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回 杨玉环终成贵妃 李太白诗冠长安
杨玉环那日随李隆基登上望春楼,其身上衣着及装扮堪为绝妙。她在李隆基检阅过程中自始至终未发一言,然诸种装扮却由此流出宫外,数日后京中贵妇人纷纷模仿,成为一时风尚。
是时妇人爱着红裙,杨玉环因此前为女道士“戴黄冠”,穿黄色道袍,觉得自己身着黄衣更显肤白,是日就身着黄裙,肩上披以质轻如纱的紫色薄绢,如此黄、紫相配。此前无人以此色着衣,杨玉环容貌既美,身姿绰约,其身着此衣出外,所见之人眼光顿时一亮。
衣着如此,其发髻也很特别。她刻意将长发梳松,发端插上发环,使发面呈扇形,正中大,两边小,上面饰以金凤、珠翠等首饰,后佩孔雀翎,两鬓簪以步摇。此发髻由杨玉环首创,后人称之为“玉环髻”。
所谓步摇,即是为女子鬓发修饰之用,上有垂珠,步则摇动。杨玉环所佩步摇,系用丽水镇库紫磨金琢成。此紫金与其肩上紫绢相映,两者相对,再与那步摇上的垂珠相配,垂珠摇曳之时,更显风韵。
杨玉环眉目如画,这日的眉式又有新花样,其线条细长,宛如柳叶,称之为柳叶眉。
此后数日,京中贵妇人纷纷仿效此妆,成为一时风尚。黄裙紫披肩、高髻金步摇、柳叶眉由此誉满京城。
其实外人不知,杨玉环的柳叶眉却是由李隆基亲手画出。
杨玉环这日起床洗漱毕,向李隆基娇声说道:“三郎,妾也数次自画眉,奈何就少了一些韵味呢?”
李隆基微笑道:“你之所以难画其妙,缘于不得柳叶眉之要领。你记住,须以青黛细点,描成眉细之状,如此方显其妙。”
“好呀,妾身边自有画眉高手,就不用详记这些要领了。”
“呵呵,看来诸事不可轻易沾手。譬如这画眉一节,我难道今生要为你画眉不止吗?”
杨玉环娇嗔道:“陛下若为妾画烦了,自可转为新人画眉嘛,妾不敢拦阻。”
李隆基拿起画笔,走至杨玉环面前,叹道:“是呀,我也有此意。奈何这双美目实在撩拨人,唉,恐怕今后会画眉不止,竟然丢不开手了。”
杨玉环闻言心中感动,美目流露出的柔情蜜意更令李隆基心醉。
时辰已然进入七月,热浪逐日升高,李隆基又兴起入华清宫避暑之意。杨玉环在赴往华清宫的途中,眼望车外的山川绿树,心中忽然忆起一事,侧头笑对李隆基言道:“三郎,妾如今忽然忆起蜀中风光了。”
李隆基笑道:“你十岁即离开蜀地,如今还能有清晰的记忆吗?”
“怎能没有?儿时的记忆最为深刻难忘,妾有时梦中又回到旧地重游,故居边的一草一木,皆记忆深刻。”
“好哇,你若有此意,我们就往蜀中走一趟,正好瞧瞧你的故居。”
杨玉环摇摇头道:“蜀道艰难,陛下若巡幸一方,势必车驾庞大,如此费力不少,且会扰民,雅非陛下之愿,妾不敢胡作非为。”
“如何成了胡作非为了?我巡视天下,实为本分,你何必有如此多的忧心?”
杨玉环叹道:“妾自从随了陛下,已是心满意足。妾也读过文德皇后所著《女则》,深知后宫之人须恪守本分,不得撺掇君王劳忧百姓。”她说到此处忽然变换语态,眼神灿然如花道,“然有一件小事,不知陛下能遂妾意否?”
“哈哈,小事?大事也可嘛。”
“妾幼年在蜀中,每至此时最喜啖食荔枝。其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甜如醴酪。妾自从离蜀之后,再未食过荔枝,每至此时辄想起荔枝美味,竟然舌中生津。”
李隆基见杨玉环提出此求,哂道:“嘿,我还以为有多难呢。如此小事,我嘱人送来即可。你说荔枝何等美味,我也曾食过,只觉入口干涩,有何美味可言?”
杨玉环叹道:“陛下其实不知啊。荔枝古称离枝,须离枝即食,方有鲜美之味。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
李隆基闻言犯了难,说道:“蜀中到此,何止千里?荔枝如此娇嫩,若输入京师,定失原有美味。”
杨玉环眼珠转动,似嗔似笑道:“陛下忘记刚才的大话了吗?如此小事尚且难以办成,遑论大事?”
李隆基最喜杨玉环如此娇嗔模样,就顺势将其揽在怀中,手指轻弹其脸,笑道:“嗯,你以为我果真办不成吗?我一生遭逢多少大事,尚且不惧,此等小事,定然手到擒来。”
杨玉环嘟起红唇,说道:“陛下手到擒妾,自是百发百中。若输来荔枝色退失味,妾万万不答应。”
车儿辘辘声中渐至骊山地面,其清凉扑面而来,令车中的柔情蜜意多了一层舒适。
李隆基入华清宫之后,即与高力士商议荔枝的事儿。高力士闻听杨玉环欲食荔枝,眉头顿时皱起,叹道:“臣生在岭南之地,也知荔枝鲜美,然其离枝即失味,又如何能输来京中呢?”
李隆基道:“岭南离京既远,那里荔枝又非玉环所食滋味,就想法从蜀中涪郡输入吧。”
高力士摇摇头,说道:“陛下,就是蜀中荔枝,也输来甚难啊。”
李隆基有些焦躁:“若为寻常事儿,我还用寻你出主意吗?”
高力士似自言自语地说道:“涪郡至长安,约有二千里路程。若用寻常驿马传递,每日不过五百里,如此输入长安,也须五日之后。”
李隆基道:“让他们选备良马,且日夜速递,两日内可到达长安。”
高力士摇摇头道:“该果离枝失味,别说两日到达,就是一日也不成啊。”他又沉思片刻,心中想到一个主意,禀道,“陛下,臣想到了一个主意。不过此法太过劳烦,臣恐陛下不喜。”
“既有主意,但说不妨。”
“臣知鲜果若以冰镇之,即可常保鲜味。涪郡那里现在炎热,断无冰雪可寻,然蜀西高山之上,却有常年积冰。若将积冰运至涪郡,将荔枝自树上卸下来,即以积冰裹之,然后驿马日夜相替速递,所送荔枝应该能保鲜味。此法虽可行,只是劳力太多,恐怕陛下不喜。”
李隆基未有不喜之意,凝思道:“此法果然可行吗?譬如山上积冰到了地面,肯定很快融化,又如何能到涪郡呢?”
“臣想过此节。可令上山凿冰之人携带厚厚棉胎,再凿以大块积冰,以棉胎裹之。如此到了地面,厚厚棉胎可将外面热气阻住,就是驰传之时有些许融化,毕竟不能全部化完。”
李隆基闻言大喜,上前轻拍高力士之膀,赞道:“好一个高力士,如此犯难的事儿竟有法儿化解,实为睿智之人。我听说荔枝成熟之期不过一月,你这就去办吧。嗯,除了冰雪保鲜之法,我也有一法可同时尝试。”
高力士想不到李隆基还有新法儿,急忙问询究竟。
李隆基道:“荔枝离枝失味,可使它不离枝嘛。若将荔枝树连根拔起,且根上固有原土,如此整树输来长安,肯定能得其味。”
高力士鼓掌赞道:“对呀,臣为何就想不起来呢?此法简略得当,比臣的笨法儿要强许多。”
君臣二人为了将荔枝保鲜,可谓殚精竭虑。二旬之后,李隆基与杨玉环果然食到鲜嫩可口的荔枝。后人有诗写道:
长安迥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其传递荔枝到底用了贮冰之法或是连棵搬运之法,抑或他人另想新法,惜未可知。不过李隆基所提整棵搬运之法,恐怕难以实现,因为单骑单人难以将整棵树轻松携带,何况还要疾驰如飞呢?
李隆基与杨玉环情爱日甚,终不能长期让杨玉环如此无名无分。杨玉环此时身份依然为号为太真的女道人,外人称呼时也有呼之为“太真妃”的,实为不伦不类。那日李隆基想起此节,笑对杨玉环说道:“太真妃?呵呵,莫非大唐天子后宫无人吗?他们如此说话,心中会不会暗笑朕呢?”
“他们如何敢暗自取笑?”
“哼,知人知面不知心。他们许是心想,皇帝后宫无人,只好寻一个女道士来滥竽充数了。”
杨玉环听到李隆基如此说话,知道他又在调笑自己,遂嗔道:“滥竽?妾如此滥竽,在陛下身边无声无音,早该裁撤才是。”
“对呀,该是裁撤的时候了。”看到杨玉环的脸色有些焦虑,李隆基知道她会错了自己的意思,遂补充说道,“人嘛就不用换了,这‘太真’之名应该裁撤。”
杨玉环回嗔作喜道:“陛下要予妾何名号呢?”
“嗯,此事需从长计议。”
李隆基所说的从长计议,即是要定杨玉环名号,需先办好寿王妃的事儿。
自从杨玉环度为女道士,寿王妃的位置空置至今。如此之事,若无李隆基发话,李瑁万万不敢自专。
宗正寺根据李隆基的吩咐,在名门中选出韦氏拟为寿王妃。李隆基认可后,即册韦氏为新任寿王妃。册封韦妃之时,其排场不亚于册杨玉环为寿王妃之场面。册书中既赞韦氏出身名门,又赞其性柔温婉,有辅佐之德。并遣左相兼兵部尚书、宏文馆学士李适之为正使,门下侍郎、集贤院学士兼崇文馆大学士陈希烈为副使,前往韦氏家中册封。
李瑁有了新妃,一颗悬了数年的心方才踏踏实实放了下来。父夺子妃,若李瑁这些年有怨言冲尊,或死或废,实为易如反掌之事。李瑁这些年小心谨慎,十分注意自己的言行,又主动提出替宁王守孝,如此孝顺恭敬之态,终于得到了回报。
不说李瑁欢颜得妃,李隆基也因此使册封杨玉环为妃有了前奏。既然寿王妃新立,昔日的寿王妃被度为女道士已历数年,许多人不知道这个太真女道士与寿王有何瓜葛。过了十日,李隆基册杨玉环为贵妃。
自大唐立国之后,唐因隋制,贵妃之号相当尊崇,在后宫中的地位仅次于皇后。到了高宗皇帝之后,因迭出强势皇后,贵妃之号再未轻易授人;到了李隆基即位之后,取消了“贵妃”之号,别出心裁地设立了“惠妃、丽妃、华妃”的封号,如今再恢复贵妃之名授予杨玉环,意味着李隆基再复旧制。自从王皇后之后,李隆基不再议封皇后,那么前有武惠妃,后有杨贵妃,实为后宫之主。
皇帝纳皇后或纳妃,均有一套繁杂而隆重的礼仪。杨玉环今被立为贵妃,非是以父家闺女受册的,其仪式也就从简,李隆基仅在内宫中举办了一场小范围的欢庆宴乐而已。杨玉环受册后觉得今后有名有分,内心早就喜动非常,并不在意仪式的大小。
所谓一人得宠,合家升迁,此前杨玉环没有贵妃名分,其家族也非外戚,也就无法讨到便宜。如今贵妃之名已定,那么皇恩浩荡、惠泽周流,李隆基肯定会推恩于杨门。
杨玉环的养父杨玄璬早年因养女之故,已从河南府士曹参军的位置上升为国子监同业,从七品官员骤升至四品官员,可谓大讨便宜。然此时已逝,也就没有必要再升迁了。
杨玉环亲生父母早亡,如今女儿成了贵妃,他们虽在墓中也要追赠一番以显荣耀。李隆基赠其父为兵部尚书,其母为凉国夫人。杨玉环之父生前不过官至蜀州司户,至多为七品官员,如今夫妇二人在地下享受着正三品的秩级,可惜人鬼殊途,不过成为活在世上的家人的虚荣罢了。
杨玉环还有一个亲叔叔杨玄珪在世,此时为光禄寺太官令,李隆基超擢其为光禄卿。
杨玉环的亲哥哥杨铦,被任为殿中少监,是为四品职;其堂兄杨锜,即叔父杨玄珪的儿子现任侍御史,当杨玉环被册妃后的第二日,李隆基命杨锜娶了武惠妃的幼女太华公主,杨锜由此成为驸马都尉。
杨玉环为寿王妃时,太华公主常入李瑁宅中,见了杨玉环例呼为“嫂”,如今杨玉环被册封为妃,太华公主也就成了晚辈。令今人不可理解的是,杨玉环的堂兄却娶了皇帝的女儿为妻,如此一来,这辈分岂不是乱得一塌糊涂?其实唐人对此等事儿不太重视,李隆基夺儿媳为妻也就变得比较正常了。
杨玉环还有三个美貌的亲姐姐,这三女相继嫁给了崔家、裴家、柳家,此时也在京居住。李隆基此次赐三女豪宅,以示推恩之意。
杨门上下皆蒙荣宠,引来京城之人的极端羡慕,不久就有民谣流传开来,“生女勿悲酸,生男勿喜欢”,可见杨玉环升为贵妃加重了人们生女的信心。
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
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
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
游说万乘苦不早,着鞭跨马涉远道。
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这首诗名为《南陵别儿童入京》,作者为迁居南陵的李白。
孟浩然此时已发痈而逝,李白闻讯登门吊唁,其回家后不久,许氏夫人也染病而逝,膝下留了一双儿女。这时,李白在越中漫游时相识的刘姓女子寻上门来,二人未经明媒正娶,也就生活在一起了。
刘姓女子不喜荆州风土,就撺掇着李白迁往越中,李白于是携带儿女离开荆州。一家人行到南陵之时,李白看到这里风光甚好,就决意在这里居住下来。那刘姓女子不喜南陵,又见李白无财无物,就在一日悄然离去,不知所踪。
李白被女人所弃,心中忧愤无以复加,就在南陵度过一段黯淡的日子。他某一日翻检书信,忽然翻出了张九龄的荐书,犹如看到了救命稻草,就央求公人将此荐书及自己的一些诗稿带入长安,并转交于贺知章。
张九龄当初写此荐书的本意,是想让李白亲身入京面见贺知章。然李白如此境遇尚且顾及身份,并不亲身入京。
张九龄于开元二十八年请得李隆基同意,得以归乡扫墓,是年五月七日,病逝于家乡曲江,终年六十三岁。贺知章收到张九龄的荐书,睹物思人,不由得老泪纵横。贺知章是时已八十余岁,实谓高寿之人,身为集贤院学士,又新被授为太子宾客、银青光禄大夫。
贺知章再睹李白诗稿,就见其诗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伟绚丽,实为继屈原之后最为可称的诗人。贺知章此前已从王维那里知道一些李白的事迹,得知他经常漫游访道,实为得道之人。为谋李白出身,贺知章入玉真观求见玉真公主,将李白诗稿奉上,又言李白之道法。
经过贺知章和玉真公主引荐,李隆基又观李白诗稿,对李白也是大加赞赏,遂嘱有司召李白入京。
李白将儿女安顿好,然后独身奔赴长安。其行走之际,驿路两侧秋色正浓,田野与山间多以红黄叶儿点缀于浅绿之中,白云伸展于蓝天之上,这秋高气爽的快畅之意正合了李白此时的心绪。李白的性情向来旷达,如今怀揣皇帝见召的诏书,其心情激荡,每至驿所时便辄取美酒相饮,一路上又写出不少佳诗,其中一首最显此时心情,诗曰:
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
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耀。
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
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诗中歌咏鲁仲连却秦救赵的故事,描绘出其倜傥豪迈的气概以及功成不居的高尚,李白实以此诗自比。
经过一路跋涉,这一日李白终于进入长安,是时正是薄暮时分,他得人指引径直寻到贺知章府前。门人入内禀报,他就在门前等候。
少顷,就听门内杂沓脚步声响起,一个既苍老且粗洪的声音喊道:“来客果真是太白吗?”其话音刚落,李白就见一名老者带领一帮人迎出门外。
李白拱手答道:“在下正是李白。来者莫非为贺公吗?李白冒昧来访,请恕唐突。”
贺知章哈哈大笑,上前携起李白之手向内引走,说道:“老夫算着日子,觉得这几日该是太白入京的时候了。哈哈,我等早已望眼欲穿了。走、走,且请入堂中,待坐定后,我再向你介绍诸位。”
李白见贺知章身后数人皆笑容灿烂,奈何其手被贺知章相携无法施礼,只好颔首示意。众人入堂后坐定,李白被迎至主宾位,贺知章仰头笑道:“今日老夫邀友聚饮,尚未开宴,而太白即至。呵呵,想是天意如此,让我等今日特意替太白洗尘。来,来,太白,老夫先将在座诸位向你介绍一番。”贺知章手指李白的对面,介绍道,“这位名为李适之,却是当朝左丞相兼知兵部尚书了。”
李白起身拱手道:“李丞相之大名如雷贯耳,不料今日有缘相见,李白实在幸运。”
李适之也急忙起身还礼。
贺知章依次介绍下去:“此人名苏晋,现为太子左庶子,也有诗名;汝阳王李琎,系让皇帝之长子也;齐国公崔宗之,现任侍御史,为功臣崔日用之子;这名焦遂虽为布衣之身,却以嗜酒闻名;张旭又称‘张颠’,其草书最似本人。”
李白一一与他们见礼,心中又暗自嘀咕道:“这帮人中既有王公,又有布衣,他们缘何聚在一起?”
贺知章似乎猜出了李白的心意,笑问道:“太白,老夫现在已能熟背《将进酒》,其中有句‘会须一饮三百杯’,莫非你也为嗜酒之人吗?”
李白欠身说道:“好叫贺公得知,李白此生须以酒相伴,今日若非行路,早已酒意醺醺。贺公刚才言道要为李白洗尘,李白早已心痒难耐,恨不得及早痛饮一回。”
在座之人皆会心大笑。
贺知章笑道:“呵呵,太白今日入席,果然为天意。太白呀,知道我们这帮人为何聚在一起吗?”
“李白其实不知,正想问询贺公。”
“呵呵,看来我们皆为同道之人嘛。太白,在座之人身份不同,然共同有一件喜好之事,即是嗜酒如命。”
李白闻言大喜,击掌赞道:“好哇,看来我李白此次入京果然为上策,不说其他,能够结识如此一帮酒友,足令人欢喜若狂了。”
座中诸人眼观李白果然为酒中性情之人,心中也乐开了花。李适之说道:“今日太白入席,当为席上增添异彩。你嗜酒也就罢了,还有另外一种身份,我辈就自叹弗如了。”
李白问道:“敢问其详?”
李适之道:“贺公近来饮至半酣,最爱吟咏《将进酒》与《蜀道难》二诗,且吟咏之时常常叹道:‘此诗哪儿为凡人所写,分明为天上谪下的仙人所作嘛。’太白,你未入京时,我们早将你视为‘谪仙’身份。”
贺知章接口道:“是啊,‘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月夜,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诸位请听,虽屈子再生,能有如此佳句吗?分明为‘谪仙’嘛。”
李白起身团团一揖,说道:“李白能得诸君错爱,实幸甚无比。”
贺知章道:“太白入京尚未到寓所吧?晚间就在老夫客房中安歇吧。我们废话少说,且请入席开饮吧。”
贺知章就推李白坐在主宾之位上,李白也不推辞,于是坦然而座。是夕聚饮至晚方散,个个大醉而归。这八人日后辄聚辄饮,被京中之人呼为“饮中八仙”,并为他们排出了座次,且有赞语。
一仙贺知章。赞曰: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二仙李琎。赞曰: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麴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
三仙李适之。赞曰: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
四仙崔宗之。赞曰: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
五仙苏晋。赞曰: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
六仙李白。赞曰: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言臣是酒中仙。
七仙张旭。赞曰: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八仙焦遂。赞曰: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阔论惊四筵。
宴酣之际,李白忽然想起了王维,遂向贺知章问询其踪迹。贺知章道:“有些不巧了。王维刚刚被授为侍御史,须四方巡边,他若从东向西走动一圈,两年内能回京就不错了。太白既已入京,终有见到他的时候。”
李白顿有怅然之意。
这日,李林甫入宫求见李隆基,照例事无巨细地细说一遍。李隆基见李适之未曾随行,即问李适之何在。
李林甫并未回答,只是以笑作应。
李隆基道:“莫非他昨晚吃酒太多,以致还在大睡?”
李林甫微笑道:“李左相向来性情洒脱,其性之所以,亦属正常。”
“哼,他若为散官,或者为庶民,自可快意酒池肉林之间。他现为左相,哪儿能如此散漫?李卿,你年长于他,须多有训诫。”
“臣遵旨。”
“嗯,你刚才说韦坚凿渠及广运潭之时,因多侵民间坟墓,由此招来民怨沸腾,果有此事吗?”
“此为京兆府的奏书中所言,是否属实,尚需核实。”
李隆基沉思片刻,既而言道:“韦坚凿渠潭之时,其工期甚短,应该有欺凌庶民的时候。李卿,若民怨沸腾殊非小事,昔日赵履温强拆民居,最后竟然被长安百姓生食其肉,可见民怨事大。这件事儿要认真核实一番。”
“臣遵旨。臣速让京兆府核查,并让御史台派人前去督办。”
“嗯,你瞧着办吧。对了,昔日悖逆庶人所修的定昆池现在何用呀?”
其所说的悖逆庶人,即为安乐公主。
李林甫道:“禀陛下。那定昆池昔为悖逆庶人私有,悖逆庶人被诛后,定昆池已如昆明池一样成为公共之地,人们可以入内游赏,更有当地村民以捕鱼为生。”
“好好的一个池子,任由杂人出入,实在可惜了。”
“陛下所言甚是。臣听说定昆池自从成为公共之地,从此无人修缮,池中房舍破败无比;就是那池水也无人清淤,水流变缓且有臭味。”
“也罢,你派人前去接管定昆池,不许闲杂人进入,另要疏通水道,将房舍好好修缮一遍。我记得池中岛上甚阔,将《霓裳羽衣舞曲》搬到那里表演,更显其妙。”
李林甫得知皇帝的这个心意,又禀道:“待定昆池修缮之时,可让那李龟年前去督造。将作监之人皆不懂音律,须有擅律者督造,方称其妙。”
李隆基脸上露出微笑,说道:“如此甚好,你速去办吧。”
李林甫回到中书省衙内,派人将吉温、罗希奭唤来面授机宜,说道:“你们此次奉旨查案,明白其中的轻重吗?”
吉温道:“恩相刚才说了,那韦坚毁人坟墓,由此引来民怨沸腾,小人定会多找人证,以指证韦坚。”
罗希奭看到李林甫闻言没有吭声,知道吉温未说到李林甫的心坎之上,遂说道:“恩相谋虑远大,小人难知其中轻重,乞恩相指明。”
李林甫阴恻恻说道:“嗯,我知韦坚近来在曲江之侧造新宅一座,其美轮美奂,所耗财货甚多。韦坚发人坟墓,人证当然越多越好,然其财货来源何处?凭其俸禄断难维持,这来源就需好好查一查。”
二人此时恍然大悟,吉温道:“请恩相放心,别说韦坚有贪赃行为,他就是没有,我等定使出百般手段,要查他个人仰马翻。”
李白第二日酒醒之后,即在贺知章相引之下入玉真观拜谢玉真公主。礼毕之后,玉真公主笑道:“此前贺公曾言太白先生为‘谪仙’,我观先生之诗,果然有飘然之风,今观真人,果然仙风道骨,不枉我向皇兄引荐一番。”
李白急忙躬身再谢。
贺知章道:“太白昨日入京,即入敝宅畅饮一回,令诸多酒友大呼畅快。公主呀,太白此前专爱漫游访道,不肯入京面圣,实为遗憾啊。”
玉真公主道:“贺公最爱聚饮论诗,其实骨子里最具道法精神。我之所以敬重贺公,实缘于此。人若有了旷达心境,是否入观为道士,其实无妨。”
贺知章拱手道:“玉真公主修道弥深,已臻化境,老夫最为佩服。老夫这些日子倒是萌生了入观为道的心思,说不定还要请公主在圣上面前说项玉成呢。”
玉真公主微笑一下,不予作答,转问李白道:“太白先生入京之后,尚未有驻足之处吧?”
李白道:“昨日酒醉之后,仅在贺公宅中客房权歇一晚。”
玉真公主道:“我有别馆一处,常常留居同道之人。若太白先生不嫌简陋,可在别馆歇足。这里离贺公宅中不远,你们大可常常聚饮赋诗;若先生闲暇之时,也可入此观与我探究道法。”
李白长揖道:“恭敬不如从命,李白再谢公主之恩。”
玉真公主目视贺知章说道:“贺公,时辰差不多了,你可携太白先生入见皇兄。你们不用大兜圈子,从此复道前往兴庆宫距离最近。”
贺知章与李白辞别玉真公主,即从复道前往兴庆宫。此复道非常人可行,若无玉真公主吩咐,宫人万万不敢放二人行此复道。
李隆基近来少往勤政楼,多在兴庆殿听了李林甫禀报之后,即与杨玉环四处游乐不已。海池之中、曲江之畔乃至梨园,多见二人相伴的身影。此时杨玉环尚在内殿梳妆未罢,李隆基正坐在案前阅读奏章,闻听贺知章率李白来见,即同意二人入见。
李白随贺知章俯伏在地,叩首说道:“草民李白叩见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李隆基唤二人平身,然后起身打量李白,脸含微笑道:“呵呵,想不到草莽之中果然有大才子。贺公,看来科举之制不能将才俊悉数网罗,李白若非由你荐来,我大唐岂非少了一个‘谪仙’之人?”
李白听到皇帝如此平易近人,心中大起亲近之感,躬身说道:“草民本无才识,入乡试而不能,不料今日能睹圣颜,实在荣于华衮。”
“哦,李白不用太谦。朕听贺公赞你幼熟诗书,长大后游历天下,能懂番文,可谓博识超人。朕这些日子略读了你的诗稿,颇为赞许贺公‘谪仙’之说。想那韩朝宗为何许人物?因你一句‘生不用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由此名扬天下,可见你笔力之健啊。”
李白当初写《与韩荆州书》,其中多用溢美之词,无非想让韩朝宗向朝廷推荐自己。写此书的时候,李白刚刚三十出头,如今一晃十余年过去,李白已四十二岁。其想起前事,不由得感触万端。
李隆基继续说道:“你这篇《梦游天姥吟留别》,实为近作吗?唉,朕读罢此诗,果然如登仙界呀。”
《梦游天姥吟留别》系李白东游天姥山之后,某晚梦中忽然又回到如仙境中的天姥山之中,醒来后即一挥而就,其诗曰: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怳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李白躬身答道:“禀陛下,此为草民在荆郡时所作。”
李隆基叹道:“自从宋之问与沈佺期将今诗格律大致固定,世人皆依其框而行。此诗与《蜀道难》一诗相同,并不寻求格律整齐,唯以文字表达心意而已,其不求整齐,不求字数,完全是信手拈来,然全诗浑然天成,能为此诗者,天下唯李太白一人而已。”
李白连连拱手谦谢。
李隆基又似调笑道:“‘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呀,朕为天下最大的权贵,你若为臣子,心颜能开吗?”
贺知章生怕李白说错了话,又不敢胡乱插言,只好静待李白回答。
李白的答话还算妥当,其正色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人臣能为天子尽力,即为莫大的荣宠。草民所谓之‘权贵’,即指那些蒙受皇恩而凌暴庶民者。”
李隆基微微颔首,看来颇为赞许李白的回答,又说道:“此诗中所称谢公,当指谢灵运了。谢灵运既有诗文之才,其诗文有清新恬静之韵味,又崇尚佛、道之法,只是未得善终,其为官之道要逊于其祖谢安许多了。”
谢灵运实为开创中国山水诗先河的第一人,奈何最终被宋文帝以“叛逆”之罪杀害,令后人惋惜不已。其曾祖父谢安官至东晋太尉,既有与王羲之等名士交游的“兰亭之会”,也有大败前秦的“淝水之战”,且得以善终。
李白答道:“谢安虽为后人钦佩,然他为相时要设法弥合王、桓等大家族的嫌隙,劳心甚多。若谢安此时登天姥山,终无谢公灵运的心情恬淡。”
李隆基闻言,先是愣怔一下,继而哈哈大笑道:“好呀,果然为李白,果然文如其人。贺公,朕欲授李白为翰林供奉,你以为如何?”
贺知章急忙对李白道:“太白,赶忙向陛下谢恩啊!”
李白知道自己终于成为朝廷的官员,然不知“翰林供奉”到底为何职,只好懵懵懂懂地伏地叩首谢恩。
李隆基唤其平身,说道:“李白今后以翰林供奉在朕身边,我们就可长相讨论了。”
李隆基话音刚落,忽听内殿传来脚步,一声娇呼也随脚步声传了过来:“三郎,我们这就走吧。”
想是杨玉环脚步太急,其语音刚落,人已冲至李隆基身后。李隆基侧头笑道:“玉环,怎可如此唐突?”
杨玉环这日依旧高髻,簪以金步摇,脸上的柳叶眉依然尖而妖娆。她今日未穿黄裙,改换一袭藕色着地长裙,肩上搭以纯白色轻纱,显得淡雅无比。
杨玉环看见前殿有人,急忙收住脚步,刚才笑意盎然的脸上顿时改为平和之色,那份雍容华贵的气质透彻而出,就款款地行至李隆基身侧。
李隆基道:“贺公你是相识的,贺公身边之人,即是名动天下的李白了。”
贺知章与李白急忙向杨玉环施礼。
杨玉环轻声说道:“哦,这就是李白了。陛下近来诵读李白之诗,有时竟然夜不能寐,妾当时就想:这李白到底有何特别之处呀?”
李隆基哈哈大笑道:“好呀,李白今后到了朕的身边,这曲词定彰异彩。李白,朕与贵妃日后入梨园之时,你务必跟随。”
李白躬身答应,随后与贺知章一同退出。
李白不明白“翰林供奉”的职事,出宫后即向贺知章问询究竟,并问“翰林供奉”为几品官职。
贺知章道:“翰林院不归门下省及中书省节制,直接归圣上差遣。譬如老夫为集贤院学士隶于门下省,而弘文馆学士又隶于中书省。”
李白道:“如此说来,翰林院因亲近圣上,其位就较为殊重了?”
“对呀,翰林院掌四方表疏批答及应和文章,其职能看似与‘中书门下’有些重叠,然翰林院由圣上直接差遣,而‘中书门下’却隶于左、右相,他们虽职能大致相同,其地位却差别甚大。翰林院若有人得圣上青眼有加,由此礼遇益亲,外人常常称之为‘内相’。”
“哦,圣上授李白为此职,看来有些重用的意思了。”
“翰林供奉因亲近圣上,又被外人称为‘天子私人’,其职任虽轻,然升迁之迅速,外人实难相比。”
“职任甚轻?到底为几品呀?”
“唉,若说品秩,实在不值一提。此职者无定员,自诸曹尚书下至校书郎,皆可得选,不过比照七品级给予些许俸禄而已。”
李白闻言,意甚沮丧,叹道:“原来如此啊。贺公,不管怎么说,李白得公举荐,终于得列朝班,李白深谢了。”
贺知章也看出了李白的怏怏之意,遂劝道:“瞧今日圣上待太白的态度,应当十分器重,假以时日,太白定能为圣上重用。”
李白摇摇头道:“贺公,我素有自知之明。圣上今日以谢公灵运为例,以喻示仕宦之道,想谢公灵运家学渊源,处乱之中游刃有余,不过未得善终罢了。以我李白仕宦之能,至今四十余岁,不过谋了一个无品供奉而已,又如何与谢公灵运相比呢?”
贺知章当然能听出李白的弦外之音,知道他对皇帝的授任实在不高兴,其心间也对李白萌生了一些不满。心想自己又是找玉真公主,又是向皇帝说项,结果却得来了个不满意。不过贺知章生性豁达,这些不满仅在心间一晃而过,随即大笑一声即作罢。
李白此时的脑海中留有杨玉环的倩影,他暗暗赞道,此女美艳无比,又风度雍容,难怪皇帝不惜夺子媳为妃了。
自拜见李隆基之后,李白的诗名由此不胫而走,由长安传出,渐渐冠于天下。
长安的梨园及五品以上官员宅中,皆有丝竹之声,近时李白之诗入乐而奏成为风尚。李白的《怨歌行》、《长门怨》、《长信怨》、《玉阶怨》等诗最符合此时长安仕女的口味,一时“怨”声大起。
按:《梦游天姥吟留别》本系李白弃官离开长安第二年所作,本书为求简略,将创作时间稍稍提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