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康熙的治国之道 重视民生,反对拆迁,鼓励垦荒
我们知道,康熙并不是开国之君,但是他却做了很多开国皇帝必须做的事情,所以历史对他的评价很高,既是守成之君,又是开疆拓土的大帝。
康熙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二个皇帝,这个算法是依照清军入主中原来算的,在康熙前面有四个对清朝起着重大作用的领袖,分别是的他的曾祖父努尔哈赤、祖父皇太极、叔祖父多尔衮和父亲顺治。
顺治在位十八年,清朝并没有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民族矛盾依然十分尖锐。康熙登基以后,仍然面临着许多棘手的问题,譬如战火不绝、割据政权独霸一方、经济萧条、财政匮乏等等。
清军入主中原后,在京畿大肆圈地,霸占了以前汉人的土地,由此引起许多强烈的反抗。清军对汉族地主和农民的反抗采取了极端的军事措施,烧杀抢掠,手段非常残忍。这段时期是多尔衮执政,随后多尔衮又推行了“逃人法”,这项法令在皇太极时基本废去,多尔衮重新启用,对汉民族采取了高压政策。
清初的暴政对国计民生带来了重大的危害,顺治亲政后,进行了一些改革,废除了多尔衮的许多弊政,为后来的康乾盛世奠定了基础。
康熙始终将民生放在执政的首要地位,只有让老百姓安居乐业、休养生息,社会才可能和谐,政权才能稳固。当然,康熙并不是停留在口头上,他用实际行动解决了民生问题。
康熙实施了以下措施:
一、将荒熟土地分给臣民。康熙八年(1669年),将十七万顷的明朝藩王荒熟土地交给百姓,让他们开垦种植。所谓荒熟土地,既有荒地,也有直接可以种植的熟地。十二年(1673年),他又责令各省开垦荒地,为了鼓励开荒,他免费给开垦者种子、口粮和工具。康熙将这些土地命名为更名田,这种田租赋相对要高一些,但由于主动权完全掌握在经营者手上,所以老百姓的积极性还是很高的。
二、保护土地产权,释放奴仆为民。康熙八年,康熙对户部官员说:“这些年,一直将民间的土地圈给八旗,以致老百姓流离失所,无以为生,让朕很同情。以后圈占民房的行为应当永远禁止,今年圈占的土地,全部返回民间,并将古北口一带的空地拨给农民耕种。”康熙十八年(1679年),又将奉川、锦州的荒地给百姓开垦。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对大学士说:“田地是老百姓的恒产,已经给他们的不能再收回,大臣们如果有超出规定数量的土地,必须申报户部,有用时再拨给百姓,老百姓的土地不要轻易去动。”对于妄行圈地的人,康熙选择从重治罪。康熙的这些措施充分体现了对民生的关注,让我们感受到一个心系天下的明君的胸怀。
康熙甚至认为即使是军国大事,都不能触犯平民百姓的土地,这种理念出现在三百年前确实让人佩服,现在的许多官僚完全不可望其项背。康熙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对于治国他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执政者最重要的是让人民富足,让人民富足的办法是教会他们生财之道,让他们用自己的努力发财致富,藏富于民是立国的根本,想起现在的与民争富让人感慨。
此外,康熙还制定了一项政策,禁止汉民投充到满人家里为奴,让百姓自力更生,发展农业。
三、鼓励军垦。在顺治年间,就有人提出了要军垦,不过当时只是提提,没法实施。康熙年间,这道政策才得到实施。最早,军垦是针对投诚兵制定出来的政策,投诚兵以前是跟清军打仗的兵,这些兵的待遇和福利都要差很多,而且他们都拖家带口,如果不实行垦荒的话,会带来很多麻烦。军垦不仅解决了军队的粮食问题,还为国家增加了课税。
在赋税方面,康熙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不过,在康熙初年,轻徭薄赋的政策无法实现,由于连年的战争,在初期这个政策无法实现,但是康熙却反对有官员借口国家战争,从苛捐杂税中谋取私利,勒索百姓。对此,康熙严令禁止,他提出:“让百姓休养生息是最重要的事情,执政者一定要清楚,什么是利政,什么是弊政。对国家好对百姓好的事情要做,对国家坏对百姓不利的事情不要做。”
平定三藩后,康熙就着手实施轻徭薄赋的政策,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地主阶级和小民一律按同等标准交税,并降低赋税。康熙五十年,在赋税方面做出了一个重大的改革,赋税不再按照人口来收,人丁增加税不加,只按照田地的多少收税。
康熙所做的还远不止这些,他还严禁官吏扰民,禁止官吏私自征派各种赋税,一再告诫地方官:“累民之事,即使只是丝毫也不能做。”
康熙以身作则,每次外出巡行,力求避免扰民,跟他的孙子乾隆完全不一样。乾隆一出门,劳民伤财,花费甚巨,贪腐成风。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他和孝庄太皇太后驾临五台山,在山上碰到不少百姓背着粮食米豆,康熙有些奇怪,让随从去询问。村民们都说这是为太皇太后和皇帝到来做准备。
康熙随即对阿兰泰说:“太皇太后驾临五台山,一切费用都由宫廷出资,本无丝毫取自百姓,这些粮豆究竟有何用处,应该尽快查明。”
经过询问才知道,五台县的知县担心太皇太后和皇帝来了以后,食用不够,所以从老百姓那里买了一些粮豆,并不是向百姓科派的。康熙深知地方官贪得无厌,往往借着机会搜刮小民,康熙严词说道:“知县从老百姓手中买的,未必尽信。朝廷的一切出行都由内廷解决,以后这些事情地方官不要再插手,不准再让老百姓准备什么。”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第一次南巡,临行前,康熙召来户部、工部等官员,晓谕他们:“朕出行的一切用度从俭,大家把一切要用的物品准备好,不要让地方官从民间派取,扰害百姓。”
始终把民生放在第一位,这是康熙治国的最大特点。他治国并没有什么新奇的花招,只是将国家的利益和人民的利益联系在一起,真真切切地关心人民的利益,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