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隋唐礼仪乐舞

隋朝的建立,结束了南北朝的分裂局面,中国又走向统一。唐朝则把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推上了顶峰。

隋唐时代有几部礼仪乐舞代表着国家水准。隋朝的《七部乐》、《九部乐》,唐朝的《十部乐》,都是当时最高水准的乐舞。它们是境内外各民族乐舞汇合交流的成果。

远在汉朝初年,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宫廷里已经在演奏《于阗乐》。与此同时,汉族的乐舞也不断地向边远地区传播。三国时期,一些兄弟民族的乐舞已在汉族地区扎根,成为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从西汉末年起,印度的乐舞随佛教一起进入中国。三国时,《天竺乐》已在中国流传。南北朝前秦时,吕光通西域又带进了《龟兹乐》。

以《龟兹乐》为代表的西域乐舞,那健朗明快的舞曲,轻盈的舞步,弹指击节、移颈动头的传神动作,急转如风的旋转技巧,令人陶醉,所以很快就在民间流传开来。《龟兹乐》的乐队也很壮观,有竖箜篌、琵琶、五弦、笙、笛、箫、筚篥〔bi li毕力〕,还有毛员鼓、都昙鼓、答腊鼓、腰鼓、羯鼓、鸡娄鼓、铜钹、贝等,对汉族人来说很有新鲜感。南北朝时期,《龟兹乐》大量涌入中原。隋文帝时,《龟兹乐》发展到全盛时期。那时,无论宫廷还是民间,跳舞时大多要用《龟兹乐》。

《龟兹乐》与“中国旧乐”相结合,又产生了《西凉乐》。东北地区的高句丽乐舞也传进中国。

中外各民族乐舞大交流的事实,引起了中国统治者的注意。隋文帝为了夸耀天下统一,炫耀国家的昌盛,把南北朝以来各地区、各民族的乐舞集中整理,而制定了《七部乐》,包括《国伎》、《清商伎》、《高丽伎》、《天竺伎》、《安国伎》、《龟兹伎》、《文康伎》。隋炀帝又增加《康国伎》、《疏勒伎》,把《国伎》改称《西凉伎》,从而形成了《九部乐》。

唐太宗为了显示国家的强盛,平衡国际和民族关系,集魏晋南北朝乐舞之大成,创制了宫廷燕乐《十部乐》,包括《燕乐》、《清乐》、《西凉乐》、《天竺乐》、《高丽乐》、《龟兹乐》、《安国乐》、《疏勒乐》、《康国乐》、《高昌乐》。

这些乐舞或用于外交,或用于庆典,或用于宴享,有鲜明的礼仪性。国家通过太常寺等乐舞管理机构,把各种乐制和舞制的名称、化妆、曲名、乐器等,都作了整理和规范化。各部乐舞中都包含着制式化了的舞蹈节目。

《燕乐》包括四部乐舞,有歌颂唐太宗武功文德的《破阵乐》、《庆善乐》;还有歌颂唐朝兴盛的《景云乐》、《承天乐》。

《清乐》就是《清商乐》,是汉魏六朝时流传下来的中原传统乐舞。《清商乐》中的著名舞蹈节目如《白纻舞》、《前溪舞》、《鞞〔bing丙〕舞》、《拂舞》等,隋唐时代仍然走红。但隋文帝硬是下令鞞舞、铎舞、巾舞、拂舞的舞蹈者,手中不准再拿鞞、铎、巾、拂等。

《西凉乐》是西域乐舞和汉族乐舞交流的产物。西凉是东晋时北方十六国之一,位于现在甘肃西北部。西凉乐的特点是“中国旧乐而杂以羌胡之声”。《西凉乐》的舞曲有《于阗佛曲》。唐僧玄奘西天取经时路过于阗,说那里“国尚音乐,人好歌舞”,《西凉乐》吸收了那里的歌舞。《西凉乐》里还有《凉州舞》、《狮子舞》等。


图18 敦煌舞姿

《天竺乐》是古印度乐舞。我们在敦煌壁画中看到的那些给佛菩萨看的优美的舞蹈,可能就属于《天竺乐》了。

《高丽乐》是鸭绿江边的高句丽国的乐舞,南北朝时传入中国。其特点是“双双并立而舞”,舞者穿着宽大袖子的衣服,脚穿白鞋子,很像现在朝鲜族的舞蹈。

《康国乐》是古康国传来的乐舞。康国在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一带,其舞蹈“急转如风”,俗称“胡旋”。

《龟兹乐》流传最广。古龟兹国在现在新疆库车。唐僧玄奘说龟兹“管弦伎乐,特善诸国”,就是说龟兹乐舞的水平比别国都高。龟兹乐节奏欢快,又有丰富多采的打击乐伴奏。它除了在中原流行,还传到南诏、吐蕃等地。

古高昌国在现在新疆吐鲁番一带,是“丝绸之路”北道要冲,是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交会点之一。那里的乐舞文化也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吐鲁番出土的十六国时期墓葬的宴饮乐舞壁画,给我们透露了《高昌乐》舞蹈的一些信息。

古安国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安国乐》是从那儿传来的乐舞。

《文康伎》在隋朝叫《礼毕》,是《七部乐》、《九部乐》中最后的一部。初创于东晋。贵州庾亮死了,皇帝赐给他一个谥号叫“文康”。他家的歌舞艺人为了悼念他,创作了假面舞《文康伎》。

《七部乐》、《九部乐》、《十部乐》反映了隋唐时期各地区各民族乐舞聚集中原的历史事实。其中的歌舞节目大都来自民间,进入宫廷后则被定为“正声”。隋唐皇帝很重视乐舞。隋朝设立了统管祭祀和宴享的太常寺。唐朝沿袭隋朝旧制,另外又在宫内设置了内教坊,在京城设立了左右教坊,负责乐舞的训练与演出。唐玄宗还专门为自己设立了“梨园”,教习和演出“法曲”。梨园乐工都是第一流高手。

唐朝宫廷乐舞演出分为两类。一类是“坐部伎”,一类是“立部伎”。

“坐部伎”是在堂上坐奏,在室内厅堂里演出的。规模较小,表演人数少,其中舞蹈演员由三人到12人不等。“立部伎”在堂下立奏,在室外广场庭院中演出。规模大,表演人数多,舞蹈者有时多达180人,最少也有64人。

“坐部伎”和“立部伎”的节目,本身都有一定的政治意义,大都是歌颂皇帝的文治和武功。不过由于吸收了许多民族民间的传统形式,表现手法比较丰富。

“立部伎”的舞蹈节目有:

《安乐》,本来是北周时为歌颂周武帝灭北齐而创作的。隋朝时已成为宫廷乐舞,唐朝照样在宫廷中演出。《安乐》中的舞蹈是演员头戴兽形假面具,队形行列方正,像城廓似的,所以也叫“城舞”。

《破阵乐》又称《七德舞》。是歌颂李世民统一国家的武功。先是以《秦王破阵乐》的乐曲在军中流传。李世民当皇帝后,亲自绘制了《破阵乐图》,由宫廷乐官吕才照图编舞,排练成盛大的舞蹈节目。舞者披甲执戟,队形左圆右方,有种种变化。舞分三段,每段要变四个阵势。有强烈的战斗气息和粗犷的阳刚之美。伴奏用《龟兹乐》,擂大鼓,“声振百里,动荡山谷”。演出时还有乐曲伴唱,据说要唱52遍。


图19 日本《秦王破阵乐》舞图

《破阵乐》本来是120人的男子舞,后来唐玄宗把它改成几百人的女子舞,又把它改成十几人或四人表演的小型舞蹈,就成了《小破阵乐》。本来的那种“发扬蹈厉,声韵慷慨”的乐舞,变成了表演性娱乐性的舞蹈。到了晚唐,幽州杂技女艺人石火胡把《破阵乐曲》改编成杂技节目,在百尺竿头表演。

《破阵乐》以各种形式流传了300多年,又传到吐蕃,传到印度,传到日本。

《庆善乐》是歌颂唐太宗文德的舞蹈。情调安徐娴雅,有《西凉乐》风格。用64名儿童表演。乐曲有九遍。“坐部伎”和“立部伎”都有《庆善乐》,只是“坐部伎”用四人舞蹈,乐曲也减为一遍,成了一个小节目。

《上元乐》是公元674年唐高宗改年号为“上元”时所作,由180人表演。舞蹈者穿着水纹五彩衣,乐曲有29遍。

以上三种乐舞,被称为唐朝三大舞。

《大定乐》是模仿《破阵乐》而编排的舞蹈,歌颂唐太宗和唐高宗征辽的战功。

《圣寿乐》是唐高宗和武则天时编排的,由140人的舞队,载歌载舞,以巧妙的队形变化而摆出16个字:“圣超千古,道泰百王,皇帝万岁,宝祚弥昌。”唐玄宗时,又加上衣服色彩的变化。舞完一段,舞蹈者很快地脱掉纯色的罩衫,露出五彩绣花衣服。舞蹈者都是如花似玉的女子。

《光圣乐》是唐玄宗时编制的,歌颂玄宗光复李唐王朝的功业。是用《上元乐》的舞蹈动作,模仿《圣寿乐》来摆字。

《太平乐》也叫《五方狮子舞》。狮子在中国民间被视为威武祥瑞的动物。魏晋南北朝时中国已有狮舞。唐代宫廷里的狮舞规模盛大。人们披着缀毛的假狮皮,扮成五个不同颜色的狮子,代表五方之色。另有两人扮成“昆仑”,也就是黑人,拿着拂子逗弄狮子。旁边是140人的伴唱队,高唱《太平乐》。表演者要作出狮子的种种情态。白居易《西凉伎》诗描写狮子舞:“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贴齿,奋迅毛衣摆双耳……”情形和现代民间狮舞的表演已差不多了。

“坐部伎”的《燕乐》也有四个舞蹈节目:

《长寿乐》是因为武则天老年时又长出两颗牙齿而编排的,歌颂她的长寿。

《天授乐》歌颂武则天称帝。舞蹈者都穿画衣,戴五彩凤冠。

《鸟歌万岁乐》是因为武则天宫中的鸟能学说人话喊“万岁”而编的乐舞。舞蹈者穿着鸟纹衣,头戴鸟形冠,大概还要模仿鸟的动作。

《龙池乐》是唐玄宗时编的。舞蹈者头戴莲花冠,舞步轻巧移动,像莲花漂浮在龙池上。乐队也去掉了钟磬,专用管弦。

隋唐时代的宫廷乐舞中,还有作为外交赠品,由外国进献的乐舞。比较有影响的有唐朝贞元年间(公元785—805年)的《南诏奉圣乐》和《骠国乐》等。

南诏国在今云南大理一带。唐朝初年南诏和唐王朝关系密切,经常互派使节。唐玄宗时,两国关系紧张,发生过战争。唐德宗贞元九年(公元793年),两国关系又正常化。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在剑南节度使韦皋主持下,吸收了南诏和其他兄弟民族的乐舞,编排了大型多段的歌舞《南诏奉圣乐》,到长安献演。唐德宗亲自观看了演出,后来成了宫廷里的保留节目。这个乐舞以民族友好为主题,艺术形式也很丰富,有男子群舞、女子群舞、男子独舞、女子独舞等。

这次大规模乐舞献演在国际上产生了重大影响。唐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骠国(现在的缅甸)也到唐朝献乐。骠国是佛教国,音乐舞蹈都受印度影响。白居易《骠国乐》诗说:“玉螺一吹椎髻耸,铜鼓一击文身踊。珠缨炫转星宿摇,花鬘〔man蛮〕斗薮龙蛇动。”表演者脸上、身上刺有花纹,头上梳椎髻,佩带珠缨和花环,敲铜鼓,吹玉螺,舞起来跳跃旋转,像龙蛇飞动。至今在缅甸民间舞蹈中还能看到这些特点。

隋唐时代辉煌壮丽的礼仪舞蹈,是继承传统和广泛吸收与借鉴国内外各民族乐舞而产生的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