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设计,在殚精竭虑中完成

建筑,以蓝图为本。

周恩来纪拿馆是一座伟人的永久性的纪念建筑,它将千秋万代接受世人的瞻仰,它必须能经得起当代和历史的品评。

要求之高便显出设计者责任之大。

在一次会议上,中共江苏省委决定,将设计周恩来纪念馆的重任交给东南大学。

东南大学深知这一决定的分量。他们迅即从本校建筑研究所、建筑设计院、建筑系抽调了一批有经验的技术人员,组成了周恩来纪念馆规划设计组。由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所长、著名建筑大师齐康教授负责总体划设计。

设计,这是一项高级的创造性的劳动。从无形到有形,从一般到独特,看上去虽只是一步之隔,实际上,却需要设计者付出极大的智慧和心血。

从正式接受下任务那一天起,设计组的十几颗脑袋便一起陷入了冥思苦想。根据建筑物既要继承中国传统,又要体现九十年代现代化的建筑水平,既要突出纪念气氛,又要考虑到整个馆区的纪念游览地这样一些指导思想,他们的笔下先后出现了七种式样的纪念馆方案。有“四合院”式的,有“平房两层楼式”的,有“长廊式的”,有“展览厅式”的。这些建筑方案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含义。

一九八八年年底,省委又召开第二次周恩来纪念馆设计方案论证会。若干个方案的建筑模型逐一排放在会场中间的长桌上。经过长时间的讨论,与会人员都感到每一个方案都有其独到之处,大家都希望找到一个更好的建筑方案,更能体现总理这样一个伟人。

在进一步的讨论之后,在热情肯定了设计组呕心沥血的努力之后,会议以现有的一两个方案为主体,在此基础上,集中其它方案的优点,搞出更能体现总理为人、尽可能完美的设计方案来。

这历史的重任落到了齐康教授的身上。

齐康感觉到了会场上大家一齐投向他的希望的目光,但他没有说话,面部甚至连一丝表情也没有。他显得有些疲惫。但他紧抿的嘴唇又让人感到他在暗暗地积蓄气力。

齐康深深感到落在肩上责任的分量。中国建筑界素有“北梁南杨”之说。而齐康恰恰是五十年代闻名全国的建筑设计权威杨廷宝的高足。他曾参加过北京毛主席纪念堂的设计,并主持设计过南京雨花台纪念馆、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南京梅园新村纪念馆等建筑。他设计的武夷山风景区建筑曾在全国设计比赛中获奖。但是,设计周恩来纪念馆,他却感到了某种程度的力不从心。周恩来纪念馆是他主持设计的第十个大建筑,他满心期望以此为自己的设计生涯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然而,要画好这一句号却显得很不容易。

周恩来,是举世景仰、有着独特魅力的一代伟人。设计他的纪念馆,委实是太艰难了。

长时间的冥思苦想,使得齐康本来花白的头发白得更加触目。他用手指轻轻梳理了一下,竟有十几根银丝随之落下。齐康清楚,周恩来纪念馆要想真正设计得好,建筑物本身必须融进周恩来所独有的精神气质,能生动地体现出周恩来的形象、品德和人格。而要真正做到这一点,设计者就必须更全面更透彻地了解周恩来。

论证会结束之后,齐康又驱车来到淮安。在一年多的时间里,齐康几乎每月都要来一次淮安。他在文渠边长坐。他去镇淮楼远眺。他对着周恩来的照片长久地出神。他努力体验着那位伟人的呼吸,感受着那颗伟大心脏的搏动。

这是一个阳光灿烂的上午,齐康再一次出现在从周恩来故居到桃花垠去的小路上。这一天,他感到神清气爽,思维特别活跃,也特别敏捷。他隐约感到,他捕捉多日的东西即将在他的思维之海里闪现。他一步步地向前走着。他的头脑中不时闪过周恩来的各种镜头:十三陵水库,周恩来拉着小车和群众一起劳动;黄河边上,周恩来挽起裤管,和老船夫一起拉纤;邢台灾区,周恩来跨过纵横交错的地裂,走进尚有余震的村舍;四届人大,重病缠身的周恩来怀着激情描绘在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蓝图。还有周恩来那件衣领和袖口补了又补的衬衫,困难时期周恩来在中南海食堂排队买窝窝头和菜汤的身影。

齐康正想得出神时,空中突然传来一声布谷鸟的啼鸣。极目远望,田野里,农民正在紧张地耕耘。齐康的心像被什么东西猛烈地撞击了一下,视点顿时被拉近了。这是一片充溢着平易和朴实的工地,又是一片诞生伟大和崇高的土地。勤勤恳恳、操劳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周恩来就诞生在这片土地上。由这片土地,齐康自然地想起过去在这片土地上常见的四根柱子四坡屋顶的建筑“牛车棚”,想到大运河畔的待渡亭、乡间路边的歇凉亭,想到了淮安民居有月牙的门,想到了埃及永恒的金字塔……随着思绪的翻飞,各种绝妙的构想在大脑中渐渐变得清晰、成型。

齐康的构想是,在桃花垠中间填土形成纪念半岛,纪念馆的主体建筑就安放在纪念半岛上,使得纪念馆三面环水,造成一种水天一色、相互交融而又平易近人的效果,形成一种平静庄严的环境氛围。

纪念馆分主馆和副馆。

副馆平面为“人”字形,“人”字中央及两端分别做架空处理,造成镜框效果。副馆作拥抱主馆之势,象征着周恩来永远和人民在一起,周恩来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主馆高二十六米,和中山陵、雨花台高度相等。屋顶采用框架开窗的四坡形,支撑屋顶的为四根十一米高的栋梁大柱,象征着周恩来生前四次提出要在我国实现的四个现代化。

整个主馆坐落在梯形基台上,外形方正,内呈八角,二层大厅相对底层平面扭转四十五度,墙体成外四方内八角形,既打破了中国传统建筑绝对均衡、一统的习惯,同时又给人一种扭转乾坤的气势。

主馆共分三层,一层为陈列厅,二层为纪念大厅,顶层为观景平台。陈列厅内展出能反映周恩来光辉一生的重要图片、文物和资料、直径十五米、高十六米的纪念大厅后侧置放周恩来的汉白玉塑像。主馆的顶部设双层玻璃,这样,既可使塑像获得良好的自然光照,又可取得周恩来顶天立地的寓意。游人瞻仰纪念大厅完毕,登上顶层平台,近可观四周湖光景色,远可眺淮安古城风貌。建筑外墙一律采用青灰色花岗石饰面,使整体造型庄严、明朗、简洁、新颖而又富有时代气息。馆区水波荡漾、芳草葳蕤。松青柏翠、道路迂回,既突出了纪念性,又兼顾了游览性。

在周恩来纪念馆设计方案最后一次论证会上,齐康微笑着把他精心制作的周恩来纪念馆的模型呈现在与会者的面前。当人们的目光一触及到那新颖、别致、独特、生动的造型,每个人都禁不住发出一声惊叹。这一方案设计得太好了,庄重而不呆板,美观而不浮滑,传统和现代相揉,民族和外来合璧,形式和内蕴谐和,建筑和自然一体,高洁中显质朴,凝重中显超拔,平易中显奇伟,庄严中显亲切,神形兼备,堪称妙手天成!

主持会议的领导同志喜上眉梢,一锤定音,把这一方案正式确定下来。

殚精竭虑的齐康终于长长地、长长地吐了一口气。