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潼关失守 潼关失守:唐军兵败如山倒,将领们最后挟持哥舒翰,投降安禄山
第二天,哥舒翰的大军到了灵宝的西原,这个地方在潼关以东一百多里,南边靠山,北边是黄河,是个七十里长的狭长地带。安禄山的前锋崔乾佑早就在那儿等他们了。两军相遇,那就打吧!哥舒翰怎么布阵呢?他让王思礼率领五万精兵打前锋,后面再跟着十万主力接应。因为道路太窄,阵前指挥不便,所以哥舒翰自己率领三万人马渡河,到河对岸擂鼓助威。十八万大军,也算是严阵以待。崔乾佑那边呢?远远看去,都是些散兵游勇,而且稀稀疏疏,有的前进,有的后退,不成阵势。官军远望着叛军的阵容,都笑起来了,安禄山的叛军原来就这样子啊!看到这阵势,连哥舒翰都开始轻敌了,心想安禄山呀安禄山,你这么多年跟我较劲,原来不过如此,今天我让你看看咱俩到底谁厉害。催着部队前进。
哥舒翰的军队奔着敌人就杀下去,崔乾佑这边呢?根本就不抵抗,只顾往前跑。敌人一跑,官军的警惕性就更放松了,一路撒开往前追。愈往前追,路可就愈窄,这时候,那些散兵游勇不知怎么回事不见了,一队精兵忽然出现在他们面前。唐军还没明白过来怎么回事,紧接着,大木头、大石头就从南边的山上滚滚而下。唐军士兵多,都挤在狭窄的小道上,躲都没处躲,砸死砸伤的,掉到河里的,不计其数。这一下,在河对岸的哥舒翰可着急了。他知道,这时候唯一的出路就是往前冲,必须冲过这片狭长地带,否则必死无疑。可是,崔乾佑已经派了精兵挡在前头,怎么冲呢?哥舒翰想了一个办法。他把运辎重的马车调到前头,车里放上毡子,让士兵赶着马车往前冲。为什么用马拉毡车呀?因为毡车的体积大、重量轻,既可以跑得起来,又能够挡枪挡箭,和今天的坦克是一个道理,冲击力量强。可是俗话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崔乾佑那边连这一步也算好了。他把几十辆草车堵在唐军的毡车前,放起火来了。六月份刮什么风啊?刮东风,而且这时候已经过中午,东风愈刮愈猛,火借风势愈烧愈大,马上,唐军的毡车也就跟着着火,紧接着人身上也着火了,浓烟滚滚,唐军一下子就什么都看不见了。这一下唐军可真是乱了套,有刀的就拿刀乱砍,有弓箭的就朝着前面乱放箭,都觉得自己在跟敌人搏斗。搏斗了一个下午,等到烟都散了,才发现,敌军早就撤走,刚才无论杀死的,还是射死的,其实都是自己人。
唐军在这儿自相残杀,崔乾佑干什么去了?他命令手下的同罗精兵绕过南山,绕到唐军后面,首尾夹击,唐军更加乱了阵脚,有的丢盔弃甲藏到山谷里,有的互相拥挤掉进黄河淹死,有的被敌人杀死,哭喊声震天动地。俗话说兵败如山倒,眼看着前面的五万精兵一败涂地,后面的十万大军也不战自溃,没命地往回跑。甚至河对岸哥舒翰手下的三万士兵也跟着往回跑,跑到潼关。当年,哥舒翰为了防守潼关,也是下了大工夫的。在潼关外面挖了三条壕沟,每条都有两丈宽、一丈深,这三条壕沟本来是防守安禄山的铜墙铁壁,这时倒都成了自己的夺命陷阱。前面的人马纷纷坠落其中,一会儿就把壕沟填满了。后来的人就踩着这些前人的尸体越过壕沟。经过这么一番折腾,二十万大军出征,最后进入潼关的士兵只有八千多人。他们进入潼关,后面崔乾佑的追兵也到了。这时候,唐军是惊弓之鸟,人家是愈战愈勇,再想守潼关已经守不住了。天宝十五年六月九日,崔乾佑攻破潼关。
这时候哥舒翰到哪里去了?他也带着手下一百多骑兵,渡过黄河回来。既然潼关已经失守,他就来到潼关西边的一个驿站里,贴出告示,召集逃散的士兵。哥舒翰召集将士想干什么呢?他是想重新夺回潼关。可是,还没等他召集到多少人,他手下的一名蕃将火拔归仁率领一百多名骑兵包围了驿站。把驿站围起来之后,火拔归仁走进来,对哥舒翰说:“敌人马上要追上来,请老将军上马。”哥舒翰一听,赶紧走出驿站,骑上马去,想往西走。这时候,火拔归仁率领众人跪在马前,他磕了一个头,对哥舒翰说:将军率二十万大兵出关,结果一败涂地、全军覆没,还有什么脸面再见皇上?您难道没看见高仙芝、封常清的下场吗?他们拼命血战,一旦兵败,不是也被杀了吗?您回去也是一样。与其回去等死,还不如往东走,投降安禄山吧!哥舒翰平时最喜欢读《汉书》,也是一个忠义的将军,又和安禄山是老对头,怎么可能同意呢?想要下马,火拔归仁上去就把他的脚系在马肚子上;一看不行,哥舒翰又拿起枪来往自己的喉咙上刺,可是,他毕竟是中风之人,哪还有什么力气。马上,枪也被人夺走了。就这样,不仅潼关失守,就连唐朝的兵马副元帅,也被自己手下的将领们挟持着,投降了。
那我们分析一下,潼关失守的原因到底在哪里呢?我想,除了敌军将领崔乾佑用兵如神之外,唐朝方面至少有三个非常关键的失误。第一,唐玄宗决策错误。当时的有识之士都知道,潼关宜守不宜攻,但是,唐玄宗根本不听前方将领的意见,一意孤行,逼迫哥舒翰出关,这是一个完全错误的决策。可以说,唐玄宗决策上的失误,正是整个潼关失守的关键原因。唐玄宗为什么会犯这么严重的错误呢?除了我们分析过的急躁糊涂外,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杨国忠挑唆的结果。同样是主张出关迎敌,杨国忠与唐玄宗的心境可是截然不同的。唐玄宗是没想清楚出关可能面临的风险;而杨国忠却是明明知道出关必败,但为了个人的私利,还是置国家前途命运于不顾,挑唆唐玄宗做出错误的决定。如果说唐玄宗的问题还可以叫做无心之过的话,那么杨国忠可就是恶意犯罪了。国家危难之际,玄宗身边的宰相竟然是这样一个极端自私的政客,能不败吗?
第二,哥舒翰的指挥存在重大失误。就算是唐玄宗逼迫哥舒翰出击,但是,如果哥舒翰能够预留一部份士兵守关,即使前方失利,局面也不至于不可挽回吧?另外,哥舒翰身经百战,看见崔乾佑以老弱病残诱敌,总应该有所警觉吧?但是,哥舒翰在该留一手的时候没有留一手,在该谨慎的时候没有谨慎,以近二十万之众,竟然不敌崔乾佑一万多人的军队,这也是潼关失守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哥舒翰为什么会犯这个错误呢?只能说,他的智力和精力已经被中风严重损坏了,换言之,唐玄宗让他当副元帅,本来就是勉为其难。哥舒翰一生为唐朝驻守边关,屡战屡胜,晚年却一败涂地,被迫投降安禄山,这既是大唐的悲剧,同时也是他个人的悲剧。
第三,潼关失守,也是唐玄宗冤杀高仙芝和封长清所引起的负面效果之一。本来,即使潼关失守,但是,叛军毕竟人数不多,而且也还立足未稳,如果哥舒翰手下的官兵能够奋力拼杀,也并非没有夺回的可能。但是,因为唐玄宗冤杀高仙芝和封常清两位将军,使得众多将领都认为,只要战败,就没有好结果。既然朝廷不给出路,倒还不如投降安禄山。火拔归仁挟持哥舒翰投降,不正是这种情绪所结出的恶果吗?
不管责任在谁,潼关失守,也就意味着唐朝整个战略布局完全被打破。曾经的优势荡然无存,都城长安,此时已经彻底暴露在敌人面前。那么,唐朝会向何处去呢?唐玄宗又将面临怎样的变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