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两汉舞影
历史短暂的秦王朝留下了令举世惊叹的秦始皇陵兵马俑,但有关秦朝舞蹈的文献与文物却为数寥寥。汉代可不同了,无论西汉还是东汉,传世的舞蹈文献和文物都很丰富。《史记》、《汉书》等光辉史册中,有不少关于舞蹈的记述。两汉诗赋中有不少篇章写到舞蹈,甚至还有专门描写舞蹈的著作,如东汉傅毅的《舞赋》。在中国南北各地出土的汉代画像石(砖)上,更有舞蹈场面生动传神的刻画,为我们考察两汉舞蹈提供了大量的形象资料。
汉代是中国舞蹈繁荣的时代。《六代舞》、《六小舞》等周朝雅乐,经过儒家的乐舞教育,代代相传。西汉初年,儒术独尊,这些庙堂乐舞更以法定的地位流传下去。与此同时,汉代世俗的乐舞也得到了极大的普及,以至出现了举国上下从君主到臣民,“鸣竽调瑟,郑舞赵讴”的歌舞热潮。
秦汉时代,赫赫有名的皇帝,如秦始皇、汉高祖、汉武帝等,都是狂热的歌舞欣赏者。
秦始皇征服六国以后,把从六国掠夺来的女乐集中到咸阳,有万人以上。汉武帝曾组织大规模的歌舞百戏,以招待各国使节,轰动了周围300里,老百姓聚集观看。汉武帝设立专门的乐舞管理机构“乐府”,“凡所典领倡优伎乐,盖有千人之多”。皇家如此,豪门贵戚也不逊色。他们常常是“罗钟磬,舞郑女,作倡优,狗马驰逐”,甚至有“与人主争女乐”的疯狂行为。就连那些一本正经的大儒,也多迷恋歌舞。豪门马融是一世通儒,有趣的是马融讲学的时候,居然“前授生徒,后列女乐”,在歌声舞影中讲学论道。
宫廷与豪门歌舞活动的盛大与豪华,对汉代社会风气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王符《潜夫论·浮侈》说,汉朝民间的女子,“多不修中馈,休其蚕织,而起学巫祝,鼓舞事神”。她们放弃了家务劳动和桑麻纺织,而去学跳舞当巫女。汉代民间歌舞十分热闹。张衡《南都赋》中,描写了汉代上巳“祓禊〔fu xi 扶戏〕”的情景。每年3月上巳日,官民人众都到河水里去洗濯,祛灾求福。在这种卫生节日里,男男女女都穿上漂亮衣服,骑马坐车来到水边,五颜六色的帐篷连成一片。男女青年都努力展示自己青春的魅力,寻找着意中人。“于是齐童唱兮列赵女,坐南歌兮起郑舞”,开始了群众性的歌舞。长袖翩跹,满场飘舞。绸巾高扬,如白鹤冲天。舞步轻盈,从容缠绵。尽情地唱,尽情地舞,人们都陶醉在一派迷人的春色中。
汉朝不论皇帝还是平民,似乎人人都会歌舞,随时都可歌舞。这是一代风气,正史中多有记述。
秦汉时代一些著名的皇帝似乎都和舞蹈家有缘。秦始皇的生母是赵国善舞的“邯郸姬”;汉高祖宠爱的戚夫人,善为“翘袖折腰之舞”;汉武帝宠爱的李夫人妙丽善舞,皇后赵飞燕更是身轻如燕,能作“掌上舞”。
汉朝的皇帝不乏歌舞能手。《史记·高祖本纪》载,汉高祖刘邦平定了黥布的叛乱,凯旋途中经过故乡沛郡,举行盛大宴会招待故乡父老。席间,酒酣耳热之际,刘邦击筑,引吭高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四海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唱完,刘邦又跳起舞来,以至“慷慨伤怀,泣数行下”,足见刘邦是以歌舞抒情的高手。
刘邦的子孙们也都擅长歌舞抒情。《汉书·武五子传》说,燕王刘旦想篡位,被人举报,预感末日来临,就在万载宫设宴,召集宾客群臣和妃妾。席间刘旦唱起歌来:“归空城兮狗不吠鸡不鸣,横术何广广兮固知国中之无人。”华容夫人起身跳舞,并唱道:“发纷纷兮填渠,骨藉藉兮亡居。母求死子兮妻求死夫,徘徊两渠间兮君子独安居?”座上的人都流下泪来。他们在恐惧、痛苦与绝望之中,居然也要以歌舞来宣泄情怀。
无独有偶,《后汉书·皇后纪》也记述了一场悲惨的皇家歌舞。东汉末年,董卓乱国,废少帝为弘农王,并强迫这弘农王饮毒酒。弘农王不得已,“乃与妻唐姬及宫人饮宴别。酒行,王悲歌曰:‘天道易兮我何艰!弃万乘兮退守藩。逆臣见迫兮命不延,逝将去汝兮适幽玄!’因令唐姬起舞,姬抗袖而歌曰:‘皇天崩兮后土颓,身为帝兮命天摧。死生路异兮从此乖,奈我茕独兮心中哀!’因泣下呜咽,坐者皆歔欷。”
从这些史料记述,可以知道即兴歌舞以抒情,乃是汉代皇室子孙们的特长。正因为跳舞是汉代皇家的普遍修养,所以有的皇帝才养成跳舞的怪癖。王嘉《拾遗记》说,汉成帝喜欢黑夜。在一片黑暗中,“静鼓,自舞而步不扬尘”。一个人静静地摸黑跳舞,而步法是那样地轻快。
汉代的士大夫们善于即兴抒情歌舞的也不少。《汉书·李广苏建传》记载苏武出使匈奴,数年后匈奴与汉朝和亲,李陵置酒送别苏武。“陵起舞,歌曰:‘经万里兮度沙幕,为君将兮奋匈奴。路穷绝兮矢刃摧,士众灭兮名已隤〔tui颓〕。老母已死,虽欲报恩将安归!’陵泣下数行,因与武诀。”
当然,歌舞主要还是出现在欢乐的场合。汉代官僚宴会上的舞蹈是非常尽兴的,有时甚至十分放肆。《汉书·盖宽饶传》描写一次宴会,酒酣乐作,长信少府檀长卿出座舞蹈,竟模仿猴子和狗打架。
在汉代人的酒宴中,除宾主即兴舞蹈表演,或观赏艺人的表演外,还流行相邀起舞的习俗。这种古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交谊舞”,叫作“以舞相属”。这种“以舞相属”,既含娱乐性,又具礼节性。一人下场起舞,再邀请另一个人跳舞。被邀请者如果拒绝起舞,那是非常失礼的,邀请者会认为是大伤面子。汉景帝时,外戚窦婴、灌夫和丞相田蚡〔fen坟〕有矛盾。有一次,田蚡邀灌夫一起到窦婴家,酒宴中灌夫起舞以属田蚡,田蚡故意不起,拒绝邀舞,气得灌夫骂座,引出一场纷争。
总之,统治者的提倡,使群众歌舞大普及,开创了两汉舞蹈艺术多姿多彩的新局面。
汉代最流行的舞蹈是“袖舞”。汉画像石的乐舞图上,很多舞蹈者都以长袖作舞,而且舞袖造型千姿百态。战国时的民谚已有“长袖善舞”的说法。和长袖相联系的还有“细腰”。汉画像石上描画的舞蹈者的腰肢都很纤细,腰部的动作绰约多姿。舞袖与舞腰都是舞蹈技巧中很突出的技术,所以两者常常相提并论。如汉代崔骃〔yin因〕《七依赋》说:“表飞縠〔hu胡〕之长袖,舞细腰以抑扬。”汉画像石上对舞袖和舞腰的形象刻画得很生动。
袖舞有独舞、双人舞、三人舞等不同的形式。甘肃武威磨子嘴出土的汉代漆樽乐舞图中,就描绘了三个人挥袖舞蹈的情景。
和“袖舞”有联系的是“巾舞”。袖舞中有一种特长的双袖,还有一种在袖口接上长长的飘带,就发展成巾舞。挥巾而舞时,有的舞者双手各持一根短棍,舞动更加方便。成都杨子山出土的汉代乐舞百戏画像砖上刻画的就是这样。河南南阳汉画像石上有这样一个舞女。身体向左侧倾,臂部以下留在右侧。舒巾而舞的两臂右高左低维持着身体的平衡,舞姿极其优美。
图13 河南南阳汉画像石
“鼓舞”是汉代舞蹈中技巧很高的一种。主要形式有“盘鼓舞”和“建鼓舞”。
张衡《七盘舞赋》描写一种“历七盘而屣蹑”的舞蹈,也就是“盘鼓舞”。表演时,地上摆好了盘和鼓,舞者脚步踏在鼓上或盘上从容起舞。飘舞的长袖,轻盈的步法,应着咚咚的鼓声,构成特殊的舞蹈节奏。盘和鼓的数量没有一定,有的以鼓为主,有的以盘为主。河南南阳汉画像石上有一幅乐舞图,画的正是“盘鼓舞”的表演。图中显示的是地上有两只鼓,四只盘。梳双髻的细腰舞人,扬起长袖,弓步跃起。左脚正从鼓上跳起,右脚尖刚刚踏到盘上。
图14 河南南阳汉画像石盘鼓舞
建鼓是用木柱穿着大鼓的腰部,下设支架,将鼓立起来,鼓的两面左右向外。舞人在两旁各击鼓的一面,边击鼓边跳舞。建鼓在汉画像石描画的百戏演出中,往往居于中心地位。山东曲阜东安汉里画像石上,就刻着一幅生动的“建鼓舞”表演图。这种建鼓舞至今还可以在湘西苗族跳鼓时看到。
汉代舞蹈中有一类拿着道具作舞的节目。从各地发现的汉画像石(砖)上,我们看到有拿着带柄的双面扁形小鼓的“鼙舞”;拿着大铃铛而舞的“铎舞”;拿着盾牌而舞的“干舞”;拿着斧头而舞的“戚舞”;拿着拨浪鼓而舞的“鼗舞”;持剑而舞的“剑舞”;击编磬而舞的“磬舞”;还有拿着“便面”(扇子)而舞的“扇舞”等等。
道具舞蹈中还有一种“象人”舞。由表演者扮成兽形、鸟形、鱼形等,或持鱼形、兽形、鸟形等道具作舞。
图15 山东沂南汉代百戏画像石雀舞
汉代的面具舞,就是前边所说的“傩舞”。
汉代居住在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也有各种独具特色的舞蹈。云南晋宁石寨山滇王古墓群出土的西汉文物中,有敲铜鼓吹芦笙而舞的“芦笙舞”,吹瓠笙而舞的“瓠笙舞”,持盘而舞的“盘舞”等。
图16 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的盘舞人
汉代民间种类繁多的舞蹈,常常和杂技、武术等汇合到一起演出,成了“角抵”的重要内容。
所谓“角抵”,狭义的解释是两人角力相斗,像前边介绍过的“蚩尤戏”。广义的角抵,是带有竞赛性质的多种技艺的集中表演,也就是“百戏”。
秦二世时就有“角抵”。秦汉间,角抵之戏盛行于北方。据史书记载,汉武帝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曾在未央宫设角抵戏,300里内人们都赶来观看。角抵百戏中,有精彩的杂技与魔术,也有丰富多采的歌舞。张衡《西京赋》描写过长安城中“临迥望之广场,程角抵之妙戏”的情景,其中有《总会仙倡》、《曼延之戏》、《东海黄公》等大型的歌舞节目。
《总会仙倡》是“仙人仙兽”的歌舞会演。布置了山峦起伏,神树仙草的“仙境”作背景。化了妆的“仙人”,假面假形扮成的“仙兽”,一起作歌舞表演。演出的节目有耍豹子,舞熊罴,白虎鼓瑟,苍龙吹笛,当场指挥的是仙人洪崖。
《曼延之戏》包括一系列鸟兽虫鱼表演。有猴戏,有大象,有大鱼,有千年蟾蜍,有万年老龟,有鸟兽相斗,有水人弄蛇。
《东海黄公》是有故事的表演。演的是东海地方有一位黄公,年轻时有法术能制服蛇虎。常常是佩着赤金刀,用红绸子束发。念一个咒语,就能画地成川,兴云作雾。年老以后,气力衰退,又饮酒过度,法术渐渐失灵。秦朝末年,东海又出现白虎。黄公和白虎相斗,结果被老虎吃掉。
汉代“百戏”的盛行,对中国舞蹈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于舞蹈和杂技、幻术、武术等经常在一起演出,它们互相吸收和融合,以至武术、杂技中的跳、转、翻、滚等技巧和造型被吸收到舞蹈中来,丰富了舞蹈的表现力,形成了中国舞蹈技艺并重的特点。
图17 山东沂南北寨村东汉墓百戏画像石
汉朝建国后由于国家日渐强盛,政治力量逐步延伸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汉朝和国内外各民族间的交往,对边疆的开发,带来了各族舞蹈、音乐和杂技等艺术的交流。汉武帝时,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沟通了西域与中原的关系,西域的乐舞技艺传入中原。武帝以后,汉朝的细君公主、解忧公主等远嫁西域,中原的乐舞也传到西域。到了东汉灵帝时代,西域的乐舞大量地传入中原。京都的贵戚竞尚“胡乐”、“胡舞”。汉朝与北方的匈奴,东北的夫余、高句〔gou勾〕丽、朝鲜,海外的倭国(今日本),岭南的南越国,西南的掸国(今缅甸北部),都有过乐舞的交流。应该说两汉乐舞的繁荣是各民族共同促成的。
在汉代丰富多采的乐舞活动中,表演性舞蹈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像戚夫人、赵飞燕那样著名的舞蹈家。汉高祖刘邦的宠姬戚夫人,会鼓琴,会唱歌,更精于舞蹈。她擅长“翘神折腰之舞”,这是与战国时的“楚舞”一脉相承的舞蹈。戚夫人的表演是非常有魅力的,后来有人赞美她“闺中歌舞未终曲,天下死人如乱麻”。意思是说戚夫人的歌舞有勾魂摄魄的感染力。汉成帝刘骜〔ao奥〕的皇后赵飞燕,称得上是汉朝最杰出的舞蹈家。她的父亲是个音乐家,她和妹妹曾流落长安,沦为官婢。长大后,她到阳阿公主家学习歌舞,掌握了高超的舞蹈技巧。又“善行气术”,大概就是当今气功家们所说的“轻功”,所以她的舞蹈有超人的飘逸之美。传说有一次赵飞燕在宫中一高榭上迎风舞蹈,若不是被人及时地扯住,她几乎要被大风刮去。汉成帝深恐她真的有一天会被风吹走,就特地为她筑了一座“七宝避风台”。又说赵飞燕“身轻若燕,能作掌上舞”。汉成帝为她造了一个水晶盘,让宫人托盘,赵飞燕在盘上起舞。赵飞燕还有一项特技,就是会走“踽〔ju举〕步”,走起来好像人手执花枝,颤颤悠悠,其他人怎么都学不来。赵飞燕从一个出身卑贱的女子,一跃而成为皇后,凭借的主要是她精美绝伦的舞蹈技艺。从赵飞燕舞艺的记载和传说,也可以想见汉朝的舞蹈艺术水平已达到何等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