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女主称制 第二节 称制之因
交权的恐惧感
刘邦去世之后,吕后大权独揽,残害戚夫人,杀害赵王刘如意,她为什么能够顺风顺水?为什么能够为所欲为?因为吕后手中有皇权。
无权之苦,有权之乐,吕后品尝得太多太多。她不能交权。特别是惨杀戚夫人,吕后应当知道自己做得太过分,大失人心!连亲生儿子都觉得母后做得太过分,吕后能不知道此事做得别人颇有非议吗?交出权力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呢?这种恐惧感牢牢控制了吕后。
维护既得利益
维护既得利益是古今中外人的常情,吕后也不例外。她不可能放弃手中的既得利益,因此,只有女主称制,才能保证她在幼主实际执掌朝政之前继续保持她对权力的绝对控制。
政治才干出众
吕后是不是美女型皇后?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所有记载这段历史的史书都未说吕后如何漂亮。即使在吕后年轻出阁之时,史书也没有记载吕后的美丽。因此,吕后应当是一位相貌普通的女子。
她与当上汉王之后大得刘邦宠爱的戚夫人不同,戚夫人年轻、貌美,能歌善舞;戚夫人是靠着自己的美丽与才艺得宠的。
吕后不是这种类型的皇后。吕后和所有平民出身的开国皇帝的皇后一样,她是开国皇帝平民时代的结发之妻,不是以美貌进入宫廷的嫔妃。因此,她们不可能因美丽而得宠,她们要么只是做一个名义上的皇后,要么需要用智慧迎战挑战皇后地位的得宠者。
吕后本来就是一个非常能干的女人;但是,吕后的这种才干开始并未引人注意。刘邦落草芒砀,整个家庭是吕雉在独撑着。她要为丈夫送衣、送饭,她要为丈夫犯法而坐牢,牢狱之中还要蒙受狱卒的欺凌。刘邦起兵反秦之后,她随时可能因为刘邦造反而面临灾难。这些苦难吕雉都熬过来了。这不仅要毅力,而且要勇气,更需要能力。吕后在这些事情中的表现史书都没有记载,因为,司马迁《史记》在记载张良之时公开宣称:
留侯从上击代,出奇计马邑下,及立萧何相国,所与上从容言天下事甚众,非天下所以存亡,故不著。
——《史记·留侯世家》
吕后在未登上皇后之位前的许多逸事,因为与天下存亡关系不大,司马迁也都没有记载。但是,吕后应对这些事件的能力是确确实实存在的。
登上皇后之位后,吕后协助刘邦诛杀功臣;她能够以同情的面目欺骗彭越,将被刘邦发往蜀中的彭越带回来,劝说刘邦诛杀彭越;还能指使彭越的手下诬告彭越谋反,这种心机、谋略,尽管为人不齿,但是,它也显示了吕后的手段。正如《史记·吕太后本纪》所记载的那样,“吕后为人刚毅,佐高祖定天下,所诛大臣多吕后力”。
从客观上看,吕后能够实行“太后称制”是她的特殊地位和手中握有足够的政治资源。
政治资源是最现实、最有实力的资源。
吕后是高祖刘邦的皇后,汉惠帝的皇太后。这种合法的政治身份为她实行“太后称制”奠定了强大的权力基础。
由于惠帝与皇后无子,吕后便将惠帝与后宫美人所生之子夺来,伪称为皇后子,这就是历史上的“前少帝”。这显示了吕后立新皇帝的权力。
“前少帝”年稍大,得知自己的生母为吕后所杀,愤愤不平,扬言长大后要为母报仇。吕后得知,即将“前少帝”幽禁起来,说皇帝病重,任何人都不能见。结果,大臣们没有一个人能够见到这位“前少帝”。最后,吕后又废掉“前少帝”,把他杀死,再立刘义为“后少帝”,更名刘弘。这显示了吕后废新皇帝的权力。
吕后立新皇帝时,说立就立,没有人反对。吕后废新皇帝时,对大臣说:如今皇帝长期有病,已经不能亲理朝政了,不能把天下再交给他。大臣们竟然说:“皇太后为天下齐民计所以安宗庙社稷甚深,群臣顿首奉诏。”大臣们不但不反对废“前少帝”立“后少帝”,反而猛夸吕后是为天下苍生考虑,我们奉诏。可以说,吕后拿着皇帝当猴耍,大臣们明明知道吕后杀一个再立一个,还鼓掌称好。
从上可知,吕后此时权力多么巨大。
为什么吕后可以直接废立皇帝呢?
第一,吕后出手凶狠。
刘邦废立一个太子都没能办成,吕后却可以从容地废立皇帝。从这个意义上说,吕后在朝中行事比刘邦还要顺畅。这是为什么呢?
吕后是出名的凶残之人,刘邦废立太子还要和大臣们商量一番;大臣们不同意,刘邦也无可奈何。刘邦还挺有点民主作风,吕后绝不是这样,哪个小皇帝不听话,她就废哪个小皇帝,杀哪个小皇帝。
大臣们敢于反对刘邦,公开和刘邦辩论,对吕后,也就是一位王陵,还敢顶几句。其他大臣,包括陈平、周勃,都不敢顶撞吕后,惟恐引火烧身。
这主要是因为吕后蛮不讲理,动辄杀人。
第二,拥有三种巨大的政治资源。
吕后是皇族派的关键人物。
以刘邦八子为中心的是汉初宫廷的皇族派。他们是刘邦的儿子,是王位的合法继承人。因此,围绕着诸皇子形成了汉初宫廷的皇族派。
在皇族派中,吕后是个关键人物。吕后是嫡长子刘盈的生母,也是其他诸子的嫡母;所有的皇子都不得不向她称臣、称子。
皇族派虽然对吕后称制有看法,但是,吕后毕竟未直接称帝,没有夺走刘姓江山,名义上她还是将惠帝的“儿子”扶上了皇帝的宝座。因此,有看法的皇族派还未到与吕后势不两立的程度。
吕后与功臣派的关系大体和谐。
汉十二年四月,刘邦去世之后,吕后竟然四天秘不发丧,而与其亲信审食其商量,想杀尽天下功臣。
吕后与审食其谋曰:诸将与帝为编户民,今北面为臣,此常怏怏,今乃事少主,非尽族是,天下不安。(《史记·高祖本纪》)
这一阴谋被与审食其关系密切的将军郦商知道,郦商知道吕后欲杀尽天下功臣,立即进宫对审食其说,高皇帝已经故去四天了,你们不发丧,还想杀掉开国功臣。如果你们这样做,国家马上就完了(吾闻帝已崩,四日不发丧,欲诛诸将。诚如此,天下危矣——《史记·高祖本纪》)。你们想想,陈平、灌婴统率十万大军驻守荥阳,樊哙、周勃率领二十万大军驻守燕代之地,如果他们知道高祖皇帝归天后你们在京城大杀功臣,一定会连手带兵攻入关中。大臣在内谋反,诸侯在外叛乱,国家的灭亡指日可待(大臣内叛,诸侯外反,亡可翘足而待也——《史记·高祖本纪》)。审食其把郦商这一番话转告吕后,吕后才放弃了杀尽天下功臣之心。
上述记载至少说明了两点:
第一,吕后对与刘邦一块起兵的“诸将”怀有强烈的疑惧心理。
吕后对与刘邦一块起兵的“诸将”疑惧最重,这种疑惧的根据是:与刘邦一块起兵的“诸将”原来与刘邦平起平坐,现在又要让这些与刘邦共同打天下的、年迈的“诸将”来侍奉“少主”,他们的心理肯定不平衡。
应当说,吕后的“理论”并非全无道理,但是,真正握有兵权的异姓王刘邦在世时已经基本诛杀完毕;其他握有兵权的灌婴、周勃、樊哙都是刘邦集团的核心人物,他们不可能背叛刘邦。
第二,吕后主观上杀尽“诸将”和客观上有所顾忌的矛盾心理。吕后与审食其的对话道出了她心中真实的一面——对手握重兵的诸将的疑惧;但是,郦商一番话又使她立即改变不发丧而诛诸将的想法。这暴露了吕后的两难心态:杀,怕反;不杀,也怕反。
但是,此事也反映了吕后的明智,她将功臣派划分为两类。
一是对她来说最具威胁的韩信、彭越、黥布“诸将”;
一是对她威胁不大的萧何、张良、陈平、曹参等文臣。
吕后首先是“借力打力”,利用刘邦对异姓诸侯王的疑惧,重点打击韩信、彭越等异姓诸侯王;能杀一个就杀一个,能多杀一个就多杀一个。
因为,杀韩信,杀彭越,可以得到刘邦的支持;同时,又除掉了她所担心的“诸将”。虽然吕后对其他功臣也不放心,但是,从策略上考虑,吕后还不敢对所有的功臣下手。
吕后与萧何、陈平、张良等文臣关系密切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上述诸人都参与了诛杀韩信、彭越等异姓诸侯王的行动。因此,吕后与萧何、陈平、张良功臣的关系还较为密切。
吕后是外戚派的核心人物。
吕后的大哥吕泽功封周吕侯,二哥吕释之功封建成侯,都曾追随刘邦起兵反秦、灭项,屡立战功。妹夫樊哙功封舞阳侯,也是汉初功臣之一。吕氏宗族虽为外戚,但是,吕氏宗族也是汉初的功臣集团。所以,吕后是汉初外戚派天然的核心人物,深得外戚派的鼎力支持。
吕后能够驾驭汉初三派(皇族派、功臣派、外戚派),这是她敢于施行“太后称制”的最重要的原因。
所以,吕后称制,并未受到朝中重臣如陈平、王陵的反对;朝野上下都认同了吕后以太后身份的称制。
高后元年(前187),吕后正式称制,行使皇帝之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