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大漠孤烟马蹄疾——康熙亲征噶尔丹 灭其主力,康熙第二次亲征
放走噶尔丹后,康熙仍然不信他,康熙觉得噶尔丹这个人狡诈成性不可相信。
康熙在张角隘口,独石口、大同和宣府一带,随时准备出征,保持着高度警惕的姿态。
乌兰布通惨败后,噶尔丹处境极为凄惨,没有牲畜,人员大量减少。为生计所迫,噶尔丹不得不低头请求清廷给一些粮食和白银,以解燃眉之急。清朝的理藩院一口回绝,康熙却法外施恩,赏赐给噶尔丹千两白银,同时派遣大臣招降噶尔丹,承诺只要归降,一定妥善安置,让他们过上幸福的生活。
噶尔丹也是一个高明的对手,他看出康熙的两手做法,也还之以礼,派出两千男女到清军驻地,表面是归顺,暗地里让这些人充当奸细,四处搜集情报。安稳一段时间后,噶尔丹又要求清廷将多尔济和哲布尊交给自己,对于噶尔丹的无理要求,康熙给予了严厉的谴责。
噶尔丹被拒绝后,心里很不服气,开始在边境挑起事端。康熙派遣使者到阿拉布坦那里通好,噶尔丹的部署半道截击他们,将使者们杀害,劫走全部行李。此外,噶尔丹还挑唆其他人背叛清朝,阻止班禅入京。
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秋,噶尔丹率领三万骑兵渡过克鲁伦河,对喀尔喀部落进行大肆抢掠。上次战败让噶尔丹记忆犹新,所以这次他没有进入漠北,只是扬言等借到俄罗斯六万鸟枪兵,将大举进攻,这分明是公然向康熙宣战。
康熙必须回应噶尔丹的挑衅,当然征讨的困难康熙也非常清楚,他说:“朕亲历其间,比较了解塞外情形,自古以来,这里就是难用兵的地方。那里是不毛之地,经常无水,到了沙漠地带,运粮特别难……”
困难重重不过是为了表示康熙的钢铁决心,康熙又说,噶尔丹违背约定,横行无忌,如果不灭了他,边境将永不得安宁。康熙召集三品以上的武官商讨灭敌之策,大家都认为非常困难,都不愿劳师远征。在这种情况下,康熙仍然坚持剿贼,更令人吃惊的是,康熙居然要再次御驾亲征。他后来回忆这段经历说:“我上一次征讨噶尔丹,众人都劝阻,只有费扬古支持我。后来两次征讨,就没有人赞同我了,是我执意如此。”
这一年是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四十二岁的康熙带领十万兵马,兵分三路,再次前往大漠讨伐噶尔丹。东路军由抗俄名将萨布素率领,西路军由抚远大将军费扬古统领,中路军是康熙亲率的禁卫军。
行军途中,无论多小的事情,康熙都要亲自过问,然后做出具体的指示。远征大漠,粮草还可以自己带,但是淡水却带不了那么多,寻找水源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饮水问题主要靠掘井解决,这事由户部侍郎思格色负责,他负责掘井,掘好一口井后,他回来向康熙禀报。康熙问他:“一口井能解决多少人马的饮水问题?”
思格色回答不上来,康熙很生气,骂他为官昏聩,让议政王大臣撤了他的职,贬为一般的士兵。后来,康熙派遣副都统阿迪视察水草情况,阿迪回答说:“现在冰雪冻住了,不容易开掘。”
康熙很生气,说:“用兵之道,贵在神速,大兵行军,断不可缺水,时当春季,地脉当融,即使冰冻也可以凿开。”
世上最怕认真二字,康熙的命令下达以后,没过多久,就掘出了好几口井,把地下的冰层凿开后,醉人的清泉就涌出来了,全军一片欢腾。为了方便大家饮水,康熙让军队围绕着井扎营,这样士兵可以从不同的方向饮水,不会造成拥挤。每口井康熙都让官兵把守,以保证用水的安全。
康熙每天都起得很早,起来后他就看到军营里炊烟缭绕,心中颇多感慨。
在这段漫长的征途中,面对着沙漠的风光和草原的广阔,康熙心中难掩诗意之情,在征途中,他写下了一首诗:
四月天山路,今朝浩瀚行。
积沙流绝塞,落日度连营。
战伐因声罪,驱驰为息兵。
敢云黄屋重?辛苦事亲征。
在这首诗中,康熙表达了为了国家为了人民不辞辛苦坚持亲征的战斗精神,也流露出了一定的自豪感,所以他才敢很有底气地反问:“帝王中,像我这样御驾亲征,穿越沙漠、高山、草原的有几个呢?”
康熙有一个特点,一旦做出了决定,一定会坚持到底。大军到达科图时,有传言说噶尔丹已经逃走了,远远地不知躲在什么地方。扈从大臣佟国维、索额图、伊桑阿等人反复启奏,希望康熙能够班师回北京,留下西路兵对付噶尔丹就行了。这些大臣平时在北京城里养尊处优,过着天堂般的生活,现在要来这塞外遭罪受,肯定不适应。他们请求康熙回京是可以理解的,更多的还是一种自私的心理,并不是为了康熙。
康熙很愤怒,严厉地斥责了他们。康熙说:“怯懦是最大的无耻,半途而废是世上最没出息的行为。”
康熙一般很少这么愤怒的,可这时必须愤怒,佟国维、索额图这些人的想法并不是少数人的想法,很可能代表了大多数人的心理,一旦这种心理蔓延开了,一定会影响士气动摇军心。所以,康熙必须向全军表现出自己的决心,不灭了噶尔丹绝不班师回朝。
康熙对大臣们说:“如果有不敢奋勇向前,怕死退后的,杀无赦。我们一定要杀了噶尔丹,或者擒住他,所以我们是不能后退的。如果我们撤退的话,噶尔丹必会集中兵力歼灭西路军,所以,希望大家勇往直前,直捣对方老巢,从今以后不要再说后退两个字。”
中路军慢慢地靠近了噶尔丹的驻地,但是西路军还没有到来。其实,这西路军行军路上出了一点状况,途中人畜相继死亡,许多有水草的地方被噶尔丹给烧毁,前路一片灰烬,西路军不得不绕道而行,因此耽误了行期,没法如期和中路军在土拉会师。
看到西路军久久没有到来,大臣们开始议论纷纷,有的说中路军应该暂缓前进,等待西路军的到来。有的说不用等西路军了,为了防止噶尔丹窜逃,应该火速出击。
康熙陷入了沉思,半晌,他想出了一条妙计:“噶尔丹以前不过是一个强盗,向来没有远见卓识,他听信别人的话,以为我军不能到这里,所以胆敢侵略喀尔喀。现在我军靠近噶尔丹,费扬古的西路军很快就会到土拉。如果我们等待费扬古到来一同出击,肯定来不及了,如果中路军贸然和噶尔丹全面交锋正面拼杀,仍然要冒大风险。现在最好的情况是,我们慢慢靠近噶尔丹,然后派遣使者请噶尔丹过来会盟,噶尔丹如果知道我亲自来了,必定会逃窜。噶尔丹一逃窜,我们立即追杀。如果噶尔丹向土拉那边逃走,必定会遭遇到费扬古的军队,这样一来,噶尔丹必定灭亡。”
众大臣惊呼妙计。康熙随即命人带着礼品前往噶尔丹的驻地巴彦乌兰,在敕书中,康熙告诉噶尔丹:“朕的大军已经向你逼近,希望你好自为之,朕不忍生灵涂炭,还想给你一次机会,你自己过来与朕会盟吧……”
噶尔丹还不相信康熙会亲自来,便跑到孟纳尔山上眺望,瞥见军营中果然挂着龙旗,还放着皇帝乘坐的銮车。在御营之外有帷幕围起来的皇城,皇城之外又有网城,旗帜飘扬,军容整齐。噶尔丹大声惊呼:“简直是天兵从天而降。”
正如康熙所料,噶尔丹带着部队拔营逃跑。噶尔丹中计了,康熙之所以设这么个计,其实是没有完胜的把握。他需要噶尔丹逃窜,自乱阵脚。
得到噶尔丹逃跑的消息,康熙命令大臣马思哈率领骑兵去追。噶尔丹跑得特别快,接连奔驰五昼夜,逃到特勒尔济口,费扬古的西路军已抵达了昭莫多(今天蒙古共和国乌兰巴托东南图拉河上游南岸)。昭莫多在蒙古语里的意思是大森林,这里有一片广阔的大草原,草原蔓延到肯特岭下,远望这片山岭,千山万仞就像屏障一样,所以这里自古以来就是漠北的著名战场。
费扬古在距离敌营三十里的地方扎营,他先派遣统领硕岱、副都统阿南达率领四百人前去叫阵,将敌人诱到昭莫多。费扬古事先带领士兵在山头上列阵,并派一部分军队列阵于土拉河西,将军孙思克带领着绿营骑兵登上另一个小山峰。噶尔丹率领一万骑兵,想抢占山头制高点。
清军占据有利地势阻击噶尔丹,噶尔丹生生被逼到东崖下面。接着,噶尔丹大军依靠悬崖,拿出火铳,对着清军一阵射击,清军则拿出弓弩,对着敌人疯狂射箭。费扬古下令藤牌兵进攻,并在前进的过程不断移动拒马木,以防敌人骑兵碾过来。噶尔丹无法,下令全部骑兵都下马,拿着武器,冒着清军的炮火向前冲去,一副不怕死的精神。清军的骑兵也下马,和敌军短兵相接,这是一场硬对硬的死磕,狭路相逢勇者胜,战斗非常激烈,两军伤亡相当。
一直打得夕阳西下,双方仍然难解难分。费扬古在山上看噶尔丹后方人马没有动,估计是妇女和骆驼。费扬古立即指挥沿河部队分两路出击,一支部队和噶尔丹部队交战,另一支部队杀向敌人的后方。
看到伏兵四起,后方被袭击,噶尔丹军心大乱,仓皇溃逃,清军四面追击,杀得敌人丢盔弃甲。这次战役中,噶尔丹损失两千士兵、三千妇人,清军俘获的牛羊和财物更是数不胜数。噶尔丹的妻子阿努也在这次战争中阵亡,噶尔丹逃跑时身边只剩下几十个骑兵。
昭莫多之战是清军和噶尔丹之间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战,这一战歼灭了噶尔丹的精锐主力,从此噶尔丹没能再恢复元气,最终导致了噶尔丹最终的败亡。
接到捷报后,康熙大大表扬了费扬古,并让他在科图驻防。六月,康熙返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