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石经——刻在石碑上的法定经文 第六节 七朝之外的石经
除了前述七个朝代的石经之外,还有以下几种已刻或未刻的石经见于记载。作为有关石经的知识,也需要介绍一下。
晋代
据《晋书·裴頠〔wei伪〕传》(《裴秀传》附)说:
頠字逸民,弘雅有远识,博学稽古,自少知名……惠帝即位,转国子祭酒,兼右军将军……累·迁侍中。时天下暂宁,奏修国学,刻石写经。
虽然《晋书》有这样的话,但关于“刻石”、“写经”,未见具体的记载,而且历史上从未发现过任何出土的碑石或残字。所以前人怀疑可能当时裴有刻经的建议,但没能实现。
北魏
北魏曾刊立过石经,不过没多久就彻底废毁了。据《南齐书·魏虏传》说:
佛狸(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截平城(今山西大同)西为宫城,……城西南去白登山七里,于山边别立父祖庙……城西三里刻石写经及其《国记》。于邺取石虎(十六国中后赵主)文石屋基六十枚,皆长丈余以听用。
从这个记载看,北魏确实搞过石经,至少已经着手动工了。但是为什么也竟无一字存世呢?下边的记载透露出的一些消息,可以帮助我们作一个比较合理的推测。
北魏太武帝有一个很倚重的大臣,也是一个学者,叫崔浩。他曾受命注解过经书。《北史·崔浩传》(《崔宏传》附)说:
浩又上《五寅元历》,表曰:太宗即位元年(明元帝拓跋嗣永兴元年,公元409年),敕臣解《急救章》、《孝经》、《论语》、《诗》、《尚书》、《春秋》、《礼记》、《周易》,三年成讫。
但后来崔浩被杀了,原因是为写国史不慎而得罪了皇帝。《崔浩传》有以下的记述:
神麚〔jia 加,公鹿〕二年(北魏太武帝年号,公元429年),诏集诸文人摭〔zhi直,摘取〕录《国书》。浩及弟览、高谠〔dang党〕、邓颖、晁继、范亨、黄辅等共参著作,叙成《国书》三十卷。著作令史太原闵堪、赵郡郄〔qie切〕标素谄事浩,乃请立石铭,载《国书》,以彰直笔,并勒浩所注五经,浩赞成之,景穆(拓跋焘长子拓跋晃,五岁立为太子,好经史,死后谥“景穆太子”)善焉。遂营于天郊东三里,方百步(《魏书·崔浩传》作“方百三十步”),用功三百万乃讫。浩《国书》,事备而不典(事迹详备,但不好听),而石铭显在衢路,北人咸悉忿毒,相与构浩于帝(石碑立在大路上,鲜卑人都很恼火,一起向皇帝说崔浩的坏话)。帝大怒,使有司案浩,取秘书郎及长历生数百人意状,浩服受赇〔qiu求,受贿〕。真君(太武帝年号“太平真君”)十一年(公元450年)六月,诛浩。清河崔氏无远近,及范阳卢氏、太原郭氏、河东柳氏,皆浩之姻亲,尽夷其族,其秘书郎史以下尽死。
《魏书·崔浩传》记述略同。据此推断,北魏确乎和《国书》一起刊立过崔浩注的经书。但是崔浩因《国史》写得不好听,大概是写了鲜卑人,特别是皇族拓跋氏的什么不愿意让人知道的秘闻,就是前文所说的“直笔”,触怒了皇帝而杀身灭门,甚至株连亲戚、下属。可以想见,他所注解的经书碑石决不会保留,一定是和“备而不典”的《国书》碑石一同彻底被废毁了。所以北魏石经竟无一字存世,当时所刻是哪些经书亦无记载。不过我们可以推断,所刻当不出前引《崔浩传》所说“三年成讫”的诸经注解之外。
金代
据《明一统志》载:金国子学碑二,在旧燕城南。但未见实物。存疑。
明代
明代没有统一在国子监刊立过石经。南京、北京有几种刻石,都是官吏自制的。计有:明神宗万历二年(公元1574年)太仆寺刻《尚书·冏命》一篇,置于衙署。又万历年间蔡毅中刻《孝经注》,置北京国子监。再有明熹宗天启三年(公元1623年),国子监丞金维基等刻唐人虞世南所书《孝经》。又,南京国子监刊《大学》一篇,置于南监。据说两《孝经》刻石尚存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
前述七部石经以外,见诸记载的石经,主要是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