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寸土必争——康熙大战沙俄 雅克萨之战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军在黑龙江东岸古城的废墟上建立起黑龙江城,也就是瑷珲。在这里架上大炮,预备军舰,布置一千五百名官兵,由宁古塔的副统领萨布素率领。第二年冬天,康熙又增派一千宁古塔和达斡尔官兵到黑龙江城。这年冬天,康熙又从北京派出六百士兵前往黑龙江城。为了对付俄军大炮,康熙又从全国各地将大炮运往黑龙江城。
在粮草方面,康熙也下了很大工夫,他很清楚,如果粮草不充足,即使战争胜利了,也无法巩固胜利果实。康熙给黑龙江城送去了大量的粮食,这些粮食可以维持三年。
康熙二十二年,萨布素率领一千人在黑龙江一带巡视,前锋部队遇到了六十六名沙俄侵略军,萨布素下令迅速包围俄军,俄军无奈之下,只好选择缴械投降。在反抗侵略者的斗争中,黑龙江人民也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他们拿起武器,保卫家园,击杀外来的侵略者。当地人民配合清军消灭俄军,为他们做向导,给他们提供食物。军民同仇敌忾,赶走了黑龙江中下游的俄军,雅克萨变成了一座孤城。
这些行动为决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五月,副都统马喇和萨布素商量,决定先割取俄军的田禾,等俄军粮草陷入困境,再派轻骑剿灭。康熙接受了这个计策,让萨布素兵分两路向雅克萨进发,一路军队捣毁俄军田禾,另一路埋伏起来,如果俄军出现,就伺机灭掉。
可惜,出于种种原因,萨布素并没有执行康熙的命令,他的理由是毁掉对方的田禾不方便,徒然让士卒疲劳。这个理由非常奇怪,由于我们不在现场,无法知道当时的情况,萨布素的话肯定是借口,他是不是有什么难言之隐呢?我们不知道,我们只知道萨布素是一个优秀的将领,而且相当清廉。他当时之所以这么做肯定有他自己的理由,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雄才大略的康熙皇帝很愤怒,指责萨布素坐失良机。在随后的一些作战中,康熙对萨布素也很不满。
萨布素在1702年郁郁离开人间,他虽然是一个抗俄英雄,但始终得不到康熙的好感,在官场上颇为失意。
康熙在武力备战的同时,也没有放弃和平解决的途径。对于被俘的俄军,康熙要求部众善待,不准杀戮一人。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三月,为了让俄军尽快撤出雅克萨,康熙致书沙皇,国书由投降的俄军带到莫斯科,这番国书有礼有节、恩威并在,内容如下:“以前,我们两国井水不犯河水,你们没有骚扰过我们的边境;后来,你们入侵我边境,骚扰百姓,民不聊生。本来,朕应该立刻发大军征讨,但恐这么一来,伤了两国的和气,让边境百姓受苦,所以不忍发兵。朕以前把自己的想法和态度告诉了你们使臣,还派人到雅克萨和尼布楚反复讲明立场,至今没有看到你们派人来回信。你们不但不收敛,反而变本加厉,跑到我国来,滋事抢掠。即便如此,朕也不想立刻征讨,只是派遣官兵,截断你们的去路,对于投降的罗刹,朕一个都没有杀,反而恩养他们……但你们始终不知好歹,仍然无法无天,这是在逼朕动刀子啊!如果你们尚有爱民之心的话,希望你们体谅你们的百姓,免得他们承受战乱之苦。希望你们立刻撤出雅克萨和尼布楚,回到你们自己的国家,如果你们能做到这点的话,两国就相安无事,和睦相处。”
对于康熙的警告,沙俄根本懒得理会。和平解决边境问题是没有希望了,康熙二十四年,康熙命令都统公彭春、前都统郎坦、班达尔沙和萨布素为将领,率领满汉蒙达斡尔等众多民族的军队前去攻打雅克萨。听到这么多民族的军队,很多人一定以为是十几万大军吧,事实上只有三千人。
三千人在边境战场上规模还是非常大的,从前面我们看到,经常是几十上百人交战。三千大军从瑷珲出发,分成水陆两路,进攻雅克萨。
刚开始几天,行军很不方便,下了暴雨,雷电交加,江水泛滥,尤其是水军根本前行不了。几天后,大雨停了,部队才继续前进。行军过程中还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情,这时,军队中缺少肉食,忽然看到几万头鹿从山上疾驰下来,将士们都非常兴奋,纷纷拿起弓箭打猎,一次获取了五千头鹿,肉食问题完全解决了。
六月初,清军终于抵达雅克萨,将指挥部建立在雅克萨对面的一个小岛上。六月二十三日,清军来到雅克萨城下,在交战之前,清军将康熙的书信交给俄军。在书信中,康熙再次表示只要俄军撤出雅克萨和尼布楚,兵戈之事就可以避免。
先礼后兵,康熙的政治智慧在当时世界绝对是一流的。不过,俄军并不买账,他们仗着城堡坚固,对清军出言不逊,更别说迁回沙俄内地了。
清军于是包围了雅克萨。二十五日清晨,俄军的一支部队坐船来支援雅克萨城,清军将领林兴珠带着士兵跳进水中,拿到大刀冲向敌船。由于在水中,俄军的炮火完全不管用。看着清军勇猛的样子,俄军惊呼:“大帽鞑子。”
清军靠近船只后,大砍敌军的脚,俄军死伤大半,纷纷坠入江中。侥幸逃脱的俄军头也不敢回,这一战,清军没有损伤一个人。
赶走了俄军援军后,清军开始集中火力攻城。俄军有大炮,清军也有大炮,双方打得难解难分,最终俄军不敌,清军的神威大炮轰得俄军伤亡惨重,以至于俄军的神甫不得不捧着十字架向上帝求援。看到俄军吓破胆后,清军开始在城墙周围堆积柴火,准备焚烧城堡。雅克萨长官托尔布津吓得满头是汗,再这么抵抗下去,可能有全军覆没的危险。无奈之下,托尔布津向清军投降,并且表示再也不来雅克萨了。
失去二十多年的雅克萨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令人伤心的是,最终雅克萨还是失去了。不过,这已经是几百年后的事了。
战场上的胜利并不能弥补决策的失败,清军在攻陷雅克萨之后,没有在雅克萨驻军,甚至没有割取雅克萨附近的田禾,就将全部将士撤回到瑷珲。
令人气愤的是,清军放走托尔布津后,托尔布津回到尼布楚,碰上了拜顿的援军。拜顿是德国的一个军事工程师,得知清军撤离雅克萨后,他建议托尔布津再次占领雅克萨。这次,托尔布津带了五百人,再次占领雅克萨,并将附近的田禾收割,用作粮草。在拜顿的指导和监督下,俄军开始修建堡垒,由于有专家指导,堡垒比以前修得更坚固。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萨布素侦查到俄军又回到雅克萨。萨布素把这个消息第一时间报告康熙,请求率舰队亲自去征剿。康熙还以为这是个谣言,他觉得罗刹不至于那么大胆,后来从一名俘获的俄军口里得知情况属实。
康熙下令:“罗刹又在雅克萨城盘踞,如果不快速扑灭,他们势必会积粮固守,时间长了,要拿下来就比较困难了。”
萨布素和郎坦等人率领两千多官兵由瑷珲出发,分水陆两路,在七月十八日抵达雅克萨城下。到了以后,还是老一套,先警告俄军“速回本土”,俄军当然不买账。这次,托尔布津有军事专家拜顿的支持,加上火器充足,城防坚固;对比之下,清军由于紧急调动,炮火明显不足,主要武器还是弓箭大刀。尽管如此,清军还是主动出击,在当地居民的帮助下,屡次击败俄军。
当然,这次要攻下城池确实没上次那么容易。雅克萨一带冬天来得特别早,八月份就特别寒冷,康熙让萨布素做好结冰时期的打算。在这种冰天雪地的地方打仗,天气是影响胜负的至关重要因素。一旦结冰,肯定对攻城一方不利,守城者在城堡内至少不会挨冻。
萨布素不愧是一个优秀的边防大将,他针对各种情况,很快就出台了一揽子计划。首先,敌方城池坚固,萨布素暂停攻城计划,而选择长期围困敌人,他在城墙三面挖了壕沟,设置了木桩鹿角这些障碍物,同时在城对面的岛上筑起指挥所,当作士兵们的过冬营寨。萨布素还将炮口对准雅克萨,封锁江面;大江两岸驻扎有水师,防止敌人从江上逃走,此外,还在城上游的港湾内,埋伏好战船,堵截从尼布楚那边过来的援军。
萨布素负责围城,索伦在从后方运来粮草。
就这样,面对清兵的重重包围,俄军被困在城中无计可施。俄军几次企图突围,都失败了。托尔布津在一次突围中激战身亡,随后,拜顿接过指挥权。拜顿虽然是个军事技术专家,但是对于俄军当前的处境没有任何办法,城内俄军缺乏粮食和柴火,饥寒交迫,不少士兵病死饿死。八百多俄军最后只剩下一百多个人,眼看这些俄军除了投降再也没有活路,鉴于上次的经验,投降了清军会放过他们吗?这是他们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康熙再一次伸出了橄榄枝,或许有人非常郁闷,仗都快打赢了,干嘛还要送橄榄枝。要知道,康熙并不是打仗的将领,他是一个政治家,准确地说,一个高瞻远瞩的政治家。
全歼雅克萨城内的俄军容易,但是修得百年和平难啊!再加上这时候蒙古部落的一个叫噶尔丹的酋长很不安分,噶尔丹是一个很有野心的人,他看到沙俄在边境滋事,意识到翻江倒海的机会来了。噶尔丹企图和沙俄勾结,在清朝北部边疆攻城略地。康熙不希望也不允许这种情况出现,安内必先攘外,要想把内部的叛徒剿灭,必须先安定这些好事的罗刹。
康熙希望通过和平谈判的方式解决边境问题,并将这种意向用国书的形式交给沙皇。
沙皇本来也是个很强硬的人,但是考虑到雅克萨的俄军已经陷入绝境,如果不谈判的话,城内俄军就会全军覆没,雅克萨城一样是丢。万般无奈之下,沙皇接受了和谈的建议。
九月,沙皇派遣使者魏牛高到北京,通知清廷,俄国政府愿意接受和谈,已经指派戈洛文为大使举行边界谈判,希望北京方面能够撤回雅克萨的军队。
康熙面露微笑,立即下旨撤回雅克萨的清军,允许城内罗刹自由出入。康熙二十六年正月,朝廷派遣了一些医生到雅克萨去为清军治病,康熙对萨布素下令:“我军虽然和罗刹对垒,现在既已和谈,就不再是敌人,如果城内有罗刹生病,也给他们治疗。”
五月,清军主动后退二十里,七月,俄国谈判代表已经抵达边境。康熙再次命令清军撤退到瑷珲和嫩江一带,充分显示出了和谈的诚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