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采访手记
弱势群体是一批值得认真关注的群体。
在我国贫困地区,几年前启动的希望工程成为农村弱势儿童们的福音。但是,作为城市中的弱势学生,却少有关注,有些灯下黑的意思。然而,北京市广渠门中学却在全国率先发起了宏志行动,使城市中的弱势学生得到社会的关爱,在美好心灵的呵护下健康成长,被人们称之为城市中的希望工程。
李金海是北京市广渠门中学校长。由他创办的宏志班经过新闻媒介的大力宣传,已经成为北京建设精神文明教育系统一道亮丽的风景。宏志班在不经意间触动了中国社会躯体最敏感的神经,无数的爱意如泉水般汩汩汇流,激动感动心动的汁液挥洒得遍地皆是。于是,李金海本人也成了新闻人物。然而,熟悉和深知他的人都说,金海是最不喜欢出头露面的人。那么,是什么样的一种力量驱动一个默默坚守的人搞了这样一个大动作呢?
1993年,李金海所在的学校和怀柔县碾子乡碾子村搞活动,活动的名字叫城乡学校手拉手。李金海带着本校的一些老师和学生来到了大山深处,试图与当地的学校手拉手。然而,说是手拉手,当对方把手伸出来后,李金海却发现,城市的孩子们很难和乡下的孩子真诚相握。
乡下的贫穷令城里的学生们大惑不解。中午,大伙凑在一起吃饭,却有几个当地的学生靠在墙边,似乎在享受中午的阳光。他们不吃饭。问为什么不吃,说是没钱,买不起。问为什么不带饭,说要带饭,干的带不起,只能用瓦罐带稀的,嫌麻烦,干脆中午不吃,饿到晚上回家一块吃。这话让城市学生大吃一惊,同在蓝天下,咫尺却天涯,怎么有这等事?于是学生们议论起来。有的学生说:他们没有饭吃活该,谁让他们的爸爸妈妈不计划生育呢?
手拉手拉出了李金海的心事。相当一部分学生缺少同情心,没有一个善良人所具备的情感。这同样是一种贫穷,一种情感世界的白色沙砾绵亘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但它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老师只注意分数,学生也注意分数,家长更注意分数,教育部门则凭分数论高低、排座次。这样就使学生除了学习之外别的都漠不关心,一心只读圣贤书,成为冷漠的学习动物试问,一个不懂感情的人,一个除了自己别的什么都不爱的人,能会爱祖国、爱人民吗?如果我们培养的人根本不会爱祖国、爱人民,那么,我们花那么大的气力去培养他干什么?从这个意义上讲,培养出一个没有感情的冷漠的科学家,不如培养一个善良的人。二次世界大战中,为纳粹德国服务的科学家,制造出多少屠杀人民的武器,如果是一个善良的人,他是不会这样做的。
这是远比分数更重要的。
城市孩子情感的触觉苍白无力,对城市之外的另外环境下生活的人们不屑一顾,说明我们教育体系的某些缺憾。一个善良的人,一个情感世界丰富的人,不会不同情弱者,不会不关心他人的疾苦和痛苦的。
李金海认为这正是城乡学校手拉手深刻意义之所在。这是一门深刻的国情教育课,要让我们的孩子真正了解中国,不仅让孩子们知道我们的祖国繁荣富强,更要让他们知道有些地方还很贫穷和落后。而这些并不是和他们了无关系。国家培养他们,正是为了让他们将来改变不尽如人意之处,并不仅仅是享受祖国的繁荣和富强的。要让孩子们明了自己肩上的责任。
李金海把大山深处的石碾子乡当成了一个对本校学生进行思想再教育的课堂,而石碾子中学就成了最好的教育基地。苦难是人生的最好的教材。那些苦孩子就是一本书。李金海提出帮助同龄人,共圆读书梦的13号,让城乡孩子们结成一个个对子,真正把手握起来。
一个初一的学生其父是个出租汽车司机,家里条件不错。刚入学不到一个学期,便把班上的同学轮流请到饭店撮了一遍。结对子时,或许是他对乡下孩子的概念印象不深,同学们都给对子带了一份小礼物,什么钢笔、日记本、球拍、巧克力糖等等,而他什么也没带。当他和对子认识之后,他被深深震撼了。乡下孩子的纯朴、善良和贫苦都使他惊奇不已。他不相信仅距百公里的这处地方竞这样穷。看着对子眼睛流露出对别的孩子的礼物羡慕的神色,他的心里很不是滋味。他哭了。回到家里,他逼父母当天夜里敲开李金海的家,讨要对子的地址,第二天就买了一大包礼物给对子寄了去。
所谓帮助同龄人,共圆读书梦,是因为有的乡下孩子因家庭困难而无力上学。不上学的孩子越来越多,即使学校和乡政府采取严厉措施也难以抑止越来越大的辍学率。比如村里的农户最值钱的东西就是猪,但你就是把猪都赶走吓唬他,他也不一定上。但这些孩子却听对子的。城里的孩子一封深情的信,就会使乡下的孩子热泪盈眶,并马上背起书包上学。他们说,我们冲着广渠门中学的朋友才来上学的……
广渠门中学从石碾子中学选了10个年收入在150元以下的特困生,把他们接到学校,提供衣食住行和学习费用。同时,又以这十个特困生为精神酵母,以此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和矫正情感品行的误区。
广渠门中学被北京市教育系统评为支援山区学校的先进单位。
或许从这时起,李金海就有了将来办宏志班的想法……
李金海是北京市人大代表、市人大常委会教育科学委员会委员。由于这种身份,他经常到一些学校视察了解情况。一次,他来到一所私立学校。这里有空调,有席梦思软床,有高级沙发,有可口饭菜,有四季高档服装,还有学校门前宛若长龙的高级轿车。在学校门口,一个学生从汽车里钻出来,后面跟着为他背书包的父亲,要进校门时,学生回头对父亲说:我这个月不回家了,你给点零花钱吧。多少?父亲问。3000学生想也没想就随口说。做父亲的二话没说就从口袋里掏出钱夹子,点足了3000元给儿子。儿子接过钱,塞到书包里头也不回就进了学校……
李金海正好目睹了这一幕。他感到愤怒。
这样的孩子能成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吗?不,他连资产阶级接班人都当不成。在英国有一所首相学校,是专门培养英国上层贵族子弟的,然而,学校里冬天不生火,一任寒风刺骨;夏天,教室里没有电扇,更没有什么空调,使热火的七月溽热难当。难道这些老牌贵族不比我们刚刚暴富的大款们有钱吗?他们为什么这么做?还有美国的西点军校,这是专门为美国培养将军的,他们的训练难度令人咋舌,有些甚至是非人的、磨难式的。还有日本的一些学校,专门设置一些苦难和挫折的课程,以锻炼人的意志、品格和自强不息的精神……资本主义国家的教育者尚且知道温室里绝对培养不尚所需要的人才,为什么在我们的社会主义国家里竟然有这样的教育呢?这种以享受为荣,以享乐为人生快事的教学环境,会给我们国家和民族带来什么呢?
李金海又想起了另一类孩子。
数年前,一个寒冷的冬夜。李金海刚把学校的事情安排好,一看表,已经11点多了,急忙蹬车往家里赶。此时街上人已稀少,下过雪的路面很滑,尖利的朔风掠过楼群,吹得满耳都是凄厉的啸声。然而,就在这令人思归的风声中,却有一句英语从不远处的电线杆下传来。
李金海着实吓了一跳,以为是碰上了一个迷路的外国人。以他一个中学校长的经历,和外国人单独相处的机会是不多的,他缺少这方面的经验。然而,待走的近了,见昏黄的路灯下,站着一个苦读的少年。
李金海把车子停下来。教师的职业习惯和中学校长的习惯使他不得不停下来。教育工作者天生喜欢那些好学上进的学生,就像林业工作者看到一株秀木那样,他是很难挪动步子的。
这么晚了,怎么还不回家?你是哪个学校的?
为什么不在家里复习功课?
李金海关切地问了许多。学生很谨慎地回答了许多。学生说,他的父母都是下乡知青,至今还没有调回来。按照政策,他可以回京上学,可是却没有地方住。他只能临时挤在一个亲戚家。亲戚家居住条件不好,子女又多,晚上用电时问太长他们不高兴,只得就着路灯复习功课……已经好长时间了,路灯成了他的台灯,虽然高点,虽然暗点,虽然马路上冷点,但他的学习成绩却一直在年级里名列前茅。
当马路少年得知眼前和他进行冬夜长谈的就是重点中学的校长时,他含着泪请求道:李校长,把我收下吧,如果我每次考试得不了前三名,你把我开除……
李金海果真收了他。
后来这位学生考上了北京大学。
李金海想到了马路少年这一类的孩子。现实对他们太残酷了。如果我们只强调市场经济只讲钱,不认人,有钱就上学,没钱就走人,那么,这类品学兼优但家庭贫困的孩子就会被关在我们的学校之外……若是这样,何以体现我们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呢?
李金海永远也忘不了自己的成长经历。
他是1960年考入北京师范学院的。不管是从中学,还是上大学,他都是靠国家的助学金完成学业的。那时的助学金每个月8元钱,一个月的生活费仅花6元钱,还余2元钱的零花钱。每当回忆起这8元钱的助学金,李金海便觉得温暖无比,因为这上边沾有共和国的体温。
而现在的助学金标准形同虚设,每个月最高标准才14元。14元仅相当一盒香烟的价钱,仅能买十根冰棍,和五六十年代的8元钱相比,只能说是聊胜于无了。但是它却寒了多少贫穷孩子的心……
李金海还想起一个学生叫司凤霞。他的父亲是当年的插队知青。因为回城太晚的缘故,家庭生活状况很差。然而司凤霞是个要强的孩子,从上小学一年级开始,年年都考全班第一,可是上到初中毕业,就要考高中的时候,她的爸爸却不让她继续上学了。
因为家里没有钱。
司凤霞哭着说:我要上高中!我要上大学!
父亲流着泪对女儿说:孩子,别上了,你爸没能耐呀……父女俩抱头痛哭。
其父找到李金海说,我们这一代上山下乡,什么苦都受了,就是受不了再让孩子跟着受连累,李校长,求求您圆了孩子的上学梦吧!为了孩子我给您下跪啦……
李金海眼前晃动着贫困学生家长的身影。他们大都是正直和善良的。他们给了孩子好的品德,给了孩子直面人生的勇气,给了他们适应艰苦生活的能力和顽强拼搏的意志,这是一个优秀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由于种种原因,学校即使再优中选优的学校也很难完成这种素质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家长们对国家的贡献。可是,这些家长们在现实中却是物质的匮乏者,是生活的失败者,他们没有能力供养自己的孩子完成高等教育。这样一来,这些智商颇高、性格坚忍的学生就会被屏障隔在我们的教育体系之外……
李金海觉得不能再坐视不管了,应该紧急行动起来,去救助那些孤立无援的穷苦学生品学兼优的穷苦学生。于是,一场宏志行动拉开了序幕……
李金海在校办公会议上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在学校经费里,每年挤出10万元,办一个高中特困生班。这个特困生班的标准是,家庭人均收入200元以下,中考成绩优秀的学生方具备报考资格。
一石激起千层浪。
办特困生班的建议引来全校大多数老师的由衷称赞。人们又一次把敬佩的目光洒向李金海这是一个善良的人,一个有崇高理想的人,一个有事业心和责任感的人,然而又是一个异想天开的人。
在当下金钱说了算的潮流里,这种乌托邦式的理想主义者成功几人?本来教学经费就少得可怜,现在又要增加一个特困班,衣食住行学习费用全要无偿供给,僧多粥少,若影响全校的正常运转怎么办?你把全市的优秀苦孩子集中到一起,是不是变相收集高分学生?特困生家庭在北京毕竟是极少数,你这样大呼小叫,什么意思,是不是让人说你想给首都抹黑?
担心的人往往都是最了解李金海的人。他是说一不二的人,一旦决定,则义无反顾,然而这是件容易的事吗?
朋友们都劝,在现今的社会条件和办学条件下,你的想法超前了,或许再等三年五年,到那时没准能行呢?
可是李金海却无论如何也等不及了。
他开始奔走在区教育局、市教育局和市委市政府和有关单位,奔走在学校和社会之间,把自己的想法告诉每一个人。
李金海自述:
学生的成长是有阶段的。就像庄稼的生长一样,发芽、拔节、抽穗、成熟,都有农时和节气管着,过了农时,就会影响庄稼的产量。学生的世界观形成,主要在初、高中阶段,这个阶段的教育是刻不容缓的。比如狼孩,他正在学直立行走的时刻,被狼叼走了两年,他和狼们生活在一起,于是他就具备了狼性,每天爬着行。即使后来他回到了人类世界,因为他过了这个阶段,他仍不能直立行走。
我是赞成希望工程的,但在城市里开展救助特困生的行动,比希望工程的效率更直接,更简洁。来学习的都是中考后挑选的品学兼优的学生,他考上了重点中学,却因经济困难而被挡在了校门之外,如果在这个时候施以援手,他们就会知恩图报,谁帮助他他就会跟谁走。党和国家关心他,他就会跟党和国家一条心。这是投入最少,收效甚大的一步棋。在通常情况下,三年之后就可以见分晓,他的思想已基本形成,世界观也基本固定了。
在资本主义国家里,也有贫困学校,贫民子弟得到救助也会完成学业。但若是他们想上重点学校则根本不可能。而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的社会制度优越性决定了应该比它们做得好……
李金海四处游说,感动了许多人。区委、市委、市政府的领导知道广渠门中学要办特困生班,都觉得这是一件大事。一位市委领导还给这个班起了个响亮的名字:宏志班,意味着立宏大志向。由于市领导的全力支持,宏志班终于问世了。
宏志班开学了。
全班共54名学生,清一色的苦孩子。
然而,他们又是多么要强的孩子啊。
他叫田伟,父母离异,母亲郝宝珠因此患上了精神分裂症。他和妹妹被父亲分送给别人领养。姥姥不忍心丢下两个外孙,便把兄妹俩接到家里来。为了能让他们兄妹俩和别人的孩子一样接受教育,年迈的姥姥什么脏活累活都干,每天靠扫大街挣钱。然而,就在田伟就要考高中的前两个月,他的妈妈却在精神病院走失,小田伟白天上学,晚上放学后寻找妈妈,几乎跑遍了北京市的大街小巷。他和妹妹含泪起草了寻人启事,找出妈妈的照片复印在上边,一张张地贴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中考前,他只喝一碗棒子面粥,饿着肚子走迸考场,却以642分的好成绩考入了宏志班……
他叫刘程,母亲程惠华双目失明。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小刘程从两岁起就开始领着母亲上厕所、过马路。从小到大,因为妈妈总拉着他的左手活动,他的胳膊至今向外撇着。他是妈妈的眼睛,他的总往外撇的胳膊就是永远注视着妈妈的不闭的眼睛。
失明的妈妈为了刘程的学习耗尽了心血。刘程上小学的时候,做听写时,刘程先给妈妈念,念一段妈妈背一段,等把书全背下来了,再让刘程把书扣在桌子上,妈妈说让刘程写,对的让刘程打钩,不对的打叉……
后来,刘程怕妈妈受累,就不让妈妈管了,但是妈妈不放心。为了让妈妈放心,刘程就拼命学习,每次考试都是前三名。五年级时刘程病休了一学期,终考时仍然考了全班第一。上初中后,他的考试成绩始终没下过前三名……
她叫刘佳,父亲刘天增。刘佳三岁时,得了脊椎瘤病,那时父亲在工厂当助理工程师,为了治女儿的病,他出国当劳工干了一年半。回国后,哪知妻子也得了绝症。究竟先给谁治病呢?刘佳的母亲放弃了治疗,把生的希望让给了女儿。女儿得救了,母亲却死了。读到初中时,父亲又病倒了……刘佳每天放学回家既要完成作业,又要抢着做饭、洗衣服,把家务活儿全揽在了自己身上。她仍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宏志班……
据统计,宏志班54名学生,家庭人均收入均在200元以下。有34名学生的家长为近期返城知青,有14名学生失去了父母或父母下岗,生活没有着落。54名学生中,有的从小到现在没穿过一件新衣服;有的学生所穿的衣服是当环卫工人的父亲从垃圾堆里捡来的;有的学生的全部生日礼物就是爸爸亲手做的一碗炸酱面;班主任高金英老师曾询问过学生们有没有零花钱,问了5个同学,3个同学身上一分钱没有,一个同学只有一毛钱,还有一个同学的铅笔盒里放有两块钱,据说是开学时母亲给的,为防自行车半路坏了修车用……
就是这样一帮苦孩子,入学之后,学校进行爱党爱国教育的第一课时,说起党和国家的恩情,人人都止不住流下感激的泪水……李金海也同样激动,他自豪地说:我相信,这批学生当中,准能出中国共产党党员!
宏志班果然不负众望。
这个班的学生正像宏志班班训里所写的那样: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有礼貌,特别守纪律,特别有志气,特别有作为。
班主任高金英说,这些孩子特别要强。别的学生是家长求着孩子学,我们这里是学生找老师学。每天上课我们班都拖堂、加时,都是学生们要求的,要不孩子们不走。在宏志班,学生三个小时的作业量是少的。他们最担心的不是睡眠不足,而是担心学习上不去。我们这些孩子中,有16个人从来没有过自己的书桌,家里的水缸盖、床沿、小木箱、缝纫机就是他们的书桌,如果连这些也没有,两条腿就是自己的书桌。宏志班的学生非常团结,若是哪个同学病了,准有人帮他把笔记补上;若是赶上谁的生日,大伙便送上亲手制作的贺卡或是送上热情祝福的话语;张丽萍同学的腿摔伤了,同学们二话没说,背上她就上了医院;李楠的母亲去世了,全班同学动手制作了一个花圈,上面缀有54朵小白花。和母亲遗体做最后的告别时,李楠紧紧抱着这个小花圈,就像被宏志班54个兄弟姐妹簇拥着……
蔡京男同学家住海淀区皂君庙,她每天的日程安排是这样的:凌晨4点起床,念1小时的外语,5点准时出发(路上要先摸黑走上20多分钟的土路,再倒三次公共汽车才能到校?,7点钟进课堂;晚自习后7点放学,9点到家,再做作业1小时,11点睡觉,一天的睡眠时间是4个多小时……
像蔡京男这样的学生,在宏志班比比皆是。刚人学时,宏志班要比别的班差30多分成绩,到第一学期期终考试时,在5个高一班里,已跃居第二名。
学习上发奋努力,在别的方面更是出类拔萃。
韩颖是宏志班的班长。有一天,班主任高老师给她布置了个任务:给班上买两个暖壶。高老师说,冬天到了,同学们喝点开水,还得从四楼跑到一楼去。咱班上还有一些钱,你去街上给咱班买两个暖壶回来。
韩颖接受了任务,跑了许多商店,都不太如意,她嫌那些暖壶太贵。后来,她只买了两个暖瓶胆,从母亲的工厂里捡回两个旧暖壶铁皮,自己装好后又刷了一层油漆,有一个暖壶的提手没有了,她就拴上一根塑料绳代替。
两个暖壶的任务完成了。全班人很高兴地接纳了它。
一位政治老师知道这件事情后就做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实验。在别的班,她出了一道题让大家解答:如果要你用班费去买暖壶的话,你该怎样买呢?
话一出口,学生们纷纷答道:那还用说,买压力暖壶!
不,买电暖壶……
学生们七嘴八舌,但没有一个学生提出买暖壶胆再找旧暖壶铁皮组装的……
像韩颖的选择,宏志班的学生认为是很自然的事。韩颖说,不仅这件事,即使她平常上街买衣服,她也要考虑件多用,即不仅自己能穿,妈妈姐姐都能穿才买。她没什么花花绿绿的衣服,父亲的工作服照样能成为她参加庆典活动的正式服装。
宏志班的学生多数不知毛衣毛裤穿在身上的滋味,有的同学冬天没有衬衣,只空心穿一身棉衣棉裤。
张红梅5岁丧母,9岁丧父。她和妹妹被姑姑收养。现在全家生活全靠姑父、姑母的退休金,两人加在一起还不够700块钱。考人宏志班后,班上给每个同学发80元补贴,但张红梅从不在学校吃饭。她中午和晚上只吃两个烧饼,省下的钱供妹妹上学……
高岭同学的父母都是返城知青,全家调回北京后,4人挤在一间8平方米的小屋内,后来连这房子也保不住了,只得住在猪场的仓库里,夏天苍蝇成群,臭味熏天,走在街上,别人老远就得捂住鼻子;冬天则四处透风,寒气逼人,白天也得披着被子。即使这样差的居住条件,也不会住长久,猪场马上又要收回了。
然而,面对贫困,学生们却坦然从容,没有人看不起自己的家庭,没有人嫌弃自己的父母。
有人问蔡京男:你和生活富裕的同学在一起,有没有感觉生活对你太不公平?
蔡京男说:没有。相反,我倒觉得这是生活给我的最宝贵的馈赠。因为贫穷对一个有志气的人来说是一笔丰厚的财富……
李金海提起办宏志班的初衷时说:此事并不完全是积德行善之举,而是它本身凝聚了我们所需要的许多东西。这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是我们的民族精神比如正直、善良、勤俭节约、艰苦朴素、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等等的凝聚,这些优秀品质就像珠玉一般会在暗夜闪闪发光。在当今世风日下的时候,这个特殊的群体是我们用来对别的学生进行教育的示范队伍,是一个样板队伍,有了它,学校别的班级和学生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过去食堂的泔水桶里,经常有雪白的馒头、半桶半桶的面条。现在这种现象明显少了。
过去食堂饭后一片狼藉,惨不忍睹。现在有宏志班示范,饭后打扫得干干净净,什物摆放得井井有条。
一次校外活动,中午学生自己带饭,别的学生都拿出面包、香肠、火腿等各种美味,而宏志班的学生则拿出馒头、开水、咸菜。看到宏志班的学生如此俭朴,那些过去根本不会顾忌什么的学生们齐刷刷把头扭到一边,他们觉得不好意思了……
广渠门中学越变越好了。
正像李金海预料的那样,宏志班里已有学生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了。
田伟过去是个思想深沉的孩子。他的不幸遭遇使他一度认为人是虚伪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充斥着金钱的,世间无真诚。过去他的铅笔盒里有一句格言:一切都是虚伪的。现在他变了,他说:世上还是好人多。最近,田伟已经写了入党申请书……
宏志班经过新闻媒介的宣传之后,像一匹骏马浮在云空,一时间人们都把关注的目光洒向它。
一位从石景山赶来的老工人,推开宏志班教室的门就问:谁是田伟?说着,掏出随身带的一大包礼物塞给他,并把田伟带到一个僻静处,把里面的东西拿出来让他当着自己的面吃下去,临了,又给伟留下50元钱。有人问他姓名时,他道:问这干啥?然后飘然而去……
河南某地农村有两个小姐妹,听说宏志班的报道后,寄来了5元钱。她们在信中写道:我们姐妹俩因家庭困难而被迫辍学了。为了使宏志班的学生不再像我们一样,寄上5元钱以表达我们的心愿……
海南有一个正在监狱里服刑的犯人,从报纸上看到宏志班的消息,寄来了10元钱。他每月的津贴仅5元钱。宏志班的54名学生每人给他写了一封信,信上规劝他好好改造,争取早日出狱,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
一个不愿透露姓名的捐助者,一次就捐款30万。但他有一个条件,不能暴露他的地址,一旦暴露,就终止捐款。
一天,一辆高级轿车开到了广渠门中学的大门前,司机下车后特意把田伟叫到车上。车里一位善良的老太太拉着田伟的手问长问短,问寒问暖。她给田伟带了一包衣服和一包食物,送给田伟后便让车悄悄开走了……田伟至今不知道赠者是谁。
国家外文局高级记者吴银伯85岁了,老伴留下遗嘱,丧事从俭,省下的钱捐给希望工程,吴老按照老伴的意愿,让女儿吴郁把省下的1200元钱捐给了宏志班。
一次,市委副书记李志坚在一个座谈会上偶尔听到李金海想办特困生班的消息,便立即表态表示支持,在他直接督促斡旋下,工商联、市教育局、北京电视台、《北京日报》社等联合行动,终于使宏志班得以诞生。李志坚亲自参加了宏志班的开学典礼。
当时的市长李其炎看到宏志班的报道后,特意来到学校看望,并给孩子们特批了冬衣费。市教育局局长陶春辉拨出专款,作为政府行为予以支持。市政协副主席、北京市工商联主席孙孚凌也来宏心班看望,找学生们座谈,并当场拍板,决定工商联每年出资4.3万元解决全班的伙食费。
宏志班已经成为社会的宝贵财富。5月中旬的一天,在解放军艺术学院舞蹈系主任肖士新和政委刘松先的邀请下,李金海带着由他亲手创立的宏志班和舞蹈系全体师生举行联谊活动。会上,宏志班的学生们各自讲述了我的故事,他们身处逆境,自强不息的精神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解放军艺术学院政委范廷宇少将在讲话中称宏志班是伟大的创举。该院教务长张学恒大校激动地对李金海说:我认为一个好人应该具备三点:一是孝敬父母,二是喜欢儿童,三是同情弱者。李校长,你真是个大好人,是一个善良的人。
就在笔者第一次采访李金海校长时,恰逢东北著名的石油城市大庆由60多名校长组成的参观团来广渠门中学参观了解宏志班,办学经过。听完介绍,该市负责文教的副市长说:回去后,我们也要办一个宏志班……
李金海说,我不希望我们一枝独秀,我企盼着一花引来百花开,如果全国城市中所有品学兼优的穷苦孩子都能得到了救助,都能上成宏志班,我的愿望就算实现了,我的梦就圆了……
1996年2月8日,总理在中南海听取北京市科教文卫委员汇报时特意听了李金海关于创办宏志班的发言。总理满意地说:你做了一件大好事。
1993年,李金海获得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1996年,获胡楚南优秀教学成果奖;
1996年,获得首都五一劳动奖章……
李金海成了北京乃至全国著名的教育英雄,成为北京市家喻户晓的新闻人物……
李金海出身于北京市最大的教师家庭,全家共有17人从事教育事业。他1941年生人,今年已近55岁。1964年从北京师范学院毕业后,一直当中学教师,教化学,当班主任。文革中他一直当逍遥派,虽然优哉游哉地看云卷云舒,但心里仍不免为国家和民族的前途担忧,很沉重。文革后期,他泡在了校办工厂里,利用自己的专长为学校做贡献。1978年,李金海从117中学调到50中学任教导处副主任、主任,后任该校校长。几十年转瞬间就过去了。
学生时代李金海是个活泼爱动的人,吹拉弹唱、打篮球、打乒乓球样样可以。据他的高中同班同学、如今已是解放军艺术学院戏剧系主任陆学功大校说:他们都是校篮球队的主力。他还有一副好嗓子,可以唱浑厚的男中音……在笔者询问他对李金海的整体印象时,他以军人特有的简洁说了两个字:
善良。
啊,善良!善良也能会成为今天新的时尚吗?
温良恭俭让,礼仪仁智信,这些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及道德信律曾被批了许多时日,践踏了多少年,然而它仍生生不息,春风吹又生,其生命力确实令人惊赞。
善良之人所做善良之举竟终能成功,这是时代精神的光照、人类爱心凝聚的结果。
爱是不可战胜的。
然而李金海却为此付出了许多许多。
他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夫人李丽丽,和他一样,也是一位中学教师,他们曾是大学同学。他们还有一个漂亮活泼的女儿,能打一手令人称绝的架子鼓,能弹一手好琴。只是李金海夫妇好多年来只顾忙着学校的事情,顾不了她的学习,宝贝女儿连普通高中也没上成,只进了一所职业高中。就在筹办宏志班的关键时候,李金海的夫人病倒了,到医院一检查,竟是癌症!李金海含泪把爱人送到了肿瘤医院,转身又回到了学校。即使是爱人动手术的时候,李金海也没有多少时间陪伴在身边。他在宏志班54名穷苦学生身边,在广渠门2100名学生们中间,在教学第一线忠诚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
一天,化疗后的李丽丽从医院溜了出来,打的来到广渠门中学。李金海多天没有来医院了,听说他的第二期宏志班正在面试,办得究竟咋样呢,没有她在身边,父女俩是不是饿瘦了呢?她带着满腹心事,推开了李金海办公室的门。
这一天正是星期天。第一期宏志班的学生们都在面试现场服务。听说李丽丽老师抱病来看第二期宏志班,班长韩颖带着几位同学来表示慰问。她们向李丽丽老师深深鞠了一躬,深情地说:李校长每天忙着宏志班和学校的事,没有更多的时间陪伴您,您为我们大家受苦了。李老师,我代表宏志班全体同学谢谢您!
李金海夫妇相互对视着,两人的眼睛里立时溢满晶亮亮的泪花……
他们是无悔的,今生无怨无悔。
当年从北京师范学院毕业,两人双双走上教学岗位时,就曾在心里暗暗发誓:一定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多少年过去了,白发已经悄悄爬上头,他们仍然默默地坚守着神圣的誓言,一天也没有动摇过!真正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的人,将会得到人们永远的尊敬,人们会永远记住他们的名字!
如今,宏志班里已经走出176名大学生。宏志班的创始人李金海已连续两届被选为全国人大代表。
笔者结束采访走出广渠门中学时,见又有许多采访者鱼贯而人他们是全国各地教育战线的来访者。毫无疑问,宏志班将会成为中国的宏志行动,由宏志班汩汩流出的爱的泉水必将汇聚成爱的江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