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藏书旋聚旋失 第三节 图书的分类与编目
魏晋南北朝时期进行了10余次国家校书。魏时的校书工作由秘书郎郑默负责,最后形成了国家书目——《中经》,此书现已遗失了。西晋时,晋武帝司马炎派著名学者荀勖主持图书整理工作,他编有《中经新簿》,把当时中国图书分成甲、乙、丙、丁四类,分别代表着经、子、史、集。《隋书·经籍志》总序称:
秘书监荀勖,又因《中经》,更著《新簿》,分为四部,总括群书。一曰甲部,纪六艺及小学等书;二曰乙部,有古诸子家、近世子家、兵书、兵家、术数;三曰丙部,有史记、旧事、皇览簿、杂事;四曰丁部,有诗赋、图赞、汲冢书,大凡四部合二万九千九百四十五卷。
这是中国古籍最早的四部分类法。很可能郑默的《中经》就是这样划分的,但它已不存世,无法确证了。值得提出的是,西汉刘向、刘歆父子的《七略》中,把书分成六大类,历史类的图书只是放在六艺略的春秋小类当中,而荀勖把丙部确定为历史类并独立出来。这个改进并不是荀勖凭空想出来的,而是反映了当时图书发展的现状。魏晋时期史学有了长足的发展,当时的史书,不仅有古代编年体的史书(如《春秋》),还有了纪传体的史书(如《史记》、《汉书》等),更有记载帝王日常生活的起居注,以及族谱、方志之类的史书,因而荀勖便把历史类变成一个大类独立了出来。
东晋穆帝派李充去整理图书。《晋书·李充传》称:“于时典籍混乱,充删除烦重,以类相从,分作四部,甚有条贯。”李充对东晋初年晋元帝征集各地的图书加以整理,编成《晋元帝四部目录》。这个目录仍本着西晋荀勖《中经新簿》的分类思想,把目录分成甲、乙、丙、丁四部,但却改变了荀勖乙为子部、丙为史部的次序,而以经、史、子、集为序。李充的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从东晋起一直为后世所沿用,成为我国古代图书编目的主要分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