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 作家的三国:我与吴宇森的不同
刘磊
邓洪卫,生于1972年,江苏响水人,中国小小说金麻雀奖得主,2005年度中国小说学会上榜作家,已出版小小说集《飞翔的草帽》、《大鱼过河》。现谋事于盐城某银行。
许攸跟曹操是老同学。两人打小趴在一张课桌上念书。有什么好吃的分着吃,有什么好玩的一起玩。两人关系很铁。许攸喜欢叫曹操“阿瞒”,“阿瞒”是曹操的小名。两人还经常在一起谈论志向。许攸说,我想做一名太守,治理好一个州郡。曹操说,我想做一名丞相,治理一个国家。曹操便戏称许攸为太守,曹操还让许攸叫他丞相。但许攸还是叫他阿瞒。曹操说,你怎么不叫我丞相呢?许攸很为难地说,我叫你阿瞒已经叫顺嘴了,一时改不了口。曹操笑笑说,那你还叫我阿瞒吧。
以上的一段文字摘自邓洪卫的小小说《同学》,这篇小说获得了《小小说选刊》2001—2002年度佳作奖,还被作为范文选入了人教版课标本。
邓洪卫创作了近百篇三国题材的小说,大部分是以历史人物为主线,特别是小人物的另类人生,有《同学》、《邹氏》、《胡车儿》、《吕布》、《于禁》等。由此,他被称为是“改写三国”的人。
邓洪卫笔下的三国故事,是在用现代人的视角,重新审视和解读着那些“三国时代”鲜活的面容,在众多的蛛丝马迹里,寻找“性格即命运”的因果关系。
邓洪卫对三国的喜爱缘自父亲,他的父亲是一位朴实的小学老师,从记事起,父亲就常常对他讲一些“三国故事”。五年级的暑假,邓洪卫用捡废品攒的钱,买了一本《三国演义》。
多年以后,邓洪卫在县城做了一名银行职工。也就在那个时候,他创作出了“三国系列小说”。
这么一个“三国专家”,看过电影《赤壁》会有什么感想呢?邓洪卫其实一直不敢看《赤壁》,“我深爱三国,我怕真的是烂片,看了会损害我心目中的三国!”不过机缘巧合,他在南京开一个会,晚上组织的集体活动就是看《赤壁》。
邓洪卫讲三国
Q:您看了电影《赤壁》,吴宇森刻画的三国人物是否令人满意?A:这里面没有我最满意的角色,如果硬要说,我觉得曹操的塑造还算可以。曹操在大众的心目中一直是奸雄的形象,而吴宇森给了我们生活化的曹操,他可以跟部将开玩笑,谈笑风生,他的眼神里有一种狡黠,笑得坏坏的,他因为一个女人而发动战争,对着一个女人的画像情意绵绵、朝思暮想,使他走下了政治家的神坛,成为一个血肉丰满的正常人。当然,这是西方特洛伊战争的翻版。但细看看,还是能理解。历史上的曹操有过许多女人,如刘夫人、丁夫人、卞夫人、邹氏等,这人喜欢女人,但毕竟是政治家,对女人不应该太钟情,但一旦看上哪个女人,就什么也不顾了,比如攻下宛城可以纳下降将张绣的婶子邹氏,最终因此羞反了张绣。这一点,曹操应该欠考虑。所以,政治家也是人,有点冲动、犯点错误也不是没有可能。《赤壁》里很多人物都是失败的,关羽、张飞、小乔、孙尚香,都让人啼笑皆非,与我们心目中的三国人物相去甚远,这些人物的变味,使影片的审美品位一落千丈。
Q:吴宇森颠覆了传统的三国,《赤壁》里,哪一处颠覆成功?
A:真正让我信服的,没有。不过有一个镜头还是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就是周瑜给小孩纠正笛子那段。这是一个符合历史的周瑜,又能起到舒缓战争的作用。颠覆传统的三国不是不可以,但得有个度,要让人接受。同时,要谨慎小心。里边编排的情节都太肤浅。这样不如不改,改了反而不好。我们所见过的各种形式的三国,比如评书(有袁阔成版、单田芳版、连丽如版的)、84年的电视剧,都没有大改,基本上忠实原著,因此还比较成功,观众没什么大的反对意见。
Q:吴宇森想讲述一个什么样的三国?他是否做到了呢?
A:吴宇森似乎想拍一部正片,他曾说,《赤壁》是他关于中国故土情怀的梦想,他想通过此片让西方更了解中国。但他好像生怕西方人看不懂,于是舍弃许多精彩的章节,编造了一些无厘头情节,过分使影片西化,娱乐化,最终让西方了解到的只是一个浅层的中国历史,三国的精髓却一点没有表达出来。其实,现在的《赤壁》更应该是一部商业大片,因为它有更明显的娱乐倾向,而且是很浅显的娱乐。这样的大片,应该有一些三国历史、文学顾问之类的人来把关。这样就会避免一些错误。
Q:您的小说也是在改写三国,那您和吴宇森有什么区别?
A:我写的是介乎历史与戏说之间。我更多是追求历史人物的本相,捕捉他们的细枝末节,注重他们的性格和命运、情感等偶然性及必然性因素的相互关联,另外让人物和故事更接近现实和大众,好读,耐读,不生涩。即一方面有历史的厚重,另一方面是现实的观照。二者相辅相承,不可割裂。三国不是不可以改,去创新或重新演义一些情节,但要按照人物性格命运合理去改编,千万不能改得太随意。因为三国有它独特的人文环境和史学价值,这是任何一个年代所替代不了的。三国就是三国,三国人物的根还是扎在三国的土壤上,不能随意篡改。重写三国需要严谨,把握好一个度,即历史和戏说的度。吴宇森没有把握好这个度数,改得太浅了,没有改出内涵来。脱离了三国志或演义,也脱离了观众。所以弄得懂三国的人不买账,不懂三国的人也不买账。
Q:《三国演义》在四大名著中处于什么地位?
A:从小说艺术角度讲,《三国演义》其实是比不上另外三部的。三国过于写实,偏重于宏大叙事,对细节、人物挖掘不够。后人学写小说技巧,恐怕还是多读《红楼》、《水浒》、《西游》,这三部可以教你怎样描写抒情、刻画人物,还有想像力。但三国里有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有着独特的历史观、价值观。这是另外三部替代不了的。我更偏爱三国。
Q:近些年形成的三国热,四大名著里《三国演义》似乎是目前最有生命力的著作。三国的魅力在哪?
A:三国的魅力也在于他的宏大叙事,在于他传统的文化价值取向。虽然写战争,但三分归晋,最终一统,寄托着劳动人民希望统一、反对战争、向往和平的美好愿望。另外里面的许多人物,比如刘备、诸葛亮、关羽等,作为明君、贤相和良将的化身、忠义的代表,他们身上有中国老百姓所寄托的精神追求,所以能长久活在人民群众心中。再者,三国内容丰富,内涵深厚,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价值取向,经商的、军人、文人各阶层的人都能看出别样的“三国”,所以能经久不衰。
Q:您最喜欢三国里的哪个人物?
A:我喜欢的是一个小人物,贾诩。魏国的谋士,这个人很智慧,他虽然没有其他谋士如诸葛亮、郭嘉、荀氏叔侄那么出名,但这个人物形象很有立体感。他的性格特点、人生轨迹、心路历程有很强的研究价值。他保过几个主子,做过一些出格的事,但最终还是稳定下来,得以善终的。如果把他拉过来研究,可以写一部长篇。
Q:您还期待《赤壁》的下集吗?
A:看完《赤壁(上)》,走出影院,别人问我,怎么样?我说,我有一个梦想,也是大家的梦想,就是能看到《赤壁(下)》。那人说,那说明这部戏还是不错的。我笑了笑说,也不尽然,上集没有让我觉得好看,所以,我想看到一个好看的下集。但愿《赤壁(下)》能不再有这么多的骂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