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篇 德国和意大利 维也纳体系的构建与神圣同盟的缔结
拿破仑用战争向欧洲输出革命,席卷了欧洲大陆。他就像一头发疯的狮子,令欧洲各国君主无不惧怕。也迫使他们采取合纵政策,联合对抗法国。虽然当时已处于蒸汽时代,工业资本主义已成为发展潮流,但是由于欧洲大陆封建势力的联合力量大大超过资本主义力量,即使拿破仑再凶悍,在强大的联盟力量面前,也只能以战败做了了结。
1814—1815年,在制裁法国的基础上,战胜拿破仑帝国的欧洲各国代表在维也纳召开会议。会议由俄英普奥四大国操纵。会议的目的是:瓜分赃物;恢复法国大革命前的欧洲旧秩序;防止法国东山再起。经过激烈争吵,最终签署了“最后总决议”,确定了欧洲的封建统治秩序和国家体系,这些决议确定的欧洲统治秩序和国家体系被称为“维也纳体系”。维也纳体系后,英国重新控制了欧洲,并且达成了欧洲势力均衡,世界国际关系的中心舞台仍然停留在欧洲。欧洲这种独领风骚的状态一直持续到第一次世界大战。
维也纳体系是怎样的一种体系?带着这个问题,我们首先看一下维护这个体系的组织——神圣同盟。为了维护维也纳体系,防止革命的再度爆发,1815年9月,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发表宣言,倡议欧洲各国君主建立“神圣同盟”,以保卫君主政体和基督教义。奥地利皇帝和普鲁士国王响应倡议,同沙皇一起签署了宣言。他们以“至为神圣的不可分割的三位一体”的名义,宣布他们维护现状的坚定决心,这就是被称为带有反动宗教色彩的“神圣同盟”。
此后,为了把“神圣同盟”维护反动秩序的手段具体化,1815年11月,俄、普、奥三国与英国签定了《四国同盟条约》,规定:缔约四国在20年里以武力维护维也纳所作的安排。四国还同意定期开会,讨论有关“共同利益”的问题,解决争端。1818年法国也加入四国同盟,演变为“五国同盟”。俄普奥三国相互救援是为了镇压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他们所谓的保卫宗教、保卫和平和正义也仅仅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秩序。而英国的参加,目的也无非是为了防止法国东山再起。但是1818年法国也参加了同盟,显然此时同盟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防止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而是为了镇压欧洲革命乃至世界革命。
维也纳体系恢复了欧洲的封建统治,并且把拿破仑统治下已经解放的民族重新置于战胜国的民族压迫之下,这是一种历史的逆流、历史的反动。但是维也纳体系作为国际关系的一个转折,它开启了用会议解决国际争端的先河。
历史的逆流是阻挡不了历史前进的步伐的。维也纳体系本身内部的矛盾也使体系日益瓦解。其中有民族矛盾、大国之间的利益冲突和阶级矛盾。1829年希腊独立,使维也纳会议确定的欧洲版图首次被改动;1830年比利时独立,欧洲版图再次被改动。就在希腊和比利时独立过程中,神圣同盟内部矛盾也在激化,并开始分裂、瓦解。更重要的是,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推翻了复辟的波旁王朝,使体系下的欧洲统治秩序被打破。维也纳体系至此已名存实亡。1848年欧洲革命沉重打击了欧洲封建势力,彻底瓦解了维也纳体系。
19世纪20、30年代的欧洲,掀起了一系列的革命运动,首先在西班牙爆发了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革命,很快,革命风暴席卷了意大利、俄国和法国等广大地区,震撼了各国的封建专制统治。1830年,法国发生了“七月革命”,推翻了复辟的波旁王朝,建立了君主立宪制的“七月王朝”。不久,英国进行了议会改革,资产阶级通过和平手段取得了更多的权利。在此期间,希腊和比利时通过民族解放战争,获得了独立,并使神圣同盟的内部矛盾进一步激化,以致最终破裂。维也纳体系的瓦解已成必然,而神圣同盟的破裂则是维也纳体系瓦解的开始。1848年席卷欧洲大陆的革命如火如荼,给封建统治以沉重的打击,维也纳体系最终彻底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