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李世民御驾亲征,讨平高丽 这真是一支可怕的军队!

隋唐之际,朝鲜半岛上共有三个国家:高丽、新罗、百济。

高丽为高句丽之简称,是中国古代东北少数民族扶余人于西汉末期建立的一个政权,其疆域东西跨度三千一百里,南北跨度两千里,大抵包括今辽宁东部、吉林南部和朝鲜半岛的北部与中部。

值得一提的是,古代高丽与后来的王氏高丽根本不是一回事,无论从历史渊源、疆域范围还是从民族构成来看,两者之间都毫无本质联系。古代高丽是中国古代东北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其领土有三分之二在辽东,即今天中国的辽宁省东部,朝鲜半岛的地盘实为扩张所得。而王氏高丽则是在古代高丽灭亡二百多年后创立的王朝,其创立者王建也根本没有高句丽族的血统。王建在《十诫书》中自称:“朕赖三韩山川阴佑,以成大业。”可见王建是三韩人,与古代的高丽人毫无关系。(所谓三韩人,是朝鲜半岛南部古代居民的总称,包括马韩、辰韩、弁韩三支;三韩人是后来朝鲜半岛居民的主要来源。)

然而可笑的是,现代韩国为了摆脱中华文化的影响,也为了掩盖其历史文化资源相对匮乏的事实,不惜歪曲并捏造历史,硬是把高句丽人认作自己的老祖宗,把古代高丽说成是韩国人在历史上建立的政权,甚至把中国东北说成是韩民族曾经活动过的历史舞台。

朝鲜半岛的另外两个国家——新罗和百济,分别位于半岛南部的东面和西面,国土面积比高丽小,实力稍弱。三个国家长期处于三足鼎立的状态,相互之间矛盾重重,经常爆发战争。

尽管它们自古以来同是中国的藩属国,自两汉以迄魏晋南北朝,一直都向中原王朝称臣纳贡、接受册封,可自从隋文帝时代起,高丽就开始屡屡挑战隋朝宗主国的地位,不但“驱逼靺鞨,固禁契丹”,出兵入寇辽西,而且南征新罗和百济,大有强力扩张之势。

蕞尔小国竟然也敢蔑视天朝权威,企图称霸一方?

这当然令人无法容忍!

于是隋朝便先后对高丽发动了四次规模浩大的远征。其中隋文帝曾发兵三十万讨伐,但却因瘟疫流行、粮草不继和自然灾害等原因被迫撤兵,结果未及与高丽交战便损失了十之八九的士兵。到了隋炀帝时代,好大喜功的杨广更是连续三次亲征高丽,仅第一次出动的军队就多达一百一十三万余人,后两次据称也都在百万人以上,然而结果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隋炀帝的三次远征全部铩羽而归!

最后一次尽管取得了表面上的胜利,可付出的代价却极为惨重。

而更让世人料想不到的是,三征高丽竟然成了隋帝国由盛而衰的致命拐点。短短几年后,一度繁荣强大的隋王朝就因国力耗尽、民变四起而轰然崩塌。

对于杨广来说,桀骜不驯的小国高丽就是他生命中的滑铁卢;而对于代隋而兴的唐王朝而言,该死的高丽照旧不让人省心。

武德年间,高丽与唐帝国之间有过一个短暂的蜜月期。双方曾经交换战俘,高丽还于武德七年(公元624年)遣使上表,奉唐正朔,在国内颁行唐朝历法。唐高祖李渊也分别对高丽、新罗和百济进行了册封。

然而好景不长,从武德末年开始,高丽便又故态复萌了。它不但频频阻挠新罗和百济从陆路对唐的朝贡,而且不时出兵侵扰新罗和百济。即位之初的唐太宗李世民不愿轻启战端,于是积极施展外交手段,遣使对三国进行调解。高丽表面上做出谢罪与和解的姿态,暗地里却一直秣马厉兵、积极备战,并于贞观五年(公元631年)在边境线上修筑了一条一千余里的长城,东北起于扶余城(今吉林四平市),西南直达渤海的入海口。

在贞观初期和中期,由于唐帝国对内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对外积极经略漠北和西域,所以暂时无暇顾及辽东,但是李世民却一直密切关注着高丽的一举一动。他曾经对朝臣说:“高丽本是汉朝四郡之地,只是后来国家不武,以致沦为异域。倘若我们发精兵数万进攻辽东,高丽必以倾国之兵相救,到时候再派一支海军从东莱直趋平壤,海陆夹击,要攻取高丽并非难事。只是如今中原地区仍然凋敝,我不忍心发动战争,让百姓受苦。”

由此可见,一旦时机成熟,李世民必定要征服高丽,完成隋朝两代帝王未竟的事功!

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十一月,机会终于出现了。

高丽国内爆发政变,其东部总督渊盖苏文杀了国王高建武,拥立高建武的侄子高藏继位,然后一手把持军政大权,成了高丽王国的实际统治者。

这个渊盖苏文是一个非同寻常的人物。

他不仅是个工于心计的权臣,而且还是个异常凶悍的武士。史书说他“状貌雄伟,意气豪逸,身佩五刀,左右莫敢仰视”(《资治通鉴》卷一九六)。

一个人居然随身佩带五把刀,实在是有够威猛。暂且不说他的功夫如何,光是这份气势就让人畏惧三分。

这位猛人平常还有个习惯,凡是他上下马的时候,左右的大臣和武将必须趴在地上当他的下马石。甭管你官阶多高,在渊大人面前你们通通是脚蹬和脚垫!

每逢出门的时候,渊大人就更是威风八面、派头十足。仪仗队的前导大老远就开始驱赶行人,如果是在大街上,路人还可以往两边躲,可要是碰上狭窄的山路,那行人就惨了,不管两边是悬崖峭壁还是万丈深渊,你都得闭着眼睛往下跳!

碰上这么一个猛人掌权,高丽的臣民们真是苦不堪言。

渊盖苏文的弑君篡权和擅作威福无疑给唐帝国出兵高丽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借口。

但是,就在李世民刚刚把目光锁定在高丽时,国内的一连串政治危机就相继爆发了。李世民一下子陷入了焦头烂额的困境之中。直到贞观十七年夏末,当所有内部问题彻底解决后,李世民才重新想起了高丽。

他对长孙无忌说:“如今渊盖苏文弑君篡权,令人难以容忍。以我们现在的军事力量,要击败他易如反掌,但是我不想劳民远征,所以考虑征调契丹和靺鞨的兵力进攻高丽,你认为如何?”

长孙无忌答道:“渊盖苏文自知罪无可赦,一直担心我们讨伐,现在必然严加防备,陛下可暂且隐忍。只要渊盖苏文自以为安全,必定更加骄横凶暴,到时我们再出兵讨伐也为时不晚。”

李世民听从了他的意见,随即下诏,册封高藏为辽东郡王、高丽王,表示对新政权的认可,同时也是想借此麻痹渊盖苏文。

李世民和长孙无忌之所以不在此刻用兵,真正的原因其实有两个:一,储君危机刚刚平息,朝廷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来稳定政局;二,唐朝刚刚对漠北的薛延陀悔婚,双边关系趋于紧张,所以必须作好与薛延陀开战的准备。在此情况下,高丽问题只能继续搁置,否则就有可能陷入内外交困和两线作战的不利局面。

然而,仅仅几个月后,朝鲜半岛上风云突变,迫使李世民再次把高丽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

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九月,新罗遣使向唐朝告急,说百济悍然出兵攻占了新罗的四十余座城池,并与高丽结盟,新罗危在旦夕,请求唐朝火速发兵救援。

李世民立刻派遣使者相里玄奖携带诏书前往高丽。他在诏书中对高丽发出了严厉警告:“新罗是中国的藩国,一直朝贡不断,你们与百济应该马上收兵,如果再侵犯新罗,明年必将发兵攻打你们。”

贞观十八年(公元644年)正月,相里玄奖抵达高丽都城平壤,对渊盖苏文转达了唐太宗的旨意,并重申唐帝国对此事件的严正立场。

渊盖苏文冷冷地瞥了一眼唐朝使者,不以为然地说:“当初隋朝进犯我国,新罗乘机在背后插了一刀,侵占我国五百里的土地,在没有夺回这些土地之前,战争恐怕不会结束。”

相里玄奖针锋相对地说:“那都是陈年老账了,何苦锱铢必较?如果一定要计较,那辽东之地当年也是中国的郡县,如今中国尚且不计较,高丽又何必一定要追回旧地呢?”

然而,渊盖苏文一个字也听不进去,仍旧坚持强硬态度。

二月,相里玄奖黯然回国,唐朝的外交斡旋宣告失败。

李世民勃然大怒:“渊盖苏文弑君篡权、逆天虐民,今又违我诏命、侵暴邻国,不可不讨伐!”

随后,太宗李世民作出了一个让满朝文武大为惊愕的决定——

他要御驾亲征,讨平高丽!

禇遂良第一个站出来劝谏,他说:“高丽罪大,诚当致讨,但命二三猛将率四五万众,仗陛下威名,取之易如反掌,实在没必要亲自出马。何况太子新立、年纪尚幼,天子更不宜御驾亲征。”

与此同时,群臣也纷纷劝谏。

但是,李世民决心已定,谁劝都没有用。

他即刻下令进行战争准备:一边命将作大匠阎立德在南方督造四百艘战船,用于装载军粮;一边又命营州(今辽宁朝阳市)都督张俭率本部兵马,征调契丹、靺鞨等部落兵力突入辽东,对高丽进行试探性进攻;同时又命太常卿韦挺等人负责将河北、河南诸州的粮草调往前线。

贞观十八年十一月,李世民任命张亮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率战船五百艘、海军四万三千人,从莱州(今山东莱州市)军港起航,横渡渤海直趋辽东半岛;任命李世勣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李道宗为副大总管,率领步兵、骑兵共计六万人,从陆路进击辽东。

李世民满怀必胜的信心,临行前专门下诏告谕天下,无比豪迈地宣告了唐帝国必将赢得这场战争的五大理由——以大击小;以顺讨逆;以治乘乱;以逸敌劳;以悦当怨!

他坚信,隋帝国倾尽国力、四度远征而未竟的事功必将在他的手中完成!(《资治通鉴》卷一九七:“上谓侍臣曰:‘辽东本中国之地,隋氏四出师而不能得;朕今东征,欲为中国报子弟之仇、高丽雪君父之耻耳!’”)

君临天下十八年来,这是李世民第一次穿上戎装,走向战场。

奔驰在壮阔而苍凉的冬日原野上,青年时代那一腔跃马横刀、叱咤疆场的豪情再度激荡在他的胸中。

此刻的唐太宗李世民跟当年的隋炀帝杨广一样,丝毫不把蕞尔小国高丽放在眼里。

这是与杨广如出一辙的自信。

没有人知道这份自信会换来怎样的结果。

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春,李世民命房玄龄留守长安,命萧瑀留守洛阳,命太子李治监国,坐镇定州(今河北定州市),同时命高士廉、刘洎、马周等人驻定州辅佐太子。

安排好这一切后,李世民随即亲率六军北上,浩浩荡荡地开赴辽东战场。随行的大臣有长孙无忌、岑文本、杨师道等人。

三月,李世勣的前锋大军从边境重镇柳城(营州治所,今辽宁朝阳市)出击,拉开了辽东之战的序幕。

为了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李世勣采用了疑兵之计,派出部分兵力直趋辽河东岸的怀远镇(今辽宁辽中县),并且虚张声势,给高丽守军造成唐军主力要从这里突破的假象。就在高丽军队纷纷向此集结,在这一线严阵以待的时候,李世勣主力却悄悄掉头北上,于四月初突然从通定镇(今辽宁新民市东)渡过辽河,兵锋直指玄菟(今辽宁沈阳市)。

高丽的防御重点在正西,此刻唐军主力突然从正北方向杀出,真是大大出乎他们的意料。

高丽举国震骇,辽东境内的所有城池全部闭门自守。

四月十五日,李世勣与李道宗开始对盖牟城(今辽宁抚顺市)发起进攻,只用了十天时间就将其攻克,俘虏士兵两万余人,缴获粮食十余万石。

帝国远征军首战告捷!

盖牟城是高丽在辽东的军事重镇之一,此战的胜利令唐军士气空前高涨。

在南线,担任助攻任务的营州都督张俭也率领契丹、靺鞨等少数民族军队渡过辽河,攻击建安城(今辽宁盖州市),歼灭高丽军队数千人。

与此同时,张亮的舰队也已渡过渤海,在辽东半岛南端成功登陆。右骁卫将军程名振立刻率部进抵卑沙城(今辽宁大连市)。

卑沙城是一座易守难攻的坚固城堡,四面都是悬崖峭壁,唯有西门可以攀登。程名振仔细观察地形之后,决定利用夜色的掩护,从西门对卑沙城发起强攻。

是日深夜,唐军将领王大度率领敢死队从西门攀登。等到高丽守军觉察时,敢死队已经攀上了城门,双方随即展开短兵相接的肉搏。一番血战之后,王大度终于占领西门,程名振立刻率大军杀进城中,与高丽守军进行了激烈的巷战。至五月二日,唐军全部肃清了守城之敌,并俘虏八千余人。

第一阶段的战役,唐军连战连捷、势如破竹,而高丽在辽东的军事据点则接连失守。接下来,双方争夺的焦点就是辽东城(今辽宁辽阳市)。高丽军队在这里修筑了坚固的防御工事,并且屯驻了重兵。

就在程名振攻克卑沙城的当天,李世勣率部火速南下,将辽东城团团围困。

同日,李世民车驾抵达辽泽(今辽宁辽阳市西)。这是一片方圆两百余里的沼泽地,人马无法通行。李世民立刻命阎立德用干土铺出了一条道路,于是大军顺利通过,于五月三日推进到了辽河西岸。

唐军来势汹汹,大有一口吞掉辽东城的架势。

渊盖苏文不无惊恐地意识到,辽东城一旦失守,整个辽东的门户就彻底洞开了!

所以,他无论如何都要保住这座重镇。

五月八日,高丽一支四万人的步骑混合兵团越过鸭绿江,紧急驰援辽东城。唐军统帅部马上作出反应,命李道宗率领四千骑兵阻击这支高丽援军。

四千对四万,兵力对比如此悬殊,这仗该怎么打?

尽管唐军的战斗力是首屈一指的,可高丽人也不是软蛋,当年杨广的百万大军在辽东折戟沉沙就是明证。所以部将们纷纷向李道宗建议,应该采取守势,以深沟高垒来抵挡高丽援军,等皇帝大军一到,再与敌人决战。

李道宗瞪了他们一眼:“我们是前锋,本来就是清道夫的角色,为皇上扫清障碍是我们的职责,怎么能当缩头乌龟,把敌人留给皇上?”

话音刚落,果毅都尉马文举就挺身而出,慨然道:“不遇劲敌,何以显壮士!”

大家面面相觑,无话可说。李道宗随即率部出发。战斗打响后,马文举身先士卒,奋勇砍杀,所过之处,敌人纷纷仆倒。

有这样的勇士打头阵,总算稳住了唐军将士的军心。

但是,有勇士必定有懦夫。

此刻,李道宗手下一个叫张君乂的部将就是贪生怕死的懦夫。他从一开始就认定此战必败无疑,于是趁着混战之际,偷偷率部下脱离了战场。

唐军在人数上本来就居于劣势,张君乂这一跑,形势更加险恶。唐军逐渐不支,开始往后溃退。李道宗临危不惧,一边撤退一边重新集结溃散的士兵。稍后,李道宗登上一座山丘观察敌情,发现高丽军队虽然人数众多,但是阵形混乱,于是当机立断,亲自率领数十名精锐骑兵杀入敌阵,左冲右突,往来驰骋,暂时遏住了高丽军的攻势。

但是高丽军队仗着人多势众,很快又围了上来。

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李世勣率领援军赶到,马上对敌人发起反攻。高丽军队抵挡不住,迅速溃败,被唐军斩杀一千余人,余众被迫后撤。

五月十日,李世民亲率六军渡过辽河,随后下令拆除河上的桥梁,以示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决心,此举大大坚定了将士们的战斗意志。

李世民大军于马首山(今辽宁辽阳市西)扎营。在听取了前方的战报后,李世民下令犒赏李道宗,并将果毅都尉马文举提拔为中郎将,同时将临阵脱逃的张君乂斩首示众。随后,李世民亲自带着数百名骑兵抵达辽东城下。

此刻围城战役正在激烈进行,士兵们正扛着一个个装满沙土的大麻袋在填充城墙四周的壕沟。李世民见状,立刻翻身下马,命士兵把袋子放到马背上,然后一手拉着缰绳,一手扶着麻袋,亲自把沙土运到了壕沟边。

皇帝居然亲自加入了填充壕沟的行列!这个令人难以置信又令人无比振奋的消息迅速在士兵中传播开来。

将士们无不受到极大的感动和鼓舞。一袋又一袋的沙土被迅速扔进了壕沟中。很快,辽东城下的一大段壕沟被填成了平地。李世勣立刻指挥军队,将抛石机、撞车等大型攻城器械运过壕沟,对辽东城发起了更为猛烈的进攻。

但是,高丽守军的英勇和顽强也大大出乎李世民的意料。

唐军昼夜不停地猛攻了十二天,将这座城池围得里三层外三层,箭矢巨石如雨而下,战鼓声、喊杀声惊天动地,可辽东城却依旧固若金汤。

在唐军的攻城武器中,大型抛石车是高丽人最害怕的东西。这种武器可以抛出重达三百斤的巨石,射程为一里。为了抵御抛石车,高丽守军在城墙上修筑了一排排战楼,而且还在城墙外缘建有塔楼,作为第一道防线。

李世勣发现分散的抛石车难以充分发挥威力,于是下令将所有的抛石车密集排列,然后在同一时间发射巨石。

这一招果然奏效。随着无数的巨石像雨点一样密密麻麻地从天而降,辽东城上的战楼被纷纷砸塌。李世勣抓住战机,迅速出动撞车,将城墙边缘的塔楼又一一撞倒,高丽守军只好退入城中,放弃了第一道防线。

为了加强攻城力量,李世民又亲率一万多名铁甲骑兵加入了攻城行列之中。

五月十七日,也就是唐军围攻辽东城的第十五天,老天爷终于站在了唐军这边。

这一天忽然刮起了猛烈的南风。李世民敏锐地抓住战机,派出敢死队登上冲竿(一种比较坚固的攻城梯)的顶端,纵火焚烧辽东城的西南城楼。在强风之下,火势迅速向城内蔓延。高丽守军大为惊恐,赶紧手忙脚乱地扑火,城中顿时乱成一团。

就在这一刻,李世民迅速下达了总攻的命令。唐军将士纷纷攀上云梯,冲上城墙。尽管高丽守军拼死抵抗,可还是挡不住唐军的强大攻势。

激战一天后,辽东城终于被唐军攻克。高丽守军一万多人战死,另有一万多名士兵和四万多平民被俘。李世民随即将辽东城置为辽州。

辽东城的陷落,对辽东境内其他高丽守军的士气绝对是一大打击!

五月二十八日,唐军稍事休整之后,又乘胜进攻辽东城东北面的白岩城(今辽宁灯塔市西)。白岩城守将孙代音自忖不是唐军的对手,便派人向唐太宗请降。然而,白岩城的大多数将领却坚决反对投降。面对众人的抵制,孙代音被迫改变了主意。当李世民率领唐军兵临城下、准备受降时,看到的却是严阵以待的高丽军队。

李世民大怒,立刻下了一道命令:“攻下白岩城后,将城中男女以及所有财物全部赏赐给攻城将士。”

二十九日,右卫大将军阿史那思摩率先进攻白岩城,不料身中流矢。李世民闻讯,立刻到军营中看望,并且亲自为他吸吮淤血。

此举再度令将士们感动不已。

无论是运沙土还是吸淤血,作为一个九五之尊的皇帝,李世民这些表现确实深深赢得了所有将士的心。有人肯定会说这是在作秀,可是,能把秀作到这份儿上,不也足以体现出李世民的过人之处吗?

白岩城被围后,位于辽东腹地、鸭绿江以西的乌骨城(今辽宁凤城市)即刻派出一万余人北上支援白岩城。

李世勣随即命右骁卫将军契苾何力率八百名精锐骑兵进行阻击。

八百对一万多。

又是一场敌众我寡、凶多吉少的恶战!

尽管契苾何力骁勇无匹,尽管唐军将士个个都有以一当十之勇,可高丽军队也不是吃素的。就在此次增援白岩城的部队中,一个叫高突勃的高丽将领就同样勇猛。当契苾何力不顾一切冲进高丽军队的战阵中时,高突勃就挺枪拦住了他。双方拼杀许久,高突勃瞅准机会,狠狠一枪刺入了契苾何力的腰部。

契苾何力当即重重摔下马背。就在这生死关头,薛万备(薛万钧、薛万彻的弟弟)单枪匹马杀到高突勃面前,硬是在千军万马中救了契苾何力一命。

从来没有被人刺落马下的契苾何力顿时怒发冲冠。他仰面向天,发出一声令人震悚的长啸,然后用力撕下一角战袍,裹住鲜血直流的伤口,翻身上马再战。左右将士受其激励,无不奋勇厮杀,终于将高丽援军击溃。

最后,这支几百人的骑兵不仅把一万多人的高丽军队追出了数十里地,而且生擒了高突勃,一路还砍下了一千余颗首级。

直到暮色笼罩大地,这群杀红了眼的大唐勇士才心有不甘地勒住了缰绳。

如血的残阳下,一股冲天的斗志和怒火依然在他们的眼中灼烧。

这真是一支可怕的军队!

李世勣率领大军从白岩城的西南面连续三天发动猛烈攻击,李世民则坐镇西北亲自指挥。眼看唐军的攻势如此强大,而乌骨城来的援军又已被唐军击退,孙代音彻底丧失了抵抗的意志。

六月一日,孙代音再次密遣心腹,出城向唐太宗请降,并且表示了他的难处——部将们不肯投降。李世民命人拿出唐军旗帜,告诉密使:如果孙代音真心要投降,就把唐军的旗帜插在城头之上。

孙代音依计而行。城中守军一看,以为唐军已经攻上了城墙,顿时斗志全无,只好乖乖缴械投降。

就在李世民准备进城受降时,脸色阴沉的李世勣突然带着几十名官兵拦在了他的马前。

李世民一下就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当初孙代音反悔,李世民一气之下作出洗劫白岩城的承诺,可现在白岩城一旦投降,官兵们期望中的战利品便会全盘落空。所以,此刻李世勣是代表将士们讨赏来了。

换句话说,他们是来“胁迫”天子兑现承诺的。

果不其然,李世勣一开口就说:“皇上,将士们之所以冒着矢石、不顾生死地战斗,就是希望破城后分得自己的一份战利品;眼下城破在即,却要接受他们的投降,实在是让将士们为之心寒!”

阵前讨赏这种事情,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万一处理不当,就有可能激发兵变。

不过这种事情对李世民来讲只能算是小菜一碟。

李世勣话音刚落,李世民立刻翻身下马,首先向将士们表示道歉,然后说:“将军所言甚是!然而,纵兵杀人,掠虏人家妻儿,朕实在于心不忍。请你们放心,凡是将军麾下的有功之人,朕一定用府库中的钱物来赏赐,以此向将军赎回这座城。”

天子都把话说到这份儿上了,李世勣等人当然就无话可说了。

唐军受降后,白岩城的一万多居民都得到了妥善安置,李世民甚至下令对八十岁以上的老人赏赐布帛。而对于其他各城派驻白岩城协防的高丽士兵,李世民则发给他们干粮,要去要留,任他们自便。

随后,李世民将白岩城置为岩州,任命孙代音为岩州刺史。

六月三日,李世民又将最早攻下的盖牟城置为盖州。

早在唐军攻破盖牟城之前,渊盖苏文曾经从加尸城(今朝鲜平壤西南)派出一支七百人的特遣兵团进驻该城。城破之时,这些人都愿意加入唐军,为唐帝国效力。可是李世民却没有同意,他说:“你们的家都在加尸,如果为我而战,渊盖苏文肯定会杀死你们的家人。得一人之力而灭一家,我不忍心这么做。”随即发给路费和干粮,将他们全部放归。

从这些战后处理来看,李世民不愧是一代明君。

因为上述表现确实充满了人道主义色彩。

当然了,这些做法也可以说是出于一种政治宣传的需要,比如——彰显大唐军队王者之师的风范,以吊民伐罪的姿态收揽人心,从而瓦解其他城市高丽军民的抵抗斗志,等等。然而,无论李世民的动机中掺杂了多少政治意图,只要这些做法能够避免生灵涂炭,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挽救无辜平民的生命,那么不管到什么时候,这些行为都值得我们敬佩和感动。

不过,尽管李世民放过了绝大多数平民和战俘,但是有一个人他却不想放过。

这个人就是高突勃。

李世民把高突勃五花大绑地送到契苾何力面前,要让他亲手结果高突勃,以报那一枪之仇。不料契苾何力却对李世民说:“他为了自己的主公,在战场上冒着刀枪箭矢与臣搏杀,虽然刺伤了臣,但却是忠勇之士。臣与他本来就素不相识,更谈不上什么怨仇,只不过各为其主罢了,请皇上赦免他吧。”

契苾何力可以称得上一个真正的英雄。因为他身上不仅有一种舍生忘死的勇猛,更有一种超越常人的宽宏气度和磊落胸襟。

这就叫大将风度,也叫做武士精神!

只有具备这种风度和精神的人,才配得上英雄两个字。

在李世民的亲自指挥下,大唐远征军以所向披靡之势横扫辽东。

唐军铁骑纵横驰骋在白山黑水之间。

坚实而广袤的辽东大地发出了阵阵战栗。

踌躇满志的李世民将目光转向辽东的最后一座军事重镇——安市城(今辽宁海城市)。只要拿下它,大唐远征军就可扫平辽东半岛,继而跨过鸭绿江,一举夺取平壤!

在李世民看来,这场战争已经赢了大半。

征服高丽只是时间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