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醉生梦死 国忠乱政:打乱既有的选官制度,激起官怒民怨
事实证明,他做不了。没过多久,就搞得官怒民怨。当官的为什么不满意他?首先因为杨国忠工作乱来。举一个例子。大家知道,官僚制度的基础就是选官制度,杨国忠当了宰相后,兼任吏部尚书,负责六品以下官员的选拔。他一上任,就把选官工作搞得一塌糊涂。怎么回事呢?本来,按照唐朝制度规定,官员的选拔过程非常复杂。首先是吏部侍郎组织人员对候选人进行笔试和面试、对候选人的能力进行综合评判,然后是三注三唱。什么叫三注三唱呢?所谓“注”,就是根据考试的表现以及资历、声望等条件拟出官职。然后,把所有的候选人都集中到尚书都省,当众唱名公布,这就叫做“唱”。注唱之后,如果候选人对吏部拟派的官职不满,或者群众有什么意见,可以向上反映,由吏部进行调整,再次唱名公布,这就是二注二唱了。二注二唱之后,如果还有不妥,仍然可以向上反映,吏部再进行调整,第三次唱名公布。这就是所谓的三注三唱,有点像现在的官员任命公示。三注三唱之后,吏部的名单就算确定了。但是,这还不算完,还有第三道程序,就是由吏部把最终名单提交给门下省审核,审核没有疑问,再上交皇帝报批。因为要走这么多程序,所以每次选官都要从春到夏,用小半年的时间才能完成。这样做虽然耗时比较多,但是,因为选官一方面关系着官员本身的切身利益,一方面也关系着国计民生,所以宁可郑重其事。也正因为这样郑重其事,才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保证官员的品质。
可是,杨国忠一当宰相就不同了。他觉得自己比谁都精明能干。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以往的程序太复杂、太慢,必须要改革!怎么改呢?就从提高效率入手。他把吏部侍郎以下的官员统统晾在一边,自己找来几个心腹小吏,悄悄在家里就鼓捣出一张任职名单。名单拟好之后,杨国忠把所有的候选人都召集起来,对着他们按名单顺序往下读,读一个,问一句,有没有意见?如果没有,马上进入下一个。候选人没见过这阵势,仓促之间,有的连自己被任命的官名都记不住,谁能有什么意见呢?稀里糊涂就下来了,没一会儿工夫,全部宣读完毕,一个意见也没听到。吏部审完应该送门下省了吧!杨国忠连这道程序也免了。选官那天,他把门下省的长官侍中和具体负责人给事中也都召集来了,集体办公。宣读完任命决定,杨国忠说:“左相和给事中都在座,就算经过门下省了。”这样一来,门下省的审核也省了。以前选官都是小半年,这次可好,只用一天就全部结束,杨国忠真是顾盼雄飞,美呀!
问题是这么搞行不行呢?完全不行,简直是胡闹嘛!这些候选人有的是才高八斗的新科进士,有的是精明强干的基层能人,都指望着吏部官员能根据他们的才能授给一个合理的官职,为国家效力。没想到,他们的笔试成绩也不算数,面试成绩也不算数,以前的功劳业绩也都不算数,他们能当什么官,全凭小吏一张嘴。这还有什么公正可言啊?而且,小吏能有什么见识呢?又没有道德,又没有水准,让他们拟官,只能遵循两个原则,一是贿赂原则,二是资历原则。先看谁贿赂的钱多,如果钱是一样的,再看谁资格老。这样一来,选上的或者是肯行贿的有钱人,或者是资历深的庸才,真正的才俊之士反倒要靠边站。当年李林甫选官,虽然没有什么独到眼光,但毕竟还尊重程序、按部就班。现在杨国忠在眼光上丝毫没有比李林甫高明,又不遵守制度,最后的效果只能比李林甫还差。按照《资治通鉴》的说法就是“资格差谬,无复伦序”。面对这样不公平的选官制度,那些真正有本事的人怎么办呢?有人干脆隐居了。当时有个叫张彖的,中了进士,但是没当上官。别人都劝他去谒见杨国忠,走走后门。但是,张彖说了:“吾辈依杨右相如泰山,吾以为冰山耳!若皎日既出,吾辈得无失所恃乎!”直接隐居去了。有一句话叫“国有道则显,国无道则隐”。有本事的人都隐居了,这意味着他们对国家失去信任。不过,光是隐居还不是最危险的。最危险的是还有人投奔边疆节度使。因为当时边疆节度使有一定的自主用人权。既然在中央找不到出路,有些人就去了边疆。这意味着人才流失啊!
工作乱来已经很糟糕了,要命的是,杨国忠为人也特别差劲。怎么个差劲法?第一就是轻浮。宰相是百官之首,总得有个表率的样子。就算不像张九龄那样风度翩翩,至少也要像李林甫那样不怒而威吧!但是,杨国忠可没有这种威仪。按照《旧唐书·杨国忠传》记载,杨国忠“立朝之际,或攘袂扼腕,自公卿已下,皆颐指气使”。一副小人得志的样子。还拿选官来举例子。按照唐朝的制度,选官都是在尚书都堂进行,这才叫为国求才。可是,杨国忠一上任,改了,到他家去。为什么到他家选官呢?他想让几个堂妹也都见识见识他的威风。于是,虢国夫人姊妹几人就都在里面就座,挡了一层帘子,外面就是选官大厅。候选人一进去,这几位夫人可就议论开了。这个胖,那个瘦,这个傻,那个灵,欢声笑语,外面听得清清楚楚,这不是太不拿候选人当回事了吗?这是给国家选官还是给你杨家选女婿啊?侮辱候选人也就罢了,杨国忠连吏部侍郎也不当回事。两名侍郎也都是三品官了,从年龄来说比他还大,要从做官资历来讲就更不知强他多少倍,可是,杨国忠对他们呼来喝去,把他们指使得团团转。眼看着两个侍郎穿着庄重严肃的紫色官袍在自家的院子里跑来跑去,杨国忠得意扬扬地对虢国夫人说,看看我这两个紫衣小吏如何?两个人哈哈大笑,把两个侍郎差点没气死。这是轻狂。
轻狂之外,杨国忠还霸道。杨国忠不是不学无术吗?有其父必有其子。他的儿子跟他一样,也不认识几个字。本来以杨国忠当时的能量,给他安排个官不成问题,可是,杨国忠还偏偏想让他考个功名、拿个学历,算是正途出身。考什么呢?进士太难,就让他考明经科。可是,就算明经只考背书,他儿子也不会,差不多交了白卷。这可让当时主管考试的礼部侍郎达奚珣犯难了,让他过吧,实在太差;不让他过吧,哪敢啊!怎么办呢?达奚珣想来想去,决定还是让他过,但是,真实情况得和杨国忠交代一下,至少让他搭个交情。第二天,达奚珣就让他儿子在杨国忠上朝的路上等着。看见杨国忠过来,达奚公子就赶紧凑上前去。杨国忠一看是达美珣的儿子,心想肯定是来通报儿子高中的消息来了,就高高兴兴地停下马来。这时候,达奚公子悄悄对杨国忠说,我父亲说令郎的考试其实不合格,但是,也没敢让他落榜。杨国忠一听这话,勃然大怒,说,我儿子何愁不富贵,哪轮得着你们这帮鼠辈买好!说完扬长而去。达奚珣的儿子一看这阵势吓坏了,回去赶紧跟他爸爸说,杨国忠倚仗权势、目中无人,还是给他儿子个高分算了。没过两年,杨国忠的儿子就已经升任户部侍郎,这时候,达奚珣也从礼部侍郎调任吏部侍郎。结果,杨国忠的儿子还到处跟人说,我升官太慢,你看人家达奚珣升得多快呀!爷儿俩都这么霸道,别的官员能服气吗?
再看民怨。老百姓为什么也怨他呢?因为他确确实实损害老百姓利益了。其中,民愤最大的是抓壮丁打南诏。我们讲过,南诏是云南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属于剑南节度使管辖的范围,而杨国忠正是剑南节度使。天宝九年(七五○年),杨国忠昔日的恩人鲜于仲通贸然挑起和南诏的战争,结果一败涂地。从那以后,南诏就脱离剑南节度使的控制。这对杨国忠来讲真是太没面子了!当上宰相之后,杨国忠几次命令攻打南诏,都大败而回。天宝十三年(七五四年),杨国忠急了,调集兵力,再次进攻南诏。兵从哪里调呢?从中原地区调。这下,中原可骚动起来了,为什么?因为中原老百姓没人愿意当兵。唐初的时候,实行府兵制,中原很多老百姓都是府兵,颇有点尚武精神,可是自从开元十一年张说改革,府兵制变为募兵制,边疆普遍建立节度使防区以后,打仗就成了边疆节度使手下职业军人的事,中原老百姓一辈子生活在和平环境里,从生下来就没看过打仗,现在突然徵兵,谁愿意去呢?再说了,古代北方人对南方特别害怕,都知道南方有瘴气,非常厉害,能够致命,所以一听说征云南,马上谣言满天飞,都说是有去无回,这样一来,更没人愿意去了。都不愿意去怎么办呢?杨国忠可不管你愿意不愿意,拿来户籍,三丁抽一,抽到就得来报到!就和抓壮丁一样。有人被抽到了,可是实在不敢冒这个险,怎么办呢?干脆自残了。六十多年后,白居易写了一首著名的诗叫《新丰折臂翁》,里面就描述了一个自残的逃兵。这个逃兵为了不去云南,半夜偷偷用大石头把自己的右胳膊砸折。赫赫有名的开元天宝时代竟然发生这样的惨剧,这个盛世可就要打折扣了。当然,不可能每个人都自残,好多人还是硬着头皮去,去的结果怎么样呢?又是一败涂地。前前后后,连病死带战死,唐朝在云南损失了二十万兵力,这就是二十万家庭的主要劳动力啊!要知道,唐玄宗虽然尚武,也打了很多场战争,但是,基本都是在边疆地区,由职业军人进行的,而且胜多败少,对老百姓生活影响不大。可是这场战争,真真切切让老百姓感受到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中国传统社会重男轻女,可是,眼看着儿子养大了当炮灰,老百姓又觉得生女儿好了。为什么?杜甫《兵车行》说得很清楚:“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这可是天宝年间老百姓第二次觉得生女儿好。第一次是杨贵妃得宠,老百姓说“男不封侯女做妃,看女却为门上楣”。两次“不重生男重生女”,这可不是什么进步,恰恰意味着天宝年间社会出问题了。
按说,宰相当到这个分上,杨国忠该有压力了吧?完全没有。杨国忠过得特别快活。怎么个快活法?首先,杨国忠一举贪污了三千万匹绢帛,差不多把国库都搬家里去了。第二,他和堂妹虢国夫人私通也差不多公开化。本来唐玄宗不是给杨贵妃的三个姐姐和一个堂兄都赐了豪宅吗?杨国忠当宰相以后,也把自己的宅子和他们建到一块,“昼夜往来,无复期度”。在自己家里放肆一点也罢,两个人在大街上也公然打情骂俏。按照《新唐书·杨国忠传》的说法就是“居同第,出骈骑,相调笑,施施若禽兽然,不以为羞,道路为耻骇”。别看唐朝相对开放,但是,开放并不等于放荡,一位宰相,完全无视人伦,做出这么伤风败俗的事来,老百姓还真是看不惯,都管杨国忠叫“雄狐”。不过,杨国忠可不管这些议论,每次扈从皇帝去华清宫,杨国忠都和贵妃的三个姐姐、一个哥哥走在一起。前面高高飘扬着杨国忠的剑南节度使旌节,后面是五家合成一队,莺歌燕舞,一路招摇,香味飘出几里地远。这是去的时候,从华清宫回来的时候呢?唐玄宗也都要五家一块临幸。想当年,李林甫临死想让皇帝看一看他都做不到,现在,到杨国忠家,唐玄宗都流连忘返了!
杨国忠为什么这么放肆呢?他自己说得很清楚:“吾本寒家,一旦缘椒房至此,未知税驾之所,然念终不能致令名,不若且极乐耳。”换句话说,他不是不知道自己有问题,恰恰是因为知道自己的问题太大了,索性得过且过。当年,武则天晚年,二张兄弟得宠的时候,不是有人在弟弟张昌仪家大门上写“一两丝能得几时络”吗?张昌仪回答:“一日亦足。”这样看来,杨国忠跟这个舅舅真有异曲同工之妙,都信奉在我死后,哪管洪水滔天。
杨国忠治国的无能已经让很多人对大唐王朝失去了信心,但是让人不解的是,青年时代锐意进取的唐玄宗果真糊涂到这个地步吗?大唐的官员们为什么不揭发一下杨国忠呢?唐玄宗为什么会纵容杨国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