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新颖别致的布展

周恩来有着波澜壮阔的一生,他的人格、品德又堪称我们中华民族的楷模。

如何布展好他的纪念馆确实是困难重重。

周恩来在长达半个多世纪中一直担任着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职务,中国革命的每一个重要关头,几乎都有他参与并作出了杰出贡献。

可是周恩来纪念馆的展厅面积却只有二百三十四平方米,展线长度也仅仅七十一米。加之国内已经有了绍兴、沈阳、天津、重庆、南京等三十多处有关周恩来的纪念场所,淮安作为一座综合性的纪念馆,在布展的内容和形式上就不能与上述任何一家雷同。

一九九一年初,史料征集陈列组考虑到这次布展的重要性和严肃性,经过慎重研究和反复讨论,打算请北京的一流布展专家来淮安指导,并请示淮安市委领导人得到应允。可是由于时间太紧和其他一些原因,此事未能最后落实。

这么一来,这样一件既有政治性又有技术性的任务就落到了史料征集陈列组自己的肩上。全组同志在中共淮安市委宣传部一位副部长的带领下,充分利用集体智慧,发挥各人长处,走一条“自力更生”的道路。

由淮安优秀的布展美工人员负责设计,施工调度和筛选布展内容。接受任务后,陈列组同志立即登程上路,北京、天津、沈阳、南昌……,每到一处,都是细心看,认真学、虚心问。采众家之长,兼收并蓄地运用到自己的实际布展之中。

遵照中共中央宣传部的最后审定批示,周恩来纪念馆是一座综合性的纪念馆,共分八个部分展出。第一到第六部分展现的是周恩来的一生,最后两个部分分别为《人民总理爱人民》和《周恩来永远活在人民心中》两个专题。

周恩来的一生事迹举不胜举,但纪念馆展厅的展出面积却有限。这就要求在内容筛选上要选出有代表性的图片和实物资料。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如下几件。

第一部分,青少年时期。

从周恩来的诞生到西欧入党共二十六个年头。其中关于周恩来在柏林万赛湖与入党介绍人张申府、刘清扬夫妇的合影十分珍贵。这不仅是周恩来找到马克思主义这一革命真理的重要标志,也是他投身到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的光辉起点。由于时光久远和革命征途的险恶,我党的早期档案难以尽全,周恩来的入党时间一直认为是一九二二年。周恩来生前自己也这么填写。可是,一九八六年,夏之栩同志看到这张照片后回忆说这张照片是一九二一年春天在柏林拍的,正是张申府、刘清扬和周恩来谈他入党问题的时候。夏之栩同志是我党的老党员,中国共产党旅欧支部的第一任负责人赵世炎的夫人,又是现任国务院总理李鹏的舅妈。她是那段历史仅剩的见证人。于是人们请她向党中央打了报告,经中央组织部调查核实,周恩来的入党时间应为一九二一年三四月间。这样,就比原来早了一年。而那时,中国共产党还没有正式成立,巴黎共产主义小组属于中国共产党的八个发起组之一,周恩来也就重新被确认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周恩来的这张照片就有特殊的政治意义。

第二部分,大革命时期。

周恩来领导中共广东区委,开创部队政治工作,领导东征,并成功地领导了上海工人的第三次武装起义。其中一九二五年八月,他与邓颖超在广州拍下的结婚照片,常令游客流连忘返。照片上,这一对志趣相投的年轻人,同坐一椅,相互依偎,既是他俩战友情、夫妻情的充分显露,也是向我国几千年封建礼教的勇敢冲击。这张照片是建国后不久邓大姐悄悄送给她的妯妹王士琴的。十年动乱年间,江青爪牙们以为抓住了攻击周总理的“把柄”,说这张照片有严重的资产阶级情调。话传到邓大姐的耳朵里之后,她愤怒地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在几千年封建礼教束缚下,妇女都被压得抬不起头,二十年代的年轻人谁敢拍这样的照片?我们那样做完全是为了向封建礼教挑战!因此,“我说这张照片在当时是最革命的照片!”

第三部分,土地革命时期。

在这十年时间内,周恩来参与了党内几次重大的历史事件:成功地领导了八一南昌起义,打响了反对国民党反动派武装斗争的第一枪;坚持上海的白区中央领导工作,大智大勇地解决了向忠发、顾顺章相继叛变事件;和朱德一起领导中央红军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第四次“围剿”;领导召开遵义会议,确立毛泽东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地位,胜利完成两万五千里长征;代表我党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功勋卓著,光照日月。展出的一条毛毯,既是周恩来赤胆忠心的见证,也是他那一段艰难曲折的革命道路的缩影,情节感人至深。那是一九三七年四月二十五日,周恩来一行二十五人从延安赶赴西安。当大卡车行至延安南边的劳山时,遭到一股两百多名政治土匪的突然袭击。土匪们的目的很明确:杀掉周恩来,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异常激烈的战斗中,延安卫戍区参谋长兼周恩来的随侍副官陈有才、汽车驾驶员等十一位革命先烈当场英勇献身,剩下的也多半带伤,形势万分危急!在警卫员们的掩护下,坐于驾驶员身旁的周恩来撤下公路,钻进树林而幸免于难。冲到车上的土匪误把已经牺牲了的陈有才当成周恩来,因为他口袋里装有一叠周恩来的名片,于是丧心病狂地又捅了二十多刺刀,陈有才随身携带的周恩来用的这条毛毯也被砍了十几刀。这条毛毯中是一九三一年国民党二十六军在宁都起义时由董振堂送给朱老总的。西安事变后,周恩来经常顶风冒雪往返于延安——西安之间,朱德就把这条毛毯送给周恩来。全面抗战后,朱德亲赴前线,指挥对日作战,周恩来就又把被土匪砍坏的毛毯补好回赠给了朱德。一条普通的毛毯,凝聚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之间的深情厚谊,也是周恩来大无畏革命精神的有力佐证。

第四部分:抗日战争时期。

周恩来长期身居“虎穴”,坚持在国统区领导中共中央代表团和南方局工作,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和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杰出贡献。特别是与国民党首席谈判代表张冲在一起的照片令人叹为观止,人们无不佩服周恩来在统一战线方面的卓越贡献。张冲是国民党中常委中最年轻的委员,原本是个反共最坚决的干将。因此,蒋介石十分器重他,委任他为国民党中央组织部调查统计室的总干事,亦即后来臭名昭著的“中统”。早在三十年代初,蒋介石苦于悬赏抓不到周恩来,曾指示张冲采取卑劣手段,在上海的《申报》、《时报》上造谣说,《伍豪等二百四十三名共产党员脱离共产党启事》之举有功。所以,“西安事变”后,蒋介石特意委派张冲这么一个反共人物担任国民党首席谈判代表。可是经过谈判桌上与周恩来的反复较量和长期相处,张冲真正认识了周恩来,认识了共产党。特务们殴打《新华日报》报童时,张冲应周恩来要求。亲自到场呵斥特务;皖南事变后,张冲愤怒斥责顽固派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周恩来的耐心工作和影响下,张冲由一个坚决反共的人物最后变成了共产党的一位朋友。他于四十年代初病逝时,周恩来亲自撰联相挽,内容是“安危谁与共?风雨忆同舟”。表现了同恩来对张冲的怀念和恰当的评价。

第五部分:解放战争时期。

从周恩来从重庆到南京率中共代表团同国民党进行艰苦的谈判起,到转战陕北协助毛泽东指挥全国解放战争,从三大战役到筹备新中国的诞生。三个年头一千多个日日夜夜,周恩来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呕心沥血,殚思竭虑。一张周恩来赤足涉水过河的照片常常引来众多瞻仰者的流连。那是一九四六年春,蒋介石密令郑州绥靖公署主任刘峙为总指挥,调集了十一个正规军二十六个师共三十多万人,包围我只有六万人的中原军区。周恩来得悉后立即以军事调处执行部中共代表身份建议美方和国民党方面派代表前往中原军区所在地湖北宣化店处理。时值五月,连日阴雨,吉普车行至宣化店时,河水暴涨,道路冲断,美方和国民党方面代表借故路不好走,想折返武汉。周恩来当机立断,请来附近农民,他和农民们一起沿着齐腰的河水,让美方和国民党方面代表坐在吉普车上,把他们连车带人硬抬过河。照片拍摄的是他们到达彼岸后他留下的回首一瞥。那是对人民的感谢,也是胜利者的微笑。正是由于周恩来及时、果断地采取这样的行动,这才赢得了时间,使中原军区胜利突围。

第六部分:和平建设时期。

从新中国成立到他逝世。二十六个年头,他为祖国的富强,为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为人民的富裕殚精竭虑。重病时,邓颖超同志为他设计的斜面小桌令人心酸不止。周恩来一九七二年得病之后,一直坚持工作。住进三零五医院后,仍坚持看文稿批文件,有时累得手抖得握不住笔。邓颖超同志为了“改善”周总理的办公条件,亲自设计了这张可放置于床上的斜面小桌。在这一部分里,周恩来在一九五四年第一届全国人大上首次提出和一九七五年一月抱病在四届人大上第四次重申的在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洪亮声音,通过电视显示屏再现的光辉形象,既表达了我们全民族的心愿,也是他终生为之奋斗的目标,又是他留给全党、全国人民的政治遗嘱,看了、听了既催人奋进又催人泪下。

第七部分,人民总理爱人民。

陈列组在浩瀚如海的图片实物中只精心挑选了具有代表性的照片十六幅,实物五件。然而,帧帧照片,光彩照人;件件遗物,娓娓诉说,都是周恩来洒向人民的一片爱心。周恩来越是热爱人民就越是严格要求自己。早在五十年代,他就曾三次给淮安县人委写信,对如何处理自己的旧居、祖坟和亲属等问题提出了十分严格的要求。一九六五年春节前夕,他趁堂侄周尔萃回家探亲之机,把平毁自己祖坟作为一项“特殊任务”交待侄子。当地农民只好按照他的要求,在旧历除夕把周总理原在淮安东门外的祖坟全部平毁,棺木就地下沉,坟地由生产队耕种。事后他还要向生产队寄来七十元钱,说是作为平坟工资和青苗赔偿费。这是中外古今的帝王将相想也没想过的事,但是,无产阶级革命家周恩来同志却做到了。

第八部分,也是最后一部分,周恩来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一个热爱人民的人,人民将会永远怀念他。这里的照片、实物和电视显示屏都充分展示了中外人民对他的这一情怀。无论是十里长街送总理还是丙辰清明天安门广场花的海、诗的洋,都是民心的袒露。陈列柜中那条黑色金字的挽联,是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金日成元帅送来的。周恩来逝世的讣告一公布,金日成就哭泣着从平壤打来电话,除了表示深切哀悼外,还表示希望中国能让他前来北京,向周恩来作最后告别。由于我们国家有不邀请外国元首参加国家领导人葬仪的规定,使金日成同志北京之行没能如愿。但他仍立即派出一名副总理将他的挽联直送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并在送上挽联后,让这位副总理代表他为周恩来守灵。这条挽联既是中朝友好的象征,也是金日成、周恩来之间深厚友谊的最好见证。

整个周恩来纪念馆陈列厅的布展内容是从广泛征集来的史料中精选出来的,重点突出。展出后给人以版面虽紧凑但不拥挤的印象,这也是周恩来纪念馆陈列布展上的最大的特点和可取之处。

当然,这次陈列布展也是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陈列提纲曾八易其稿,先后征求了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史工委、中国革命博物馆等有关部门的意见,再经中宣部四次审核定稿;布展的版面的小样、大样经省和中央有关专家审定后再进行制作。

在布展期间江苏省委宣传部负责人王霞林和省党史工委多次来访具体指导,中宣部又专门委派中央文献研究室室务委员、周恩来研究组的负责人力平同志两次来到淮安,对每一幅照片、每一件实物和每一段说明文字进行认真审核推敲、力求准确无误。在整个布展中,还注意尽量少出文字,多出画面,整个展厅,没有一处长文。特别是装嵌于墙壁上的五台电视显像屏,能让参观者在观赏图片、实物的同时,再次目睹周总理生前那迷人的风采,聆听他那亲切感人的教诲。

实践证明,众多瞻仰者一看到十里长街送总理那动人场景,总是止不住热泪涟涟。整个展厅内,一共布展了一百九十九幅图片,四十八件实物或者档案资料,其中第一次在社会上“亮相”的就有十多件文物和二十多帧照片,给参观者留下一个“新”的印象。

一九九一年夏天,江苏省委宣传部王霞林部长看了周恩来纪念馆布展的实景大样后曾高兴地说:“真想不到你们淮安还有这么高水平的布展人才!”他还幽默地说:“今后我们省里再办什么展览,一定要请你们淮安人去参加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