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行星运动及位置计算 第二节 会合周期
行星的各种视现象隔一段时间就会重复一次,名曰一复或一见,即现代天文学中的会合周期。古人早就注意到,这个规律与行星和太阳两者之间的相对位置有关。在唐代大衍历以前,会合周期曾定义为从晨始见到下次晨始见的时间间隔,而“晨始见”的概念很不准确。它的字面含意是第一次在早晨看到,指的是位于太阳西边的行星,在肉眼可以分辨的前提下,初次见到时离太阳的最短距离。“晨始见”当然会因人而异,是不可靠的判断。所以从大衍历开始,会合周期的定义改为:连续两次与太阳相合的时间间隔。与现代定义完全相同。
从下表可以看出,在春秋战国时,人们已经掌握了金星、木星和水星的会合周期,水星离太阳太近,不易观测,所以水星数据误差偏大。在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帛书《五星占》中,比较准确地记载了金星、木星和土星的周期值,其中金星的误差在半日之内。南北朝祖冲之的大明历,五大行星会合周期的误差全部小于0.0022日。相隔不到100年,隋代的大业历就显示出更高的观测实力,除了火星的误差为1%日外,其余行星都在2‰日以下,即小于2′53″。大业历以后,历代的行星会合周期值一直保持这样的高水平。
行星会合周期对照表
木星 | 火星 | 土星 | 金星 | 水星 | ||
---|---|---|---|---|---|---|
甘石星经 | 春秋 | 400日 | 587日 | 126日 | ||
《五星占》 | 西汉 | 395.44日 | 377日 | 584.4日 | ||
大明历 | 南北朝 | 398.903日 | 780.031日 | 378.070日 | 583.931日 | 115.880日 |
大业历 | 隋 | 398.882日 | 779.926日 | 378.090日 | 583.922日 | 115.879日 |
理论值 | 现代 | 398.884日 | 779.936日 | 378.092日 | 583.921日 | 115.877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