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文学歌舞 桃花源里可耕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这就是《桃花源记》——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千古名篇,它向世人展现了一幅美好的理想社会图景。在此,他极力描绘了一种宁静、美好的是田园生活。

陶渊明所生活的年代,是一个政治矛盾异常尖锐,社会生活动荡不安的时代。一方面是百姓流离失所,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另一方面统治阶级内部又争权夺利,连年征战。陶渊明生活的江州,地处荆、扬要冲,为兵家必争之地。到处是一派残破景象。本篇真实地反映了一种追求,一种理想,一种与黑暗现实截然对立的价值观念。

《桃花源记》的写作时间大约在公元419~421年之间,此时陶渊明隐居田园已至少十三年,对田园生活已有切肤之感。作者的这些感受成了《桃花源记》中理想的源泉。他的精神追求已超越了他的时代。因此,李泽厚先生说陶渊明是“魏晋风度的最高代表者。”

现在,湖南桃源县西南15公里的水溪附近,四周山环水绕,桃红竹翠,景色秀丽,相传陶渊明所说的“世外桃源”就是此地。这里已经成了着名的桃花源景区,其中以缆船洲、秦人古洞最为有名。

缆船洲又称烂船洲,相传当年武陵渔夫即于此靠岸缆船。又相传他离开桃花源时所缆小舟已腐烂。这后一传说,实际暗示桃花源是神仙洞府,道教中流行两句名言,“山中方七日,人间已千年”嘛。

秦人古洞极狭窄,如两人并行,都要侧身向前。相传当年武陵渔夫即由此进入桃花源,走出此洞。豁然开朗,一如陶渊明的诗与记所展现之情景,真不亚于瑶池仙境,令人有远隔尘世之感。

1959年6月29日,毛泽东主席登庐山开中共八届八中全会,在山上,他远望鄱阳湖、扬子江。千峦竞秀,万壑争流,红日方升,一时诗兴大发,写下了名诗《登庐山》,其中还反用桃花源的典故,说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成就。

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

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

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

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