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张居正改革 第一节 平步青云少年郎
明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年)的一天,荆州府府治江陵(今湖北江陵)正在举行考试,府堂庭下站着许多应试的人。知府李士翱于前夜作了一个梦,梦见上帝让他将一颗玉玺〔xi洗〕转交给一个童子。点名的时候,李士翱拿着花名册,第一个叫道:“张白圭!”“在!”李知府顺着稚声望去,竟是一个脸盘稍长、眉清目秀的少年。李士翱暗自惊喜,这不是梦中所见童子嘛!于是,叫他来到阶上书案旁。知府说:“白圭,不足为名字。你就更名居正吧。”考试时,居正文思敏捷,应对如流。这时,正巧湖广(今湘鄂二省)学政田顼到达江陵。李知府告诉他,郡中有个神童,写一手好文章。田顼让人立即把张居正找来,以《南郡奇童赋》为题,当场面试。张居正拿起笔,略思片刻,便下笔如飞,无所点窜,一篇颇具文采的赋很快写成了。学政和知府阅后,赞赏不已。张居正通过了府试,补府学生徒,成为一名秀才(即生员、诸生)。从此,12岁的张居正以“荆州张秀才”名闻遐迩。
张居正,字叔大,号太岳,嘉靖四年(公元1525年)五月生于湖北江陵县。张氏家族的先世可以追溯到元末明初,始祖名叫张福(又名关保),曾跟随明太祖朱元璋起义濠州(今安徽凤阳东),又从大将军徐达南征北战,立有军功,授职归州(今湖北秭归)长宁所世袭千户。到了张居正的曾祖张诚时,全家从归州搬到江陵定居。张居正的父亲张文明青年时考中秀才,后来几次乡试(即省试),都没有被录取。从此,他放弃参加科举考试的念头,居家教子,终老一生。张居正的童年时代,家庭并不富裕。后来,他曾回忆说:“仆先世单寒,非阀阅(即世家大族)衣冠之旧。”(《张江陵书牍》)十五《答廉宪王凤洲八》)“余少苦笃贫,家靡担石。”(《张江陵全集·学农园记》)但这没有影响张居正的成长。他从小就聪明机灵,喜欢读书。五岁时起学习古文句读,记忆力过人。10岁时,因他能通晓六经大义,文章用辞舒展,在府内已小有名气。
嘉靖十六年(公元1537年),13岁的张居正从荆州来到武昌参加考取举人的乡试。他的答卷,得到考官的赞同,尤其是湖广观察使陈束极力主张录取他。当时号称“金陵三俊”之一的顾璘任湖广巡抚,深知张居正年少而才华出众,将来定是国家的栋梁之才。同他一见面,“许以国士,呼为小友”,与布政使、按察使诸君说:“此子将相才也。”(《张江陵书牍》十五《与南掌院赵麟阳》)然而,他又考虑到,13岁的孩童步入仕途,为时尚早,这对今后的成长不利。顾璘对监考的冯御史直截了当地说:“张孺子(居正)天授,即令早在朝廷,宜亦无不可。然余以为莫若老其才,他日所就,当亦不可知耳!”(《张江陵全集·张文忠公行实》)冯御史同意巡抚的意见,没有录取张居正。这件事在张居正的心目中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
嘉靖十九年(公元1540年),16岁的张居正再应乡试。这次榜上题名,中了举人。张居正专程赴安陆,拜谒正在那里督工的恩师顾璘。见到张居正,顾璘格外高兴,解下自己的犀带赠给了他,说:“来日你要佩玉带,犀带是束缚不了你的。”并表示歉意说:“我同冯御史一席话,耽误了你三年”。“我所以这样做,是希望你有远大的志向,学伊尹,作颜渊,不要只以一个年少成名的秀才独喜自负。”二人谈了良久,张居正一一铭记心间。
张居正23岁那年,即嘉靖二十六年(公元1547年),他二次入京,通过了会试,再参加殿试,中二甲进士,选为庶吉士,成了翰林院见习的后备官员。明成祖朱棣初期,内阁七名成员,不是翰林的占一半,翰林纂修各色人员参有。从英宗朱祁镇天顺二年(公元1458年)起,规定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南北(南京、北京)礼部尚书、侍郎及吏部右侍郎非翰林不得任用。而庶吉士为进士初登仕途的阶梯,众人皆视之为“储相”。张居正跻身储相之列,在他面前已经展现出进入内阁、登上首辅的广阔前景。
在翰林院里,新科进士多数热衷于研究诗赋,在文字修辞上用功夫,只有少部分人探求国家典故,谙熟朝规国政。张居正属于后者。利用院里得天独厚的条件,他翻阅了不少外面不易见到的秘藏典籍,研讨典章制度。庶吉士三年期满,散馆后,嘉靖二十八年(公元1549年),张居正被授职为翰林院编修(正七品)。当时,大学士徐阶在朝廷执政,见居正“沉毅渊重”,“学问醇正”,赞许他将是国家忠臣、栋梁之才。作编修四年,任期已满。张居正看到权臣严嵩〔song松〕等奸佞〔ning泞〕之徒当道,正义难行,于是在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54年),请假回江陵养病。他在家乡田中辟地数亩,植竹种树,葺修房屋数间,有时杜门不出,读书园内;有时出没在田野阡陌间,与农夫交谈,测量土壤干湿,比较农作物成熟期的早晚,观察气候的变化。每当五谷丰稔〔ren忍〕、黄云盖垅时,男女老幼欢天喜地。一旦年景不佳,妇女儿童沦为乞丐,加上官吏催征课税,夜晚民宅哭声不断。三年的闲居生活,使居正深感农民的艰辛,因而,他给自己的小园题名为“学农园”。他认识到“农生民之本也。”“治天下国家,固亦由力本节用,抑浮重谷,而后化可兴也”(《张江陵全集·学农园记》)。张居正在休养期间,“博极载籍,通当世之务”,不断地探索革除时弊的方略。
嘉靖三十六年(公元1557年)秋季,张居正抵达京师销假,又回到翰林院。目睹整个政治局面不但没有什么改观,相反有进一步恶化的势头。北京十里之外,大“盗”十百成群,官吏贪污风行不止,老百姓的怨恨与日俱增。他强烈地意识到:“非得磊落奇伟之士,大破常格,扫除廓清,不足以弥天下之患。”(《张江陵书牍》十五《答耿楚侗》)张居正以“磊落奇伟之士”自比,跃跃欲试,试图实现自己的政治夙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