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发展源流篇 第四节 兵书著述的创新

由春秋战国时期兵书著述家著述的一大批兵书,经过自汉至唐的整理和校注,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兵学体系。宋代的兵书著述家,除了在前人的基础上,继续进行总结、提高的工作外,又著述了一批在内容和体例上都有创新的兵书,这是与当时社会的实际需要和社会发展所提供的客观条件分不开的。


图5 汉魏之际的军事家曹操

后周显德七年(公元960年),赵匡胤在陈桥驿(今河南开封东北)发动兵变,建立了宋朝。在300多年中,两宋统治区内的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农业、手工业都很发达,文化教育也很兴旺。奖励政策的推行,更促进了科学技术上的创造,四大发明中的活字印刷和指南针应运而生,火药被用于军事。

为了巩固统治,赵匡胤于建宋伊始,便在军事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削夺禁军高级将领和藩镇的兵权;设立枢密院掌管军政;设立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等三衙分掌禁军,同枢密院互相制约;把厢军中的精锐选入禁军;实行兵将分离和军队定期换防制度,使军中“兵无常将,将无常师”,借以加强朝廷对军队的控制,加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在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上,宋代的钢铁兵器显示出前所未有的精致;火药与火球、火箭、火枪(见图6)的使用,开创了人类战争史上火器与冷兵器并用的新时代;开封城的建成,标志着我国古代以城墙、城池为核心的军事筑城体系已进入相对成熟的阶段,以造船坞为核心的全国战船建造场,建造了大量新型战船。这些都说明宋代的军事技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宋代的300多年中,战争连绵不断。两宋朝廷先后与北方的辽、西夏、金和蒙古兵戎相见,意欲扩大和维护其统治地域。各少数民族政权,或互相兼并而雄据一方,或南下而问鼎中原。


图6 宋代的火器

中央军事集权制的加强,军事技术划时代的发展,错综复杂而又频繁的战争,为新型兵书的著述,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据《中国兵书知见录》的统计,两宋编印的兵书有559部,3865卷,它们具有下列特点。

首先,开了官修和校定兵书的先例。宋仁宗鉴于将帅“鲜古今之学”,便命天章阁待制曾公亮和尚书工部侍郎、参知政事丁度等组织人员,编修一部综合性的兵书。宋仁宗在《武经总要·仁宗皇帝御制序》中,既要求收录历代的“军旅之政,讨伐之事,经籍所载,史册所记”的经验教训,又要求增加“本朝勘乱,边防御侮”的计谋方略,还要把“营阵法制,器械名数,攻取之具,守拒之用”绘成图形,附以说明,供文武官员研讨。经过五年的努力,我国第一部官修的大型综合性兵书《武经总要》,终于在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刊印问世。

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四月,朝廷为适应武学、武举试士的需要,由宋神宗赵顼〔xu 需〕颁诏,命国子监司业朱服、武学博士何去非等人,校定《孙子兵法》、《吴子》、《六韬》、《司马法》、《三略》、《尉缭子》、《李卫公问对》等七部兵书,雕版刊行,并定名为《武经七书》,官定武学经书自此开始。此书经校定之后,不但在宋朝开始使用,而且成为以后武学的基本教材和武举考试的内容,对宋朝以后的军事学(即兵学)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其次,创造了兵书编纂的两种新体例。第一种是把军事学的基本内容,划分为若干个互有逻辑联系的学科,进行分门别类的论述。在论述每一个学科时,又在征引以前军事学名著和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增加当时的新鲜内容。《武经总要》就是采用这种编纂方法的成功之作,它对后世综合性兵书的编纂,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第二种是对军事学的某一方面内容进行深入的研究,编纂成一部专著。其中比较著名的有武学博士何去非评论军事人物得失的《何博士备论》,张预辑著的历代名将传略《百将传》,陈规的城防专著《守城录》,陈傅良的《历代兵制》,吉天保编辑的《十一家注孙子》等。

其三,反映了火器与冷兵器并用时代军事技术的特点。《武经总要前集》第10至第13卷,首次刊载了我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三个火药配方,以及火球、火箭等燃烧性火器的制造与使用方法。同时,还系统地记载了各种冷兵器、军事筑城和攻守城器械、各型战船的形制构造、作战用途和使用方法等军事技术内容。《守城录》记载了最早的管形火器长竹杆火枪的制造与使用方法。同时,还详细论述了城池的改建,以及各种城防兵器的制造与使用技术。其丰富与完备的程度,都超过了既往的兵书。

其四,增加了军事地理内容。《武经总要前集》第15至第20卷,记载了边防各州的方位和四至、地理沿革、山川河流、道路关隘、军事要点、守备设施、历代驻兵和战事得失等军事地理内容。它同既往兵书所概述的地形地貌相比,具有更大的实用价值。

两宋兵书的上述特点,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较好地解决了当时战争和军事斗争实践提出的问题,为明代后期(嘉靖至崇祯,公元1522—1644年)兵书的著述,树立了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