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宫殿建筑 第二节 北京紫禁城的建造
明成祖朱棣于公元1403年夺得帝位以后,将都城由南京迁至北京,命令陈珪和吴中负责规划北京城和建造皇城。这时,对于都城的规划已经有了历代祖传的规矩,而且在北京又有元代留下来的基础,这就是皇城居中、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格局。在皇城和宫殿建筑的建造上,明朝有大批技术成熟的能工巧匠,他们不但有营造房屋的经验,而且还有一批能设计、能组织施工的著名工匠。
公元1407年,陈珪、吴中调集人力,开始了大规模的皇城建造。建造的第一项工作就是准备材料。
宫殿建筑首先需要木料,建筑的柱子梁枋,四周门窗全部由木料做成,所以木料不但需要量大,而且质量又要求高。它们的产地多在浙江、江西、湖南、湖北一带,从产地伐木,将木料趁夏季发水时期送入江河转入长江,再由运河运至北京,这个过程有的需要三四年之久。
其次是砖,皇城城墙用砖,建筑的墙和地面用砖,有的地面还得用三层铺砖,据统计,整座皇城建筑需用砖达8000万块之多。而且有的砖质量要求还很高,例如用作主要宫殿的地面砖称为“金砖”,它是用一种高质量的泥土烧制成的。这种泥土还要经过水泡、过滤,将泥土中杂质都除掉,澄下颗粒很细的土,制坯进窑烧成砖后,还要将砖面打磨平整,用桐油涂抹,所以这种砖又称为“澄浆砖”,质地坚硬,表面有光泽,敲之有金属声,故称为“金砖”。“金砖”最著名的产地在江苏苏州一带,所有这些砖也多用船经运河送至北京。
石料在宫殿建筑中用量也很大,建筑下面的台基,台基四周的栏杆,石头桥,皇城中主要的路面都用石头建造。为了减少运输困难,尽量在北京附近的房山、曲阳等地取材。但石料的运输毕竟比木料和砖要困难得多,尤其那些体量很大的石雕,例如天安门前的石头狮子和华表石柱,其中最大的要算保和殿北面的那块御路石了。它长达16米,宽3.17米,重量达200余吨,这是指加工完成后的重量,如果按原来的毛料计算,份量还要重得多。这样重的石料是怎么从采石场运到紫禁城现场的呢? 聪明的工匠想出了办法,这就是在运输的沿途一路打井,趁冬天取出井水泼在路上结成冰,形成一条冰道,将大石料放在旱船上,沿着冰道用成千上万的人力拉到北京,再在现场进行雕刻加工。
宫殿建筑还要用大量的琉璃瓦,为了就近取材,在北京附近设了好几处烧制琉璃砖瓦的窑场,现在北京城内的琉璃厂和门头沟的琉璃渠都是当年的琉璃窑址。北京西城区现在有一条大木仓胡同,鼓楼附近有一条方砖胡同,就是当时储存木料和方砖的仓库所在地。大木仓当时面积有3000间房屋那样大,可见宫殿建筑用木料数量之大。
这样的备料一共进行了10年之久,到公元1417年,诸事齐备,于是明朝廷征集了全国10万工匠,数十万民工开始了大规模的施工。整座紫禁城占地72万平方米,房屋共有1000余幢9000余间,面积有16万平方米,但只花了三年就全部建成。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一座金碧辉煌的紫禁城完整地出现在北京城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