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邮驿 第三节 南方水驿的兴起
三国时东吴邮驿的最大特点是水驿的出现。吴国的统治中心在江南水乡,境内多有水道,所以当地的邮驿水陆兼行。当时周瑜在柴桑驻扎,孙权要找他共商军国大事,就通过水驿去召见他。那时吴蜀间的往来比较密切,交通也要靠船。北方曹魏方面若有使者来吴,有时也靠水驿乘船。人们都熟悉《三国演义》中蒋干盗书的故事,蒋干就是驾一叶小舟来到周瑜大营的。
南方的水驿,到两晋时候得到进一步发展。东晋时江州一带水陆两驿相兼。陆上的驿路十分齐整,两旁栽种杨柳,号为“官柳”,从九江到南京全部为江行水驿。那时水路速度很快,一天一夜约可行船300里。
到南朝时,江南水驿尤为发达。不少书信公文的运输和官员出使,全由水路。水驿甚至发展到用于和西域各国的通信联系。据史学家唐长孺先生考证,当时有一条从南朝首都金陵出发的“河南路”,即先从水路西溯巴蜀,然后再逆江而行,穿过今青海到达西域各国。
南朝还通过水驿或海上运输,加强了和邻国朝鲜、日本的经济文化联系。南朝刘宋政权,日本与之海上通使八次。南齐时,中原和高丽国也是“乘舶泛海,使驿常通”(《南齐书》卷五八《高丽传》)。当时很可能是高丽国使先从山东东莱登岸,再兼行邮船和驿传南行到南朝。
水驿也逐渐在北方发展起来。史书记载在北魏时,有水路运输,一昼夜可兼行数百里。北朝在渡口处设有“津吏”,专门管理水驿的通行。
水驿到隋唐时,得到了更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