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王伯当忠义救老师 徐茂公吐血哭旧主

包括史万宝在内,很多人都对盛彦师的做法感到奇怪。但是,事实会证明一切。当盛彦师领着几千人马埋伏在熊耳山沟壑之中,在大冷天下等到李密前来的时候,所有人都服了。

某人问:“李密不是向东陆路而去吗?怎么又想从这条路过黄河呢?”

盛彦师一笑,问道:“他往东去做什么?”

那人想了半天,分析来分析去,他发现,按照李密现在的遭遇,是绝对没有任何理由往东跑的。李密想要跟李渊干仗,最紧要的任务就是先把人数凑够。山东虽然是他的老巢,但想要一下把旧部召集起来,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所以,他会去找其他路子。

盛彦师对李密的关系网非常熟悉,从桃林北渡黄河,有名为伊州的一个州,做主此州的,正是他的旧部张善相。盛彦师所守此地,也正是从桃林到伊州的必经之地。在这个阳光晴好的冬季,安静等了半天的唐兵似乎能看到李密被乱箭射死的情景。李密的计划被盛彦师彻底看穿,他嚷嚷了半天要去东游,到底还是往北走了。

率领部队安全渡过他自认为特别危险的熊州之后,李密放心了。他原本以为,如果熊州有兵马,也一定会对自己的到来猝不及防,到时候收拾掉这整个州也不是没有可能的事情。但现在不用了,还是赶紧去找张善相最为妥实。

军队走过熊州之后,开始以极其闲散的步调走路。就连李密和王伯当也开始边走边聊,就这样,他们走进了盛彦师精心设置好的圈套。

山路之中,当李密领着大部队行进的时候,看见两边儿突然林立起来无数弓箭手,他第一时间想到的两个字就是完蛋。谁能清楚,一个一心想到山东的人会往伊州方向去呢?没有时间想那么多了,当大家拔出刀来挡箭的时候,李密身后已经乱成了一锅粥。万箭齐发之下,李密军死的死,伤的伤,片刻之内,能力尽失。

李密幸运地躲过了飞箭,但是,这种幸运的结果,是更加的不幸运。

因为唐兵放下弓箭之后,突然从山林中冲出大股士兵,举着锋利的大刀杀向李密。顷刻之间,李密军被唐兵截成两段。原本混乱不堪、毫无斗志的明军(明公军队)被唐军分割,首尾不能照应,又与李密失去了联络,一时间,大军溃散逃亡。可惜,他们早就逃不出去了。

立功心切的唐兵蜂拥而至,大股大股的士兵直冲李密而来。一番恶斗之后,李密身边没有了保护。留在他身边的,只有王伯当一人而已。不要指望这时候再半路上杀出个程咬金,也不必指望骁勇异常的徐世绩冲出来英勇救主。他们现在都已经被王世充纳在了囊中,李密军中,只有王伯当。

几十柄大刀(断柄重刀)和几十管长枪一起杀向了李密,这个强度就好比重型搅拌机一样,顷刻间就会将李密捅成肉泥。士兵跟李密没有深仇大恨,他们反而很爱李密的脑袋、胳膊、大腿……这对李密来说是肢体,对他们来说,是未来。好吧,拼了老命也要拿下!

但此时,王伯当的动作让这些人的第一计划落空。王伯当见李密危险,一下将李密摁倒在地,扑在李密身上替他挡住了所有刀枪。他不同意李密谋反,更不同意李密这么快就跟李渊对着干,但是,李密到底还是他的老师、朋友。他不能也无法看着李密在他的眼前遭受痛苦,对于恩人,唯有以死相报。

唐兵不会对王伯当心软,还活在他身下的李密还是被杀了,脑袋被人提着交到了盛彦师的手里。所有的人都知道,杀贼首什么地方都可以砍,就是不能砍脑门儿。所以,我猜想李密的死相肯定是头以下稀巴烂,而脑袋却保存得完好。

盛彦师先把李密的头颅送到了长安,李渊看罢,封赏之后,又派人把它送到了身在黎阳的徐世绩面前。一个人的作用在于,他活着,有很多人羡慕;他死了,他的价值依然存在。身经乱世的李密辛辛苦苦一辈子,到最后却因为羡慕嫉妒恨而死,实在值得惋惜。

徐茂公

在野史记闻和说书人的口中,徐茂公是一个类似于牛鼻子老道的人物,很多人也跟着对他本人不屑一顾,认为他是一个冥顽不灵的死老头子。实际上,徐世绩根本不是人们臆想中那样,他是隋唐时期最聪明的武将之一,也是一辈子都活得很好的能臣之一。

居功至伟,忠肝义胆,办事聪明,懂得人心,大唐开国名将之中,能够得此殊荣者,唯有徐世绩一人而已。所以,徐世绩深得皇帝们(包括李渊、李世民、李治、武则天在内)的喜爱,也为后世史家所感叹。研究一下徐世绩就知道,谦逊、时务、才华,是他混迹隋唐风云的三件法宝。

徐世绩家庭出身很一般,少年时候就是个种地的。后来忍受不了隋朝暴政,投奔瓦岗寨。刚开始,他是跟着翟让办事儿。后来李密杀死翟让,他就改投到了李密帐下。像徐世绩这样忠诚的人都不能为翟让效死,说明翟让的群众工作做得确实很差。在跟随李密的过程中,徐世绩战功赫赫,深为李密器重。李密被王世充打败之后,徐世绩也跟着李密一起投奔了李渊。

李渊安排李密留在长安,让徐世绩镇守黎阳。

徐世绩有个记录,他是史上名字最折腾的人。需要注意的是,有很多人也有很多名字,但那都是自称,或者说是自己给自己改的。徐世绩不是,他先是变成了李世绩,后来又变成了李绩。他的字,茂公,也叫懋功,怎么写都对。

徐世绩改名完全是别人给改的,首先,他因为军功被李渊赐姓李。所以,徐世绩改叫李世绩。用李世绩这个名字几十年后,李世民去世,李治讳老爸名号,天下乃不能言世民二字。所以,李世绩干脆将中间一字去掉,改叫李绩。改国姓是一项殊荣,就好比国姓爷一样,这对他的功劳是一种肯定。

徐世绩小档案

姓名:徐世绩、徐茂公、徐懋功、李茂公、李懋功、李世绩、李绩

民族:汉

籍贯:山东曹州离狐(今山东省菏泽市东明县)

出生:594年

死亡:669年

职业:农民、政治家、军事家

学历:无

英语:不会

爱好:打仗

特长:打仗

功绩:打仗

履历:少年时仗义疏财;十七岁参加瓦岗寨,追随翟让;二十三岁险遭杀害,追随李密;二十四岁加入大唐,东征西讨,灭窦建德,平王世充,伐刘黑闼;七十三岁,挂帅亲征高丽,七十四岁高丽灭亡;七十五岁去世。

最高封号:英国公

最高荣誉:皇上剪掉自己的胡须给他拌药

个性:隐忍、低调、勇武、可亲、智谋

后人评价:于李密,忠也;于单雄信,义也;于兵士,恤也;于唐朝,始终如一,灭高丽,功至高也。

不管怎么看,徐世绩都是一个值得大书特书的人。我找到了李世民对他的评价,藉以说明当时人对徐世绩的看法。但是我首先要声明的是,这不是我胡编乱造出来的,的的确确是出自李世民之口。您要是觉得不对可以去昭陵作法招魂,把李世民同志叫出来和他当面理论。

不管怎么说,李世民说的这句话可以说明一些基本的事实:

“懋功用师筹算,临敌应变,动合事机。古之韩(信)、白(起)、卫(青)、霍(去病)岂能及也?”

徐世绩如此伟大,后世之人却对他并不称颂,他大概和曹操同志一样,是被评书所误。我并不讨厌评书,但孟老先生曾经说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对于历史,我们需要还原一个真相,而并非靠着吹牛去冥想。事情往往不会留下影像,但我始终认为,历史比小说还要精彩。

现在,徐世绩面对着李密的头颅号啕痛哭,他死都不会想到,李密明明在长安好好待着,脑袋怎么会被带到黎阳!于是,问李密所犯何罪。

“李密反唐,故而诛之。”

徐世绩没再追问,没有意义,问得出会伤心,问不出,照样伤心。可是,对于李密这样心高气傲而又反复无常的小人,徐世绩还有必要为他哭泣么?没有必要,但有感情。因为李密并没有长安朝廷之中那些人所想象的那么倨傲,他在瓦岗寨的名声非常好。

李密体恤将士,对小卒都有着无微不至的关心,是典型的劳模,也很有仁者风范。这一点,从他死后,士卒们的表现中可以看得出来。徐世绩请求将李密安葬在黎阳山南,得到李渊首肯后,他为李密举办了隆重的葬礼。

那天,全体军士集体穿着白色衣服,而徐世绩穿着丧服走在最前。下葬的时候,令人咋舌的一幕出现了。

很多人以为这帮黎阳士兵也就假模假样地哭哭,脱掉丧服之后,该吃肉吃肉,该玩笑玩笑。可令人震惊的是,李密旧部所有士兵都哭得昏天黑地,更有甚者以头抢地,鲜血直流。这还算轻的,因为太过伤心,很多人都呕出了血(哭者多呕血)。李密和将士们的关系可见一斑。

给李密发完丧之后,徐世绩继续担当他黎阳镇守的角色。在场的所有人都知道,李密曾经怀疑徐世绩对自己不忠,将他从军队里支走。在愚忠和智慧之间,徐世绩选择了智慧;在冷血和忠义之间,徐世绩选择了忠义。可是,这一点,另一个人是怎么想也想不明白。在河东,负隅顽抗的尧君素还坚定地等待着皇泰主的救援。

从屈突通投降的九月,到现在,时间已经整整过去一百天了。尧君素过得一点都不好,河东城与外界消息断绝,城内缺粮,凭着自己顽强的意志力和坚定不移的信念,尧君素很好地控制住了自己的属下,可是,谁都不知道,这群被逼疯了的人会不会做出什么过分的事。

可不管怎样,身在早已灭亡了的隋朝(尧君素不知道这事儿),死扛三个多月竟然一起哗变都没有发生。这让谁听了,都会竖起大拇指对尧君素称赞一番。

武德元年十二月,李渊派遣吕绍宗、韦义节、独孤怀恩等大将围攻河东,由独孤怀恩当总设计师。现在的李渊,跟之前每天不能睡个好觉,每天都要担心军情的李渊完全不同,他现在的任务,除了处理政务,剩下的,无非就是吃饭、睡觉、打豆豆。现在,他终于可以一边喝茶,一边坐看三位大将暴打河东,等待得胜归来的好消息了。

李渊没有如愿,因为在独孤怀恩的领导下,这三位同志打了很久,连尧君素的一根毛都没碰到,更别提几天之内拿下河东了。我认为,尧君素之所以能如此顽强,原因之一就在于他连杨广死了都不知道。更加幽默的是,对于天下大势,尧君素竟然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

大隋主力尚在,天下犹未可知。

可见,在尧君素心目中,杨广身旁的十二卫大将军会领着千军万马杀回长安,将李渊杀得片甲不留。为了表达自己激情澎湃的信念,还有早已谙熟于心的全国剿贼计划,尧君素想出了一个非常行之有效的办法。

人人状态

河东小妹:我就像一把伞,等待雨,是我一生的宿命。

尧君素:各部门注意,坚持不懈是我军的优良传统。

河东小哥:我现在很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