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佛雕之最——乐山大佛

我国佛教题材的石雕造像,除了石窟而外,单体石雕也有很突出的成就,曲阳县修德寺石雕像和乐山大佛可作为其代表。

河北省曲阳县修德寺石雕像,1953年首先在曲阳县城西南修德寺塔基下发现,1954年又在宋代寺址下发掘出一批。两次总计其数约2200余尊,其中含有纪年铭文的造像达到247尊。造像时间自北魏孝明帝神龟三年(公元520年)开始,到唐玄宗李隆基天宝九年(公元750年)止,历时230年左右,以东魏、北齐、隋代的造像为最多。一般为单体小型石像,残高20至30厘米。这些石雕艺术品,现分别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和河北省博物馆。

修德寺石造像的题材,开始以释迦牟尼佛和弥勒佛为主,然后逐步过渡到以阿弥陀佛和菩萨像为主。据有纪年的造像统计,各时代雕造菩萨像与造像总数之比,北魏约占35%,东魏约占75%,北齐约占82%,隋代时上升到93%。这就是说,隋代雕像几乎全是菩萨像了。这种刻菩萨像日益增多的趋势,反映了广大下层群众的信仰要求和世俗化状况。在艺术造型上,雕像也经历了由瘦削修长变化到方颐矮胖,再发展到挺秀丰满的过程。造像的服饰也在变化中,例如佛衣由最初的褒衣博带,变化到轻薄透体、衣纹简疏的样式。造像的面容,北魏时期那种严肃慈祥的容貌,已被唐代的平易亲近的面容所代替了。

这大批单件石刻佛教造像,为什么在河北曲阳发现出土?这与佛教传播和当地石质状况有关。4世纪中叶,今河北省石家庄地区佛教已很盛行;曲阳等地盛产的汉白玉等大理石材料又是石雕像最佳原料之一,这就给佛教造像创造了条件。

在单体石雕像中,堪称世界之最的造像,恐怕要算乐山大佛了。乐山大佛,刻于四川省乐山市南岷江东岸凌云山西壁,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汇合处。大佛是利用凌云山栖鸾峰断崖开凿成的一尊弥勒坐佛,所以,又称之为凌云大佛。大佛始凿于唐玄宗开元元年(公元713年),完成于唐德宗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历时近90年。佛像顶上覆盖有13层重楼,名曰“大像阁”,宋改名为“天宁阁”,明朝末年毁坏。大佛头部与山顶齐,脚踏大江,从头顶到脚底的高度为58.85米。其中头高11.7米,脸宽7.8米,鼻长3.5米,耳长6.43米,眼长3.3米,肩宽24米。仅头上的发髻就有1200多个。耳朵中间可并立二人,头顶上可放一张圆桌,脚面上可围坐百余人。乐山大佛比阿富汗境内兴都库什山南侧的巴比羊石窟中最高的一尊53米高的大佛还高五米多,可称为世界上最大、最高的石刻佛像。在像的右侧,凿有九曲栈道,从凌云山顶可由此迂回下到江边佛足之下。所以,一般人总爱说:“山是一座佛,佛是一座山”,雍容大度,气魄雄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