艰险,很难到达,于是暂留在了荆州。

根据荀的推荐,曹操亲自给荀攸写了封信,说“现在天下大乱,正是有识之士建功立业之时,我观察蜀地那边的局势,也不会太长久(顾观变蜀汉,不宜久乎)”,劝荀攸打消避世的想法,出来干一番事业。

荀攸接到曹操的信,立即辗转回到许县。曹操以朝廷的名义征召他为汝南郡太守,但荀攸没有去上任,曹操随即改任他为尚书,在叔父荀手下任职。

曹操跟荀攸进行了长谈,深感荀攸不是一般的人才,特别高兴(与语大悦),曹操对荀和钟繇说:“公达(荀攸的字)真是个奇才,能够与他来共商大事,天下还有什么可以忧虑的!”于是,曹操重新任命荀攸为军师,到自己身边工作。

另一位被荀推荐的钟繇,上面已经说过了,他不仅是一位著名的书法家,而且是一个治国之才。曹操早年在洛阳即与他相识,一直以老朋友相待,曹操让他暂时在尚书台协助荀工作,不久之后即将有重用。

在此之前,荀实际上类似于曹操身边的参谋长,为曹操的军事行动进行谋划,除荀之外,还有程昱和戏志才等人。戏志才也是荀推荐给曹操的,但是不久前不幸病故,成为曹操的一大损失。而程昱在兖州发挥着别人无法替代的作用,一时半会儿没有办法把他调到身边来。

曹操急需要像荀和戏志才这样的人在身边,他让荀再为自己推荐几个人。荀突然想到有一个人再合适不过了,于是向曹操进行了推荐。

这个人,就是郭嘉。

如前所述,郭嘉曾经也到过袁绍那里,但他对袁绍一点都看不上,先于荀离开了袁绍。郭嘉后来到了哪里不太清楚,据《傅子》一书说,郭嘉在二十七岁的时候曾被征辟到司徒府。

郭嘉生于汉灵帝建宁三年(170年),古人习惯以虚岁计年龄,他二十七岁时正是建安元年,如果《傅子》记载属实,可以推断,郭嘉离开冀州后回到了家乡颖川郡的阳翟县。这里离许县很近,他在家赋闲了六年,献帝迁都于此,朝廷各部门都在招聘人才,郭嘉正是在这个时候被司徒赵温征辟的。

郭嘉这个人喜欢秘密交结天下英俊,不愿意与俗人打交道,一般的人不知道他的才能,只有了解他的人才知道他是个奇才。荀对这个小自己七岁的老乡很了解,让他在赵温手下抄抄写写太屈才了,于是推荐给曹操。曹操找郭嘉来谈论天下大事,谈完之后曹操更高兴,他说:“让我能成就大事的,必然是此人呀(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郭嘉也很高兴,在与曹操的谈话中他对曹操也有了进一步了解,深切感受到这是一个胸怀理想,想成就一番大事业的人,对时局的认识也很独到和深刻,是一个值得为之效命的人。郭嘉对人说:“这正是我要找的主人呀(真吾主也)!”曹操打破常规,直接任命郭嘉为自己的参谋长(军谋祭酒)。在此后的军事行动中,郭嘉和荀攸一直是曹操身边的主要谋士。

除得到了郭嘉、荀攸两个奇才外,在曹操主持下,还以朝廷的名义多方延揽人才,这一时期来到许县朝廷或曹操身边任职的人络绎不绝,重要的有国渊、刘馥、杜袭、赵俨、孔融等人。

国渊字子尼,青州刺史部乐安郡盖县人,他是著名学者郑玄的学生。郑玄很赏识这个学生,曾说:“国子尼是个人才,据我观察,他将来一定能成为国器。”国渊跟名士管宁、邴原等人避乱到辽东,经常在山中讲学,受到推崇,后来回到中原。朝廷迁都许县后,国渊前来报效,曹操发现他在经济工作方面有专长,就让他从事屯田管理方面的工作。

刘馥字元颖,是刘氏宗亲,豫州刺史部沛国相县人。根据《三国志》记载,他成功策反了袁术手下的戚寄、秦翊二人,率众投奔曹操,受到曹操的重用。以后他协助曹操处理扬州事务,被曹操委以扬州刺史的重任。

杜袭、赵俨二人前面曾提到过,他们都在荆州避乱,因为看不上刘表,就跑到长沙郡一带闲住。听说献帝迁都到了许县,他们想办法回到中原,曹操任命他们为县长,日后他们都成为曹魏重要的地方官员。

与他们关系很好的繁钦、裴潜等人,后来也投身到曹操阵营,成为曹魏重要的行政人才和经济人才。

有朝廷这块招牌,以后还有更多的名士前来效命,像华歆、王朗、郗虑、刘晔、司马朗、荀悦、徐奕、何夔、蒋济、梁习、张既、贾逵、郑浑、卫觊、陈矫、徐宣、卫臻、胡质、杨阜等都是曹操在许县时期投奔而来的,这些人物到后面涉及到时再作介绍。

除了这些文士以外,这一时期还有些军事人才也来投奔曹操,重要的有李通和许褚二位。

李通字文达,江夏郡平春县人,此时将近三十岁。他是江南一带的游侠,和同郡人陈恭在汝南郡朗陵县起兵,吸引了很多人归附。后来,李通先后战胜了周直、陈恭、陈等人,又生擒黄巾余部首领吴霸,势力大增。

李通爱护手下,很会带兵,在兴平年间的大饥荒中,他散尽家财,买糟糠和士卒同甘共苦,所以手下人特别肯为他卖命,势力发展得很大,周边的袁术、吕布、刘备等实力派不敢轻易动他。

朗陵县在汝南郡西部,汝南郡紧邻颖川郡,是许县的东部屏障。曹操的势力已深入到该郡,但未能全部占领。李通的加盟,让曹操加强了对这里的控制,曹操拜李通为振威中郎将,让他继续驻守在朗陵县,控制汝南郡的西南部。

其后,在曹操与张绣和袁绍的对抗中,汝南郡成为双方争夺的要点,李通坚定地支持曹操,替曹操牢牢守住了许县的东大门,立下了大功。

许褚字仲康,《三国志》说他是“谯国谯人”,应当是“沛国谯人”之误,是曹操同一个县的老乡。许褚是一个有名的壮士,“身高八尺,腰大十围”,汉代一尺合如今二十三点五厘米,许褚的身高约一米八八;汉代一围合当时的五寸,约合如今十二厘米,许褚的腰围有一百二十厘米,也就是四尺,买裤子实在有点困难。

许褚“容貌雄毅,勇力绝人”,当时天下大乱,各地纷纷组织武装寻求自保,他聚合起本地的几千家人修筑坞壁抗拒外敌入侵。汝南郡葛陂一带的黄巾军有一万多人来攻打他们,许褚率众死战,箭射完了,就让人拣了好多大石块过来,待敌人近前时,许褚发力以飞石迎击,把敌人打得粉身碎骨,不敢再靠前。

坞壁内粮食快吃完了,许褚假意跟敌人谈判,拿牛换粮食,结果有的牛又跑了回来,敌人上来抢,许褚趁势跑出营去跟他们对抢,他用一只手拽着牛尾巴硬是把牛拖行了一百多步,把敌人看呆了,纷纷后退。

许褚的大名于是传遍沛国、陈国一带。许褚虽然是个武人,但考虑问题一向稳重谨慎(性谨慎奉法,质重少言),他感到这种占山为王的日子终不能长久,听说曹操迎献帝来许县,他就率所部投奔了曹操。

曹操见到这个老乡特别高兴,把他跟樊哙相提并论,并以他带来的人为基础,组成一支近卫部队,任命许褚为旅长(都尉),以后出征时担任总指挥部的警卫部队。

担任警卫工作的还有典韦所部。典韦此前也担任过旅长(都尉),后来升为师长(校尉),比许褚职务稍高一些。曹操现在出征,跟前就有了典韦、许褚两位猛人护卫,可谓万无一失。

大家愿意来投奔,与其说是冲着曹操来的,不如说朝廷的吸引力更大。朝廷来到许县,很多人正是抱着报效朝廷的想法才来到这里。还有的像李通和许褚这样,不想被人误认为是流寇,想得到一个朝廷颁布的正式名分,就投奔来了。

对曹操来说,这是“奉天子以令不臣”收到的最积极的成效。但这仅是问题的一个方面,朝廷大开进人之门,来到许县的也并非都是有用的人才,里面不免也有几个让曹操头疼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