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采访手记
福建省漳州市以典型而著名。采访该市宣传部长吴玉辉时,吴部长颇有些自豪地说起漳州的名胜古迹名优特产,笔者因而知道漳州水仙花天下有名。而龙海市就是当年样板戏《龙江颂》的诞生地。吴部长由此谈起漳州在精神文明建设上的贡献,他说精神文明是三中全会以后才有的新称谓,但它不是凭空而来的,它有着长长的历史根部,这样的根须发散在祖国各地,并以不同的时间段和不同的花朵和精神果实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比如漳州50年代出现过焦裕禄式的好干部谷文昌,60年代出现过《龙江颂》,70年代中国女排从漳州走向世界,90年代又涌现出315和110,由此,我们漳州就大张旗鼓宣传这四种精神,即谷文昌的创业精神、龙江顾全大局精神、中国女排拼搏精神和漳州110服务精神,并把它与团结开拓,求实创新,负重拼搏,敢争一流的漳州精神融为一体,使之成为鼓舞漳州人民建设漳州、繁荣漳州的内在动力……
吴玉辉的话对笔者启发颇大。中国的精神文明建设之树不是空穴来风,它是有着长长的历史根部和悠悠的思想文化基础的,它也是一种发生在20世纪末的中国的奇异现象。受着这样的启发,笔者带着一种寻根意识,去走近那株大树,去探寻它长长的深深的历史根部……
谷文昌(1915年10月一1981年1月)原名程栓,河南省林县石板岩乡郭家庄人。他小时候逃荒求乞,稍长当长工,学打石。1943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任过区长和区委书记。1949年1月随军南下。1950年5月12日东山解放,谷文昌任东山县第一区工委书记,后历任东山县21委组织部长、县长、县委书记及福建省林业厅副厅长、龙溪地区常委会副主任、龙溪行政公署副专员。1981年1月30日谷文昌在漳州病逝。1987年7月15日。谷文昌骨灰安葬在东山县赤山林场。1991年,根据谷文昌的一生表现,省、市委发出向谷文昌同志学习的号召。
——《东山县情人物传略》
一个共产党员已经逝世了10年,根据他的一生表现,省里市里做出决定向他学习,这样的情况似不多见。然而,更不多见的是每当清明前后,当地的老百姓自发来到这位共产党员的墓前,奉上鲜花、水果和神香供品,以中华民族特有的祭奠方式,跪拜在这位一生信奉无神论的共产党员灵前,将点点滴滴的思念洒在这里,将他们的祈福之声汇人墓后的林涛。老百姓说:尽管他在这里才是个县级干部,可我们却是把他当成菩萨来朝拜的,他就是救苦救难的大菩萨!
这个被誉为大菩萨的人就是谷文昌同志。记得西部歌王王洛宾说过,一个人生下来光知道吃馒头,那么只能活50年,而要像贝多芬、莫扎特那样穷其一生献身追求高尚事业,那么他一定能活到500年、5000年。我要献身中国民歌500年,让我搜集、整理、创作的中国民歌被世人传唱500年!这就是王洛宾著名的五百年计划。笔者由此联想到谷文昌,一个活在人民心中的人,他能活多少年呢?
1950年5月12日,谷文昌从木舢舨上跳下,登上了位于福建最南端的东山岛。
东山岛是座苦难岛。由于地缘关系,这里距台湾最近,国民党把这里当做搜刮民脂民膏的集散地,在撤离台湾时,又狠狠将这里盘剥了一番。1949年至1950年4月,仅有6万人口的东山就派款43种53次。与此同时,东山岛又有2000人死于天花,1340人沦为乞丐。国民党军队溃退台湾前夕,又从此地掳走1752岁的壮丁4520名。著名的寡妇村铜钵村就在这里,在那天上演的悲剧中,全村有147名青壮年被抓走。一夜之间,故园惊变,尽抛孤儿寡母,悲天恸地,天人共怜。海峡阻隔,上百名失去丈夫的女人们常常来到海滩,遥对云海深处的台湾,烧香化纸洒酒流尽相思泪水。由此,铜钵村被人称之为寡妇村。
东山岛又是座贫穷岛。东山岛四面环海,一年刮6级大风的时间长达150天以上。而19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仅有林木147亩。海岛东南部,绵亘30多公里,面积3.5万多亩沙滩,茫茫一片,寸草不长。狂风畛兮沙飞扬,民生苦兮号凄凉。岛上有43个流动沙丘随风肆虐,致十年间,竟吞噬了13个村庄,1000多座房屋,3万多亩耕地。东山人风中劳作沙中刨食,多少人揉坏了眼睛。仅山口、湖塘两村1600多村民中,就有400人患烂眼病,有40多人成了瞎子。这里不是人呆的地方呀,老辈人都这样说。据刚解放时的统计数字,东山人逃亡到海外谋生的占十分之一,出外当乞丐的不计其数。有民谣唱道:沙滩无草光溜溜,风沙无情田屋休,春雨来临柴草绝,作物有种多无收。夏天出门沙烫脚,走起路来三七抽。秋冬风沙难睁眼,无处倾吐苦和仇……
然而东山岛又是不屈的岛。就在谷文昌上岛不久,国民党军队纠集1.3万兵力,悍然进犯东山,关键时刻,东山人民冒着枪林弹雨与子弟兵并肩共守家园。湖尾村村民陈捷春冒死运送弹药;后林村120名民兵凭着13支枪和百余发子弹配合子弟兵打下渡口;村民林尖鼻带领增援部队进岛光荣牺牲;坑北村妇女杨阿来被打伤大腿仍坚持为高地守军送水;石坛村妇女刘杏机智掩护我军伤员;农民林大富手持菜刀和民兵林卓生从敌人手中夺得一挺美式机枪……由于东山岛人民的支持,东山岛在血雨腥风中屹立36小时,终于取得保卫战的全胜,共歼敌3379人,俘虏715人,击沉登陆艇3艘,击落敌机两架,缴获大批武器弹药,创造了保卫海防的光辉范例,演奏了一曲雄壮的军民交响曲。
面对苦难的东山岛,面对不屈的东山岛人民,身为县长的谷文昌说:不把大伙拯救出苦难,共产党员来这里干什么?就是自然条件再差,也要在这里建设社会主义!
1954年,谷文昌被任命为东山县委书记。
在县委领导班子会上,谷文昌发表就职演说道:咱东山县过去有三大灾,兵灾、旱灾和沙灾,现在兵灾没有了,但风沙干旱仍然威胁着咱东山人的生存,不制服风沙旱灾,不解除群众的疾苦,我们心中有愧啊!
于是,县委一班人统一了认识,从此踏上了制服风沙、战胜干旱的漫漫征途。
若要治理风沙就要弄清它的来龙去脉,就要探风口,查沙丘,每次查勘,谷文昌都走在最前头。渴了,喝一口行军壶里的冷水,饿了,啃一口硬邦邦的凉馒头。就这样,从苏峰山到澳角村,从亲营山到南门湾,谷文昌踏遍了东山的412个山头,把一个个风口的风力,一座座沙丘的详细位置记录下来,绘在图上,回来再走村串户,和老农们促膝长谈,并很快制订了一套套治理风沙的方案。
方案开始实施了,千军万马搬沙丘,然而苦干两三年,一起风,沙尘铺天盖地又重来。
尝试植草种树,十多种树种,十多万株苗木,风一刮,眼见得那些绿色一点点褪尽,希望又被风刮走了。
发动大种龙舌兰,可龙舌兰偏偏不长舌头,不仅没挡住风沙,反而又被沙尘埋没。
动员挑土压沙,可是沙滩面积太大,偌大的东山岛,何时能把沙丘压住呢?
1957年底,一场万人筑堤的战斗打响了。这是东山岛人民的又一次保卫战。30多公里的风口地带,摆开30个战场,谷文昌带着机关干部参加了这场战斗。经过两个多月的奋战,投入几十万个劳动日,筑起了2米高10米宽的挡沙堤39条,共2.2万多米,有人说这是东山人修的又一条长城,虽然是万米长城,足可以看出东山人誓把沙魔赶走的决心。然而,仅仅一年,风沙就把它夷为平地,挡沙堤又垮了。
3年期间,东山县委先后8次组织全县军民与风沙搏斗均告失败。
然而,屡败屡战的谷文昌一天也没有灰心。
一天,有人报告白埕村一位农民在沙地里挖出了能烧火的泥炭土,谷文昌闻报大喜。他当即赶到白埕村,索回一捧炭土,回去晾干后,亲手把它放进炉膛。当泥炭土燃起青烟,嘭地腾起一朵火花时,谷文昌的心立时被点燃了。他逢人就说,咱东山远古时是一片好大好大的林海呀,这里能种树哇,能种很多很多的树!
这时,县林业科干部吴志成说的一件事引起了他的兴趣:白埕村农民林日长年前去西山岩扫墓,路过苗圃,顺手拔了几株木麻黄苗种在沙地上,谁知无心插柳柳成阴,那几株树苗都活了,其中三株特别茁壮。谷文昌赶到那里,围着三株木麻黄看了又看,摸了又摸,心里那个乐呀,这三株木麻黄就是东山岛的未来,这是绿色的未来,东山岛肯定能被这绿色染得青翠欲滴,像一枚翡翠镶嵌在海峡两岸。他立刻把正在县里开扩大干部会议的300多名干部拉到了现场参观,让干部们看看这三株挺拔的木麻黄,树立根治风沙的信心。不久,谷文昌得知广东省电白县沙滩种植木麻黄成功的消息,欣喜若狂,马上派人参观取经,同时迅速组织了一支235人的采种队,分赴厦门、晋江、广东等地采集树种,并报告省林业厅提请国家林业部,通过外交途径从国外进口木麻黄种子。
1958年3月12日,东山县委向全县军民发出上战秃头山,下战飞沙滩,绿化全海岛,建设新东山的号召,数万名造林大军几天时间就种了20万株木麻黄。不料几天之后,老天刮起了北风,气温急速下降,持续一个月之久的倒春寒,竞又把人们心中刚刚升起的绿色之梦粉碎了,20万株木麻黄仅活了9株。许多人心凉了,说东山人生来命苦,看来风沙这辈子是难治了。白埕村一农民打赌说:沙滩能造林,我情愿翻跟斗到西埔县委会。
可是谷文昌却不服输。他对父老乡亲们说:共产党人不怕失败。我们这次在沙滩上种木麻黄能活9棵,下次就能活9000棵、9万棵,就能把全岛变成大森林。他在县扩大干部会议上面对全体干部郑重发誓:不治服风沙,就让风沙把我埋掉!
谷文昌组织技术人员认真总结治沙方案,制订出:筑堤拦沙,种草固沙,造林防沙的标本兼治方案,又提出绿化东山的目标:抬头不见秃头山,低头不见飞沙滩,走路不被太阳晒,树林里面找村庄。号召全县每人种50100棵木麻黄。
一个大种木麻黄的人民战争在东山岛轰轰烈烈地展开了。
经过一个季度的奋战,东山岛赫然出现150公里长的175条林带,绿色开始在沙滩上驻足。
此后又连续奋战了三个夏天,每当天一下雨,就是东山岛全体干部群众无声的命令。三个夏季过去,又有2万亩防风林在东山岛傲然挺立起来。
又过了几年,多少年肆虐的风沙,终于被东山人民踩在脚下,东山被一条条绿色长龙环绕簇拥,人们开始分享大自然亲切的馈赠。
东山岛海峡两岸的明珠开始熠熠闪光。
谷文昌留给东山岛人民的不仅仅是碧水蓝天,他留给东山人民的还有一个共产党员的党性原则和思想追求,一个平凡而伟大的灵魂。
东山岛曾被国民党抓走4000多个壮丁,这些壮丁家属达2万多人,占全岛人数的三分之一。在内地,这些家属无一例外头上都要戴上反革命家属的帽子,政治上受到歧视,子女会受到牵连,成为遗臭万年的堆。但在这些遗属的亲人中,除了极个别的军官确实死心塌地为蒋家王朝卖命外,绝大多数是被抓走的壮丁,他们不过是炮灰和牺牲品,是一群战争的受害者。但是,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一切都被一刀切了,他们的家属被称之为反革命家属,或被称之为有海外关系,于是每个家庭都被一个黑色的阴影笼罩着。他们是一群被打人另册的人,一群生活在最底层的人。东山岛上就有很多这样的人。
谷文昌就面对着许多这样的人。
他曾走访过这些人,比如那个远近闻名的寡妇村。男人们被抓走了,留下这些女人们,她们赡养公婆拉扯儿女,尝尽世间千辛万苦,留给自己的却只是无尽的思念。一个叫林微的女人,当年她的丈夫是在南屿海边上拉网时被国民党军队抓走的,丈夫情急之中把一个虎头牌手电筒托给妻子,算是报了音讯,从此这只手电筒就成了林微生命的一部分,谁也不许碰这只手电筒,她常常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来到海边,用微弱的手电光照向远方,就像永不熄灭的航标灯等待亲人的归航。一个姓吴的女人,庭院里一盘大石磨,丈夫在家时,总和她共同磨糕米,丈夫走了,睹物思人,于是她就独自推磨,以此来排遣思夫之苦,她喜欢听石磨呼呼噜噜的声音,她能听出那是丈夫在海峡对岸的喁喁低语,9年过去了,石磨已经磨下寸厚了,她仍一个劲地推呀推呀……更让人动容的是一家婆媳两人,婆婆叫沈香圆,媳妇叫沈心匏。沈的丈夫去世早,家里只有小叔林金全,小叔被抓走后,家里只剩下婆媳两人艰难度日。林金全在台湾曾托人捎回来一封信和十多元钱,告诉母亲嫂嫂若有机会一定回来与她们团聚。老母亲泪水盈盈地对媳妇说:你小叔说他要回来,这些钱我们不能把它花掉,我想买一只小猪来养着,等金全回来时再杀,好拜谢天公。媳妇就说这主意好,于是就挑起箩筐,到附近圩场买了一只小猪,并按家乡的风俗,在猪脖子上圈了红纱线。婆媳二人这下觉得生活有了新的意义,从此对小猪饲养得特别精心,她们一心盼着小猪快长大,等猪大了,亲人就来了。可是,小猪长大了,林金全依然音信杳无。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小猪变成了大猪,大猪变成了老猪,这头猪已经老得走不动了,婆媳俩还舍不得把它杀掉……
谷文昌从心底同情这些天底下最可怜的人,她们的不幸,是国民党反动派强加给她们的,她们是无辜的。在研究这批人的名分时,按上级要求,应冠之敌伪家属,但谷文昌说:她们的亲人是被国民党反动派绳捆索绑抓走的,这是兵灾,他们的家属都是受害者,我们共产党来了要救他们,是救灾,而不是加灾。在他的提议下,县委一班人统一了认识,大胆地把敌伪家属的名称改为兵灾家属。
在全国,兵灾家属这样的称谓恐怕仅东山县一个地区使用。然而,就是这兵灾两个字,使多少家属免去了政治歧视,躲过了政治运动的袭击。不仅如此,他们在经济上还受到救济,孤寡老人由国家供养。由本该雪剑霜刀的杀伐到阳光雨露的滋润,东山的兵灾家属们多么幸运。
一项德政,十万民心。东山保卫战中,2万多兵灾家属,坚决站在共产党一边,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
一个阴雨天,一位愁容满面的妇女来到谷文昌的办公室。她叫曾凤颜,家住铜陵镇,丈夫沙长钟原是县司法科的干部,几年前被调到南靖县工作。然而她家中既有90岁的祖母,还有残疾的母亲,他们的孩子还不到一岁,而家的重担全部死死压在曾凤颜的身上,她实在难以承受了。她哭着恳求谷文昌,请他想办法把丈夫调回东山工作。谷文昌认真听完她的诉说,答应尽快查明情况帮她解决。谷文昌见她浑身被雨淋得湿透,知道她因为经济困难,连长途汽车也坐不起,肯定是走了几十里路来的,就掏出自己的钱让通信员买了一张回程车票送她回去。曾凤颜接过县委书记的车票泪流满面,只要书记能听咱普通老百姓的话,能解决老百姓的实际困难,咱咋再敢花他的钱呢?她说啥也不用谷文昌的钱,就把车票退了,托付车站售票员把钱交还给谷书记。谷文昌一接到售票员的电话,立时就急了。一个身体虚弱的妇女,再走几十里地的路,到家病倒了咋办?这一家老弱病残谁去照应?心里时刻装着老百姓冷暖的谷文昌马上派通信员骑车追赶曾凤颜,让通信员载着曾凤颜回家……
对曾凤颜反映的问题,谷文昌当天就请有关部门进行了研究。一星期后,县人事科长专程赶到曾凤颜家,告知她已给南靖县发了商调函。
又过了一些时候,曾凤颜的丈夫调回来了。
当一家人团聚的时候,全家人都哭了。他们的老祖母,用苍老的声音说:还是毛主席教育出来的干部好哇!
对一个普通农妇的请求,谷文昌都能谨记在心,而对上边的声音,只要违反东山实际,他却都能顶着不予理睬。
1958年,大跃进来了。千斤稻万斤薯,肥猪大,赛黄牛……浮夸之风愈演愈烈,东山县工作远远落在其他县的后边。怎么搞的,东山的猪画在评比表上,还没人家猪尾巴大!一位县领导从地区回来大光其火。
我看这没关系,表上的猪画大了,栏里如果没有那么多,还不是空的。谷文昌说,咱们得实事求是。
到了年终,东山县超额完成生猪上调任务,评比表上的猪尾巴走在了全地区前列。
大炼钢铁的风又吹进了东山岛。县委领导问谷文昌:谷书记,岛外都在大炼钢铁,我们咋办?谷文昌说:咱这缺柴火,又缺铁矿石,要不先搞两个炉子试试吧。一试,炼不成。大炼钢铁,在东山没有推行。
密植风也刮到了东山岛。上级要求推行2寸X2寸的水稻密植和地瓜深穴密植,怎么办?人们都把目光投向谷文昌。谷文昌在县委领导班子会议上说:就是搞,也得先实验,如果把通风问题解决了,再搞也不迟。
埕英大队一分水田里,按2寸X2寸规格密植的水稻,一周之内,连根都闷烂了。
埕英大队一亩土质地深穴密植地瓜,叶子刚铺满地面,虫害顿生,几天之后,藤烂叶落,宣告失败。
谷文昌引来干部看看现场,主张密植的干部自己也摇头。就这样,密植风也没有在东山岛落脚。
但是,1960年的饥饿风却刮进了东山岛。地瓜丝煮牛皮菜,每人分发一钵汤能照得见太阳。东山20%的人患了水肿病,老人的皱纹被水肿展平了,脸上光亮照人,表情怪异可怕。
谷文昌想起了自己家乡闹年景的情形。1942年,河南大旱,赤地千里,颗粒无收,他的家乡林县更是重灾区,有的村子十户九绝,甚至有人吃人的惨景。但那是旧社会呀,现在有共产党领导,决不能在东山饿死一个人!
谷文昌和县委领导分头下去,组织农民,抢种蔬菜,解决吃饭问题。又派医疗队深入农村,采取紧急措施医治水肿病人。
谷文昌也得了水肿病,他的双腿已经像两根柱子,加上他还有胃病和肺病,这使他备受折磨。看他难受的样子,和他一块下到湖尾村的通信员小潘和组织部干事林木喜,就通知县委秘书开了张证明,为他买了一斤饼干。
可是,谷文昌却坚决不吃。
他说:群众在挨饿,我怎么吃得下饼干……直到蹲点结束,谷文昌也没动过一块饼干。在群众生活最困难的年头,这位共产党的县委书记始终和群众患难与共,带领东山县6.3万名农民兄弟,平安地渡过了难关……谷文昌牢记自己是农民的儿子,在东山岛的岁月里,他的足迹踏遍了全县的每一片土地,全县400多位生产队长,他每个人都能叫得出名字。群众找他谈心,三更半夜他不嫌,从没挡过老百姓的驾。多年来,谷文昌总穿一套打着补丁的灰布中山装,因为年代久远,衣服的颜色已经难以辨识,上面已被木麻黄和牛皮菜的汁液染成斑斓迷彩,就像东山岛五颜六色的大地。他的脸庞瘦削清癯,就像他家乡大山岩壁上塑就的一幅石刻,只是这幅石刻被南国风雨浸润,受亚热带阳光的照射,已染成古铜色泽。谷文昌已经和东山岛融为一体。
谷文昌一向严于律己,一生清贫,然而却保持了一个共产党员的高风亮节。
东山岛缺水。因为少水的缘故,谷文昌用水特别珍惜。
一天清晨,谷文昌起床后,通信员提了一桶水到谷文昌房间。谷文昌的爱人史英萍顺手打了一瓢水倒进脸盆,刚要洗脸,谷文昌叫住了她说:你还是回家去洗吧。史英萍不解,问为什么?谷文昌说这是县委大院,不是家。史英萍说我知道了,你先洗行不行,你洗过我再洗行了吧。谷文昌说:那也不行,因为这是通信员打的水,这是一种待遇,而你没有权利享受这种待遇。你还是回去洗吧。
史英萍也是个南下干部,初和谷文昌相识时,是一位区长,行政级别18级。职务和级别并不比他低,然而自打和谷文昌结婚后,就成了永远的18级。每次该提薪的时候,谷文昌就把她压下来,他说:国家经济困难,把名额让给比老史工资低的人吧。几次都是如此,史英萍有些想不通,谷文昌就做她的工作,让她体谅国家困难,把名额让给本地干部。就这样,史英萍从1952年评定工资18级始,到1984年国家干部全体自然增工资时,32年间,只长了一级工资。
谷文昌和史英萍有三个孩子,都放在河南老家,由谷文昌的弟弟妹妹们抚养,谷文昌那些年月的心思全放在东山岛的治沙种树上了,对家里的事很少过问。然而,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儿女一天天都长大了,同样需要教育呀,怎么办?眼看大孩子都12岁了,还没上学,史英萍着急了,几次向谷文昌提出把孩子接过来在东山上学,谷文昌就是不同意。谷文昌说,一心不可二用,咱俩都是有工作的人,咱把孩子接来,就会影晌作。耽误咱家孩子的事小,误了全县工作事大,孩子们还是别来吧。
又过了一段时间,史英萍实在不忍心孩子没有书读,将来成为文盲,那孩子可要埋怨父母一辈子,于是就背着谷文昌,偷偷让谷文昌的弟弟把三个孩子送到了东山岛。
孩子们突兀而至,谷文昌本想发火,但一看到大孩子快和她母亲一样高了,仍然懵懂茫然的神情,谷文昌这才意识到真把孩子给耽误了,这才慌忙把孩子们安置下来。他只向公家要了一问十几平方米的宿舍给两个女儿住,儿子谷豫闽晚上和通信班的叔叔住一起。
谷文昌对孩子们的要求非常严格。县委机关炊事员们给小儿子谷豫闽多打了一点菜,谷文昌从此不让儿子到食堂打菜。谷文昌学会骑自行车后,公家发给他一部单车,他非常爱惜,一回家就把它锁上。有一天他忘记了上锁,就被孩子们推出去学骑车了。他发现后大发雷霆道:这车是公家发给我的,你们无权使用!大女儿结婚时从东山百货公司仓库买了两床软缎被面,谷文昌知道后马上叫女儿退回去,说是反对特殊化。三个孩子从来东山起,身上清一色都是三毛钱一尺的民主蓝布衫,从小学一直伴随着他们升初中,升高中。儿子上了大学,穿的短裤,还是谷文昌磨破的长裤改过来的。小女儿刚拿到毕业证书一个星期,谷文昌就把她的城市户口退了,让她下乡插队去。谷文昌调外地前夕,有人提议可以把大女儿转为正式干部,谷文昌坚决不同意。就这样,谷文昌在世时,大女儿一直是临时工,谷文昌逝世3年后,大女儿才被转为正式干部。小女儿结婚后,她的公公调到外地工作了,谷文昌不顾女儿怀孕,硬是把她公公住的三室一厅的套房给退了,让女儿住进集体宿舍,直到女儿的孩子已经8岁了,她才有了自己的房子。
谷文昌一生造林植树,但从没使用过木头饭桌,没有坐过木头板凳。他的家有竹凳、藤椅,有石饭桌。有人给他家送了一张木饭桌,他硬是又给人家送了回去。
1964年初夏,谷文昌调省林业厅工作。离别14年的东山岛时,他带走的只是一只装书用的旧皮箱,一个放衣服的手提包,一把为林木修枝的小斧头,两坛自己腌制的咸菜……
然而,谷文昌却给东山县人民留下一笔丰厚的馈赠:谷文昌来东山岛14年,领导造林8.2万多亩,使全县412个秃头山都披上了绿装;开辟了岛上公路;筑造了数千米围海大堤;试验成功滤沙水管,建立了当时全国最大的地下水工程,解决了千百年来困扰东山岛的饮水问题。谷文昌在东山岛引发的绿色革命给东山带来巨大变化,据福建省林科所测定:东山岛上的风力减弱了41.32%61%,冬温提高了1.15摄氏度,蒸发量减少了22%,相对湿度提高了10%25%,扩大耕地6000多亩,改良农田7万多亩……东山,这个昔日的苦岛穷岛死亡之岛,现在已成了稻熟瓜黄、花果飘香、物产丰富的宝岛。由于自然环境取得根本性的转变,为东山岛的经济腾飞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在改革开放之初,它的国民生产总值就已达到3.3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340元,富甲全省。现在东山县已拥有水电、码头、通讯等基础设施,建成了全国最大的芦笋基地,最大的精选硅砂基地,成为福建省创汇农业试验区,闽南农业合作试验区和著名的风景旅游区。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谷文昌留给人们的是一座巍峨的绿色丰碑。
1981年1月30日,谷文昌因患食道癌治疗无效,在漳州不幸去世。
1987年7月,根据谷文昌同志的遗愿,他的骨灰回到了东山岛,安放在一个叫做赤山林场的高地上,在这里可以俯瞰四周林海的秀美景色,可以倾听东山岛花开的声音。
1991年5月4日,福建省委做出决定,在全省各级党组织、全体党员和广大干部中,广泛开展向谷文昌学习的活动。
2000年3月25日下午3时左右,笔者来到东山县赤山林场拜谒谷文昌的陵墓。此时清明尚未来临,东山县正组织人力修葺陵墓和谷文昌同志的纪念馆。听东山县文明办主任讲,每到清明前后,这里已经成为东山人约定俗成的必来之地。只要东山岛的树是绿的,花是红的,人们就不会忘记他,在人们的心里,总会留一块最圣洁最美好的地方供奉给无私奉献的人。据说,每年的凭吊队伍中.还有从台湾回乡探亲的人,起初他们听说共产党中出了一个菩萨式的人叫谷文昌,在东山14年将海岛变了个样,他们都不信,回来一看全信了。过去村子里有个保长,过去欺压老百姓,有血债,解放前夕跑到了台湾。前些年他也随着回乡潮回来了,听一个亲戚讲谷文昌的事迹,他就不相信,心想怎么会有这样的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国民党官员也讲为公众服务,但说的多,做的少,于是,就要求一定要去谷文昌的墓地看一看。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他去了谷文昌的墓地,一看拜谒的人群,再看谷文昌的事迹,他当即冲着谷文昌的塑像就跪下了。你看,连国民党的人都十分感激他……记得谷文昌塑像揭幕仪式时,东山人自发从四面八方赶向这里,人山人海,有十多万人,可以说万人空巷,其场面十分感人。
笔者想起了王洛宾先生的五百年工程,这是一个艺术家为了自己的艺术不朽所制定的追求目标,而他的这个五百年工程,对每个共产党的领导干部来说也同样管用。凡是来过东山岛的人。都会为它的美丽而赞叹,而谷文昌就是把自己的生命注入到了那些高大的木麻黄和婀娜多姿的银桦树上,融人到了每一片丰产稻田的叶脉中。他的生命永远存在于人民的赞美声中,他的灵魂将在为人民造福的伟大事业中得到永生。
只要东山岛还在,人们就会记住谷文昌的名字。
谷文昌一个远比五百年工程活得更长久的人。
如果说,精神文明需要广阔的社会基础和孕育过程的话,而谷文昌这样的人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大厦最坚实的根基。笔者经过近一年的游历采访,亲眼所见许多谷文昌这样的人,他们构成了独特的谷文昌现象:
谷文昌现象之一
她叫李德芬。1925年出生,1946年参加革命,入伍后先当卫生员,后当护士,1950年转业来到福建省三明市。她没有回自己的家乡,她的家乡在江苏省高邮市汉留镇费庄。她的老伴已经去世。她多年前已经离休,但她仍然不忘所在医院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并且拿出自己的积蓄参与这一工作,比如写些不许随便倒垃圾,保持清洁卫生之类的标牌,配合医院做传统报告等等。只要一听说什么地方受了灾,有谁需要救助,她就立刻跑到邮局1000元、2000元地捐出。而她自己却一直过着清贫的生活。她有两问房子,一间做卧室兼会客厅,屋内有一张床,一张桌子,两把椅子,一个衣橱,除此别无它物。而另一间则布置成一个荣誉室,一张偌大的桌子上摆满了各种奖状、奖章、荣誉证书,以及一些那些年代的标志性实物,如新四军的胸章,志愿军的喝水缸子,上边写着赠给最可爱的人,还有那个年代使用过的毛巾之类,可谓琳琅满目。她经常到学校或别的单位作报告,对年轻一代进行传统教育,这些就是她必不可少的道具。她还是学校的校外辅导员,放学时,她甚至拿着小旗去领低年级的小学生们过马路。她的住处不远有一个建筑工地,旁边有一个小池塘,儿童们经常在此地玩耍,李老怕孩子们游水,总是在池塘边守候。因为池塘蚊蝇滋生,又不安全,她就主动给工地上的负责同志联系,请民工帮助把池塘填平。夏天的时候,李老还天天为工地上的民工烧开水,并且为民工们冲上糖水。她经常领孩子们到她的荣誉室参观,只要孩子们能来,她就显得很开心,很兴奋。她家徒四壁,千金散尽,惟有这些奖章一类的什物印证着她的过去,她那曾经逝去的青春和美丽,她的理想和追求。这些东西就是她的生命,就是她的生活和生命意义,就是她的全部。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她就独自披衣下床,在这些什物间徜徉,就像在历史中穿行,她们彼此之间熟稔至极,并且有自己的语汇,有传神的密码,有会意的方法。她们彼此拥有,并且彼此相约,她们将互相扶携走到生命尽头。
这就是李德芬的故事。
谷文昌现象之二
她叫任桂芝,是辽宁省盘锦市一个普普通通的老太太。下面是任老太太讲述她自己的故事:
我叫任桂芝,今年69岁,退休前在辽河油田物资公司于楼储运公司工作,现在居住在兴隆台区振兴街道幸福小区。我有3个孩子,两个女儿,一个儿子,都已成家立业。老伴于1975年去世。孩子们多次劝我搬到一起去住,也好有个照应,可我觉得自己身体好,能自立,就不想给孩子们添更多的麻烦,再说我是个喜欢自由的人,我喜欢无忧无虑无拘无束的生活。
1985年退休后,冷不丁闲下来觉得没着没落的,想着总是这样,也不是个事,觉得还是要干点事。我想起来了,我这个人爱缝缝补补,缝制衣服算是我的一个业余爱好,也是我的一技之长,就寻思着想发挥这方面的特长,给别人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几年来,我给街坊、邻里、驻街企事业单位、机关团体缝制缝补衣物达几千件,服务人次达千余人,从没收过一分钱物。那年国庆节,咱们幸福小区六区做秧歌服,人手少,时间紧,我知道这一情况后,就主动提出帮助制作。当时,我的二女儿正要做手术,需要我去照顾,可是为了赶制这批服装,我没有去成。
咱们这个区的人有些特号型的人,她们的服装不好买,自己又不会做,因此穿衣服成了老大难。我就主动上门来帮她们缝制。比如我们的邻居陈素芹、陈善荣等几个胖嫂胖妹的,她们的腰围都在3.4尺以上,几年来一直是我给她们做特号服装。我觉得能为大伙儿服务心情很高兴,觉着比呆着或打几圈麻将强。
每当遇上有困难的人,我心里总有说不出的一种滋味,总是要想方设法、尽己所能地去帮助他们。1992年1月,我在从朝阳返回盘锦的汽车上,遇上了一位家住新生村的姑娘,后来知道她叫倪树玲,是从朝阳搬迁到盘锦来的,家里生活很困难,父母身体都不好,她想出来学门手艺,再找份工作,帮助家里挣几个零花钱。我知道这一情况后,当即答应帮助她,并记下了她的通信地址。回到家后,我到处打听,四处托人,还真的在于楼技校被服厂找到了一份一边学习缝纫技术,一边上班的工作,我觉得很适合她干,就赶紧给她去了信。可是倪树玲接到这封信时,已经记不起我了,她觉得哪能有这样的大好人,平白无故地为自己找工作。于是她就按照通信地址给我回了一封信,问我是哪位阿姨,在哪认识的,顺便又打听一下工作情况,接到信后我详细地给她回了一封信,收到这封回信,他们全家都很感激我,很满意这份差事。单位没有住宿吃饭的地方,倪树玲就吃住在我家,一直到1994年10月,她结婚成家离开我家,在我家两年多的时间,我分文没收,说实在的,这个小姑娘很会来事,我很喜欢她,我们娘儿俩处的像亲母女一样,直到现在她还时常来看我。像这样的事,不止倪树玲一个人。
我在于楼居住时结识了残疾人曹丽,她腿有毛病,走起路来特别吃力,就在这种情况下,又被丈夫抛弃,自己带个孩子过,生活非常困难,我经常帮助她料理一些家务,并资助她一些钱物,每到换季时我都给她送去些换季的衣服,现在我搬到兴隆台居住,也没有忘记关照她,曹丽的妈妈感激地说:你对待曹丽就像自己的亲闺女一样,你真是个大好人。将来丽丽要好好报答你任姨。说实在的,我从来就没图能有什么回报,我觉得人与人之间就应该互相拉一把,这就是人之常情。1994年冬季,一个要饭的老太太到我家,这个老太太冻得直打颤,我就让她进屋里,让她吃了一顿饭,又把我穿的一条驼绒棉裤送给她,临走时又给她拿了一把黄烟和路费钱,劝她天冷了赶快回家吧,老太太泪流满面地对我说:老大姐,像你这样的好人一定能活100岁。1995年秋季,我去于楼二院看病,路上遇到一个捡破烂的老太太,特别寒酸,当时,我就约了她第二天再到这里等我,我给她收拾了10件衣服和一双新雨鞋,老太太感动得热泪盈眶。兴隆台区新区七委仇玉晶家,两口子都是残疾人,生活特别困难,我知道后,就想帮助他们,先后3次到他们家,送去了40多件衣服和一些日常生活用品,他们很感激,都亲切地称呼我是他们的妈妈。
几年来,前后有6个人在我家吃住过,最长的有四五年,最少的也得住上几个月,有人说我家是慈善机构,我自己就叫它临时家庭,我觉得这样的生活挺有意思。社会是一个大家庭,如果我们每个人都献上一份爱心,那么我们这个大家庭将充满欢乐,开开心心。我就是这样想的。退休前我是做会计工作的,退休后,我就充分发挥这一技之长,为一些单位和职工们服务。辽河油田机关活动中心有几名同志对财会工作不熟练。我就在那儿为她们办了个短期培训班,有3名同志参加学习,我手把手地教了一个多月,告诉她们怎样记账,怎样点库,现在她们都能独立地开展工作了,当她们一声声地称呼我任老师时,我的心里真是有说不出的高兴。辽河油田机关王忠富老师傅听说我办财会知识辅导班,也前来参加学习,有一次我手头的表格不够了,就让他找个地方要几份表格,他到单位要表格,有个同志就问他跟谁学呢?他就说那个任老太太,听后那个同志就劝他说:你可别跟她学,现在搞市场经济了,还哪有无偿服务的,她精神不好,拿你们开心呢。我听了这话以后,开始心里很不是滋味.但仔细一想,他们这么说也不奇怪,人和人想法不一样,特别是搞市场经济,讲有偿服务,咱不能说人家有偿错。但是,我搞无偿服务,这也没错呀。后来,我又在家里办了几期学习班,先后培了20多人,这些人走上工作岗位后都是手笔相应,也很感激我,总想给俩钱或买点啥东西,都被我谢绝了。我经常到公园去和一些老年人聊天,我觉得这些老年人需要更丰富、快乐的生活,虽然我年岁也不小了,但我尽力帮助他们,让他们心里高兴。几天不去,他们就打电话找我,都说愿意同我聊天。有时我还义务为他们照相,他们大多数都是七八十岁的老人,每当我照完相洗出来,送到他们手中时,他们都兴奋地说:照得真好,照得真好!他们要给我钱,我说:我不要钱,你们大家高兴,我就高兴了。听了这些话,老人们一起伸出大拇指说我心瑕真好。为了让这些老人们高兴,我准备找个好地方带老人们一起去游玩。我到金宝度假城跑了好几次,终于征得了度假城领导的同意。度假城的领导很重视我们这次活动,专门派了两名工作人员做向导,为我们服务。徐敬中老人说:我都活70多岁了,还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宾馆,有山有水,还有跑马场。这次春游大家玩得特别开心,在水上乐园钓鱼,在水上乐园舞厅跳舞,老人们都说玩得高兴,玩得开心,是一次难忘的春游。今年以来,我先后组织100多人到湖滨公园、金宝度假城游玩、搞联欢。我还拿出980元工资,办了一张金宝度假城夜总会会员证,这样老人们就可以随时随地到度假城去游玩,我觉得这钱花得值,我也很高兴。
为了帮助更多的人,我在振兴街道办事处领导和同志们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办起了振兴街道办事处夕阳红无偿服务社。服务项目主要有婚姻介绍、调节家庭矛盾和邻里纠纷;开办财会辅导班,培训财会人员;为居民缝制、缝补衣物,特别是为有困难的老年人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代办、代记财会账目,为个体、集体工商业户解决会计记账问题等等。寒冬腊月,我背着广告板,提着录音机去大市场宣传我们的无偿服务项目,边放录音机,边散发宣传单,开始时围观的群众不理解,认为我是在整景,后来看我真的这样去做了,每个人都向我投来赞许的目光。通过这么一宣传,上门登记的人越来越多,经这里介绍上班工作的有80人,有10对男女喜结良缘,还有正处着的。山东省茌平县广平乡姜庄村的王霞来盘锦打工,人生地不熟,打听到我和服务社的事儿,就打电话同我联系,我答应为她介绍一份工作。她来到我家,我看她穿得太破了,我就给她换了一身衣服和一双鞋。过了几天,我给她联系了一份保姆工作,就打电话把她约来,可她没穿上次我给她的衣服,这样破烂不堪的样子,怎么往人家里领呢!没办法,我就又给她换了一套衣服和一双鞋。对方看后很满意,王霞干活麻利,品质也好,可以说是为双方解决了一大难题。黑龙江来盘锦打工的李金萍是一个20多岁的小女孩子,到盘锦举目无亲,又没有找到工作,生活不下去了,就到医院去卖血,看到无偿服务广告后,来到我家说明了她的困境,我想一个女孩子在外面闯荡,多不容易啊,我就叫她在我家吃住,不要着急,慢慢帮助她介绍工作,后来她去卖盒饭,现在又到双台子区恩达公司做广告工作,临走时我给她一床被褥,一件新风衣和一套旧衣服,小姑娘感动地流泪了,现在还时常来电话打听我的身体情况。
去年6月份,在有关部门和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夕阳红无偿服务社召开了正式成立大会。有1500多人来参加了大会,越来越多的人来到这里,一起为别人无偿服务。大家一起去为福利院的老人义诊、理发,到街上宣传讲文明、树新风活动,事儿办得红红火火,大家心里也都非常高兴。
十几年来,我操心费力不说,还搭上了几万元的积蓄,退休后,我一个月能开700多元钱。除了生活费支出外,几乎都用到帮助别人身上。有人问我:你这样做不后悔吗?我可以实事求是地告诉大家,我真的不后悔,因为我在付出的同时,在为他人服务的同时,在为社会奉献的同时,真正感受到了一种无尽的乐趣,尝到了一种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满足,这种乐趣和满足是金钱和物质换不来的,它让我感到十分快乐。
谷文昌现象之三
河南省濮阳西水坡曾出土过中华第一龙。这是一条用蚌壳摆塑的龙。据专家考证,该龙的创作年代大约在6460年前。蚌壳龙造型相当生动,有呼之欲飞的动感,他的上半部像人的脊背样弓着,正如腾跃前的蹲伏准备,所有的能量和飞翔的渴望都聚积在动人的脊梁上。有人说,似这样传神的脊梁仅凭想象是断然摆塑不来的,想必是以生活在大河之阳的人做模特,从他们奋力一跃的姿势中得到启示,于是才有这永远的图腾……
李连成向我们走来。他所在的村子叫西辛庄,距离西水坡约40里地,虽然都在一个县,但却一南一北。据古书载,濮阳因居濮水之阳而得名。濮水是一条古老的河流,经西边新乡长垣县流来,过濮阳老城南向东注入大海。此地开发甚早,古之濮水,绿水涣涣,桑田美池之间,青年男女折柳幽会,两岸踏歌,便遗下歌谣无数。中国第一部诗集《诗经》300余篇,不少篇幅就出自濮水两岸。然而,濮水悠悠,给李连成的记忆却少有丰饶和美丽。他的村子不大,仅有600多口人,900亩盐碱地。这是片极度贫瘠的土地。当西辛庄从历史深处走来时,人们都会为它的一穷二白而触目惊心。土改时,全村168户人家没有一户地主,没有一户富农,甚至连一户中农也没有,全是清一色的贫雇农。由于全村人都目不识丁,记账的会计还是从外村借来的。西辛庄的土地不长庄稼却长盐,年景好的时候,麦子才能收到100来斤,一个闺女家,从生下来到出嫁,吃不到200斤麦子……李连成从记事起,就会干两件事,挖野菜和熬盐。他熟悉各种野菜,熟悉它们的形状和气味,正是这些野菜给了儿时的李连成以深刻的苦难意识,并且教给了他惊人的生存能力。挖野菜的日子长了,李连成的脑海里就有了西辛庄的野菜分布图,这就是野菜给他上的小村地理课。李连成弟兄8人,他排行老二,从小连一天学也没上过,然而野菜却帮了他的忙,给了他诸多类似幼儿园老师所教的看图识字那样的课程。李连成能从茫茫大野里找来各种野菜,虽然他写不出它们的名字,却熟悉它们的每片叶脉,每条纹路,每种颜色。这种草根教育,使李连成的生命里渗透着苦苦菜的汁液,也使他成了最能吃苦的人。
西辛庄的地大部分都是盐碱滩,无法长庄稼,村民们只好用地来熬盐,用卖盐的钱来维持生计。
这是一种古老而粗劣的制作方法。
他们在地上挖一个大坑,坑里置放一个大水瓮,水瓮上覆着一层滤网。人们把地表上的土一层层刮下来,然后放到大坑里用水浇淋,那些含在地表层的盐分就会随水渗流到下面的水瓮里。待水瓮满了的时候,人们用一个鸡蛋放在水的表面,若鸡蛋不下沉,就说明盐分够了,然后就把这些盐水拿出去晾晒或去熬盐……这种盐含有大量的有毒元素,原本是不能食用的,但对贫苦人家来说,拿出几分钱来买一把盐,不白水煮野菜就相当奢侈了,因此这种盐在三乡五里还有些销路。但靠刮地皮熬盐的人家委实太多了,村民们熬来熬去,把西辛庄熬干了,熬焦了,熬成了挂在墙上能敲得当当响的穷棒子村。
李连成从小就会熬盐。他把自己熬成了1.60米的个子,熬成了干巴精瘦的骨架子,不管是穷还是富,他的体重没超过100斤。就这样,李连成到了22岁,并且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和邻村一个姑娘结了婚。
三年之后,他们有了一个儿子。儿子一岁那年生了病。
儿子得的是拉肚子,不知何故,孩子总哇哇直哭,哭过之后,就是一通屎尿。如此三番之后,李连成和妻抱起儿子去了医院。去医院之前,两个人商量,看病可是个大事,得多带些钱去。家里银豆子似的放着两块多钱,妻说是不是都带去,李连成很大气地说咋不带,都带去,花不完再带回来嘛!谁知一次看病下来,钱悉数留给了医院。等几包药片吃完,儿子的病非但没好,反倒更厉害了些。儿子瘦的已经脱了形。看看仍拉肚不止的儿子,夫妻俩一合计,不中,还得去医院给儿子看病。但是,看病得花钱呀。一想起钱,李连成的冷汗就冒了出来。钱花得一个子也没了呀。穷人家平时有吃有喝谁花钱?那些钱都是当神去敬的,放在那儿,好避邪消灾,谁没事敢去花钱玩呀。李连成长这么大,没有尝过花钱是啥滋味,当然,他也不知道自己家的钱竞有那么少。当一次病看下来,医院把他家的积蓄全部花光的时候,他才知道世界上什么事情最可怕了。但是这种恐惧感并不是一下子降临的,它有着自己的生长过程。李连成起初就想,去亲朋好友家借借吧,就是一户户凑,还能借不来十块八块钱?当他把全村都跑遍的时候,他才真正绝望了,一个村子,竟借不来两块钱。没办法,他狠狠心,把正下蛋的两只老母鸡卖了,才凑够四块钱去了医院。有了这四块钱,李连成的腰板稍微直了一些,他想,无非是再买些药片片呗,咋也不能花完吧。然而看病真是个无底洞,医生说光吃药不顶事,得赶快打针,于是,李连成手里的钱又呼啦一下子花光了。眼看着儿子的病就能治好了,但救命的钱却再也凑不来了。眼睁睁看着儿子拉得像一根麻秆一样,瘦得皮包骨头,皮薄薄一层能透亮,对着太阳,光线似能穿透过来,人就像没有脊梁似的站立不住。李连成看看一贫如洗的村庄,看看四壁空空的家,看看瘦弱不堪的儿子,他的心里像刀割一样疼,泪水哗哗地淌下来。他心里喊道:我得想法救救儿子,我得救救这个家……
思前想后,李连成拉起了架子车,干起了拉煤的营生。死靠生产队挣工分,一年下来,难挣来给儿子看病的钱,于是他就相中了给别人拉脚的活儿。从濮阳到200里外的鹤壁煤矿去拉煤,如果三天赶紧的话能拉个来回,这样他一趟就能挣一块五毛多钱。这是个丰厚的利润,一想到自己吃一天苦就能给儿子挣来几包药钱,他就充满了干劲,他个子小,体重才90多斤,但是他却能拉动上千斤重的东西,每天能跑上百里路。回忆往事,李连成说,咱没有别的长处,咱就是能吃苦,别人不敢吃的苦,我敢吃,吃苦是我的强项。我把吃苦当做了一项本事,一项产业,只要能吃苦,并且这苦能挣钱,我就抢着去吃。拉煤那些日子,我带着铺盖卷,一天到晚在路上,渴了喝凉水,饿了啃干馍,没日没夜地干了两三个月,一算账,我一下子挣了七八十块钱。
这时,正值割资本主义尾巴的时候,邻村李连成的亲戚把驴牵到他家躲避,连成一合计,就用刚挣来的80块钱把驴子买了下来。在农村,一个牲口顶一个壮劳力,有了这头小驴,李连成有些如虎添翼的感觉,他便玩起命来,多拉快跑,3个月之后,他竞挣了100多块钱!可是好景不长,不久驴子就得了风湿病,腿一瘸一瘸的,为了给它治病,李连成又把挣来的钱几乎全花光了,尽管血本赔干还是没救活。李连成是一个念旧的人,看见长路就会想起那头驴,想起它心里就难受吃不下饭。煤拉不下去了,一无所有的李连成就借了30多块钱北上内蒙古,到一个建筑队里跟着别人搞建筑。他人长得瘦小,人家相不上,头一个星期把他炒得没脸见人。可是李连成不气馁,他知道干建筑是个苦差事,像自己这样能吃苦的人,全工地不会有第二个,他相信自己的实力,于是他就二话不说,默默地干起来。人家休息的时候他不休息,收工了,人家往回走,他不回去,他干活不惜力,不要命,还善于琢磨,活干得既好又快,平时的休息日几乎都在工地上度过,他用八毛钱买了一个腰带,七毛钱买了一条毛巾,这一块五毛钱就是他在内蒙古的全部消费了。果然,他的吃苦精神和拼命精神,赢得了建筑公司的信任,不出一个月,他就成了统领几十号人的建筑队工头。李连成虽然没有文化,但却是个有心人。他想,人要是只会吃苦,靠苦力弄俩钱,那不算啥本事,人还得学知识,学本领。他觉得搞建筑可是个大学问,于是就热上了。他虚心向工程技术人员请教,靠自己用心体味,加上他一天到晚泡在工地,8个月下来,他靠死记硬背,硬是能看懂大楼的工程图纸,能熟记施工环节,并且集管理、施工等经验于一身。同时,他还挣了500多块钱,这使他多少有了生活的自信……
有了500多块钱,李连成说,就像人有了脊梁,这感觉我不会忘记,更重要的是,这时候已是1979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已经召开,家里已经实行承包责任制。我觉得好时候来了,也就在那一刻,我想起了我的父老乡亲,我觉得只要有机会,我就会尽力帮助他们,我要让他们每个人的脊梁都挺立起来,堂堂正正地活出个人样来……
就在年底的时候,李连成回到了家乡。
1983年9月,国务院批准设立濮阳市,善于琢磨的李连成敏感地意识到,中原油田和刚成立的濮阳市区都需要大量蔬菜,这不是发财门路吗?事不宜迟,李连成四处打听,终于在开封郊区,访到了蔬菜高手,这个8个月只花一块五毛钱的农民,竟以年薪1万的气魄,请回了蔬菜专家,在村里率先办起了塑料蔬菜大棚。那真是李连成至今难以忘怀的岁月,他在蔬菜大棚里,一呆就是7年,7年间,他冬天睡觉没脱过衣服,没穿过一双袜子,夏天没穿过一件汗衫,像苦行僧一样终日和那些蔬菜们呆在一起,研究它们的生长,它们的喜好,它们的语言……7年间,他能知道一株蔬菜什么时候要生虫,这种虫是第几代,打什么药最管用……他熟知蔬菜的程度超过了自己和家人。每天早晨3点钟,他准时起来把菜用自行车带到40里以外的濮阳市去卖,上午8时许,他又出现在菜棚,间苗、培土、施肥……整整7年,他像钟摆一样不知停歇,7年下来,他净赚了17万元,盖起了二层小洋楼,成了全村的首富。1991年8月,40岁的李连成经过民主推选,被正式任命为西辛庄村的党支部书记。
李连成当上村支书后的第一晚,他突然想起了村里人看他的眼神。那是穷人的眼神,自己也曾有过这样的眼神,那是一种孤立无援的眼神,一种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眼神,李连成想,我得把这种眼神用心焐热了。共产党和地主老财的根本区别在于,共产党一心为人民,她是穷人的大救星。我是村里的党支书,我要给老百姓带来希望,我要让村里人知道脊梁挺起来是什么滋味!
李连成说到做到,他把自己辛辛苦苦建起的三个塑料大棚中的两个无偿地送给了村里最穷的人。他在村里的大喇叭上对村民们说,只要想弄大棚菜,他不但在技术上指导,还可以帮助跑贷款。那时候,他完全像俗话说的荒了自己的地,种了别人的田的傻子一样,终日在蔬菜大棚里对村民进行技术指导。
经过两年的辛劳,西辛庄村的塑料大棚迅速发展到40余个,仅此一项,全村收入就达30多万元。
此时,濮阳市的白色工程启动,塑料大棚遍地开花,精明的李连成觉得,物以稀为贵,别人都种菜了,咱们要是还种菜,就难赚住钱,于是他把目光投向了企业。
一个目不识丁的农民想办企业,谈何容易!尽管村民们知道李连成在农活上的精明是出了名的,但是现在要是办企业,李连成能行吗?投入的是钱哪!
脱贫的村民就像溺水者刚刚爬上了船帮,哪里受得住风险的袭击?尽管李连成言语中肯,信誓旦旦,可还是没人答理他的茬儿。李连成不甘心,他四处游说,并把自己所有的钱财投入启动资金中,说,砸了算我的,赚了算大家的!最后好说歹说,才有6户村民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加入了办企业的行列,而且一开始就实行了颇有现代感的股份制。
李连成说,我为什么用股份制?我一天学堂没上过,哪里知道什么股份合作制!我当时只知道一个浅显的道理,一只猫怎样让它吃辣椒?你混在蜜糖里,放在肥肉里,它都不会吃,但是你把辣椒抹在它身上,它知道疼,它就会主动用舌头舔,它就会把身上的辣椒吃掉,每户都有股份,人人干事尽心,股份制就有这个好处,这个好处是我正儿八经想出来的,后来才听说外国也兴这个,但不管怎样,我们凑了21万元,干了起来。
经过多方打听,李连成决定办一个再生纸厂。
购买锅炉的时候,为了节省开支,李连成四处打听价格,拿他的话说罗圈腿都跑直了,最后终于在一家倒闭的工厂里以5000元的价格买到了即将报废的锅炉。
要维修锅炉,就要人钻进锅炉里,用凿子一下一下地把锅炉里的水垢凿出来。正值7月天,锅炉里的温度高达五六十摄氏度,不要说是人,就是水,也开了。但是李连成硬是拿着锤子、凿子钻了进去。别人之所以将价值十几万的锅炉廉价卖出,就是因为他们不相信世上还有谁忍受住这样的苦楚,会钻进炼狱一样的锅炉里面。一凿一凿地将铁锈水垢一点一点地剔出来。
但是李连成进去了!躺着够不着,人只能半侧着,凿子凿下的水垢坚硬如铁,上面是污垢蒙面,汗如雨下,下面是如卧针毡,他的周身被尖锐的铁锈水垢扎得流出了血,汗水和血水融在一起,浸透了他半个身子,时间长了,锅炉里竟留下一道血印……恐怕世界上再也没有比这更苦的活儿了,但李连成一声不吭,他咬紧牙关,整整在里面凿了半个月,用坏了一个镇里商店的所有钢凿,凿出的杂物有两架子车!硬是将锅炉运转了起来!
西辛庄村的企业在李连成血水汗水的浸泡中运转了起来!第一年,7位股东人均分红12.7万元。
第二年,再生纸厂的股东发展到13户,当年又赚了200多万元!
村里许多当初没听李连成话的人顿足捶胸,后悔没听他的话。这种后悔是无声的,就像饥饿的人到手的馒头又让人家拿走了一样,李连成再次看到了那久违的眼神,心里很不是滋味。他想,村里人选我,不就是冲着我能帮他们致富吗?还不是尽快远离贫穷吗?我是一个村的党支书,不是13户的党支书啊!
李连成决定将100多万的企业当做村里的企业,把再生纸厂当做全村致富的基地,他要从这里出发,摘掉压在群众头顶的贫穷帽子。
真是石破天惊的决定。
这个决定当场激怒了其他12户的村民,他们不答应,因为这个厂是他们一砖一瓦垒起来的,现在企业正红红火火,每年每户少说也分十几万元,把自己的利益拱手相让,谁能舍得呢?
但是李连成意志很坚定,他先找到6户党员,一连7天,他都在给他们讲道理,做思想工作。他说,道理很明白,咱们共产党员是干啥吃的?咱们几户党员富了,群众还在受穷,群众不捣咱的脊梁骨?咱得按平说的,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咱们都是党员,我希望你们站起来支持我!
没几天,12户股东统一了思想,以68万元的低价位,使再生纸厂作价成了村里的企业。
李连成马不停蹄,他号召全村人股,在短短三天之内,全村168户,每家一万,全部入股!拿着168万元,李连成内心既高兴又沉重,他想,这些钱就是村民的汗珠子啊,他们把这些汗珠子汇聚起来,就像把儿女交到我手里,就想让我指挥他们的儿女打赢一场致富仗啊!
李连成果然不负众望,他带领群众,又一次使产值连年翻番!与贫穷做斗争的李连成逐渐显出他的将帅之才了,他说,人家爱喝酒的有酒瘾,爱打牌的有牌瘾,爱跳舞的有舞瘾,我这人有了发展瘾,发展才是硬道理!
1997年元旦,在重新招募资金进行再生纸厂的扩大再生产之后,李连成的目光又投向了更远处,他决定再投资兴建一个厂。他北上天津、北京,南下上海、江苏等地考察多日,终于选定了工业用呢这个项目。
工业用呢是一个技术和科技含量都很高的项目,没有技术人才怎么办?李连成想起自己初建塑料大棚时的经验,他知道科技人员的力量,美国人之所以这么牛,靠的是什么?不就是手里那些科技人才嘛!他说,科技就是第一生产力,这个生产力我自己找去!李连成说,我这人啥都有,就是没有同学,因为我一天学也没有上过;在农村我啥都干过,就是没干过会计,因为我不识字。但我知道知识好使,科技人才宝贵,西辛庄缺的就是这样的人才,我必须走出村子,到外面挖掘人才,才能利用他们的力量撑起村子贫瘠的脊梁!
他听说徐州有个工业用呢厂,兜里揣了几个馒头就出了门。到了徐州工业用呢厂的门口,门卫不让进,他就蹲在门口,眼瞅着上下班的人流。在他的印象里,技术员都是戴眼镜的,于是他有事没事就与那些戴眼镜的搭讪,困了,就躺在马路沿上睡一会儿,饿了,啃口馒头,整整三天,他终于遇到了一个真正的技术员。
技术员姓周,他看到这个土里土气的人,有些怀疑他的话,因此他提的条件很苛刻,说这项技术要三个技术员才能完成,每人的安家费需6万,劳保费4.2万,月工资1500元。就是说,厂未建起,就要付出30万的费用。但李连成还是一口答应下来,并把30万元一股脑从西辛庄村驱车数百里放到了技术员的手里,这时,技术员们又提出厂里的利润三七分成,面对更为苛刻的条件,求贤若渴的李连成还是一口应承下来。他说,舍不得这个三就没有七,那就是个零,那就没有发展。为了西辛庄的发展,这样做值得!
李连成的气魄和诚实守信的态度终于打动了三位技术员。他们辞去公职,扎根在西辛庄村,由于技术、资金和销售同步到位,工业用呢厂投资三个月,就实现产值100万元,利税36万元!
从此,西辛庄村的经济飞速发展起来,到去年底,村子除返还村民最初的股金外,还以2000万元累计股金办起了5个股份制企业。西辛庄村一跃成为濮阳市的明星村!
西辛庄,这个多灾多难的村落,终于像一个脊梁挺直的汉子,屹立在了大河之阳……
李连成说,我这个人最烦的就是两种人,一种是懒虫,另一种是烧包。但是同时他也知道,这两种弱点都是人的天性,如果不用心剔除这些惰性,一副刚刚挺立起来的脊梁就会迅速萎缩下去,在某种意义上说,打造一副健康而强壮的脊梁,比挺直脊梁更艰难。那是初建工业用呢厂的时候,他发现,工厂一辆架子车没气了,尽管车轮胎瘪瘪的,轮胎马上要报废,但人们仍然不打气,仍然使用它。李连成想起了自己当年拉架子车时的情形,那时每天首要任务就是先保养车子,看轮胎有气没气,轴承里有油没有,因为这车子是自己花钱买的,所以就格外精心。俺话说,割自己的肉人最疼,花白色的钱心最疼。要是把工厂的工具物什全部变成工人自备,该节省多少开支?想到这里,他豁然开朗。
第二天,他就公布了一系列治厂措施,其中一条就是凡是厂里的工具,均由工人自备,另外,凡是制造出不合格的产品,哪个班组生产的,哪个班组成员共同出钱把不合格产品买下来。此举一出,果然立竿见影,村里所有厂子从此再没有出现毁工具和制造不合格产品的事。
平时李连成喜欢琢磨事儿,就是去企业参观也充满着李连成式的智慧,他喜欢到两种企业里转,一种是倒闭的企业,一种是蒸蒸上的企业,这两种企业都能给他许多启示,他说,其实企业这账也很好算,利润一般出在原料和加工这两个方面,原料的价格是定死的,我们只能在加工和管理上下功夫,管理出质量,质量出效益,效益会变成红利,就这么简单。我把这些给村民们讲讲,再说又是他们自己的股份,厂子的景象还会差吗?他说,我看了那么多的企业,总结出了两条经验,就是:钱再多搁不住赔,钱再少搁不住赚。你看无论多大的企业,光公款吃喝招待这一项,就糟蹋了不少钱,更不用说管理不善了。我是农民,在农村生活了大半辈子,农民喜欢啥烦啥瞒不住我,给农民办事,就要交心,交底,要有透明度,你看,一个农民关心的无非是这几件事,一是我的钱花在哪儿了,二是自己的利益问题,我当支书的时候,我就在全村人面前立下誓言:我要是喝村里一口酒,就割我的舌头;要是乱花村里一分钱,就剁我的手指头!我发了誓言,就得让群众相信,让群众相信你只有一条,就是眼见为实。所以,我在村里又定了一个铁规矩:村里不设吃喝招待这一项费用!无论是多大的领导,来到村里,我都先说,你们给什么任务,如果我李连成完不成,你们可以批评我,但是我这里一律不管饭,谁要真吃饭,到我家吃面条去!另外我还规定,出差一天的食、宿标准是4元和10元,封顶不保底。
村干部李连超是个30多岁的汉子,说话沉稳又透着特有的机灵劲。他说,我和支书出去多少回了,每次出差,你看吧,车的后备厢里都是馒头和大葱,他常常住宿费也免了,为啥,他让两个人睡车上,一个人拱车下睡,不知情的人一看还会吓一跳,跟出了车祸一样。有一次,连成他给我说,我当这么多年支书了,一不知道濮阳的宾馆里是啥滋味,二不知道饭店炒盘子是啥滋味。说得我心里酸酸的。冬天出差,他住不掏钱的候车厅;夏天……嘿,就说那一次他到新乡出差,回来时他抱了一个凉席,我们一问他,你猜他怎么讲?他说,我花了5块钱买了一个凉席,在道边的地面上睡了一觉!他们宾馆想花我的钱可难哩,他说,我手里的钱是农民们的汗滴子攒的,咱花着心疼哩。你看,这就是我们的支书,哪像掌管几千万大企业的老板!他上任以来,村里没有买过一盒烟、一瓶酒,没报过一分钱的招待费,村里的招待费一直是零!对于来企业洽谈业务的客户,俺支书同样不招待,一律是一碗面条或一碗水饺,客人只能选其中的一种,但保证能吃饱。开始我们还怕这样会影响业务,他说,他们来咱村里不是图吃饭的,他们啥没吃过?就是吃的再好,咱们的质量上不去,他们回去交不了差,这不是两边都受损失吗?还有,1991年俺村就有了理财小组,他让敢于说真话的人理财,理财小组每月进行一次集中审核,审核无误后由支书签字,再由群众代表上账,会计的职责只是管账和每月公布一次账目。每当财务公开的时候,村民们都说,整那事儿干啥?俺知道村干部不会吃俺一个子!
李连成崇尚科学,反对迷信,追求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自结婚之日起,他的家里就没买过财神,贴过门神;他倡导群众学习文化、学习科学知识,在村里先后建起了文化室、图书室。西辛庄富了,李连成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建一个小学,他吃够了没有文化的苦头,他不希望下一代还像自己一样当个睁眼瞎,他说他要建一座最好的小学,让他们的下一代在这里健康地成长。要建小学,周围一些建筑队纷纷找上门来,算来算去最便宜的工钱也需10多万,李连成召集村民会,说要干咱还自己干,这样还能给咱们省下10来万。村民们同意后,他拎着瓦刀就进了工地,当年在内蒙古学的本事现在派上了用场。他自己设计楼房,并率先干了起来,全村人花了66天时间,一座宽敞明亮的小学校终于在他们手里诞生了。随后他又在全村投资建起了一个沼气站,硬化了灌溉渠道,使一个现代化的新农村拔地而起……这时候,他又把目光投向了祖祖辈辈居住的老屋。每天晚上,他拎着手电筒,用步子丈量着每一户的宅基地。按照新村规划,原来村中心地段位置最好的6户人家必须迁走一户,李连成家正好在这中心地段。李连成说,这好办,我家搬走。搬哪儿?村最南头的那两米多深的臭水塘!
新村规划好了,村民大会上,李连成只说了一句话:我家搬迁在村南的大臭水坑,有没有愿意跟我换的?说完,全场寂静无声。李连成说,好,通过!偌大的一个新村规划会几十分钟就开完了。有周边的村干部来取经,问西辛庄何以能解决农村宅基地问题,李连成说,这好办,村干部能带头吃亏就行……
李连成的规划获得了全村的通过,但却有一个人想不通,她就是李连成的妻子赵金镯。赵金镯是一个善良贤淑的农村妇女,听说丈夫要把自己辛辛苦苦建起的两层小楼扒掉,到村南那个臭水沟里另建一个小院,这个向来对李连成百依百顺的女人终于生气了:为了这个村子,李连成把两个塑料大棚无偿送给别人她没生气;把家里的几十万全投入工厂里,作为启动资金时她不生气;李连成让村里人都到工厂上班,自己和媳妇在家里无所事事,全靠李连成的620元工资她不生气;自己近80岁的父亲为了给闲在家里的孙子在工厂里找个工作,来回奔跑十几趟来求李连成,李连成硬是不答应,把父亲气病了她也没生气;他们惟一的儿子每天骑自行车到二十里外的乡镇去上班,工资拿得又少,赵金镯几次给李连成提出买辆摩托车给儿子骑,李连成都说不能惯孩子,要艰苦朴素。可是她今天再也忍不住了,这是家呀,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点一滴都是两个人建起来的家呀,你说搬就搬?你李连成为了村子还有什么不能舍得的?赵金镯越想越气,整整一个星期没有答理李连成。
然而赵金镯到底是一个通情达理的女人,她知道,李连成让这个村子往前走的每一步,都是以牺牲自己的利益为代价的,他不只一次地给她说过,当官无论大小,第一关要学的就是吃亏,你敢于吃亏,这一关就过去了,群众才会拥护你,信任你。看着李连成日渐消瘦的样子,最后她还是默默接受了这个现实。他们花了1.6万多元,愣是把那个臭水塘填平了……去年建工业用呢厂的时候,李连成率先带领群众卸水泥,他打着赤脚,水泥把脚烧烂了,整整一年,他舍不得花一分钱治病,最后感染了,腿肿得像水桶一样粗,要不是市委组织部李新杰部长调查情况时得知这个消息,命令他赶快治病,他的整条腿说不定就残废了……
在李连成的带领下,一个奋发向上,充满活力的新农村终于屹立在了濮水之阳,西辛庄从一个人均收入不足700元的贫穷村,一跃成为人均收入超过5000元,固定资产达6000万的富裕村。同时,它还是一个充满着现代文明气息的村落:他们村里企业没有保卫科,没有一个保卫人员;没有一座庙宇,没有一个信鬼信神的,没有一个信这教那教的,更没有一个练功的,没有一个违背计划生育的,没有一个家庭不和睦的,没有一个违法乱纪的,没有一个上访告状的……这十多个没有,记录了李连成呕心沥血的过程。
李连成的事迹很快受到了濮阳市委市政府的重视。
1999年,市委组织部的同志经过认真细致的调查,认为李连成多年如一日富而思进,一门心思带领群众共同致富,他身上最本质的东西,都能深刻反映出当代共产党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他之所以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爱,是因为他严格实践了总书记提出的三个代表,他是身体力行三个代表的典范……于是,2000年4月6日,濮阳市委和组织部向全市发出了学习李连成的通知。4月27日,濮阳市委又做出了向李连成学习的决定。10月13日,河南省委组织部下发(2000)52号文件,在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中开展向李连成学习的活动。6月30日《人民日报》的头版头条报道了李连成的先进事迹。
李连成,这个黄河岸边成长起来的汉子,面对荣誉,他的脸上永远带着谦虚的神情,他说,我知道自己的斤两,那是党组织考验我哩!现在,我每天早上3点起床,学习文化,市委组织部李新杰部长是我的文字老师,他给我规定,一天学仨字,你看,大半年下来,我都可以看报写字了。
在全国干部监督工作会议期间,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组织部部长曾庆红,专门听取了李连成的事迹报告,面对曾部长,李连成手捧讲稿,第一次像小学生那样大声念了起来。当李连成一字不错地念完讲稿之后,曾部长高兴地站起来为李连成鼓掌,他说:李连成同志的事迹告诉了我们很多道理,敢于自己吃亏,不能让老百姓吃亏,这是他做好工作的秘诀。他的秘诀还有,坚持民主集中制,把党员放在关键岗位上,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使西辛庄这个村出现了几十个没有,什么坏现象也没有,全是好现象,全是正气。连成同志,你做得好啊!
李连成的故事还有很多,在笔者采访期间,他一边同浙江金华木雕厂谈着项目,一边利用休息时间与我聊天,当采访结束时,也正是他又一个建厂合同签订的时候,只见李连成稳稳地拿起笔,在合同上周周正正地写下李连成三个字。
此时,窗外,蛇年的雪又下疯了。
看着弓腰写字的李连成,笔者想起了那条中华第一龙那坚强的脊梁,那充满能量和渴望飞翔的脊梁。它蹲伏在那里已经6000多年了,从来没有真正飞翔过,但是,现在它要真正呼啸飞翔了……
笔者囿于篇幅关系,不能一一将所见之谷文昌现象写人。因为这个数目太大太多。他们就像陈年老酒封存在我们的视线之外,常常不为我们注意。他们都老了,他们不想引人注意。人们只是偶尔想起陈年旧事时,才走近他们,或偶尔提及过去,这时你就会蓦然发现他们那醉人的芳香,他们仍在酿造甘美,一刻也没有停止过追求。这种芳香之所以沁人心脾,是因为它具有多种元素,它既有一个共产党员的追求和理想,又有一个老人超然物外的顿悟和淡泊名利的达观,还有当一个好人其乐无穷的健康观念。俗话说好人有好报,这句话并不是说好人出门捡了个大金元宝,或是熬了个百岁寿星才叫好报,而是指他付出之后的快乐,他从别人充满感激的目光中或有力的一握中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价值。这是一种美好的人生体验,一个妙不可言的精神满足过程。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体验得到这种快乐的。它需要条件,需要一个能接收到这种信息并能体验到它无比快活的感受境界。境界是靠修养而来的,不是一时兴致得来的,它要靠人的一生去追求才能得到的,凡是用一生去追求理想目标的人,他才会体验到这种快乐,而这种快乐正是使他身心健康的原因。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棵根深叶茂的大树,虽然它命名的时间仅仅20年,但它的生长期却不仅仅限于共和国诞生以来的时段。它有着和国家民族一样长的生长史,只是在被命名前它有着长长的史前期。在史前期,它千百年来用纯美洁净的汁液哺育了一代代华夏儿女,因此,精神文明的根部,也应该具有中华民族特有的优秀传承,有民间千百年来生长着的淳朴善良的美德,有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操守。
笔者十多年前认识一个人,他叫林展强。当深圳这一带还是一些小渔村时,他就是其中一个小渔村的党支部书记了。那时他还很年轻,才二十几岁。他的村子叫上步村,是紧傍深圳河边的小村庄。这条河就是香港和内地的界河,涉过这条河,就到了香港,那是一个有跑马场、有霓虹灯、有摩天大楼的地方,人们都说它是人间天堂。村子里的人,尤其是像他一样的青年人都被那边的幸福生活吸引去了。等夜深人静时,等枯水季节时,仅仅十多分钟的工夫,就会到达理想的彼岸。不是有鲤鱼跳龙门这样的神话故事吗?可是那得九死一生,鲤鱼变龙的概率太小了。而这却容易得多,只要你横下一条心,只要你是这小村子的一员,你就会乘地利之便,在瞬间改变自己的命运。多少和他从小玩泥巴的小伙伴都走了,没几天就会捎来口信,说已经混上了某某大厦的守门人,或是某某路面跑的士的的哥。几乎所有去香港的人和在家的乡亲们都劝他,上年纪的人说,强子,人挪活树挪死,能去就去吧。年轻人说,强子哥你来吧,只要你能来,我们马上跑到你身边来,让你领着我们在香港打江山……但是,任谁说破天,林展强就是不为所动。因为他是一个村的党支部书记。
林展强就是不去香港,好像冥冥中跟谁进行一场对抗似的。实际上他和村里别的人并不一样,别人跑到香港可能只能当一个服务生、侍者或顶多是个计程车司机,而他的命运就不一样,因为他就出生在香港,他在香港出生的证明就在他村中的警局,这且不说,在香港的某一个街区,有一大片房产正等着他去继承。这片地方当年就是他们林家的祖地,香港方面并不因为林展强这一支流落到内地就不认账。现在,他是林家的长子,林家祖屋和地产正等待着新的继承人。
然而,林展强就是不去香港。
他说他是一村的党支部书记,他很看重这个党支部书记,自从年纪轻轻地当上这个书记后,他就觉得今生今世不可能再当别的什么了,他都不当,他就偏偏爱上了村支部书记的职位。他说,我不能走,谁让我是村支部书记呢,如果一个村的党支部书记都走了,这个村咋办?群众咋办?你们都会下军棋,如果一个村的党支部书记也走了,那不就和军旗被别人扛走了差不多嘛,那还有过头吗?有人说,到香港继承你的遗产去,不比你在深圳穷得丁当响强?林展强说:香港有党支部书记吗?
所以,林展强就是不去香港。
他说他心里还有一句话,叫贫贱不能移。他说我心里有数,我的贫穷是有限度的,不是无限度地穷下去。我得品尝一下穷苦的滋味,看它到底在我身上能维持多久,我就是不信这个邪!我和它打持久战,看看究竟谁能战胜谁!
林展强说,所谓贫贱不能移,这是普普通通的一句话,是老辈子传下来的一句话,这句话的标准究竟是给封建士大夫制定的还是给普通草民制定的咱不清楚,我文化程度不高,没上过大学,但我是村里的高中生,当时算是知识青年返乡。既然这些话能传到普通老百姓中间,而且还能一代一代地传到今天,可见它深入人心。就是普通人也应该有这样的操守,更何况共产党员的操守应该比这还要高。我当时心里就总想着一句话:不能走,不能走。结果我真的没有走,我是少数坚持下来的人之一。虽然是普普通通的一句话,要真正做到也并不是太容易,何况我在那边也算有万贯家产。
我总是想着,这里不会总这么穷。我想留下来看贫穷从村子里溜走……
(笔者突然想起深圳河。十多年前,林展强和另一个朋友何国平曾带我去看过深圳河,看过深圳河后我曾在《中国1997香港回归》这本书里写下这样的文字:在林书记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深圳河边。?
林展强说,这就是深圳河。
何国平说,河这边是我们的深圳,河那边就属香港啦。
我抬眼望去,在河边上,蜿蜒着一道铁丝网。铁丝网南,就是香港的新界地区。
林展强说,这条铁丝网把我们和那边一分为二,就像一只苹果,被人一刀切开。
深圳河被铅灰色天空笼罩着,河水微波不兴。河面上飘着团团缕缕奶白色的雾霭。不远处,有人从铁丝网那边走过来,他们荷锄提浆,安详而又从容。林展强说,他们大都是这里的村民,他们每天都要越过这条边界,去那边耕种自家的田地。只不过现在仍靠种庄稼的村民已所剩寥寥,他们是上了年纪的人和不愿意在城市工作的人。他们有的并不指望靠种田吃饭。他们去那边的目的似乎只是去探望他们的土地,或是对往日生活的一种凭吊或回想。
从以上文字可以看出,由于特殊的地缘关系,林展强倘要出境似乎更容易些。但林展强没有走。
总之,林展强没有走,他做到了贫贱不能移。所谓移,关键是不移志,这就是他的信念和操守没有变。他没有放弃一个共产党员的信念和追求,他一直对共产党有信心,他相信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他所在的村子会赶走穷困。他也没有放弃自己的责任,他是一个村子的党支部书记,他把村支书这个共产党的基层干部看得非常神圣。他就这样坚守在深圳河边,以一个共产党和一个普通老百姓的操守和对岸的那个有跑马场、有霓虹灯、有摩天大楼的叫香港的地方分庭抗礼,一直坚守到祖国改革开放春天的到来。
林展强所在的上步村是深圳市的心腹地带,不管深圳以后有多大,它都是城市的原始股。以后以上步为名成立了上步区,因为有上不去的嫌疑,一心想发财致富的当地人便更名为福田区。上步村借改革开放的春风,加上支部书记林展强的运筹帷幄,使上步村成了该区最富的单位。这时的上步村,实际上早已没有了村落的影子,它只悬挂在当地人的传说中。作为党支部书记的林展强,除了确实仍是村支部书记外,还是百家企业的总董事长,这百家企业有房地产、旅馆业、工厂、商场等等,它就散落在深圳郁郁葱葱的城市森林中。尽管老榕树上悬挂的当年生产队的铁钟早已被岁月剥蚀得锈迹斑驳,但上步村的红旗却没有倒,党支部仍是百家之先,林展强不喜欢别人称他为董事长或林老板,只愿意别人还叫他林书记。
林展强和对岸的香港人分庭抗礼的时候,只想着经他的手能把上步村的贫穷给赶走,能使老百姓像个人似的抬起头来.肚单右伤吃,身上有衣穿,日子过得有些滋味,不让金发碧眼的外国人小瞧了,至于说还能有多大的想头,能发多大的光芒,他从没往深处想。可是改革开放一来,就像铺天盖地的潮汐来了一样,乘着高高的浪头,他们不仅看到了香港,也看到了世界都市的模样,再回头看看香港的摩天大楼,才觉得也就那么回事。他们也就越弄越大,越弄越强,上步人也由土变洋了。对于上步村今天的一切,林展强由衷地说:没有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就没有上步的今天!此时,林展强仍然牢记着那句古训。那句古训中的第二句叫威武不能屈,所谓威武不能屈,用林展强的话解释就是这是一种精神状态,对洋人不奴颜媚骨,对困难不能低头,总之,在别人的形势比咱们好的情况下,咱不能低下高贵的头!
为了让人看到上步村的精气神,林展强煞费苦心搞了一个精干的民兵小分队,队员清一色都是迷彩服,人手一支微型冲锋枪,三人一辆摩托,更让人加额称奇的是,都说南方人特别是广东人又瘦又小,即使再全副武装,也很难给人高大威猛之感。而上步村的民兵小分队却不是这样,队员大部分是1.8米的壮汉,模样可与模特媲美。初看时,笔者怀疑是从内陆地区招募而来,然而一深究,他们个个都是土生土长的上步人。原来这些都是客家的后代,虽经多年南粤风雨,然血脉相袭少有变化,仍有北方大汉的味道。这个民兵分队,至今仍坚持训练,立正、稍息、四面转法、跑步正步、投弹射击、刺杀、捕俘格斗无一不精。林展强可以不去参加下边企业的开工剪彩,可以不参加亲戚朋友的吃请,但凡有时间,民兵们的训练他是一定要亲临现场的。有时看得性急,他就会跳将过去比试一下,比如实弹射击,他会和最好的射手过过招。因为强哥特别重视民兵建设,上步村的民兵便一骑绝尘,在深圳在广东脱颖而出,并且成为全国的先进典型。中央电视台、广东电视台都播过他们的专题报道。林展强平生很少出远门,也不爱开什么会议,惟有总参召开的民兵工作先进单位的会议他却饶有兴味地参加了。林展强清楚地记得他和四川阿坝地区的一位藏族代表坐在了一起,发奖时因奖状错了还引起邻座这个朋友的慌乱。林展强当时开玩笑地给那位兄弟一脚,制止了他的慌乱。会议之后,他俩成了好朋友,上步和阿坝也结成了对子,林展强回来给党支部做了汇报,给少数民族朋友一笔巨资进行援助,也对西部开发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现在,上步村的这支民兵小分队绝对是深圳市一道意义独特的风景线,只要他们一巡逻,就会惹来无数美女竞折腰,在南国这片最富激情的土地上,上步村的民兵会给人们以丰富的联想和安全感。
林展强以无比自豪的吻告诉笔者:毛主席说,不爱红装爱武装啦,有了它,什么歪风邪气都少啦……
不知道林展强理解古训威武不能屈是不是有些偏颇,但他还真是这样做了,并且还做得有模有样。
对待古训的第三句话,富贵不能淫,强哥的理解就更有意思。
林展强当年矢志不移,今天终于有了结果。虽然香港那边也有大片地产等待他,但毕竟没有今天他在深圳气派。一天晚上,华灯初上时,林展强对着福田区最繁华的一段街区向笔者介绍说:你看看,从最远的大楼数过来,一幢、两幢、三幢……它们都是咱们上步村的,咱们过去的穷棒子今天都有钱了。咱们今天只要能想起来,不管是在电影里看到的、梦里出现的、或是在书本里看到的生活场面都算在内,我都可以做得到,都可以实现。
结束深圳的采访后,因为过去的情谊,林展强请笔者吃饭,也算是为我送行。席上,他把上步村的头头脑脑(什么总经理、支部成员等等?都请来了。林展强指着落座的一干人给我介绍,主要是介绍陌生人。我说在座的大多数人多年前就认识。只有一两个人不太认识。林说那就对了。这两个是新来的。是从部队里下来的。现在部队里转业的人不好安排,更不要说能安排到咱这里了。据说别人为了安排好工作,把自己的转业费都搭上还不行。你问问他们给我送了多少礼?妈的,你问问一根烟抽过他们的没有。我完全是因为对部队的感情,觉得他们辛辛苦苦在部队干了几十年,为我们站岗放哨,苦熬苦挣了个营长团长,年龄大了,回来了,却找不到个好地方,咱心里替他们抱不平。区里街道里怕我不接受,书记们还都给我打招呼,做我的工作,我心里直笑,我的工作还用你们做?要是我不同意,天王老子来说都不行。我说来可以,那我得先给他们谈谈话。他们来了,我说这不太对劲呀。我才是个支部书记,村级,股级,还是个副的吧,你们可是团级干部,县级,我这里无法给你安排呀。我这是逗他呢。可他们认为我是在搪塞他们,不同意他们来,就很紧张。我一看这样就哈哈笑起来,我说那好吧,只要你们不后悔,不嫌弃我这里庙小就行。就这样他们就来了。我说就这么容易?林说就是这样,不信你问他。说着,林展强把下巴颏朝他右边的圆圆脸扬扬,说,你问他吧。圆圆脸忙说,可不就是这样,原先还以为要费多大的周折呢,战友们都说现在办事非送礼不行,都劝我早点把礼送上去,谁知还没来得及送礼,只见了一面,这事就定下来了。说到这儿,大家轰的一声就笑了。林展强喝酒就脸红,他不能喝白酒,只能喝红酒。此时他已经酒酣耳热的样子了,他朝右边伏下身,冲着圆圆脸笑着问,你送礼咋个送法呀,圆圆脸说,那就可劲呗,倾家荡产送呗。林展强说,那也得有个实数吧,有几万?圆圆脸说,四五万呗,这是我的全部家当啦。林展强听完就冲他直笑,很坏的样子。大伙又轰的一声笑起来。有人说,就这点礼?那你还能办事?林展强说:幸亏你没有送礼,你要是送礼,你这副总经理的位置就没有了,好险呀!我问为什么?林展强把目光扫向大伙儿,你问问他们。他接着说,四五万块钱能让我动心?就是十万、百万我也动不了心。现在富得已经让人;不好送礼啦,也不好受腐蚀啦。你口在场的人,谁手里没有百十万?那些年他们都发了,深圳第一次股票风潮的时候,他们都抓住了时机,几万的变成了几十万,几十万的变成了几百万。钱对他们来说已经不是钱啦。
笔者看看在座的人,他们都很年轻,大都是30多岁的样子。林展强是1951年生人,属兔的。无疑,他已是这里当之无愧的老爷子了。
林展强看看我,又看看众人,说,你别看他们表面上都挺听话的,实际上你不知道,他们都是了不得的人哩,生意场上,企业堆里,都是呼风唤雨很有神通的呢。可是,我不管你有再大能耐,也不管你有多富,也不管你多有钱,我有一点儿绝招,那就是必须遵守规矩。谁不守规矩我就开你,你就走人。
规矩有很多,林展强说,有党的规矩,那就是党章,你是党员必须遵守。但有的人他不是党员,他没有入党,那怎么办?那不要紧,我提的规矩就是做人的规矩,这条规矩是党员也可以遵守,普通人也可以遵守,什么规矩?我的规矩还是那条古训的第三句:富贵不能淫。
林展强说,可能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有些偏颇,我认为这句话对一些有钱人来说,特别管用,这是一个人心灵的健康之本,也是一个家庭兴旺发达之本。先从字面上说,淫字有多重含义,其中有一层是女色问题。在深圳,在广东,许多人富了不知如何是好,有的包二奶,有的三妻四妾,可是在我这个地盘上不行。我要求大家做的自己绝对首先做到。在这一点上,他们在座的人谁也无法叫板。我的做法是,除了开董事会或办公会之外,我的一切生活都和老婆在一起。有人说老婆就是家庭警察,咱们是男人,男人那点事咱都知道,如果没有老婆监督,光凭自觉性很难说。这就是要有监督机制,在制度上想办法,所以我也经常上舞场,出席酒会,也去朋友家玩,但我出席有个条件,必须带老婆去。老婆去干啥,那可好处多多啦。一是可以消灾避邪,不会有女人找你麻烦了吧;二是强身健体,有老婆在,别人让你多喝酒她肯定不答应,她是你的守护神;三是她还是你的清道夫,在公开场合一些难题或不好表态的事情她都可以为你挡驾,女人说话从来比较干脆,不怕得罪人,不像男人还要讲究脸面。有这些好处,所以我总是带老婆出去。我这一点一般人都做不到,我也不要求每个人非要向我学,但我就是要告诉大家,挣钱并不难,难的是管自己。我能管住自己,大家就服气,因此风气就比较正。我为什么这样做,一是为家庭。我的家庭观念比较重,人活着为啥,不就是为了追求幸福生活呗,幸福生活怎样实现,肯定是以家庭为单位实现。有些人在外胡搞瞎搞,使夫妻不和,家庭破裂,儿女心灵上受到严重伤害,你就是有钱顶什么用?有钱不一定有幸福就是这个道理。如果儿女心理出现畸形或变态,光有百万家产顶什么用?谁来继承?到头来不仍是竹篮子打水一场空吗?我的第二个目的是为了我们进步。这一大摊子,能拢起来,还能每年发展下去不容易呀,靠什么?我认为必须靠正气。从来没听说过搞歪门邪道杀人越货黑吃黑那样的人会持久的。中国人有句话叫忠厚为本,诗书传家,我认为老辈子传下来的东西还是有道理的。这在深圳,甚至在全国也是人均收入最高的一个群体,我能不上心管吗?如果都遵纪守法,很稳定,而且一心跟共产党走,这就是胜利。我用中国最传统的之乎者也能说到大伙心上去,这也不能不说我这不是思想政治工作吧!
林展强说话的时候,眼光总很锐利地在席问扫来扫去,像是要洞察在座的每个人的心。他高高的个子,有些偏瘦,很文弱的样子,模样像个中学校长。他爱看书,而且非常崇拜毛泽东,弄得饮食起居习惯也和老人家差不多。看书办公每每到凌晨四五点,然后枕着晨曦睡去,一直到第二天中午吃饭前才醒来。
林展强样子文弱,模样谦和,很有些谦谦君子之风。笔者一次见他和夫人跳舞,因为人多,他和一外地青年相撞,撞得不是太重,林展强急忙扬手和那位青年示意,然而那青年却没有善罢甘休的意思,竟趋上前来,一把抓住林展强的衬衣领子,举手要打。林展强仍然向那位青年赔笑脸,忙说对不起。林的妻子也不上前,索性退到后边,一言不发,周围的许多人似要往林展强这边靠拢,林在赔笑致意时给众人示意不要过来,让舞会继续举行。我们实际上也为那个外地青年捏一把汗,如果他劈将下去,如果他继续耍横,如果惹恼了林展强,他只使个眼色,那位好斗的青年也会满地找牙,因为这里正是上步村自家的酒店。幸好林展强有涵养,幸好林展强不是禹作敏,也幸好那位青年没再坚持耍横,在林展强的又一次道歉下方快怏回到原地。舞会休息时,笔者忙去看林展强,林悄悄对我说,不用找谁,我自己就能打趴他,可是那样不就成了禹作敏了吗?
临别时,林展强一行在自家的酒店门口和我握别。车走出很远,还见他伫立在五彩灯光下,向汇进车流的我摆着手。等上步的街区完全融入深圳的繁华夜景,被城市簇拥人怀的时候,这个很古典很乡土的林展强还不能从我的思想中消退。毫无疑问,林展强和他的上步村已成为城市的机体和细胞,倘若把这个机体的切片放在现代显微镜下去观察,它的文化构成和思想观念却仍然很民族化,很中国化。但是,谁也无法否认它的合理性,也无法剥夺它的存在。这是城市最隐秘的心灵密码。尽管林展强这样的人属于个例,上步村那样的状况在深圳也为数不多,极富有的人群在深圳只占极少数,但他们仍有代表性,他们将传统的东西古为今用,成为新的营养液来滋润曾经混乱的思想,仔细想来,这也算是精神文明的根须之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